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昨夜星路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李亦中//张荣//李庆阳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李亦中、张荣、李庆阳编的《昨夜星路》共收入72篇记述中国早期电影人的珍贵轶文,折射出中国电影史上曾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真实细节和当时语境,为后人研究电影历史提供知人论世的重要参照。本书资料来源除较常见的老上海电影报刊之外,特别注重从众多普通报刊中爬罗剔抉,在《申报》《时报》《大晚报》《社会日报》《晨报》《艺声》《文选》《乐观》《清明》《幸福世界》《人物杂志》等报刊中屡有意外发现,抢救出一篇篇湮没了半个多世纪以上的珍贵文献,可望成为中国电影史研究高引用率的图书之一。
本书目标读者包括电影研究者、电影专业师生以及文史爱好者。
目录
演艺明星篇
郑鹧鸪君
王元龙轶事
海上群星之个性与作派
关于金焰
我认识的三个摩登女性
陈玉梅自述
女人的自白
回首当年
胡蝶梅兰芳在俄行动速写
中央摄影场考试演员
阮玲玉之死
人间尤物黎灼灼
乱弹
哭吾师——王次龙
名门之子郑小秋
谜样的谈瑛
水蛇腰的杨耐梅
洪警铃
南天一羽
高占非十年从影
父亲——王献斋先生的从影史
胡蝶迷
对谈
英茵——她的死
主演《马路天使》的赵慧深
白杨是这样一个人
刘琼的两个时期
赵丹在新疆的时候
一口常州国语的章志直
魏鹤龄的浮雕像
影星张翼印象记
吴茵长夜谈
我们的小天使——蓉蓉
热爱家乡的黄柳霜
瘦皮猴韩兰根趣事
与周璇三度合作
幕后星辰篇
但杜宇和殷明珠
镇江摄影记
陆洁略历
摄影场特写:姊妹花一个镜头
怀正秋兄
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
我所认识的周剑云与董克毅
洪深的编剧方法
《奋斗》导演史东山
投入银色的海里
悼尘无
忆亡弟西苓
王先生拍电影
明月清风
马徐维邦小史
“小三元”常客
电影技师吴印咸同志
痛切的心情——贺孟斧周年祭
应云卫是孤独的
缪司·遭际·春梦
国产电影叹苦经
大导演蔡楚生的奋斗史
这名字谁都熟悉:杨小仲
方沛霖是怎样红起来的
影场随想
郑君里的艺术生活
蔡楚生日记摘编
“梳头阿姨”倪月心
追忆孙师毅
黄宗霑的威风
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电影访问追记
清流
返乡之途:忆非光
影坛忆旧程步高
电影教育家孙明经教授
想你,阿胡子
序言
一个多世纪以来,沉睡在报刊书页里的电影历
史文献是中国电影界一笔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
电影文化经年积淀的厚实家底,亟待我们深入挖掘
整理。
目前我们能读到的最早的中国电影史著述有两
种,即1934年版《中国电影年鉴》刊载的谷剑尘著
《中国电影发达史》,以及1936年版《近代中国艺
术发展史》收入的郑君里著《现代中国电影史略》
。两位著者在这个领域有筚路蓝缕之功,其目力笔
力所及,止于中国电影初创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电影史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
首推程季华主编两卷本《中国电影发展史》。该书
于1950年开始酝酿,从全国各地搜寻有关中国电影
的资料、报刊、说明书、剧照和海报,1958年正式
立项投入写作,1962年修改定稿。当时有关领导为
慎重起见,决定以“初稿”方式出版,1963年首次
开印4200册,很快销售一空。三位编著者当初面对
中国电影史研究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四处
搜集,积微成著,整合的资源殊为可观——正文片
名索引达1336部(次),影人人名索引985人(次)
,刊发图片和剧照819幅;附录中还提供1905年至
1949年间出品的国产片目录,程季华称这部书稿为
“第一次的、极为初步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情况的
一份调查报告”。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
电影发展史》存在不少偏颇,但让编著者引以为荣
的是,在史料搜集这一点上赢得了海内外专业人士
的普遍认可,如1986年版《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
史》强调说,“这部两卷本著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
电影内容包罗最广的著作”。
前辈治中国电影史的艰辛过程,凸显了研究资
源匮乏这一瓶颈问题。就挖掘早期电影研究对象而
言,我们可以从影片资料、文献资料两方面加以考
察。
1980年陈荒煤在重版序言中披露,《中国电影
发展史》面世后遭遇“文化大革命”山雨欲来的冲
击,结果被诬为“大毒草”,随后“纸型被毁掉,
所有印好并已发行的书要收缴追回,打成纸浆全部
销毁;作者经过十多年搜集起来的中国电影历史资
料,也被用数辆卡车全部掠走(至今大部分未能查
明下落)。”陈荒煤对此痛心疾首:“令人感到遗
憾的是大批影片资料被毁灭,有些影片由于当时技
术条件的限制,已经无法保存,难以恢复原来的真
面目,根本不能上映了。”编著者李少白也回顾说
:“照理是最不应成为问题的影片拷贝,由于旧中
国经年战乱的特殊历史条件,致使至今保存下来的
还不足全部出品的十分之一。这样就不得不借助第
二手材料,如影片说明书、报刊宣传图片、文字、
影片评价和新闻报道、当事人和同时代人的回忆录
等等。”无独有偶,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
理论文选》时境遇相似,他感慨道:“1949年之前
的中国电影理论著述,无论专著或零散篇什,历经
战乱散失殆尽,极难搜寻。我们只能从某些电影史
论的转述中,略见梗概或窥其一鳞半爪。几乎要像
考古学家发掘历史文物那样从残缺不全的泛黄的书
刊报纸中去淘金。”
作为影片拷贝替代物,1959年中国电影出版社
整理出版两卷本《“五四”以来电影剧本选集》,
选入1931年到1949年间保存下来的16部优秀电影剧
本。此外,卷帙浩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从第二
辑起增设电影卷,收入1927—1937年间19部电影剧
本;第三辑又编选了1937—1949年间27部电影剧作
,为研究者提供了早期影片的文字文本。令人难忘
的是,1983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北京、上海、意大
利都灵分别举办规模空前的“20世纪20—40年代中
国电影回顾展”,集中展映馆藏的44部影片(最早
一部为1922年摄制的《劳工之爱情》),中外电影
学者共同萌发了“终识庐山真面目”的惊喜之情。
感谢V(2D、DVD带来音像制品大普及时代,使
得个人收藏中国早期影片的奢望一下子成为现实。
当年坊间淘碟所见包括三个系列,其一是中国电影
资料馆提供片源并监制的“300部馆藏精品”系列;
其二是广州俏佳人公司“早期中国电影经典收藏”
系列;第三套是峨眉电影厂发行的“中国世纪经典
影片”系列。一碟在手,为研究者提供了接触影像
的极大便利。沪上还流传一则佳话,郑君里导演于
1939—1943年抗战期间摄制的大型纪录片《民族万
岁》,在“失踪”66年之后,终于在海峡对岸的“
中影公司”片库里找到下落,郑君里亲属喜获对方
赠送的录像带拷贝。然而从总体上看,存世的中国
老电影拷贝数量有限,毕竟电影胶片先天具有易毁
性,目前已不大可能出现增量的“出土文物”了。
纸质文献又作别论,可以说,不患寡而患挖掘
不足。首先要提到整理出版的早期电影评论,尤其
20世纪30年代左翼影评备受重视,如陈播主编的《
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3年出版)和《王尘无电影评论选集》(1994年
出版)。后来选家的视野更为开阔,罗艺军主编两
册《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年出版),丁亚平主编三册《百年中国电影理
论文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出版)。1996年
,中国电影资料馆率先启动“中国电影文献资料丛
书”编纂工程,首批出版的有《中国影片大典:故
事片·戏曲片1905—1930》,收录650部默片资料和
80多幅剧照;戴小兰编选的《中国无声电影》逾
1600页,按电影事业、创作谈、理论与批评、史学
与史料等四个大类,收录馆藏文献资料509篇共计
180万字,为建构中国电影史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近年来,多家出版社又策划推出原始出版物影印
版,如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的《中国电影年鉴
·1934》(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冯沛
龄编的《电通半月画报·1935》(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2010年版)、谢其章和杨小洲编的《电影杂
志1947—1949》(岳麓书社2011年版)等。北京电
影学院受北京市重点培育学科资助,2015年推出由
钟大丰、吴冠平担任主编的“中国电影史料影印本
丛书”,目前出版了徐耻痕编《中国影戏大观》(
上海合作出版社1926年版)、上海影戏年鉴社编《
影戏年鉴》(1936年版)等。这种出版形式堪称“
新瓶装陈酒”,供研究者品读并珍藏。
上海是中国电影发祥地,也是电影资源最为集
中的地方。上海自开埠后形成的开放性、商业化社
会环境,为电影这一舶来品提供了在中国落地生根
的理想土壤。自19世纪末以来,“西洋影戏”在这
个娱乐需求极为旺盛的大都市营造出得天独厚的文
化空间与市场。曾有人提出“一城电影”的说法,
因为1949年以前摄制的3000多部国产片,80%以上
出自上海,上海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电影业重镇。
与此同时,在上海涌现出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影人
群体,名编导与名演员珠联璧合,创作出《神女》
《渔光曲》《大路》《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
流》《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载入世界电影史
册的经典名作。诚如先驱者郑正秋所言:“中国之
上海,犹美国之好莱坞。影片公司,星罗棋布;电
影明星,荟萃于此。”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哪一座
城市与电影的历史渊源如上海这么深厚久远。
值得强调的是,上海也是电影出版物的中心。
早在1921年4月,顾肯夫、陆洁、张光宇在上海创办
中国第一本《影戏杂志》,现已成为上海图书馆珍
藏电影文献的镇馆之宝。此后近三十年间,在上海
出版的电影杂志、电影画报多达207种。然而,“文
革”前夕江青意欲掩盖30年代她涉足沪上电影圈的
图文报道,几乎所有老电影刊物统统被封藏起来。
柯灵曾提及:“有一张可以看作是灾祸记号的历史
插图,那就是江青与唐纳、赵丹与叶露茜、顾而已
与杜小鹃这三对新婚夫妇和证婚人沈钧儒的合影。
‘文革’中江青为了消灭她30年代的陈迹,曾使多
少电影界老艺术家遭受残酷的折磨,而这张图片,
还是保留下来了。”上海图书馆新馆落成后,这些
尘封已久的电影报刊才得以与世人见面。我指导的
一名研究生埋首泛黄的故纸堆,发现自己“正面对
一个掩埋已久的富矿”,她据此深入探究银幕影像
之外另一条存在于纸质媒介的中国电影之路,撰写
成硕士学位论文《1930—1938联华画报初探》。
对电影人物的研究构成电影史研究的重要部分
。中国电影历史上出现过的重要事件、重要活动、
重要现象以及影片的创作生产,实际上同电影人的
具体作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为深入了解他(
她)们的心路历程与亲历见闻,我们多方搜集那些
以往修正史时容易被忽略的资料,尤其是出自前辈
影人笔下的感性篇什。这就是我们编选本书的初衷
,也以此呼应郑洞天教授提出“需要一部感性电影
史”的倡议,为热爱民族电影的读者提供了解中国
电影历史沧桑的读本,让读者感受到电影史是有温
度的,有鲜活细节的,有历史现场感的。
《昨夜星路》全书收入72篇记述中国早期电影
人的珍贵轶文,分成“演艺明星篇”和“幕后星辰
篇”两大板块。从写作者身份来看,其中有15篇自
述,有27篇出自直系亲属或电影圈同仁零距离叙述
或追忆,还有30篇为当年影刊记者采访所记。之所
以作这番统计,意在强调编选本书基于这样的考虑
,即“以人为本”,透过每一篇轶文(尤其是亲历
者)所记述的电影史上发生过的大小事件、真实细
节和当时当地的语境,为后人探求电影历史提供知
人论世的重要参考。我们的用心之处在于,资料来
源除了民国时期熟知的电影报刊,如《明星半月刊
》《明星月报》《银星》《电声》《电影周刊》《
新影坛》《青青电影》《中国影讯》之外,还从普
通报刊里爬罗剔抉,在《申报》《晨报》《大晚报
》《时报》《社会日报》《艺声》《文选》《文章
》《乐观》《清明》《幸福世界》《人物杂志》等
的版面中屡有意外发现,搜寻出一篇篇湮没半个多
世纪以上的珍贵文献。
仰望昨夜星空,银坛群星璀璨。本书特意选择
的压轴篇,是黄宗英女士那篇读来声情并茂的《想
你,阿胡子》,这也是本书唯一的一位“无名氏”
。阿胡子是电影摄影场上一名普通场工,“在中国
电影史上是确确凿凿的有功之臣”。令人欣慰的是
,在彭小莲导演的影片《上海伦巴》中,崔杰成功
地演绎了阿胡子的银幕形象,表达了我们对所有为
中国电影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电影人的敬意。
我们编选《昨夜星路》,在资料搜集方面得到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支持,得到曾任香港电
影资料馆研究主任黄爱玲女士的热心帮助。在编辑
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电影电视系研究生朱倩、曹
渊杰、马琳琳、惠慧、冯琛、杨英蕾、方舒瑶、陈
静、童蔚闻、黄心湉和本科生马右文等同学积极承
担相关工作,对年轻学子来说,有机会亲身参与中
国电影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具有历史传承意义。
有位学者曾呼吁:“我们实在没有太多的理由
遗忘历史,更没有太多的理由任银幕文化遗存从我
们以及我们的后人手中消失。时至今日,这些银幕
文化遗存中的胶片部分,已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大量
佚亡;但文图典籍部分,却仍然在佚亡的危险中等
待我们去唤起新的生命。重视史料建设,从现在开
始,还来得及。”
对此,我们深有同感。
我们期望本书能成为中国电影史研究者高引用
率文献图书之一。
李亦中
2018年6月于沪上
导语
仰望昨夜星空,银坛群星璀璨。李亦中、张荣、李庆阳编的《昨夜星路》收入72篇记述中国早期电影人的珍贵轶文,表达我们对所有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电影人的敬意。
全书分成“演艺明星篇”和“幕后星辰篇”两大板块。从写作者身份来看,其中有15篇自述,有27篇出自直系亲属或电影圈同仁零距离叙述或追忆,还有30篇为当年影刊记者采访所记。透过每一篇轶文(尤其是亲历者)所记述的电影史上发生过的大小事件、真实细节和当时当地的语境,为后人探求电影历史提供知人论世的重要参考。
精彩页
阮玲玉之死
费穆
玲玉女士的猝然之死,曾引起全国的震疑,而推测她死因的人,大都是结论于婚姻的纠纷而把责任归之于“人言可畏”,换言之,即是社会要对她负责任。
在我,实不忍苛责社会,因为,被社会葬送的人不止阮女士一个;而社会对于人类罪恶生活应负的责任,也不仅是葬送了几个人物而已。
为纪念阮之死,我以为应该在责任问题以外的方面,研究一下阮玲玉究竟为什么要死。我以为应该把阮女士生前个人的修养、思想和生活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把她身后的功罪是非作为评判的根据。
就我所知道:阮女士是一个对于人生抱悲观的女子,并且,她的确早存了厌世的心。
至于她为什么对人生悲观,为什么要厌世,那就成了问题。
我曾与阮女士合作过三部作品,但从没有问过她私人方面的事,也从没有向别人打听过,偶然听到一些,也不加注意。只有她这件“婚姻”的纠纷,却曾引起了我的杞忧。因那个时候,我已观察到阮女士是吃不起这一个打击了。然而,这仍是“果”,而不是“因”。婚姻纠纷可以促阮之死,而阮之死志,已至少决定在几年之前。
我对于阮女士之早年生活,一无所知;而在她的“晚年”,也只有一种简单的认识,这种认识我至今认为是十分正确。那就是:
一,早年的教育不够而在经历方面得到过非常的教训,尤其是在最后三年的演员生活中,使她的思想境界获得莫大的进展。
二,对于私人生活已没有奢望,只求平静安定,反之,在艺术生活的一方面,却有着极高的自期。
阮时常对人说:“做女人太苦”,又常说:“一个女人活过三十岁,就没有什么意思了。”第一句,差不多的女子都会这样说。至于第二句,却有着她特殊的感觉了。
然而,阮演过很多的戏,她对自己主演的戏,必然比别人得到更多。她的思想无疑是颇受自己的作品的影响,因此她更发现了自己生活上的矛盾。
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曾数次到普陀进香;在苏州拍《人生》的时候,一行人曾同去游玩虎丘;归途中,她又在西园进香,在五百尊罗汉面前,每一尊供上支香。我很记得,她曾这样对我说:“不要笑我,我晓得你是不相信的。”其实我何尝笑她,这不过她自己解嘲的话——根本她已自觉在佛前烧香是一件迷信的行为,而她暂时还不能克服这种矛盾罢了。
她对于这种内心的冲突,正如对于生活中的矛盾一样,无时不在挣扎,无时不在斗争。她的自杀的念头有意无意地存在于这种挣扎斗争的搏荡之中。
阮的身世,谁都知道是甚为凄凉。她第一次的爱情给了某先生,而未被某先生所珍视。她见过多少人生悲剧,她尝过多少生活的苦味,以她这样一个女子——感情丰富的女子,她必然会对人生失望的。阮又始终不能变成一个冷酷的人物或者是十分乖巧的女子,她把人生看得甚是严肃。她每次饮酒至半醉,常常会对朋友说:“我算不算一个好人?”
因此,每有一件事袭击她的感情,她就立刻悲观起来,她脆弱到毫不能抵抗。
对于自己,她绝对有权利要求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一些家庭的乐趣。她演戏的所得,很可以维持一个中人以上的享受,她所缺的是家庭乐趣,因此她和唐季珊先生燕好。(这是在她演《城市之夜》以后的事,或者稍微早一些)
据我那时的观察,她和唐先生的家庭生活,并不是怎样圆满;或者,她已看到更远的未来,而已有所畏惧。但,她却自安于那种生活,她再不愿突破那种环境而憧憬于更理想的生活。因为,那时她的身心两面都已比较安定而平静,这一点点收获是,她自己苦心造成的局面,她决不肯自己来破坏。不然她将重新堕入精神生活的迷渊。
同时,她对于演剧工作,却是更加地勇往迈进,这是有事实可以证明的。
联华的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艺友”的关系而不是“朋友”,这是一个特点,同时也是缺点。特别是女演员,往往不拍戏就没有见面的机会。阮的私人生活和她的痛苦是不容易被人知道的。阮的讼事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同事替她策划应付。这件事,我们至今引以为憾。
婚姻的纠纷!它把阮女士的苟安的生活,渴求平静安定的理想打得一个粉碎。甚至于“我算不算一个好人?”的可怜的疑虑也得到了一个否定的答案:“你不是好人”!于是乎,阮死!
(原载《艺声》第二卷第2期,1936年7月)
阮玲玉(1910—1935) 演员。原籍广东中山,生于上海。
主要作品《挂名夫妻》(1926)、《故都春梦》(1929)、《野草闲花》(1930)、《恋爱与义务》(1930)、《桃花泣血记》(1931)、《三个摩登女性》(1932)、《城市之夜》(1932)、《小玩意》、(1933)、《神女》(1934)、《新女性》(1935)。
P31-3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