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见证中国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严冰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严冰主编的《见证中国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主人公是40位个性鲜明的中外人士。他们当中有锐意革新的政府官员,也有新兴行业的先行者;有事业有成的商界精英,也有追逐梦想的打工者;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也有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者……无一例外,他们都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不懈奋斗,推动社会发展,书写多彩人生。他们的人生故事和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群一起,汇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画卷。本书正是通过他们个性化的人生故事,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是如何推动的.中国民众是如何探索奋斗的,世界各国是如何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红利的,中国老百姓是怎样过上美好生活的……这幅大型画卷,在不同的人生故事中,徐徐展开。
作者简介
严冰,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作品曾获“关注森林奖”等新闻奖项,率领的团队曾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命名。
出版的主要著作:《我当上了列车员》(作者、中国铁道出版社)、《你好,一带一路》(主编、人民出版社)、《学习关键词》(策划、人民出版社)、《犀利的中国》(策划、人民日报出版社)。主要新闻报道:《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大西北再架钢铁道》《大漠风尘别有情》;《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关山万里走京九》《千秋功业千秋事》《硝烟渐尽思悠远》;《人民日报·海外版》12个整版“微观中国”长篇系列报道。
目录
屠呦呦:情系青蒿一生追寻
刘先林:把地球搬回家
赵启正:浦东交响曲的一名演奏员
冯骥才:醉心文保坚守文脉
严金昌:小岗村的带头人
龙永图:中国“入世”叩关人
赵德润:新闻人永远年轻
温元凯:40年为改革开放趟路
安乐哲:讲了40年中国哲学课的“洋教授”
徐宣发:驾驶过四种火车机车
叶小文:与时间并排走的人
杜少中:不走寻常路的“微博官员”
单霁翔:重启宫门的故宫守门人
莫言:从高梁地里走来
樊希安:24小时书店创办人
孟宪明:立志为孩子写书
杜越:与中国一同走向世界
潘维廉:“厦门第一老外”的中国情缘
孔晓宁:难忘极地情缘
张永平:打造“中国涉外第一市”的人
吴为山:在为时代雕刻中,走到新时代
孟家花农:一生只爱一朵花
马云:一个中国企业家商人,对世界喊出“芝麻开门”
朱征夫:律师的使命和担当
雷在荣:“破烂王”的传奇人生
韩毓海:为改革年代研究“大问题”
罗红:一个中国企业家的“三面”人生
李万君:用焊枪为“中国梦”提速
李亚:新媒体人的创业路
潘建伟:“量子之父”的家国情怀
李建华:三代国门,见证改革开放机场变迁
王昕:做安全健康的食品
董卿:一张“中国面孔”的中国故事
张俊成:“一塔湖图”绘就人生风景
程维:中西文化的“摆渡人”
海清:一位女演员的慈善之路
张大明:“跟着时代的节奏走,一定不会错
刘炜:首个年收入百万元的网络作家
姚明:一个中国球员的三次蜕变
秦玥飞:“耶鲁村官”
序言
历史,总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
前行的力量。
40年前的1978年,就是这样一个年份。那一年,以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
史征程。
4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
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几度风雨几度春
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战风斗雨,一次次攻
坚克难、一步步勇毅前行,书写了光照时代的历史篇章,
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目标的壮丽,更在于过程的壮丽
;生活的美好不仅在于享有的丰富,更在于经历的丰富。
在这场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变革中,有多
少波澜壮阔的场面,有多少值得铭记的时刻?
这40年,一滴滴水折射着太阳。历史的江河里,每个
人都是一滴水。
40年后的今天,我们追寻历史线索,寻访重大历史事
件的亲历者,聆听他们的回忆,分享他们的思考。翻开此
书,一个个熟悉的人物,即将与您邂逅。您看,莫言从高
梁地里走来,严金昌从希望的田野走来,赵启正从大学校
园走来,屠呦呦、潘建伟从实验室里走来,单霁翔从故宫
中走来……
这40年,一个个故事串成历史。
时光的岁月里,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
201 2年1 2月8日,北京时间零点三十分,在全世界
的瞩目下、在全体中国人的期待中,莫言作为第一位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在瑞典学院发表了领奖演讲。
在这篇长达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数次提到我国20世纪80
年代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对他的影响,并明确表示,“如
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
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当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乡村发生的巨大改变
时,莫言表示,故乡的变化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影响:“物
质方面的变化,影响了人的精神状态,一个饥肠辘辘的农
民跟一个身体肥胖的农民,想的问题肯定不一样了。作家
当然关心物质变化,但更关心因此而引发的人的精神面貌
的变化。我最近发表的小说中的人物,已经跟我过去小说
中的人物不一样了。当然,不可能是完全的新,是在旧的
基础上发生变化的新。”
这40年,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
奋力探索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1996年秋,潘建伟在因斯布鲁克一间办公室里,第一
次见到自己的博士学位导师塞林格。塞林格问他:“你的
梦想是什么?”
潘建伟透过老师身后的窗子,看到了连绵壮阔的阿尔
卑斯山,看到了山上的某一处悬崖。他仿佛受到感召,脱
口而出:“我想在中国建一个像您的实验室一样的,世界
一流的量子光学方面的实验室。”塞林格笑着回答他:“
很好。”
当时,要实现这个梦想几乎是天方夜谭。
此时量子信息研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不仅不被承
认,甚至还被许多人认为是伪科学。在国外,潘建伟也面
临着许多质疑。在他刚开始做量子卫星项目时,一位在国
际上非常有名的专家甚至断言:“这个事情第一做不成;
第二,万一有一线希望能做成的话,我已经死了。”
然而,潘建伟幸运地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科技的时代
浪潮。在国家的帮助下,仅用了五个年头,他便实现了梦
想之路的大跨步。
这40年,太阳照常升起。
照耀过1840年虎门炮台、照耀过1937年卢沟桥、照耀
过1949年天安门城楼的阳光,今天依然照耀着中华大地。
然而今非昔比。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
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将变为现实。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主任、“中国故
事”工作室负责人,高级编辑。)
导语
严冰主编的《见证中国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介绍:40年,弹指一挥,却在500O年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40人,沧海一粟,却在13亿中国民众中光彩夺目。40年40人,一部浓缩的改革开放史,一段精彩的实干兴邦路。
读懂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一门艺术。可以横着读,读懂40年时光里的中国与世界;可以纵着读,读懂40年岁月里的历史与纵深;还可以切开读,读懂40年40人的人生切面与思想沉淀。
书评(媒体评论)
窥一斑而知全豹,此书用普通人的家国故事,展
现出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
——冯骥才
40年,弹指一挥,却在500O年中国历史上熠熠生
辉;40人,沧海一粟,却在13亿中国民众中光彩夺目
。40年40人,一部浓缩的改革开放史,一段精彩的实
干兴邦路。
——单霁翔
读懂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一门艺术。可以横着
读,读懂40年时光里的中国与世界;可以纵着读,读
懂40年岁月里的历史与纵深;还可以切开读,读懂40
年40人的人生切面与思想沉淀。
——莫言
精彩页
1978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在这一年的3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组”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奖。作为其中一员,时年48岁的屠呦呦代表“523组”领取了奖状。
37年后的2015年,已到耄耋之年的屠呦呦身着一袭紫色礼服,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领取当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章。这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这个奖项也是中国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加速迈进。屠呦呦多次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将中国的青蒿素推向世界,给全球疟疾患者带去了福音。屠呦呦这个名字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声名鹊起。在掌声与尊重背后,从疟疾防治项目启动到问鼎诺贝尔奖,是一段长达四十余年的坚守故事。
在190次失败后的成功
2015年11月5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越南《人民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其中提到“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为支援越南而开展的抗疟疾药物研究。”
19世纪20年代,西方科学家从金鸡纳的树皮中发现了抗虐有效药物奎宁,但到了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抗疟特效药产生抗药性,疟疾的防治成为全世界医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1967年5月23日,中国60多家科研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始了代号“523'’的任务,研究防治疟疾新药,支援越南。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也参与进来,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屠呦呦从系统收集历代医学古籍、本草、民间方药和老中医经验入手,短短三个月,她收集整理了2000多种方药,并通过筛选,整理出了640多种抗疟药方集。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是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的一句话。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
终于在1971年,经过了190次失败之后,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整个实验室响起了发自内心的最激动的欢呼声。
为了让191号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试验,屠呦呦毅然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获得领导同意后,屠呦呦和课题组的另外两位同事一同在自己身上做起了实验,冒着生命危险,屠呦呦和她的同事换来最准确的一手资料。1972年,屠呦呦和同事们带着紧急赶制出的药品,来到疟疾泛滥的海南昌江疫区,正式开展临床试验。8月到10月,屠呦呦在海南进行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实验,全部获得成功。
疟疾初愈的农民,陪女儿玩耍,女儿挂在爸爸强壮的胳膊上,像一只小猴子一样荡着“秋千”,旁边的妻子含笑提醒女儿小心。看着一家和乐的场景,屠呦呦想起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两个女儿。
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是中学同窗,1963年结婚,育有两女。屠呦呦加入“523”项目时,李廷钊也同样忙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不得不把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的户口更是多年在宁波未迁至北京。”李廷钊说。对于屠呦呦而言,当年的她别无选择,因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
屠呦呦:情系青蒿一生追寻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上吹响,在当年11月召开的全国性青蒿素鉴定会上,中华青蒿素正式确定为一种抗疟良药。八年后,青蒿素通过新药审批。从此以后,青蒿素成了全国各地医院、卫生所,甚至是老百姓家里的必备药,在海南、云南、山东、江苏、湖北、四川、广西等地,青蒿素疗效几乎达到10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