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盛唐的背影(韩昇讲安史之乱)/中国历史的启示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韩昇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安史之乱”彻底扰乱了大唐巨轮前行的步调,烽火历时8年才熄灭。这不仅仅是一个“皇帝被佞臣蒙蔽”的寻常故事,它是一个国家在鼎盛发展中跌入陷阱的特殊案例。
《盛唐的背影(韩昇讲安史之乱)》以大主角安禄山发迹官场进而大举谋反的轨迹为主线,完整呈现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书中将安禄山这一特殊历史角色放入唐朝权力中心,跟随其“表演”,一步步揭示出盛世下掩藏的种种危机,推究出鲜花着锦般的唐朝仓促之际陷入动乱的根由。全书以“安史之乱”中心,勾连中国八世纪中叶各个重要历史人物,安禄山假痴真狠,唐玄宗宠妃误国,张九龄与李林甫正邪之争,李林甫与杨国忠尔虞我诈,更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郭子仪、李光弼、张巡、徐远等战将的公忠体国、忠诚坚贞,于混乱中寻找平叛的力量、复兴的脊梁。本书为“大家写小书,小书述大事”,作者不仅对史料了若指掌,更能带领读者于细节中领悟历史、洞悉社会。
作者简介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教授、研究员。通过生物遗传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联合研究,首次成功找到曹操宗族基因,走出了文理科合作研究中国历史的新路子,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及教学大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盛唐的背影》、《寻找曹操》和《风云唐太宗》等多个系列节目。出版《唐太宗治国风云录》、《隋文帝传》、《日本古代大陆移民研究》、《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海东集》、《盛唐的背影》、《苍茫隋唐路》等著作十余部。翻译了号称日本汉学研究巅峰之作的《九品官人法研究》,出版译著十余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一百多篇。主要研究汉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盛世衰变的启示
第二讲 安禄山惊险登场
第三讲 官场三级跳
第四讲 李林甫的算盘
第五讲 笼络安禄山
第六讲 李林甫收服安禄山
第七讲 杨国忠崛起
第八讲 恶斗李林甫
第九讲 激反安禄山
第十讲 群凶密谋
第十一讲 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十二讲 千里大溃败
第十三讲 乱在潼关
第十四讲 哥舒翰兵败潼关
第十五讲 长安、马嵬坡:玄宗的背影
第十六讲 抉择:肃宗灵武即位
第十七讲 惊涛骇浪中的张巡
第十八讲 安禄山之死
第十九讲 收复两京
第二十讲 肃宗坐失良机
第二十一讲 史思明卷土重来
第二十二讲 史思明独掌大权
第二十三讲 史思明命丧逆子手
第二十四讲 史家内战,唐朝内斗
第二十五讲 画不上句号的胜利
第二十六讲 说不尽的“安史之乱”
后记
序言
唐太宗奠定了盛世的格局,到唐玄宗时代走向鼎
盛。何谓“盛世”,我以为必须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亦即政治清明、制度先进、法制健全、民生富裕、军
事强大、文化繁荣。从综合的要素来看,唐朝是中国
古代最强盛的时代。然而,就在唐朝最繁荣的年代,
突如其来发生了席卷半个中国的大动乱,让绝大多数
人猝不及防,长安和洛阳相继陷落,玄宗出逃蜀地,
国家几乎毁于一旦。本书讨论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
大事变“安史之乱”。
就事论事而言,为什么唐朝中央没有预见如此重
大的反叛?为什么在繁华盛世会发生颠覆性的动乱呢?
从表面上看是唐玄宗用人失察,对于自己信任的人寄
任过重,加上杨国忠狭隘刻忌,逼反安禄山。主昏臣
奸是常见的历史叙述,虽然有一些道理,但也反映出
对于历史的反思过于重视人治,流于肤浅。所谓的奸
臣既是恶行的制造者,也是专制权力的必然产物和替
罪羊。唐玄宗专横地罢免张九龄,是个人专断的标志
性事件,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朝廷最高人事的任
免系于唐玄宗个人的喜恶,才出现内有杨国忠,外有
安禄山的局面,相互倾轧,酿成大乱。
我们经常听到所谓“中国历史周期率”的说法,
亦即每一个王朝都经历了革命→励精图治→繁荣→腐
败→灭亡的过程,中国历史就这样不断地周而复始,
每一个王朝再长也不过300年左右,难逃“历史周期
率”的魔咒。这是对于中国历史兴盛衰亡缺乏深入理
解的表象性描述。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揭示真相,从
具体的历史过程中获得启发。就每一个王朝而言,其
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秦朝还没有繁荣,来不及成熟
就崩溃了;西晋从诞生起就没有励精图治,稀里糊涂
中灭亡了;隋朝是在国家迅速壮大中骤然灭亡的。而
“安史之乱”不一样,它是在唐朝最繁盛的时刻突然
爆发的。兴衰成败的前因后果往往细密绵长,需要历
史研究者用宏观视野去追踪发现。唐玄宗时代一方面
是社会经济大繁荣,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基本制度发生
根本转型,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等问题目益尖锐。唐
玄宗没能建立起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具有远见的制度
,这些因素相互激荡,就给了图谋不轨的人找到罅裂
而作乱的机会。因此,社会快速发展阶段,一定要注
意制度和法律的配套,而且必须要有先见性,才能引
领时代。“安史之乱”给后人的启发非常之多,但是
,深刻的总结却少而又少。
历史学的根本不在于文献考订等技术领域,而在
于给后世提供尽可能真实的过程还原,从中得到启发
,从而引领未来。史学工作者都有义务把历史正确地
传达给社会。本书希望通过自己在上述领域的探索和
思考,吸引更多的人一起来研究。没有历史,便没有
未来。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时代,我曾经在中国方
正出版社出版了《唐太宗治国风云录》,探讨唐朝成
功的经验,和本书可以构成呼应,知其兴,察其败,
合在一起读会对唐朝这段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盛唐的背影》是2013年我为中央电视台主讲26
集“安史之乱”的文字版,同年由海峡书局和北京出
版社联合出版。没想到图书发行后供不应求,旋告售
罄。这些年来不断有听众书友来函索要,我只能再三
致歉,无书馈赠。今要重版,可以满足众多读者的需
要,我非常高兴。
衷心感谢读者给我的鼓励和支持,通过各种渠道
传来的反馈、提问和讨论,都让我获益匪浅,历史就
是在反复提问和重新认识中不断开启后人心智的,让
我们一如既往,携手同行于历史大道。
2018年5月10日于一掬书房
导语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那些重大事件、重要时期永远需要讲述。大家写小书,小书述大事,回到历史当下,用文字复活关键人物,带人探究真相,把握历史走向。
唐史大家韩昇拨开波云诡谲的历史迷雾,在《盛唐的背影(韩昇讲安史之乱)》为你细数“安史之乱”内因外象。
后记
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外地闲散地漫步在历史古
道之上,手机响起,央视《百家讲坛》的编导张长虹
建议我去讲历史,给电视观众讲历史。
我在国外大学任教的时候,曾经做过市民的历史
演讲。当时的盛况,让我感触很深。清末民初的大学
者章太炎曾经说过,整理史料和考订史料都不是历史
。那么历史是什么呢?历史只是一个封闭圈子里自呜
高深的考据吗?看到市民对于历史问题的执着追问,
我更加感到历史是我们和既往时代的心灵沟通,不是
价值的审判,而是对人文和世界的感悟,同时也是和
当代人的心灵对话。不懂历史,就不会有未来,也不
会有因文化的认同而凝聚在一起的群体。这一点,国
外的大学做得比较好,把公益性的市民讲演作为自身
的使命。因此,《百家讲坛》的理念我是赞同的。
问题在于我能不能在聚光灯下把历史讲好,这和
我当时的状态很不符合。这些年来,我享受着边缘化
的阳光,既没有课题,也没有待遇,听不到系里激动
人心的消息,看不到物去人非的变化,将大把大把的
时间用来践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理念,静
静地行走在历史故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现场
遥想当年,每一次考察都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
回同当地百姓的交谈,都感受到传统的不绝如缕却也
伤痕累累。岁月的沧桑,洞彻心肺而生成的苍凉的感
动以及无言的对话,如何变成面向广大观众的宣说。
我踌躇了。
张长虹编导多次在电话里鼓励我,甚至给我命题
作文,讲一讲“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就这么巧合。我始终认为“安史之乱”的意义远
远不是一次叛乱,它不但让唐朝盛世戛然而止,甚至
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今天的教科书对于这次
事件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百家讲坛》给了我一个
机会,把自己的想法传达出去,引起大家对这次事件
的重视,从中可以吸取非常深刻而有益的经验教训。
就这样,我第一次站到了《百家讲坛》的台上,
从不适应到逐渐习惯,结结巴巴,磕磕碰碰地走完了
大半年的路程。和张长虹编导没少争论,甚至吵架。
“不打不相识”,跋涉过后,喘息稍定,真的很感谢
张长虹编导,也很喜欢《百家讲坛》让我敞开来演讲
的宽松氛围,感谢听众的鼓励。中场休息的时候,听
众会涌人休息室来讨论,让你感到历史无处不在的巨
大魅力,让我真想把自己的一点点心得都拿出来一起
分享。
不过,话说回来,上《百家讲坛》是高强度的劳
动。讲完《盛唐的背影》以后,如逢大赦,我马上跑
回自己的访古道上,试图重回闲定的探寻中去,尽情
地放开自我。可是,张长虹编导的电话再次把我拉了
回来,不能光讲背影而不见其面吧。理由充分,没个
交代确实有点不负责任。于是,我只能回来,下回将
和大家一起徜徉在唐朝如何走向盛世的治国之道上。
精彩页
那么,“安史之乱”和上述动乱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事件发生背景不同。东汉末年,朝廷对要求澄清政治的清流官员和太学生进行严厉的镇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导致了以公平正义为标榜的统治意识形态全面瓦解,士人视为根本的儒家信仰崩溃,社会危机全面爆发,清流官员不愿意和宦官把持的腐败朝廷配合,拥兵自重。这时候,军阀董卓趁机控制朝廷,东汉王朝名存实亡。西晋的“八王之乱”则是在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崩溃的背景下爆发的没有道义的皇室内部权力大火并,交战各方甚至勾结胡族打内战,上演了民族压迫与残杀的惨剧。
“安史之乱”和上述两次动乱发生的时代背景很不一样,它是在唐朝鼎盛时期突然出现的大动乱。从当时社会状况来看,国家倡导的道德伦理和文化价值获得广泛的认同,经济处在蓬勃发展之中,诗人辈出,佳作迭传,文化、经济和社会空前繁荣,人们陶醉其间,后人称之为盛唐。在这种情况下爆发如此重大的动乱,兵连祸结,就让人难以理解,很容易将“安史之乱”归结于偶然的因素上,诸如唐玄宗看错安禄山,或者李林甫、杨国忠之类奸臣当道,等等。
可是,这样的解释没有多少说服力,因为太过肤浅了。历史上像李林甫、杨国忠这种人当道的年代,远比圣君贤臣执政的时间要长得多,况且李林甫和杨国忠与其他所谓的奸臣相比还算不上是最恶劣的,为什么动乱偏偏就发生在唐朝盛世时期呢?
领悟历史和洞悉社会都很不容易,能够做到者堪称大智慧。信仰崩溃、社会危机会造成大动乱,这是任何人都看得出来的,而繁华时代同样会发生动乱,这就需要对社会和民众有深刻的洞察力。这里举两个例子。就在唐玄宗享受盛世成就的时候,朝廷史臣吴兢已经看到朝政和制度正在受到侵蚀,社会上下阻隔,奢靡铺张之风日盛。他看到了一般人没有看到的深度,就像一池荷花灿烂,没人看到它的根已经被蛀蚀。所以,在众人看来如沐春风,在吴兢看来却是危机四伏。他出于对国家的责任心,把唐太宗奠定盛世基础的优良传统精心编纂成为千古名著《贞观政要》,呈献给唐玄宗,让他像照镜子一般自我对照,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么温柔曲折的劝谏,却不被唐玄宗所接受,吴兢反而遭到贬黜,把他从京城赶到外地去任职,一直不让他重回朝廷。吴兢说来不幸,却也万幸,因为他年纪大,经不起折腾,病死了,这是不幸。死后不久,他所忧心忡忡的社会动乱真的爆发了,那就是我们要讲的“安史之乱”。多少人背井离乡,转死沟壑,吴兢却逃过了这场大劫难,这算是万幸。
看到问题严重性的智者不仅有历史学家,还有始终关注民生的文学家。杜甫既写了不少诗篇歌颂盛世,同时也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般心酸的诗句。杜甫没有陶醉在酒肆,他看到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更为可怕的情况是上下阻隔,民情不能上达。唐玄宗没有看出社会矛盾在积累,反而陶醉在登基以来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之中,渐渐地倦于国政。30多年的和平盛世,使这一时期成为唐朝建国以来最长的发展时期,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巨大的,但最高统治集团都沉醉于歌舞升平的盛世,或者忙着聚敛财富,或者处心积虑进行官场的争权夺利,正所谓“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他们对日趋严重的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麻木不仁,对现行制度的缺陷乃至弊端听之任之,敷衍了事,使得各种矛盾和缺陷累积到一起。看似偶然的“安史之乱”的爆发,把唐朝内部的问题全盘暴露出来,让大唐盛世戛然而止。显而易见,“安史之乱”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动乱,它不是王朝的终结者,而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落入的陷阱,暴露出来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
人们往往认为,社会矛盾总是在压迫最深重的时候爆发。实际上,未必尽然。历史告诉我们,在现状改变,尤其是在社会转变的时候,积蓄在社会内部的矛盾更容易像火山一般喷发。因为社会的转变,会燃起人们心头追求公正和富裕的希望,更容易感受到社会的不公。而这个时候,统治者沉迷于社会发展的成就而松懈,或者鼓吹变革而没有能力去实现,会带给社会更大的失望和挫折感。唐玄宗把唐朝推上繁荣的轨道,自己却懈怠了下来,变得暮气沉沉,没有警惕到社会分配的不公正在随着吏治的腐败迅速扩大,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打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个教训极其深刻,我们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加倍注意分配的公平和吏治清明,这是“安史之乱”留给后世的第一个重要启示。
安禄山叛军为什么能够势如破竹,席卷华北呢?
除了前面说到的社会贫富悬殊的矛盾以外,唐朝官僚队伍从上到下都安于富贵的现状,把各种问题都尽力掩盖起来,外表看起来十分光鲜,内里却已经烂掉了。
就拿最高当局来说,长期的和平发展,使得他们严重脱离社会,脱离民众,骄傲自满,对社会问题麻痹大意,而官僚习气弥漫于官场上上下下。“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竟然有一周的时间,唐朝情报混乱,不能确认叛乱的真伪,让叛军争取到了宝贵的突袭时间,长驱千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