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莎士比亚的妹妹(伍尔芙随笔集)(精)/经典译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二十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意识流小说技巧的开创者。代表作有小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雅各的房间》和散文《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等。伍尔芙的创作以小说为主,此外当属散文。她曾为《泰晤士文学副刊》《耶鲁评论》等英美报特约撰稿,发表随笔、书评、人物特写、游记累计达百余万字,其文风汪洋恣肆而又不失优雅高贵,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 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随笔写作和文学的一般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现代随笔 随笔写作的衰退 保护人与番红花 第二部分 评论当代文学和文学名著 现代小说 当代文学印象 《鲁滨孙漂流记》 《简·爱》与《呼啸山庄》 第三部分 关于女权主义 莎士比亚的妹妹 男权社会的局外人 妇女的职业 第四部分 人物特写 蒙 田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 萨拉·伯恩哈特 莱斯利·斯蒂芬爵士印象 第五部分 生活回忆及随感 往事情怀 忠实的朋友 黑夜之行 安达卢西亚客店 第六部分 评论音乐、歌剧等多种艺术 笑之价值 街头音乐 歌 剧 拜罗伊特印象 文学地理 地点的画像 精彩页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首先,我想强调一下我的题目结尾处那种诘问的语气。即使我自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也只适用于我自己,并不适用于你们。说真的,一个人所能给予另一个人有关读书的唯一劝告,就是根本别听什么劝告,而要跟着自己的直觉走,要用你自己的理性,要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我们对这一点取得了一致意见,那我就感到可以随意地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了,因为你不会让它们束缚一个读书人所能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即你的独立性。归根到底,能给书规定什么法则呢?滑铁卢之役肯定是在某一天打的;可是,《哈姆雷特》是比《李尔王》…更好的一部剧吗?谁也说不清楚。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来决定这个问题。让权威们——无论有多么高的学术身份与头衔——进入我们的图书馆,让他们来告诉我们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并给我们所读的书确定何种价值,那便是毁掉这些圣殿生命之所系的那种自由精神。在别的任何地方我们都可能受到法规和惯例的束缚——在这里我们绝不。 可是,为了享有自由——假如说这种陈词滥调情有可原的话——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要自我控制。我们不能茫无头绪地、愚昧无知地滥用权力,为了浇灌一株玫瑰而把半个房子喷得湿淋淋的;我们必须准确有效地训练手中的权力,而且从此时此地就开始。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图书馆里首先面临的诸多困难之一吧。而什么叫作“此时此地”呢?图书馆里看来简直是密密匝匝、挨挨挤挤的一团混乱。诗歌和小说、历史和回忆、辞典和名人录;各种癖性、种族和年龄的男人和女人用各种语言写成的书籍,在书架上相互拥挤着。而在图书馆外面,驴子在嘶叫着,女人们在抽水唧筒那儿闲聊,马驹儿正奔驰在田野上。我们从何着手呢?我们怎样在这繁多杂乱的混沌中理出头绪来,以便从我们阅读的东西中获得最深最广的乐趣呢? 假如我们说,既然书是有类别的——小说、传记、诗歌,那么我们应该分别处理,从每一类里面吸取那类书籍理当给予我们的正确的东西,那倒是够简单的事情了。然而很少有人要求书籍给予我们它们所能够给予的东西。最为通常的情况是,我们带着模糊和分裂的观念来到书跟前,要求小说应当真实,要求诗歌应当虚假,要求传记应当谄媚,要求历史应当强化我们的偏见。如果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摒弃所有这些先入之见,那才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开始。不要对你的作者下指令;要努力使自己变成他才行。要做他的工作伙伴和同谋。假如你畏缩不前,从一开始就态度冷淡、吹毛求疵,那你就在阻止自己从你所读的书里获取最充分的教益。然而,假如你尽可能地敞开心扉,那么,从第一句话的曲折语义开始,微妙得几乎难以察觉的种种象征和暗示,就将把你带到与任何人也不相类似的一个人的面前。让自己沉浸于其中,让自己与其熟稔起来,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作者正在给你,或者正试图给你某种明确得多的东西。一部小说的整整三十章就是一种努力——假如我们首先考虑怎样读一部小说的话——它要对某种东西像建筑一样加以构建和控制:可是字词却比砖头更捉摸不定;阅读与用眼睛观看相比,也是一种更长期、更复杂的过程。或许,要理解小说家进行工作的原理,最快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自己对字词的危险和困难做一番试验。试回忆给你留下特殊印象的某件事情——也许在街的转角,你从两个正在谈话的人跟前走过。有棵树在摇晃;一只电灯泡在摆动;谈话的声调很滑稽,可又很悲怆;一个完整的景象,一个总体的意念,似乎就容纳在那一瞬间之中。 然而,当你试图用字词来重新构建起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分裂成了上千种相互冲突着的印象。某些必须加以抑制;其他的必须得到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你很可能会整个地丧失掉对那种情感本身的把握。此后,你再从自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的稿纸转向某些伟大小说家——笛福、简·奥斯丁,或者托马斯·哈代——读读他们小说开篇是怎么写的。现在,你就更有能力欣赏他们的高超技艺了。我们不仅仅是站在一个不同的人面前——笛福、简·奥斯丁或者托马斯·哈代——我们还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在《鲁滨孙漂流记》里,我们跋涉在旷野的大道上;一件接一件事情发生了;事实和事实的秩序都是够清晰的了。可是,如果说对于笛福而言,野外生活和历险便是一切的话,那它们对简·奥斯丁来说则毫无意义。在她的小说里有客厅,有人正在谈话,而且他们的谈话就像许多面镜子,映照出了他们的性格。而当我们习惯了客厅和那些镜像的时候,假如我们又转向哈代,就会再一次晕头转向。荒原环绕着我们,繁星高悬在我们头上。心灵的另一面现在暴露出来了——在幽居独处中方才显露的黑暗面,而不是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光明面。我们不是与人发生关系,而是与自然和命运发生关系。然而,尽管这些世界各不相同,每个世界自身却是统一的。每个世界的创造者都小心翼翼地遵守着他自己的透视法则,而且无论他们会使我们多么心劳神拙,却绝不会像较差的作家那样使我们陷于混乱,后者在同一本书里弄进两类不同的 导语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一1941)是20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也是欧洲女权运动的一位先驱者。 她站在伦敦文学届的中心,以近乎尖刻的笔触讥评流俗时弊,抨击男权社会,评论文学经典…… 《莎士比亚的妹妹(伍尔芙随笔集)(精)/经典译文》是一部由(英) 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著的随笔集,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共精选伍尔芙随笔25篇。 序言 伍尔芙(1882一1941)是20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女 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也是欧洲女权运动 的一位先驱者。她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 ,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1832—1904)是著名的 评论家和传记作家,母亲也博学多才、有所著述, 家庭文化氛围极为浓厚。她虽然不能同哥哥、弟弟 一道就读于剑桥那样的著名学府,但从父母亲那里 得到了充分的教育,并在家庭丰富的藏书中获取了 广博的学识。1904年莱斯利爵士去世,伍尔芙兄妹 们从伦敦的肯辛顿花园迁至布卢姆斯伯里,剑桥大 学许多具有自由思想的朋友常来他们家聚会,形成 了一个文化艺术团体,即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 团”,伍尔芙被称为“高雅之士的王后”。在这个 团体里,有传记作家里顿·斯特拉奇、小说家E.M .福斯特、印象派画家和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伊 、经济学家J.M.凯因斯等,以及后来成为伍尔芙 丈夫的伦纳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尔芙参加了 当时的女权运动并开始写作和投稿,于1915年出版 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1917年,伦纳德购置 了一部印刷机,两人开办了霍加斯出版社,陆续推 出了伍尔芙的一系列作品:《夜与日》(1919)、(《 雅各的房间》(1922)、《达罗卫夫人》(1925)、《 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等,并出版了T .S.艾略特、K.曼斯菲尔德、E.M.福斯特等当 时还属新进作家的作品和弗洛伊德的著作。从20世 纪20年代起,伍尔芙在文学界声誉日隆,她大胆地 突破传统的自然主义写实手法,以富于抒情性和音 乐感的笔触描绘人内心的“理想、梦幻、想象和诗 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识流写作风格。今天, 人们谈到欧洲小说的时候不能不谈到意识流小说, 而谈到意识流小说的时候,不能不同普鲁斯特、乔 伊斯一起谈到伍尔芙。 在伍尔芙的丰硕创作成果中,随笔构成了一个 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从1904年起便开始向《卫报》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学术与文学》《国民评 论》等报刊匿名投稿,后来又担任了欧美许多重要 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她的随笔,有的生前即集为《 普通读者》《普通读者续集》出版,有的死后由丈 夫伦纳德编为多部随笔专集和四卷本随笔选出版, 近年在英美等国又陆续出版发行了她的六卷本随笔 集。 其实,随笔历来是欧洲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 宝库里的一宗奇珍。英国的戏剧、诗歌和小说固然 拥有一长串辉煌的名字: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 、菲尔丁、理查逊、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简· 奥斯丁、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哈代…… 但英国随笔也会让我们想起从培根开始的一个悠久 传统,其中有许多杰出的随笔家,如艾迪生、斯蒂 尔、约翰逊、兰姆、德-昆西、哈兹利特、卡莱尔、 麦考利、罗斯金、阿诺德、纽曼、吉辛……而且许 多以戏剧、诗歌或小说著称于世的人也常常写随笔 ,就像伍尔芙那样。 随笔看似小道,却似乎比其他文学体裁还难。 学问、才气、见识、情趣,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有 学问,才能给主题提供历史文化的丰厚背景,在极 为有限的空间里开拓出文本指涉的大天地,否则便 会像当今许多报纸副刊上的短文,怎么看也是个骨 瘦如柴的小瘪三。可是一味地掉书袋做演讲也不成 ,随笔绝不是学术论文,所以它要求作者有才气, 如伍尔芙所指出的,“在一篇随笔里,学问必须借 助某种写作的魔法加以熔铸”(《现代随笔》)。随 笔要写得声色并茂、摇曳多姿;但若只有才气而缺 乏学问,那就缺了底气,很容易流于油滑的文字游 戏和浮华的辞藻堆砌。不过,在一篇随笔里,学问 与才气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作者所欲表达的意见,因 此随笔作者还须有深入的见解、独到的眼光,评人 论事方能鞭辟入里,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 未发。我们可以看到,伍尔芙讥评流俗时弊、抨击 男权社会、讨论文学创作、评论作家艺术家和文学 作品,都无不显示出她的真知灼见。而且,见识也 不一定非要显得多么高深,所以伍尔芙将她的两部 随笔集都题名为“普通读者”,强调普通人的常识 具有极高的品格。确实,她常常能从日常小事和细 枝末节中发掘出看似平常却很真切很深刻的道理来 。随笔的最后的,但绝非微不足道的条件是情趣, 正如伍尔芙所言:“支配它的原则是它必须给人带 来乐趣。”(《现代随笔》)而这,首先便要求作者 自己是个有情趣的人,心灵迟钝的、拘谨刻板的、 醉心名利的、满怀孤愤的人,本身就生活得缺乏情 趣,当然也就非但写不好随笔,恐怕也根本就不会 读随笔吧。这正好说明随笔的精髓在于“个性”, 随笔是最能见作者真性情的文字;蒙田其人其文是 融为一体的,伍尔芙其人其文也是如此。 世间兼备学、才、识、趣四者的人不多,若有 这样的人做朋友,听他娓娓地谈话,那是人生难得 的幸事;世间兼备这四者而又写随笔的人更少,所 以能读到伍尔芙这样出色的随笔,应该更是人生的 乐事了。只是一想到拙劣的译笔可能会妨碍读者真 切地欣赏原作,心中便不免惴惴。 最后,我们要提一提伍尔芙过敏型的,甚至是 病态的精神气质。1895年,由于受母亲去世的刺激 ,伍尔芙曾陷于精神崩溃,1904年父亲去世时,她 再次发病,三度企图自杀未果;1941年3月28日,她 自沉于萨塞克斯郡的乌斯河,终于结束了她饱受精 神疾病折磨的一生。伍尔芙的精神病态和自杀的原 因是复杂的,学术界至今还聚讼纷纭,在此不必多 谈。但或许正是这种气质,一方面过早毁灭了伍尔 芙如花的生命,另一方面却催生了她那永不凋谢的 艺术奇葩。造物的玄机深不可测,谁说得清楚呢? 伍尔芙的随笔数量既多,题材的涉猎也很广, 要从中挑选出在内容与艺术两方面均具代表性的各 类篇目来,委实是一件难事。本书选译了伍尔芙的 六组随笔,第一组四篇是直接关于随笔写作和文学 一般问题的,第二组四篇属于当代文学和文学名著 的评论,第三组三篇是关于女权主义的,第四组四 篇是人物特写,第五组四篇是作者的生活回忆及随 感,最后一组的六篇则涉及音乐、歌剧等多种艺术 的评论。也许通过这些选篇,能帮助读者尽可能地 窥见伍尔芙随笔的全貌。 由于未能预见的原因,本书的工作进程曾一度 受到耽误,几乎难以如期完成。幸蒙王晓路博士慨 然相助,承担了后两组文章(以及《随笔写作的衰退 》《莱斯利-斯蒂芬爵士印象》)的翻译,并以他对 英国语言文学的深厚学养和流畅优美的译笔为本书 增色不少,此外王枫林教授翻译了《萨拉·伯恩哈 特》和《往事情怀》两篇,均在此致以谢意。 内容推荐 《莎士比亚的妹妹(伍尔芙随笔集)(精)》共精选弗吉尼亚·伍尔芙随笔25篇。伍尔芙的随笔数量众多,且题材涉猎广,本书选取的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并按所涉题材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关于随笔写作和文学的一般问题”“评论当代文学和文学著作”“关于女权主义”“人物特写”“生活回忆及随感”和“评论音乐、歌剧等多种艺术”,希望能帮助读者尽量窥见伍尔芙随笔的全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