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回首六十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段宝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段宝林著的《北大回首六十年》是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60年来在许多名师的教导下勤奋学习、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在国内外获得大奖等情况的历史回忆的汇录。其中不仅可以看到他自己的生平历史的种种回忆、实录,而且也可以看到北京大学在这60多年中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况,还可以了解一个学术冷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一些学术知识。这是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的深情回忆和肺腑之言,许多记述是非常生动感人的。他的许多生活感悟,在各方面都可以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
作者简介
段宝林,1934年1月6日生于江苏扬州,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55年获“优秀生”“三好积极分子”奖励,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现为北大学中文系数授。曾讲授民间文学、民俗学、歌谣研究、民歌与新诗、民间长诗研究、故事研究、俗文学、乡土文学等课程。著有《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笑之研究——阿凡提故事评论集》《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笑话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神话与史诗》《民间文艺与立体思维》等;编著有《马恩列斯论民族文学》《蔡元培文集·语言文学卷》《中国歌谣资料》(合作);主编有《民间诗律》《中外民间诗律》《古今民间诗律》《民间文学词典》《世界民俗大观》《中华民俗大典》(第一总主编)等共20余部。曾任北京大学民俗学会会长及人类学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故事学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民问文艺家协会主席,曾获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山花奖”(三次)、人类学国际大奖“彼得奖”、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传记中心“柏拉图奖”、20世纪杰出人物金奖等等众多奖项。
目录
难忘的黄金时代
——青年时代的回想
五六十年代北大校园生活琐忆
刻骨铭心的几本书
五四时期的北大人
——纪念恩师杨晦先生100 年华诞
回忆冯至先生
回忆魏建功先生
回忆王力先生讲课
王力先生谈学习与写作
怀念钟敬文先生
真正学者的楷模
——沉痛悼念季羡林老师
耿直无私,坚持现实主义
——怀念吴组缃先生
听吴组缃先生说老舍
老舍先生与民间文艺
许地山善讲笑话
林庚先生谈民歌与新诗
深切怀念阴法鲁先生
追忆王瑶先生
回忆爱国诗人彭兰教授
怀念吕德申老师
多面统一的学者吴小如
朴实认真,嫉恶如仇
——忆徐通锵同志
与绍棠在北大的日子
刘绍棠乡土文学的艺术魅力
乡土文学与艺术规律
马约翰印象
1957,北大杂忆
两极的爱情
草棚大学第一课
《歌谣周刊》创刊60 年纪念会
回忆北大民俗学会
纪念北大民俗学会成立五周年
啊,北大雄风!
——北大《歌谣周刊》70 年有感
我的创新与立体思维
民俗学的命运
第一个参加国际学术组织
回忆李福清院士
国际友人的中国情结令人难忘
捐献民俗文化藏书仪式上的讲话
北大遇仙记
歌唱的幸福
——庆祝北大教授合唱团成立15 周年
八十感怀
走向世界为国争光
新华赋
井冈四咏
致天安门前的哨兵
北大赋
未名湖之歌(应征“新校歌”)
党啊,我的母亲
题照
爱人在远方
爱情是什么?
礼炮
给大姐
扬州火车站
夏天进北大东门
蟹岛噪音
生命之光
为什么笑口常开
——给女儿的信
与金煦通信
——关于立体描写
段宝林教授荣获国家级大奖“山花奖”
段宝林教授获意大利“彼得奖”
将中国研究成果带到国际
——段宝林喜获意大利“人类学研究彼得奖”
段宝林获柏拉图奖等国际大奖
美国马克?本德尔教授对《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的书评(译文)
辛勤创造的六十年
钟情民间文学
——记国际人类学“彼得奖”东方第一得主段宝林
段宝林:以热心肠做冷学问
北大日记选录(1954 —2002)
段宝林自写年谱简编
导语
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事早已淡忘了,但在北大的学生时代的诸多往事,却像清晨未名湖中的绿树红云高塔倒影般明晰。进北大时,我还是二十岁的小伙子,如今已入耄耋之年,回忆在北大度过的美好岁月,胸中的青春之火勃然而发,这是难以抑制的北大情思。《北大回首六十年》是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60年来的历史回忆的汇录。
精彩页
难忘的黄金时代
——青年时代的回想
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感到,我平凡的一生中最难忘的是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是我告别苦难的童年跨向新生的年代,同时也是我们亲爱的祖国由苦难走向新生的闪光年代。正是我的青年时代,奠定了我一生事业的根基。每当我想起幸福的青春年华,一股甜蜜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使我陶醉,使我振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回忆青年时代是令人非常愉快的,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黄金时代。
青年时代很遥远了,但又仿佛是晚近的事。当我登上西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口时,仿佛是在爬南京的那些小山头;当我在北京琉璃厂旧书店的书海中邀游时,仿佛在上海地摊上翻阅旧书一样激动。年青时代的印象是那样的强烈,时时如电影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那样生动,那样丰富多彩。不知我这支秃笔能体现其万一吗?
我在青年时代,似乎整天都处在一种兴奋的情境之中,尽管也屡受批评乃至批判,但豪性不减,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尝不尽的甜蜜。这究竟是为什么昵?
孤儿的血和泪
我出生在扬州城内东关街的一个商人家庭,家业曾红火过一阵,但“七七事变”以后很快就衰败下来。祖父在日伪土匪的迫害下病死。父亲抽大烟沦为乞丐冻死街头。我和母亲寄居外婆家,弟弟和祖母寄居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1944年母亲病故。1948年祖母亦跳运河自杀身亡,弟弟进了孤儿院。我则在外婆家读书。孤儿的生活是不堪回首的,那时处处受气,感到窒息,盼望着平等的待遇而不可得。世态炎凉,有时幼弱的心灵难以承受。记得母亲去世一年后,我曾从病床上爬起想触电自杀,但被弹了回来。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本说,五分钟不呼吸人就要死亡,于是我憋气找死,但不到五分钟,便憋不住了。没法子,只好活下去,埋头书本,这也养成我后来孤僻的个性。
抗日战争胜利那年我进了初中,崇实中学校园原是日本鬼子的“苏北宪兵队”,这里关押过许多抗日志士,后院有个镪水池,是鬼子将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毁尸灭迹的地方。我亲眼看到这水泥深池,硝镪水中漂着油光。这段历史我无法忘记,我觉得中国人要争气,这也无形中加强了我学习的责任感。
扬州作为文化古城,文化基础较好,我们的中学老师多为饱学之士。初中时的物理、几何老师王履安,教课非常认真,虽然由于生活困难而面黄肌瘦,但讲起课来精神头十足、头头是道。他唤起我对理工科的兴趣,听课之后,做作业非常轻松,考试常考100分,那时就想将来当发明家,做工程师。后来他到江都县中去教书了,我又跟着他到了县中,在县中我也常考第一,打好了文化基础,毕业后就考入了著名的省立扬州中学。
我的小学是在法国人办的天主堂达德小学里读的。崇实中学也是教会学校,可能是新教吧,讲道的是牧师而不是神父。我曾听过牧师的传道,宣传上帝的万能。记得他生动地打了一个比方,说上帝造的人眼,完全自动对光,非常灵敏,不像人造的照相机,还要对快门、距离、光圈什么的,说得天花乱坠。学校里有个爱沙尼亚老太太,矮个子,嘴唇上有些黄“胡须”,对人很和善。据说这校舍就是她主持修建的。学生听“讲道理”“做弥撒”都是自愿的,我们爱玩,很少去。就是偶尔听一两次也是出于好奇,想尝尝“圣饼”的滋味,感受一下教堂中神圣的气氛——那窗户上的五彩玻璃和耶稣受难像,那和谐悦耳的赞美诗是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思想也有吸引力,但许多玄奥的道理我们还理解不了,也没有心思去信教。当时真正“吃教”的人是很少的。到公立学校之后,也就与宗教远离了。但宗教的艺术气氛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单调的,电影戏剧都与我无缘。有一次,为了看戏甚至流了不少血。
那是1948年的夏天,国民党军队在左卫街实验小学搭台演戏。这是不用买票的,我很早就跟伙伴们一起去了。人很乱,很挤,我被挤到了前排,没有位子,就站着看。当我正好奇地看着台上进行演出准备,盼望看到好戏出台时,没想到一个大兵在台前维持秩序,要大家别挤。他走来走去,忽然走到我的前面,用脚使劲在我头上一踩,我的眼角猛然碰撞在舞台的木头沿上,立刻血流不止。我只好用手捂着伤口,挤出了“剧场”,回家抓了一把香灰,把伤口盖上。还算幸运,如果再往下一点,把眼碰瞎就更糟糕了。戏没看成,却在我的左眼角上留下了一个永久的伤痕。
我的中学时代是悲苦的。我家住东城,扬中在西城,上学时走在大街的石板路上,常常感到阳光惨白,非常暗淡。今天回忆起来还感到奇怪,难道那些年的太阳真是那样惨白吗?那也许只是我的主观感觉吧,但那印象极深,每当我回忆起那段生活,那惨白的阳光就突现在我的眼前。
扬州中学是一所著名的学校。朱自清、胡乔木、江泽民等都是我的校友。“南有扬中,北有南开。”在20世纪30年代,扬中是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老师们上课往往不看教案,滚瓜烂熟,很吸引人。化学老师胡季洪先生在黑板上写的化学方程式是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