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维玺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赵维玺,1974年9月出生,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获世界史专业学士学位。2003年获兰州大学历史系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学位,进入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历史系任教。2009年获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西北区域史研究。先后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
后记
晚清人物魏光焘最早进入我的视线,是在北京大学攻
读博士学位期间。当时导师徐万民先生承担了《清史·光
绪朝人物传》的部分课题,其中之一即魏光焘。此人之前
虽在我所见到的史料中屡屡露面,但稍纵即逝,并未唤起
我的关注。在接触到魏光焘资料之前,包括我在内的许多
学人可能对于这样一位看似无足轻重的人物很难引起重视
,因为在晚清宏大的场面中,魏光焘的声名和地位远不足
以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所谓的“中兴名
臣”相埒。直到我帮徐先生打理相关史料之时,他的面相
才从我的视野中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我发现,魏光焘在
晚清历史舞台上从出场到谢幕,完整而真实地见证了当时
的历史场景。其人生历程,极为闳富而丰满,他和晚清的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诸如农民起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始终相伴随。在晚清风
云变幻的局势下,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
边疆事务等,皆与魏光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有亲
力亲为者,有全程参与者,亦有侧身旁观者,不一而足。
当我整理完部分和其人有关的资料后,徐先生一言提醒梦
中人,他告诉我:“以后何不写一部魏光焘大传?”从此
,魏光焘大传成了我心中难以释怀的一个梦想。只因其时
学位论文迫在眉睫,不遑顾及其余而暂时搁置。
四年前,我小心翼翼地捡起了存放心中已久的这一人
物的研究。开始整理魏光焘的资料长编。在接触到魏的资
料后,我始深感自己的想法显得过于简单而天真,之前对
魏传难度的估计严重不足。以我的功力,要解析如此一位
重要人物,显然大大超出了本人的能力。魏光焘宦迹较广
,从广袤的大西北穿行到祖国的西南边陲,然后游走于东
南富庶之区,许多省份都留下了他的历史印记。因而关于
其人的资料数量浩繁且极为庞杂,梳理费时费力,实非易
事。虽则如此,心想既然已经“举意”,只好硬着头皮踉
跄而行了。资料整理就绪后,开始了撰写书稿的艰难历程
,前后历经两度寒暑,终于告蒇。之后,阅时一年的修改
,始定稿。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本既令我
不太满意也必然会遭受诸多非议和批评的传记。
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徐万民先生,认真、仔细地通读
了书稿,在对书稿大致肯定的基础上,指正了书稿中的许
多内容,提出了诸多建设性建议。书稿付梓前,又欣然赐
序。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激励后学的精神,使我备
受鼓舞。如果这部书稿算是我治学生涯中一个微不足道的
进步,那么这点小小的成绩也是和徐先生的教诲与指导分
不开的。
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希隆
先生,先生为人和蔼可亲,治学广博,于中国少数民族史
、西北边疆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造诣颇深。自我入职兰
大以来,一直默默地关心着我的学术前景。时有街头路尾
的短暂诫勉,亦有欢颜相聚时的倾心传授与指导。这部书
稿的成形,其中很大程度上凝聚了先生的诸多学术营养。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劲先生,已过古稀之年,每
年在奔波于美国和中国两地的情况下,仍然仔细地读完了
全部书稿内容,从标题、结构、内容等方面均予以指导,
并就相关问题和我促膝商榷,斧正了书中的一些讹误,这
种提携和奖掖后辈的精神令我感念不已。
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进教授,和我志同
道合,虽身远而心近。刘教授身居岭南,虽然学术志趣业
已转移,但依然注视着西北史地的研究。不时与我切磋西
北史研究的经验和方法,加深了我对西北历史的理解,也
成为促我不断积极向上的重要动力。
感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的张克非
先生、聂红萍先生、杨红伟先生、陈丹老师、储竞争老师
、刘宝吉老师,彼此时加砥砺,使我能够得以不断进步。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郑峰先生利用假期在北京查
阅资料之便,为我拍摄了部分重要史料。他的惠助,使本
书增色不少。
最后,衷心感谢兰州大学社科处提供了充足的经费,
本书才能顺利问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吴丽平女士
为本书的出版大力运筹,我的硕士研究生侯育婧同学对全
书进行了认真、严谨地校对,在此一并致谢。
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早期经历
第二章 平庆泾固道任内
第一节 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
第二节 调整行政建置
第三节 改善交通与环境
第三章 经略新疆
第一节 协助新疆建省
第二节 护理新疆巡抚
第四章 北上抗日
第一节 外围战
第二节 巷战
第五章 主政陕西
第一节 裁兵节饷
第二节 举办陕西新式教育
第三节 整顿陕西经济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节 兴修水利和基础设施
第六节 整肃吏治
第七节 短暂的陕甘总督
第六章 出任滇督
第一节 剿匪
第二节 设立云南课吏馆
第三节 编练新军
第四节 腾越开关及其管理
第五节 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堂
第六节 云南中外交涉
第七章 坐镇两江
第一节 整顿盐务
第二节 两江近代教育的推进
第三节 两江防务建设
第四节 经理江南制造局
第五节 关注日俄战争及应对
第六节 增设“虔南厅”
第七节 开办镇江警政
第八节 处理南洋商务纠纷
第九节 办理“苏报案”
第八章 最后的宦迹:调任闽浙总督
第一节 整顿福建军队
第二节 派送日本留学生
第三节 福建中外交涉
第九章 回归桑梓及晚年
结束语
附录 魏光焘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家世与早期经历
魏光焘,原名光邴,字迁善,一字尊善,号芝香,自号石龙山人,晚年号老庄,别署湖山老人。道光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837年11月27日)生于湖南邵阳隆回县金潭乡。
隆回的魏氏家族,最早可以推及至元代。开基祖为魏万一,居住于江西吉安泰和县。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和元军在江西泰和一带展开激战。为了躲避战乱,魏万一的母亲携带子女向湖南善化一带迁移。在迁移过程中,历尽了艰辛,饱受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据魏氏后裔魏斌在《魏家煅的小铁匠》一文中描述:
元朝末年,元军和反元起义军在江西泰和一带激战。由于当地百姓参加起义军者众多,元军见汉人便杀。一个元军头目看到一个妇人带着一群孩子逃跑,孩子们大的十来岁,小的连走路都还摇摇晃晃,逃跑的速度之慢可想而知。让这个元军头目惊讶的是:这个手无寸铁的妇人一点都不惊慌,她不向元兵下跪,也不夺路而逃,而是面不改色地、坚定地带着孩子们向前走着。元兵堵住他们的去路,举起手中的大刀,妇人和孩子们也都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毫无惧色。元军头目动了恻隐之心,制止了一场在他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杀戮。如果放他们走,他们也会被其他的元兵所杀,因为元军在当地接到的命令就是屠杀汉人。不远处有个像鹅颈一样的土丘,土丘后面是稻田,元军头目叫妇人带着孩子们躲在那里,并插标加以保护。元兵没有再进插了标记的稻田去杀妇人和小孩,一些别的逃难者见状,也逃入田中,一起躲过一劫。这位临危不惧的妇人就是万一公的母亲。
魏万一举家迁至湖南善化后,迫于生计,学会了铁匠和炉匠的手艺。
明朝永乐年间,魏万一与其弟魏万二又携眷西迁。“兄弟两人轮流挑着炉匠的家当:化铁用的火炉、风箱、装着煤炭的口袋、铁片、锤子、钳子、锉刀等工具和两张小板凳……一路补锅打铁,向西而去。”先到邵阳的魏家桥,继续前行,到达今天的隆回县。
隆回位居湘中偏西南,清时属邵阳县辖境。据《嘉庆一统志》的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曾在此设立隆回巡检司,管理该地方事务。清朝建立后,沿袭了明代的制度。魏万一行至隆回金潭镇,始定居于此,世代生息繁衍。此即为隆回魏氏家族之大略来源。
魏光焘是魏氏家族中的第17代后裔,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族孙。家境贫寒,少年丧父,兄弟6人,以光焘居长,在母亲李氏的辛勤抚育下艰难成长。少年时代的魏光焘很早就肩负起了养家的重担。为了生计,或入山砍柴,或下河淘沙金,也曾做过厨工。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辛生活。尽管如此,魏光焘依然没有放弃读书上进的梦想,平时勤于学习,每至废寝忘餐。据说魏光焘12岁的时候,有次邻家大叔请客,乡中私塾先生在座,魏光焘也被请去帮忙。席间,先生为了助兴,曾随口吟诵一联:“手捧米筛团团转。”让其他人对出下联,在场的客人都未能对出下联。魏光焘一旁稍加思索,即吟出了下联:“脚踩楼梯步步升。”私塾先生和在座的客人无不叹服魏光焘的才思敏捷。关于其下河淘金的事迹,曾有人神话般地叙述道:
金潭的金水河,盛产沙金,人们天天去河里淘金。每当午庄公去淘金时,大伙儿就收获不少。如果午庄公哪天没去,大伙儿就淘不到多少沙金,甚至一点儿也淘不到。大伙儿正不得其解,如是有人提醒大家说:“为什么午庄伢子在时,大伙儿就能淘得很多沙金,他不在,金子也没有了,真怪!真怪!”
从此,同村人都喜欢和午庄公一起去淘金,哪怕午庄公坐在河边,沙金产量也是收获可观。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东南各省烽火遍地,清政府派往镇压的诸多将领丧师失地,难以遏制蓬勃发展的农民起义。于是曾国藩的湘军应运而生,担负起了拯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的使命。咸丰六年(1856),19岁的魏光焘奉母命弃学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魏光焘有一堂兄魏瀛,在江西吉安府天华山湘军将领曾国荃幕府中参赞军务,魏光焘遂赶赴曾国荃军营。曾国荃见魏光焘徒步千里投效,极为钦敬。委派他管理钱粮、军装等事务。追随曾国荃转战各地,与太平军作战。
P1-3
导语
在光绪朝的封疆大吏中,魏光焘可谓声名显赫。他曾护理新疆巡抚,一任陕西巡抚,继而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两江总督、闽浙总督。
赵维玺著的《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全景式地再现了魏光焘波澜壮阔的一生,为我们认识魏光焘和他所处的时代,提供了可信的最基本的史实。
序言
赵维玺在新著《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即将出
版之际,嘱我写个序。而我关注赵维玺的湘军研究,已经
有十好几年了。他的专著《湘军集团与西北回民大起义之
善后研究》《左宗棠与近代甘肃社会》相继问世,还发表
了二十几篇相当不错的论文。显示了作者孜孜不倦、开拓
奋进的足迹。读完刚杀青的《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
》,感慨万分。终于有一部建立在确凿史实基础上的学术
专著,公允评述魏光焘的历史功绩了。
在光绪朝的封疆大吏中,魏光焘可谓声名显赫。他曾
护理新疆巡抚,一任陕西巡抚,继而陕甘总督、云贵总督
兼云南巡抚、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四个总督辖区,按现
在的省区面积计算,达413万平方公里。陕甘总督的辖区相
当于现在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296.6万平方公里,是
全国最大的总督辖区。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位高权重,向为南国疆臣之首。奇怪的是,这样一个生
前功勋卓著的大人物,死后却寂寂无闻,似乎被历史雪藏
了。更有甚者,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魏光焘
被掘坟开棺,陵墓随葬品被掠夺一空。而今只剩下断垣残
碑,荒草芜蔓的墓园。其故居亦成了大杂院,凋敝破败,
令参观者黯然伤神。
原因何在?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历史的
认识发生了问题。曾国藩创建湘军,将国家从血流成河的
大动乱中拖出来,继而推动洋务运动,引导国家走上近代
化的道路。这样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人物,尚且被无情
地判为“汉奸刽子手”,遭万千国人唾骂。他的追随者,
如左宗棠、魏光焘等,又何能幸免?
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涤荡着传统的
历史观念,评价历史人物的尺度随之发生变化。2002年,
魏光焘故居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魏光焘
陵墓被邵阳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魏光焘研究开
始起步。窃以为,在现今研究魏光焘的学者中,赵维玺是
成绩最好的一个。从2006年搜集魏光焘传记资料开始,中
间发表过《魏光焘与新疆建省》《魏光焘与清末云南新政
》《魏光焘与云南中外交涉》等论文。《从边吏到疆臣:
魏光焘评传》,应是维玺十多年辛勤耕耘的结晶。
该书全景式地再现了魏光焘波澜壮阔的一生,为我们
认识魏光焘和他所处的时代,提供了可信的最基本的史实

其一,魏光焘是一位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观念的英雄,
他一生的最大贡献,就是为国家守卫边疆。在西北,他依
据条约,强力抗争,收回了被俄国侵占的帕米尔部分领土
。甲午战争,魏光焘率旧部三千奔赴辽东,在雪天冰地中
坚守牛庄,与大股来扑之日寇激战竞日。牛庄虽败,但将
军敢与外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却令朝野上下为之动容。
英、法殖民者觊觎西南边疆的路矿权益和领土,魏光焘与
之反复交涉,坚定维护了国家利益。东南海疆更是各国列
强激烈争夺的地区。魏光焘主政两江、闽浙期间,与各国
谈判,争回上海黄浦江口岸之特权及疏通河道之自主权。
在处理金法郎案时,力争使国家少受损失。处理苏报案时
,能极力维护国家之司法主权。
其二,魏光焘是一位勤于治事、精于理财、政绩卓异
的行政长官。他在西北为官三十年,为使烽火连天的陕甘
新恢复和平,走上有序治理的轨道,倾注了全部心血。
1868年,魏光焘率武威军五营,随左宗棠赴西北征战
。1871年起,任平庆泾固兵备道10年。平凉地区战乱甫息
,百废待举。魏光焘修筑道府衙署、城楼坛庙,创盐厘各
局,招屯垦,行牧政,使回、汉人民渐复和平生活。又动
员驻军劈山凿石架桥,平治至兰州驿路千里,夹道植柳百
万余株。大批军需物资通过陕甘大道源源运往前方,有力
支援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
1884年新疆建省,魏光焘为首任布政使,又护理巡抚
三年。他不辞劳苦,尽心竭力,落实由左宗棠提出的建省
方案。设郡县,定官制,修城廓,建衙署,举军政,订饷
章,整顿邮传,兴立学校,开矿铸钱,屯田畜牧,绘图勘
界,缔约通商各政,皆有条不紊,次第举办。龚自珍、左
宗棠的建省夙愿得以实现,也奠定了新疆永为中国领土的
坚实基础。
1896年,魏光焘任陕西巡抚,筹兴关中水利,建格致
文武各学堂,仿照西法训练新军,整修官道,种柳修桥。
总督陕甘时,恰逢庚子事变。魏光焘妥善应对,幽燕炮火
连天,关中风平浪静,为两宫西狩提供了安全的落脚处。
魏光焘主政云贵、两江、闽浙的时问虽很短,却能雷
厉风行推广新政,整饬吏治、财政,兴办实业,兴修水利
,设警察局,编练新军,充实武备,加强海防,留下实实
在在的政绩,使地方气象为之一新。
其三,魏光焘维系社会稳定,不是单靠武力与行政强
制力,同时还深信教育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重修庆
阳府文庙大成殿,重修多处关帝庙,即是期望借助文武两
圣的神威安定地方。平凉柳湖书院、新疆博达书院、江宁
三江师范学堂等,经他倾注心血培植,均成长为人才辈出
的名校。他还创办过许多新式中小学堂、武备学堂,派遣
过很多留学生。
魏源是魏光焘的叔祖,他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
争后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此书很快传入日本,辗转翻印,
成了日本维新运动的催化剂,但在中国却很少有人问津。
许多守旧官僚和文人认为《海国图志》离经叛道,主张将
其销毁。为使该书孤本不致久而失传,也为弘扬魏源的爱
国主义思想,魏光焘于1876年重刊了《海国图志》100卷本
。就是有名的平庆泾固道署刊本,有左宗棠的序,成了流
行最广且最具权威的版本。
传记的生命在于真实可信,传记的灵魂在于能充分发
掘传主的思想,展示其精神世界。这两点,赵维玺大体上
都做到了。相信他的书能为晚清边疆治理史研究及政治外
交史、思想文化史研究提供有用的材料与观点。
是为序。
徐万民
2018年2月5日于博雅西园
内容推荐
魏光焘是晚清时期一位有着较大影响的封疆大吏,赵维玺著的《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以晚清湘军人物魏光焘的宦迹为线索,动态地跟踪了传主魏光焘在陕甘、新疆、云贵、两江和福建地区的施政方针和政策,并将这一人物置于晚清这一特殊的历史场景下,对其治理西北和西南以及东南地区的举措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3: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