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谈美/跟大师学国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作者 朱光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谈美》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书后收录朱先生的《近代实验美学》一文,供读者朋友参考。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朱自清先生序
开场话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八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像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志谢
附录:近代实验美学
序言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我
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考取香港大学,学习了
教育学、英国语言和文学以及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奠定了
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1922年香港大学毕业后
,先后在吴淞中国公学和春晖中学任教,后来到上海参与
立达学会和立达学园的创办,倡导“教育独立自由”。
1924年发表了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自1925年起,在
英法留学八年,期间完成很多著述,如《给青年的十二封
信》、《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变态心
理学》等,并翻译了克罗齐的《美学原理》。回国后,受
聘为北大西语系教授,主编过《文学杂志》。此后陆续著
有《悲剧心理学》、《谈文学》、《谈修养》、《西方美
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
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
孔》、黑格尔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
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
》的“缩写本”,也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需要
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谈美书
简》相比,《谈美》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
因而也更好读。)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
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
——“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
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
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
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
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
欣赏”。
本书自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以来,先后重印过多次
,主要有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
等。此次出版,我们以开明书店1933年版为底本,校对时
参稽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对原来的一些习惯用语
予以保留,但对个别字词和标点做了调整和改动——主要
是将某些译名改成了现在通用的用法,并将一些并列词语
之间的逗号改成了分号等。
书后收录朱先生的《近代实验美学》一文,供读者朋
友参考。
导语
朱光潜,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也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书评(媒体评论)
作家、学者朱自清:
作者是你的熟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信》;他
态度的亲切和谈话的风趣,你是不会忘记的……孟实
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当代学者钱念孙:
朱先生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西融会、古今
沟通……他灵心慧眼,博采西方美学之花;妙手剪裁
,嫁接中国传统之木。国人之有详赡系统美学专著,
朱先生《文艺心理学》和《谈美》,开风气之先。
语文教师陈小爽:
他的《谈美》一书,如行云流水一般,时而诙谐
,时而正经,有时比喻,有时引用,有时就像说故事
一样,深入浅出地一层层引领读者走进高深和复杂里
去。全书充满精妙之言,字字珠玑,可圈可点,读来
如品一杯清茶,所获匪浅。
精彩页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相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一般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意义。事物本来都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像被火烧过的小孩子根据经验把四围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做“饭”,天天穿的东西叫做“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人或物时心里明了他的意义。明了他的意义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实用。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见到一个美人,不说,“我要去向她求婚,她可以替我生儿子”,他只说,“我看她这人很有趣味,我要来研究她的生理构造,分析她的心理组织”。科学家见到一堆粪,不说,“它的气味太坏,我要掩鼻走开”,他只说,“这堆粪是一个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学成分,看看有没有病菌在里面”。科学家自然也有见到美人就求婚,见到粪就掩鼻走开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他已经由科学家还到实际人的地位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