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远航(魏斐德演讲访谈录)(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魏斐德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由魏斐德著,梁禾编的《远航(魏斐德演讲访谈录)(精)》收录了魏斐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所有重大演讲稿和访谈文稿。这些精辟的文字充分展示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整体把握,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同时,本书可以作为进一步阅读魏斐德其他学术著作的津梁。本书绝大多数文字都是首次出现在中文世界中。演讲采访稿的文字风格,比其他著作更能为一般读者所接受。 作者简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 1937—2006)美国著名中国研究专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哈斯基金教授,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院院长、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除已发表的百余篇学术论文外,其著作还包括《洪业:清朝开国史》《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红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等。 目录 演讲篇 跨国界的比较性研究 远航 反思清朝:西方关于帝国晚期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 关于认同与国家形成的反思 朱瑞对澳门的占领与中国对近代早期帝国主义的回应 中国明清朝代公共领域的界限 中医经历的上海沦陷区 元、明、清文化的延续——加州大学年度演讲系列 访谈篇 在南京与四位历史学者的对话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中国历史学 访谈陈立夫笔记 我与中国史学——罗格·埃德尔森采访魏斐德 我们这一代汉学家——邹羽采访魏斐德 序言 历史上经典演说中的伟大名言和思想,久久回 荡寰宇,成为民众心中前行的指南。 1863年11月19日,林肯总统在宾夕法尼亚州盖 蒂斯堡的简短演说中呼吁:为自由而建立一个“民 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这一召唤,自始至终激 励着美国及世界亿万民众,成为现代文明建制的纲 领。杰出的演说,不仅能展示演说者的精神高度、 渊博学识、广阔视野和演说的雄辩与优美,其影响 力甚至超越时空,召唤着世世代代民众心中的崇高 理想和信念,成为社会文明建设的宗旨。 1957年12月10日,在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文学 奖颁奖仪式上,44岁的卡缪,以深沉感人的声音在 获奖演说中重申:“作家必须为忍受历史的人服务 ”,必须“为真实和自由服务”。卡缪在瑞典演说 中对作家的定义,他对作家使命的概括,他的思想 延伸到哲理层面的广度和力度,使他最终被誉为哲 学家。真诚的演说,拒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是 以其毋庸置疑的真诚与良知,坚持真理,捍卫正义 与普世价值。因为知识分子文人的最终责任、知识 界的社会功能及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与文化 时刻进行价值判断和审美批评,在于持续阐释真理 。 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专门讲了在维也纳 的一次公共演讲:一位著名科学家做了关于宇宙天 体和银河系的演说,结尾时一位坐在后面听讲的小 老太站起身对他说:“你说的都是胡扯。这地球其 实是一个扁平体,它由一个巨型乌龟的背脊支撑着 。”这位科学家含着居高临下的微笑回道:“那么 这只乌龟又是站立在哪儿呢?”这样挑战偏狭习俗 的演说,是每一个时代的需要。台上的演说者须有 胆魄阐述真相、真谛、真理,敢于对习以为常的既 成思维习惯提出有根据的质疑,从而使真理之光穿 透混沌,照进昏暗的角落。 魏斐德的演说天才,与生俱来。还在中学时代 ,他已屡获青少年年度演讲比赛冠军。成年后,作 为学者知识分子和学术界领导,魏斐德做过无数次 公共演讲,这部《远航——魏斐德演讲访谈录》选 入的有限篇章,以彰显斐德作为学者、历史学家及 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和领导者的视野。 史学家和史学者的区别在哪里?在当下人人可 以自称大师和泰斗的年代里,我们如何鉴别二者的 区别?也许可以这么概括:前者具有超越单一专业 学科的视野和知识,能娴熟地驾驭各种相关理论, 并具有把学术研究延伸到理论和哲学高度的能力。 我们需要优秀的学者,我们更需要大家,这也是这 部《远航》诞生的意义。其中“演讲篇”,聚焦于 魏斐德的历史思想和研究;“采访篇”则让我们看 到他在研究历史的同时,如何注重参与当下。 演讲篇“跨国界的比较性研究”是1988年魏斐 德作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的年度报告。 其中魏斐德对社会科学各专业的研究领域范畴做了 梳理,分析了学术界存在的局限与问题,指出了如 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速变、巨变的新的研究方 向。在有限的篇幅里,他学术领导的宏观视野,他 所强调的学术研究须与世界局势息息相连、互相作 用的一系列论述和决策,也是今天美国社科学研究 的基础与框架。 “远航”是1993年魏斐德当选为美国历史学会 主席的就职演说,被誉为经典。其叙述的宏达与细 微互相辉映,历史的广阔与其中个人内在的经历生 动而有机地连为一体。作为历史家,魏斐德娴熟地 融合了几条历史主线:哥伦布航海史,华人在拉丁 美洲的历史、作者本人研究中国历史的历程、美国 社会文化史。其浩瀚跌宕的历史画面,与演讲者本 人作为个体投身于其中的亲历的相互交织,及其意 义等特征,使这篇演讲在命题、立意、叙事上,均 成为范本。 “朱瑞对澳门的占领与中国近代对早期帝国主 义的回应”是斐德2001年应邀在里斯本的演讲。当 时正处于葡萄牙政府把澳门归还中国的历史转折期 。面对这场历史流程的涨落更迭,葡萄牙政府邀请 了世界各国相关学者和使者在里斯本研讨澳门历史 。斐德的这篇演讲叙述了1808年英国海军中队在中 将朱瑞率领下进攻澳门,最终被晚清政府击败,从 而维护了“天朝的威严”及保卫了领土的前后过程 。它叙述了19世纪初的澳门及其港口如何为欧洲诸 国所争夺,展示了岛屿四周风起云涌、硝烟弥漫的 往昔。在澳门重归中国的时刻,重现这段史实,无 疑凸显了澳门今昔的战略意义。 “中医经历的上海沦陷区”是斐德在哈佛大学 一个学术会议上的演讲。那个研讨会由傅高义先生 主持。除了西方学术界相关的专家外,会议还首次 邀请了大陆和台湾学者,还有日本学者同时参加研 讨抗战史。那个会议开得颇为感情化——来自东亚 的学者们的发言,显而易见地充满着民族情感与难 忘的历史记忆。斐德选择从一个私人医生的视角来 揭示上海沦陷区的历史。他的审视眼光和纵深研究 的原则始终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史学者既非神学 家,亦非道德家。我们的角色不是谴责或宽恕,而 是理解。斐德是冷静的。在把我们带入战时上海生 死患难的情景过程中,在面对战乱的残酷、贫穷疾 病的煎熬、百姓的无助和盈利者们的冷酷时,他始 终保持了冷静而负责的立场,他让我们自己在日常 细节里去感知历史。这篇演讲把战时上海社会各阶 层领域和城市角落的光影声色,中医界和医师们的 历险,人民的苦难和医疗事业的艰辛,通过相关细 节和现象展示出来。诚然,历史最终逃离不了道德 是非的审判,但这个审判须以具体可信的史实为基 础。 “关于认同与国家形成的反思”的演讲,也是 在民族情绪亢奋的气氛中进行的。当时在加州伯克 利大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研讨会上 ,“统派”和“独派”的对峙与激烈争辩,是会议 的背景。魏斐德在此强调,我们首先必须澄清“国 家”“民族”“社会”“社区”“种族”等理念的 形成与歧异,对它们作历史性分析考察,同时他指 出:要建立一个有向心力的民族国家,其道路是何 等的漫长与不易! 对于已被主流视为正史的文本仍不断进行考核 反思,是每个时代历史家的义务。早在研究生时代 斐德就强烈意识到:历史不是一个自然生物,史学 不是那种可以把对它的研究结果拿到实验室里去检 验的科学,而是对人在特定时间阶段中的行为与结 果的研究。被研究的人和研究者,都不可避免地是 主观而多面的,不稳定且局限的。人要获得历史全 部真相几乎不可能,但史学者仍须不断努力,不断 去接近那个真相;必须不断地对历史文本和各种研 究进行不断的反思与质疑。该选集选入的对明清朝 代的相关演讲篇章,均体现了这个史学观。 加州圣地亚哥大学的三个系列篇是斐德毕生最 后一次公共演讲。演讲的主题是他长期思考的内容 :历史,中国的明清史,到底是连贯地循序渐进, 还是断裂、重组、新生。这两种观点当时在美国学 术界具有激烈的争议。这些不仅是他长期思考和研 究的主题——早于这10年之前,他在台湾“中央研 究院”做的编入这部选集“演讲篇”中的“反思清 朝”一文,就是对这个主题的思考之一,它也是斐 德准备在之后著述的计划之一。所以这个系列演讲 中的有些章节与段落,呈提纲式。他带重病完成这 个演讲系列。回到湾区后,加州大学出版社社长马 上约请我们夫妇在伯克利海边的划船俱乐部餐厅聚 会,见面后社长马上宣称:东西两岸都已闻悉了斐 德这个圣地亚哥系列演说,希望斐德能尽快在他们 出版社发表这个系列。斐德含笑回答:“你们可知 道,有些学者并不见得赞同我的观点啊?”而社长 满脸洋溢着从海面照射来的阳光,兴奋地说:“这 恰恰是我们出版社最需要的!我们尤其需要能引起 讨论、激发深思的文字!”遗憾的是,斐德不久便 离开了我们。现在《远航》编入的这个演说系列, 由伯克利历史系毕业的刘文楠博士翻译,先于原文 而首次问世,希望它也能引发中国历史学者的进一 步研究,以继续深化我们的理解。 采访篇这部分显然不言自明。它以魏斐德先生 本人的声音和视角,来纵观他本人的学术思想轨迹 。其中与中国史学者们的对话记录,也显示了中美 学术界的异同与演变。那些声音和视角,今天看来 尤其宝贵——中国史学者们亦可在其中看见自己的 影像折射。此外,还有一篇魏斐本人对陈立夫的采 访。斐德对国共史和有关黄埔事件当时现存的所有 史料都非常熟悉,但他本能地感到,还有一些关键 的情节有待发掘。斐德本打算把这份采访记录引用 在他要写的其他书里,所以其英文原版一直没有公 开使用过。我把中译本首先发表给中文读者,也是 我对中文学者和读者的一个“偏心”吧。 魏斐德属于那代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使命感的 学者知识分子。他尤其感到自己正处于一个特殊的 时间流程中,处于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期。还在冷 战期,在“美帝国主义是中国头号敌人”的口号响 遍整个中国大陆的岁月里,魏斐德就在致力于化解 中美对峙。他以极大的兴趣学习汉语,孜孜不倦地 研究中国历史;终始不懈地投入中美关系的改善和 文化交流,他的著述《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 的哲学透视》,是西方最早发表的关于毛泽东思想 的研究之一。魏斐德认为:结束冷战,消除中美冲 突对峙,化“敌”为友,是世界文明建设的必要和 必然。他早在《远航》篇中就召唤更多的成员加入 到这个航程中来——一个以消除狭隘、自封、种族 偏见、共同建立一个能够包容各种文化的世界氛围 为目标的航行。这个伟大航行,如今在他身后又经 历了更远的航程,并继续承载着重负和希望,不可 逆转地,迎着巨浪,壮阔前行。 导语 梁禾编的《远航(魏斐德演讲访谈录)(精)》是魏斐德30年演讲访谈精粹中文合集出版。 钩沉社会历史、回首求学治学、笑谈世故人情。 召唤一场以消除狭隘、自封、种族偏见,建立包容、开放、多元文化的世界氛围为目标的航行。 精选魏斐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重大演讲稿和访谈稿;多数篇章为是首次出版;通俗易懂,演讲采访稿比学术著作更能为一般读者所接受。 书评(媒体评论) 他广博的历史视野、深入分析的能力、清楚阐 明问题的天赋,以及他伟大的幽默感和个人魅力, 使他永远是一个广受欢迎的作家、评论家、顾问和 发言人。 ——欧立德 关于魏斐德广阔的知识、罕见的能力、伟大的 谦逊,以及似乎毫不费力地把各种社会理论与原创 性研究结合起来阐释广阔的历史和人文学的功底, 我们所有有幸认识他的人都能讲出许多故事来。 ——傅高义 他深刻而单纯,既是智者又是孩子。跟他在一 起,会让人唤起一种对人类早年精神源头的乡愁。 他笑起来如此纵情、毫无遮拦,如晴天霹雳,只有 内心纯粹的人才会这样笑。我想正是他的博大、正 直和宽容超越了学院生活的狭隘、晦暗与陈腐,超 越个人的荣辱、爱憎与苦乐。 ——北岛 精彩页 分析的观点分类 在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发起的会议上,社会科学家反复申述:只要我们假定人们需要了解特定国家的内部动力学和它们之间的国际关系,就不能宣称概念上理解了当代的世界。然而,在同样的场合这些学者们又反复表达了他们对自己分析模型的解释力弱点的不满。例如,即使世界组织抽象方案中最具肯定思想的设计师们也承认国际关系中的“新现实主义”不能解释机构合作现象的动力学。。然而,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又自己区分为系统理论专家和世界经济学专家,系统理论专家将分解国家方方面面的情况,世界经济学专家倾向于视自己为宏观模型者或商业贸易专家。 区域研究的学者也可见此种划分,与两个截然不同的亚传统密切关联。首先是与经济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相关联,通常被描述为“地域性的”观点。第二个传统更常与人文主义学者联系在一起,强调历史、语言和文明的观点。人类学和社会学在绝大多数非西方的背景中倾向居于这两个区域传统之间。然而,在许多当代的区域研究领域,除对世界特定民族或地区的共同关注外,那些主要对国际贸易和外交政策感兴趣和那些主要对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始终存在矛盾。前者批评后者学院派的繁琐和各别的特殊神崇论,而后者指摘前者缺乏语言、文化和历史感。 当然在区域研究的专家问也有一定程度的调适,关心国际贸易和外交政策及国际关系的学者一度对解析一个国家感兴趣。后者则渴望了解有关国家具体的知识,因为他们企业的逻辑需要理解国内具体的外交政策研究。尽管这两个群体已有大量交互作用,但在过去专攻文化研究的区域研究学者和热衷于体制理论、国际秩序特征和现实主义范例运用的国际关系专家之间很少进行对话。即使系统的比较文学学者强烈依赖于产生白区域研究传统的人口、思想及其学识(他们与海外的同行学者有特别密切的关系),有时也很难发现本该可以出现的相同范围,例如,当一个理性选择的理论家观察村庄的决策过程。在这个特殊的二分体中,讨论必须将这两类不同的知识结合起来,譬如关注文化的人们认为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知识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决策研究。 概念的争论和混淆 所有这些方法的分析范畴是值得怀疑的,有一种舆论不赞成基本原理。在这些学科中,许多社会科学家已经不赞同他们学科领域的一些核心概念,诸如:政治学家的“权力”,经济学家的“资本”,社会学家的“地位”,及人类学家的“文化”。范例是模糊的,即使最为肯定倾向于此的学者,也可能表达对这些不能解决问题的概念实际上的不耐烦,许多最具思想的社会科学家表达了对他们从事的知识分类的不安。 例如,理性选择理论被规范问题和历史决定论所破坏。有些社会科学家强调文化,而且知道规范也是重要的,但没有清晰的规则将这个意识与有效的模型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家有非常清晰的方法建立起经济行为者的分析和他们行为的国际背景。但他们不能对当代社会中浮现的许多财产进行恰当的归类,比如世界范围的娱乐习惯对大众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冲突控制模式产生压倒性的影响。美国的电影工业已日益控制欧洲的电影院,但日本的电影没有类似的冲击。为什么会如此?最经常的回答是日本的文化不同。但这个解释援引残留风尚的文化分析,只给出一个虚假的答案,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证明我们缺乏适当的分析范畴。 当然,事实是我们大部分人倾向于用常规的反应来回答上面提到的类似问题,即“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但这种思考世界的方式有失清晰,不利于我们理解世界,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曾贴上复杂性标签的事物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一位研究东亚的历史学家曾谈及他在研究生院时曾被传授给中国和韩国不会发展资本主义的观点,因为儒家价值妨碍企业家的理性。现在,这位专家认为正是富有侵略性的儒教解决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变革。曾一度被视为革命的国家如中国和北朝鲜,现在被认为是本质上保守的国家,激进的国家变成“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以熊彼得曾观察到的各种巨变来采纳资本主义。 P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