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寸光阴不可轻/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低幼读物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榜样,无论我们培养和树立了多少精神榜样,一代大师季羡林先生始终不应该被忘记,不应随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对于当下的孩子而言,一代大师季羡林先生是谁?有着怎样令人钦佩、值得学习的事迹?透过《一寸光阴不可轻》,季老一生跃然笔下,孩子们能清晰看到他的人生成长轨迹、奋斗经历、一生成就。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灰黄童年 没有红、没有绿,灰黄的童年 从私塾转入学堂 闭眼就在眼前的小学 校舍 种菜、打算盘 不喜欢念正课 我的性格 回家路上 九月九庙会 看戏 学英文 国文竞赛 一次失败的”造反” 偷看小说 蚂蚱进城 想念母亲 恰同学少年 不敢报考重点中学 学国文 学英文 学古文 学做人 入英文学社 人生最美好的年龄 学伦理学 学历史、地理 学国文 学逻辑学 学数学 学英文 学经学 学德文 学诸子 高中校舍 学校管理和学生生活 第一次用省下来的钱买书 偶然得到全校状元后一百八十度的改变 有意识地认真用功 通向大学的唯一桥梁 校舍 教员和职员 荣誉感继续作美 要革命 上国文课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结语 同时被北大与清华录取 学术研究的发轫 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高中国文教员一年一校长 教员 上课 我同学生的关系 我同校长的关系 我的苦闷 我亲眼看到的一幕滑稽剧 天赐良机 留德寒窗十年 负笈德意志 进入哥廷根大学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 学习吐火罗文 其他语言的学习 博士论文 十年回顾 择一事,终一生,六十午学术生涯回顾 回到祖国 思想斗争 终于找到了出路 我的一些学术自述 笑话、寓言的传播路 大人相 纸和造纸法传入印度 蚕丝传入印度 翻译《罗摩衍那》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糖的由来 解读吐火罗语 《罗摩衍那》在中国 商人与佛教 白糖的回传 佛教梵语研究 《糖史》 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 我的研究范围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后记希望在你们身上 出版后记 序言 给我机会让我对少年同学们说几句话,我简直觉得是 莫大的幸福。我也是有过少年时代的;但是,到了今天, 再回忆起那个时代来,云烟渺茫,真是恍如隔世了。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少年特别幸福,特 别可爱。有时候,反而有些愤愤不平之意,很想赶快长大 成人,好同大人分庭抗礼。以后进入青年、中年。辛稼轩 词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他这里说的“少年”,据我理解,实际上是 指青年,甚至是中年的一部分。我在青年时期,愁滋味识 得颇为充分。但我不赋新词,因而也不爱上层楼,只是觉 得人生艰难而已。我对别的青年或中年,除了至亲好友之 外,几乎是漠不关心的。然而时间只是流逝,一转瞬间, 自己已经进入老境,再引辛稼轩的词:“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的心情完 全不同,我没有什么愁可说,也用不着说“天凉好个秋” 。只是对于少年儿童,感情却越来越深,深的程度可以说 是同年龄成正比。这一点,在我青少年时代,是完全无法 想象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大概是,自己一进入老年,想的 问题就多了起来。我从不叹老,也不嗟贫,认为“长江后 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这是自然规律,用不着嗟 叹。不过自己毕竟有了一把子年纪,迟早会向地球告别的 。但是地球决不停止转动,人类也不会停止进步,光明就 在前面,希望在于将来。二三十年以后,担负起伟大建设 任务的不就是今天的少年吗?因此,年龄增加一岁,对青少 年的感情就增加一分。这种心情,我不说,青少年是未必 知道的。而且我这种心情,我相信,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决不会为我一人所垄断。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能有一个机会对少年同学们说 几句话。我认为是一种幸福,不是很自然的吗? 人人都有一个少年时代。尽管年龄还有一定的差距, 各个人的少年时代也不会完全相同。比如,我在旧社会生 活过一段时间。旧社会的那种情况,旧社会的“愁滋味” ,我都或多或少地尝过而且“识得”。这种滋味,今天的 少年,做梦也不会梦到的。今天的少年有福了。你们是在 蜜水中成长起来的。这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 是,你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发育正常而健康,没有受过挫折 或打击。坏的是,你们社会经历太少,对好多事物,无从 比较,难以鉴别。本书中所收的文章,有的记述了我童年 时代的一些经历。我相信,你们从中可以了解一些过去时 代的情景,也许能间接识得一些旧时代的“愁滋味”。你 们可以拿这些文章当作镜子,从中照见你们和我们的不同 ,过去和现在的不同。这会有利于扩大你们现在的远远超 过我们当时水平的知识面,对社会认识更深刻,对生活体 会更全面。 你们听说过“代沟”这个名词吗?看样子,这是从外国 翻译过来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我同你 们从年龄上比起来,已经不是两代人,而可能是三代或者 更多的代。我们之间有一条“沟”,这是很自然的,用不 着大惊小怪。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 但是我们之间难道就没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感情了吗?我认为,还是有 的。我一生在教育界工作,天天同学生接触。我一向自认 为是了解同学的。可是最近几年以来,我却越来越感觉到 我们彼此互不了解,特别是我不了解学生。我常常以此为 苦。但是我在这里想着重说一句:也并不是在所有的问题 上都互不了解。在一些问题上,我们是心心相通的,比如 爱国主义,就是其中之一。 我同别的人一样,也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我常 常剖析自己,剖析自己的优缺点何在。我认为有一点是值 得提出来的,就是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的祖国。我头脑里有 时候也有一些畅想曲。我曾幻想,有朝一日,如果在祖国 与个人生命之间非有所抉择不行的话,我究竟选择什么?我 的回答简单而又坚决:祖国。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我的每 一个灰分子也是热爱祖国,决不变节的。这当然都是瞎想 ,不过也略能表达我的心情。在这方面,我同许多大学生 是有共同感情的。一提到振兴中华,他们就立刻来了劲。 这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你们少年同学怎样呢?我没有同你们谈这个问题的机会 ,我不敢说。但是我坚决相信,你们也会同你们大学生哥 哥姐姐是一样的。你们也热爱我们的祖国。这一点是环境 决定的。中国过去是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国家,我们的知 识分子大多数之所以有强烈的爱国心,其根源就在这里。 你们当然没有识得旧社会那种愁,但是你们从家长、老师 那里,从父辈、祖父辈那里,也会了解到,感觉到这一点 的,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者就是。你们从这一集子中 的某一些文章中也能领会到这一点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我就会感到无限的欣慰。我在本文开始时,写出的那一 句话,“给我机会让我对少年同学们说几句话,我简直觉 得是莫大的幸福”,就不至于落空。 导语 “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共5册,精选了季老涉及成长历程、读书写作、家国情怀、生活态度和人生真义等主题的篇章,旨在用季老自己的文章诠释他伟大的一生及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这套书青少年将见证一代大师的成才历程,并从中汲取养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寸光阴不可轻》是其中一册。 后记 为了帮助当代青少年了解一代大师季羡林先生,全景 展示季老刻苦律己、发奋求成的可敬精神和心念祖国、即 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曾丢掉自己的良知的高尚品德,以 及他对于人生、家国、社会等方面的独特思考和大智大慧 ,引导孩子追随大师的步伐,我们编选了这个书系。 在编选过程中,除了根据章节主题,重新拟定了一些 文章的题目,以及考虑到时代背景的变化,对部分文章做 了少量的删改外,我们本着保持原汁原味原貌的原则,对 选取的文章内容乃至词语、标点用法尽量予以了保留。由 于编者的水平所限,选取的篇目和撰写的内容难免会有不 准确不恰当的地方,敬请方家指正。要想真正了解季羡林 先生作品,我们建议读者购买季羡林先生未删减的原著, 如《季羡林全集》。 图书出版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由资深出版人王佩 芬女士发起的季羡林读书会的大力帮助,更得到了中央重 点新闻网站央视网的大力支持,授权我方使用央视网的相 关视频链接,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编者 2018年9月28日 精彩页 但是,乡下无论如何是呆不下去了,呆下去只能成为饿殍。不知道怎么一来,兄弟俩商量好,到外面大城市里去闯荡一下,找一条活路。最近的大城市只有山东首府济南。兄弟俩到了那里,两个毛头小伙子,两个乡巴佬,到了人烟稠密的大城市里,举目无亲。他们碰到多少困难,遇到多少波折。这一段历史我也并不清楚,大概是出于同一个原因,他们谁也没有对我讲过。 后来,叔父在济南立定了脚跟,至多也只能像是石头缝里的一棵小草,艰难困苦地挣扎着。于是兄弟俩商量,弟弟留在济南挣钱,哥哥回家务农,希望有朝一日,混出点名堂来,即使不能衣锦还乡,也得让人另眼相看,为父母和自己争一口气。 但是,务农要有田地,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可我们家所缺的正是田地这玩意儿。大概我祖父留下了几亩地,父亲就靠这个来维持生活。至于他怎样侍弄这点儿地,又怎样成的家。这一段历史对我来说又是一个谜。 我就是在这时候来到人间的。 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此时或稍微前一点,叔父在济南失了业,流落在关东。用身上仅存的一元钱买了湖北水灾奖券,结果中了头奖,据说得到了几千两银子。我们家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父亲买了六十亩带水井的地。为了耀武扬威起见,要盖大房子。一时没有砖,他便昭告全村:谁愿意拆掉自己的房子,把砖卖给他,他肯出几十倍高的价钱。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别人的房子拆掉,我们的房子盖成。东、西、北房各五大间。大门朝南,极有气派。兄弟俩这一口气总算争到了。 然而好景不长,我父亲是乡村中朱家、郭解一流的人物,仗“义”施财,忘乎所以。有时候到外村去赶集,他一时兴起,全席棚里喝酒吃饭的人,他都请了客。据说,没过多久,六十亩上好的良田被卖掉,新盖的房子也把东房和北房拆掉,卖了砖瓦。这些砖瓦买进时似黄金,卖出时似粪土。 一场春梦终成空。我们家又成了破落户。 在我能记事儿的时候,我们家已经穷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一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的”(指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红高粱饼子,棒子面饼子也成为珍品。我在春天和夏天,割了青草,或劈了高梁叶,背到二大爷家里,喂他的老黄牛。赖在那里不走,等着吃上一顿棒子面饼子,打一打牙祭。夏天和秋天,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总带我到外村的田地里去拾麦子和豆子。把拾到的可怜兮兮的一把麦子或豆子交给母亲。不知道积攒多少次,才能勉强打出点麦粒,磨成面,吃上一顿“白的”。我当然觉得如吃龙肝凤髓。但是,我从来不记得母亲吃过一口。她只是坐在那里,瞅着我吃。眼里好像有点潮湿。我当时哪里能理解母亲的心情呀!但是,我也隐隐约约地立下一个决心:有朝一日,将来长大了,也让母亲吃点“白的”。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没有等到我有能力让母亲吃“白的”,母亲竟舍我而去,留下了我一个终生难补的心灵伤痕,抱恨终天! 我们家,我父亲一辈,大排行兄弟十一个。有六个因为家贫,下了关东。从此音讯杳然。留下的只有五个,一个送了人,我上面已经说过。这五个人中,只有大大爷有一个儿子,不幸早亡,我从来没有见过他。我生下以后,就成了唯一的一个男孩子。在封建社会里,这意味着什么,大家自然能理解。在济南的叔父只有一个女儿。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要把我送到济南。当时母亲什么心情,我太年幼,完全不能理解。很多年以后,我才听人告诉我说,母亲曾说过:“要知道一去不回头的话,我拼了命也不放那孩子走!”这一句不是我亲耳听到的话,却终生回荡在我耳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终于离开了家,当年我六岁。 一个人的一生难免稀奇古怪的。个人走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来决定。假如我当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条贫农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风险决不会大。我今天的路怎样呢?我广开了眼界,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获得了虚名。我曾走过阳关大道,也曾走过独木小桥;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如果当年让我自己选择道路的话,我究竟要选哪一条呢?概难言矣! 离开故乡时,我的心镜中留下的是一幅一个贫困至极的、一时走了运、立刻又垮下来的农村家庭的残影。P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