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陈桂生著的《课程引论》论述课程的基本问题,包括理论源流和具体实施。通过剖析中国以教学内容为“课程”、以课程实施为“教学”的概念脉络,为处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十字路口之间纠结的现代教育,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办法。最后一编更以语文课程为例,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笔墨官司入手,指出向何处去,也便是回到教养与教育的双重职能上去的再出发,令读者有拨云见日之感。 作者简介 陈桂生,1933年生,江苏省高邮市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著有《普通教育学纲要》《教育学的建构》等深具影响的作品。 目录 Ⅰ 课程基本问题(上) 一、变化中的课程一教学概念系统 二、涵盖“课程”成分的“教学”概念一德国“教学”概念示例 三、涵盖“课程”成分的“教学”概念一法国“教学”概念示例 四、涵盖“教学”成分的“课程”概念——英语国家的“课程”概念示例 五、中国以教学内容为“课程”、以课程实施为“教学”的概念 六、课程一教学概念系统一元化刍议 七、“教养”辨析 八、智育缘起 九、智育要义 十、“以不教为教”辨析 十一、十字路口的现代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纠结 Ⅱ 课程基本问题(下) 一、课程演变的轨迹 二、以书定课的文献课程——传统“学程”缘起 三、学科课程 四、教科书 五、劳作的教育价值的发现 附录:“家庭作业”的由来 六、活动课程 附录:英格兰艾博茨霍姆学校课程示例 七、以社会文化为主题的核心课程 八、综合课程 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十、研究性课程 十一、学生经验的课程 附:“学生经验的课程”课题研究方案 十二、校定课程 十三、中国的三级课程设置(一) 十四、中国的三级课程设置(二) Ⅲ 课程实施 一、基础教育课程的性质 二、变化中的教与学组织的类型 后记:教与学组织类型历史性变化的再认识 三、备课 四、教案 五、教与学过程中的对话 附录:教学中的“满堂问现象” 六、背诵 七、复习 八、兴趣小组 九、公开课 十、考试 十一、为课堂转向喝彩——拟中学生座谈纪要 Ⅳ 课程-教学理论源流 一、“教学法”界定 二、教学法缘起 三、“教学形式阶段”的构想 附录:赫尔巴特学派教案 四、传统教学的常理常法(一)——第斯多惠的总结 五、传统教学的常理常法(二)——斯宾塞的总结 六、传统教学的常理常法(三)——谢尔登的总结及奥斯韦戈运动教案示例 七、“新教育”研究中的问题 八、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中的教学法探索 九、从“教程”向“学程”转变的趋势 十、教学法的命运 后记:假如“教师不懂教学法” Ⅴ 语文课程问题 一、教育的人文精神 二、《文化课本》解读 三、我国现代小学语文课程历史的见证——吴研因《小学语文的回忆与批判》介绍 四、一本按照由近及远原则编写的地理教科书——苏皖边区《实用社会》课本介绍 五、扑朔迷离的语文课程 六、语文课程的笔墨官司何其多 七、小学语文课程留下的印象 八、中学语文课程留下的印象 九、语文课程向何处去? 十、再说“语文课程向何处去”? 十一、三谈“语文课程向何处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