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2017》编写说明
总论
第一部分 全球发展态势
一、宏观态势
(一)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
(二)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孕育创新突破点,加速迭代推进技术新发展
(三)电子信息工程科技深度融入各行业,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
(四)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加快社会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新进程
二、相关态势
(一)新兴应用加速微电子技术创新,大容量高速率技术引领光电子发展
(二)激光的技术、产业及应用持续迅猛发展,光学工程多个方向发展前景广阔
(三)遥感体系与信息大数据更加紧密,应用定量化需求迫切
(四)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持续驱动,传感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五)计量测试技术取得多方面进展,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质量提升
(六)战略需求牵引促进雷达发展,技术平台体制不断推陈出新
(七)人网物三元万物互联飞速演进,大融合大连接新智能引领未来
(八)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迭代高度活跃,新兴领域网安防御技术全面推进
(九)军事需求推动水声理论日趋成熟,信息技术加速声呐系统演进
(十)全球制电磁权争夺激烈,新型电磁材料和器件高速发展
(十一)大数据驱动控制新高潮,信息物理系统加速控制系统智能化
(十二)智能技术及应用呈现井喷爆发,社会进入“人工智能+”转型时代
(十三)融合创新推动计算能力不断提升,非传统计算技术持续发展
(十四)计算机应用技术加速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二部分 我国发展现状
一、发展环境
(一)深化改革、顶层设计,释放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创新活力
(二)战略引领、重点布局,塑造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创新环境
(三)紧抓机遇、加大投入,打造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创新格局
(四)创新发展、优化环境,营造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创新生态
二、技术现状
(一)微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稳步升级,光电子技术呈现出系统强、芯片弱的不均衡发展态势
(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光学工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三)新技术应用推动遥感产业发展,商业遥感向全面信息服务方向发展
(四)MEMS规模制造技术取得突出进展,传感器研发和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五)计量领域技术突破多点开花,新技术、新仪器、新成果助推质量进步
(六)雷达技术向多功能、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部分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
(七)网络通信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典范,大而不强缺芯少魂仍受制于人
(八)网络安全向“长板式”防御模式转变,5G和工业互联网安全架构逐渐成形
(九)水声工程助力海洋开发,军民融合助推装备全谱性发展
(十)电磁兼容及防护技术创新突破,电磁制衡能力大幅提升
(十一)新型控制技术广泛应用,控制系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认知计算能力快速发展,人工智能领域迎来黄金发展期
(十三)高性能计算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国产计算芯片迎来发展新机遇
(十四)计算机应用技术持续活跃,产业发展特征明显
三、产业现状
(一)出口回暖促进产业快速增长,细分领域形成区域聚集态势
(二)软硬协同生态初具雏形,分层企业引领格局形成
第三部分 我国发展展望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重点
(一)加强集成电路创新和供给能力,推进光电子芯片及器件研发
(二)打造光学重大平台支持基础研究,加强引领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发展
(三)加强遥感市场顶层设计,谋划产业化格局推进定量化发展
(四)军民融合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大力发展中高端传感器技术
(五)突破基础测试计量技术瓶颈,提升高端测试计量装备水平
(六)推动雷达多功能一体化、网络协同化发展,加强智能化雷达研究
(七)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网络通信技术体系,首要解决大而不强补短板问题
(八)突破核心技术,开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一体两翼,双轮驱动”发展新局面
(九)水声技术助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新技术应用拓展新领域开发
(十)电磁环境效应机理与体系化防护研究并重,推进大型基础平台研制
(十一)促进信息技术与控制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全域“无缝智能
(十二)持续推动人工智能纵深融合发展,全面实现感知到认知的升级
(十三)加速突破计算领域关键技术,持续推进前沿产业应用创新
(十四)推动计算机应用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跨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专题
专题一 微电子光电子
编写说明
专家组和撰写组名单
专题研究
一、全球发展态势
二、我国发展现状
三、我国未来展望
四、我国热点亮点
(一)人工智能芯片
(二)5G移动通信芯片
(三)微电子制造与装备
(四)硅基光子集成
(五)混合光子集成
(六)超高速光模块技术
五、领域年度热词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