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姜勇著的《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是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的比较研究论著。一方面在历史层面考察宗白华与现代新儒家之间的交游及相互影响,一方面在理论层面借助现代新儒学对宗白华美学进行多方位阐释。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宗白华美学实胎动于现代新儒学,尤与方东美、唐君毅二人的文化哲学联系紧密。宗白华对传统艺术精神的阐释与创造,及其意境美学的直觉体验性、生命精神与价值意识、实践开放性等,都需借助现代新儒学获得深入诠释。此外,现代新儒学本身也蕴含了由道德向审美转出的要求及可能,而宗白华美学正可视为现代新儒学美学向度的某种展开和实现。其审美视角,还为克制儒家泛道德主义的偏误,提供了批判性。 作者简介 姜勇,黑龙江牡丹江人,祖籍河北沧州。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史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引子 引论:以现代新儒学拓展宗白华美学的研究之路 ——兼及近三十年学界的宗白华研究 一、宗白华美学的思想史定位 是“五四”新文化精神?还是抗战中的文化复国 二、如何理解宗白华美学的“现代性 “古今”是否等同“中西”?/“现代一传统”的硬性划分/外缘与 内因/简单化、偏执式的处理/现代新儒家的启示 三、德国浪漫主义:认取中的批判 现代儒学之“新”对宗白华的影响/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精神/从 方东关、宗白华“驰情入幻”的评价看/宗白华的歌德研究与论 浮士德 四、石头与波纹:东西方生命哲学的歧异 作为外缘或“触媒”的柏格森/由现代新儒学来分判两种不同的 生命观/习气还是德性?盲目还是清明 五、互文性:比较与阐释的初步构想 两个层面的“补白”作用/钩隐和显影/创造性的阐释:深层结构 中可能的哲理蕴含/超越原初立场/以方东美、唐君毅为纽带 影响与平行比较研究 第一章 宗白华生命思想的由西方到传统 ——一宗白华学术思想的转向(上)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宗白华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接受 复杂与流变中的“柏格森热”/直觉还是科学?/梁漱溟的论直 觉/鼓吹科学的宗白华/陈独秀的误会/宗白华对柏格森“创化 说的宣扬 二、现代新儒家对西方生命哲学的反省 生命是“无明、闇者、习气”还是“本性、空寂、真如”?/是昭明的 性还是迷暗的欲?/“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之别/欲非实体 柏格森的重变失常/负面心性与正面心性 三、宗白华早年生命观的自然倾向 从叔本华唯意志哲学与东方心性之学看/从“生物”还是“超物 的意义上去理解生化和生命?/重省新青年的“冲决网罗”/消极 的、负面的、破坏的、不正常之反动的、怨天尤人的/未能透到润 泽生命的德性 四、新儒家论中西文化、艺术生命表现之差异 生命的力与动:道德实践还是强度表现?向外突张还是中和化 育?/圣王与英雄、道德与情欲之别/一往向上还是平顺宽阔.单 面的还是两面的,提起外露的还是蕴之于内的 五、《形上学》手稿与宗白华生命思想的传统转向 《形上学》手稿的儒学性质/由柏格森到“生命应以道德为主宰 “仁是一切生命之源泉”的提出/对“生生而条理”的肯认/价值性 的宇宙与价值形上学的发现/中西方“数理”与“理数”的不同 六、宗白华美学对中国传统生命精神的归复 …… 第二章 现代中国“科玄之争”与宗白华的学术归趋 ——宗白华学术思想的转向(下) 第三章 宗白华美学与方东美文化哲学之比较 第四章 宗白华与唐君毅之交游及影响初探 第五章 文艺审美在儒学中的安放 ——从宋明儒到现代新儒家及宗白华 第六章 宗白华美学存在形态的儒学阐释 附录一:新见宗白华手札三帧及其书法交游考 附录二:《宗白华全集》勘误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