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我国沙漠化现状
1.2 沙漠化的危害
1.2.1 破坏生态平衡
1.2.2 破坏土地资源-
1.2.3 破坏生产、生活设施
1.2.4 加剧了农牧民的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1.2.5 生物质量变劣、物种丰度降低,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1.3 沙漠化的防治
1.4 固沙型灌木的研究
1.4.1 适宜种植的固沙灌木的筛选
1.4.2 固沙型灌木的抗旱种植技术研究
1.4.3 固沙型灌木抗旱生物学研究
1.4.4 固沙型灌木抗旱生理学研究
1.4.5 固沙灌木的土壤改良作用
1.4.6 固沙灌木营养价值的研究
1.5 岩黄芪属植物的研究
2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气象数据及土壤水分的获得
2.2.2 植物生长速率的测定
2.2.3 地上生物量测定
2.2.4 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
2.2.5 生物量的分解的测定
2.2.6 叶面积、叶形状要素和冠层数据的获取
2.2.7 地下生物量测定
2.2.8 平茬试验
2.2.9 3种岩黄芪属植物营养价值的测定
2.2.10 叶水分生理测定
2.2.1 l 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2.2.12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测定
2.2.13 营养器官解剖比较
2.2.14 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测定
3 试验区气象因子及土壤水分变化的研究
3.1 气象因子的月变化
3.2 生长季节气象因子日变化
3.3 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3.3.1 土壤水分年际差异
3.3.2 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化
3.4 小结
4 岩黄芪属植物的分布及其特性
4.1 岩黄芪属植物的特性、自然分布及环境条件
4.2 岩黄芪属植物的栽培技术
4.2.1 直播
4.2.2 植苗
4.2.3 分株或压条
4.2.4 扦插
4.3 岩黄芪属植物病虫鼠害的防治
4.4 小结
5.3 种岩黄芪和3种锦鸡儿属植物的养分含量及动态研究
5.1 6种固沙植物营养成分分析
5.2 6种固沙植物氨基酸含量分析
5.3 营养成分季节变化
5.4 小结
6 3种岩黄芪属植物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6.1 生长速率的研究
6.2 地上生物量的研究
6.2.1 生物量年际间变化的研究
6.2.2 生物量季节变化的研究
6.2.3 3种岩黄芪属植物产量估测模型
6.2.4 地上生物量分解的研究
6.3 3种岩黄芪属植物地下生物量的研究
6.3.1 地下生物量年际间变化研究
6.3.2 根系空间变化的研究
6.4 固沙植物叶片形状及冠层结构的对比分析
6.4.1 6种固沙植物叶片形态要素的比较
6.4.2 3种岩黄芪属植物冠层结构特征月变化研究
6.5 平茬复壮对岩黄芪属植物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6.5.1 平茬植株与未平茬植株主要性状的对比研究
6.5.2 平茬对岩黄芪植株枝条自然高度、基茎及其分布模型的影响
6.5.3 平茬与未平茬叶片二维尺度的差异
6.5.4 平茬处理岩黄芪属植物冠层结构特征的分异
6.6 小结
7 岩黄芪属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
7.1 植物水分生理
7.1.1 岩黄芪属植物叶片持水力的变化
7.1.2 植物叶片的束缚水/自由水变化
7.1.3 植物水势的变化
7.2 叶渗透调节的变化
7.2.1 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
7.2.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7.2.3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7.3 叶绿素含量变化
7.4 植物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
7.4.1 研究区生态因子的变化
7.4.2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季节变化
7.4.3 光合日进程变化
7.5 解剖生态学的研究
7.5.1 根的解剖
7.5.2 茎的解剖结构
7.5.3 叶的解剖
7.6 岩黄芪属植物的生态作用
7.6.1 灌木的土壤改良作用
7.6.2 固沙植物的防风固沙作用
7.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