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郎咸芬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峰//于学剑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赵峰、于学剑著的这本《郎咸芬传记》总结描述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的艺术人生,并展示她的生命形态和艺术形态的张力,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现实信息的交错展示,让人们看到和了解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的真实生命历程和艺术创作历程。同时该书不仅是郎咸芬的评传,也是以她为代表的吕剧艺术的评传。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与文艺结缘
一、自幼酷爱艺术
二、校园崭露头角
第二章 文工团岁月
一、走进文工团
二、正式登舞台
三、转岗的坚持
第三章 走进济南府
一、省吕剧团成立
二、苦练表演技艺
第四章 《李二嫂改嫁》名扬全国
一、初扮“李二嫂
二、惊艳“上海滩
三、饮誉北京城
第五章 《李二嫂改嫁》的美学特征
一、轻松娱人的轻喜
二、润透人心的深婉
三、生气灌注的整体
第六章 郎咸芬的李二嫂表演
一、浓郁的生活气韵
二、全面的表演技巧
三、准确的距离感
四、新的表演程式
第七章 多彩人物画廊
一、传统戏的努力
二、现代戏的成功
三、历史剧的探索
第八章 遭难“文革”岁月
一、山雨欲来
二、遭受冲击
三、恢复排戏
第九章 院团领头人
一、优秀的管理者
二、勤奋的艺术家
第十章 《苦菜花》再回巅峰
一、勇面挑战
二、完美演绎
第十一章 从舞台到影视
一、戏曲电影《李二嫂改嫁》
二、戏曲电视剧《苦菜花》
第十二章 郎咸芬的表演艺术
一、腔美韵淳
二、声情并茂
三、本色自然
第十三章 吕剧艺术的传习
一、授徒传艺
二、教学相长
三、德艺双馨
第十四章 总理的教诲
一、初见周总理
二、再见周总理
三、三见周总理
第十五章 情系军民
一、拥军支前
二、服务群众
第十六章 恩师挚友好伴侣
一、伴侣杨瑞卿
二、恩师尚之四
三、挚友张斌
附:郎咸芬大事年表
序言

在宇宙的浩瀚星空中,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
,无疑是最有灵性的星球之一。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其源远流长的创造与发
展变化的历史,主要由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所代表
,由各色各样的奋斗历程所体现。
在美丽地球的东方世界,在古老而又年轻的中
国,历朝历代的大家们,一向以对各式各类人物事
迹的记述与描摹作为己任。我国的人物传记体裁丰
富多样,大致可以分为纪传(皇家大事记)、文传
(文学化传记)、史传(历史家所写人物传记)、
志传(各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本地人物传记)这四大
类别。四类传记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传记文化的
多元谱系。
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专业化分工,到《左
传》《国语》《战国策》式的整体氛围感的描述,
最后由司马迁振臂一呼,以人物传记体为中心的《
史记》横空出世。《史记》记载了地球东方的上自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
)共三千多年的华夏历史。概述历代帝王本末的十
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兴废的三十世家,
描摹重大历史人物的七十列传,使之成为号称“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
在《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的夹谷会盟中,
孔夫子面对“优倡侏儒为戏而前”的表演场面,在
非常严肃而力图放松的外交场合下,做出了特别粗
暴野蛮的极端化处理。这也成为历代梨园界对于孔
子不够恭敬的源头。此后历代史书方志,都不同程
度地涉及优伶们的言行事迹。
魏晋以降,文史两家由混成到分野,自一体而
两适。文者重藻饰心曲,史家倡材料事实,各臻其
至,泾渭分明。隋唐而后,碑铭行传,五花八门,
高手操觚,佳作如云。韩愈《祭十二郎文》情深委
婉,柳宗元为慧能所作碑文机趣横生。
北宋乐史作《太平寰宇记》,分地区而织入姓
氏人物,因人物又详及诗词、官职,“后来方志必
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始于史”(《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
太平世界,因人物而繁盛;梨园天地,赖优伶
而生存。
美妙绝伦的中华戏曲艺术从唐代的梨园开始,
至少存在了漫长的十个世纪。千百年以来,戏曲艺
术一直在蓬勃兴旺地发展,成为中国人民雅俗共赏
的朵朵奇葩、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类、戏
剧天地内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国际社会审美天地
中的东方奇观。
较早对优伶进行分类撰述的史书,是宋代大文
学家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该书包含了分类列传
45卷,这种分类传的体例较有特色,其中就包括了
《伶官传》。
一向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至还被收入到中学
教科书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云:“《书》曰:‘
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
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尽管欧阳修的本意是说祸患之
起乃多方面的原因所累积爆发而成,但还是对表演
艺术家们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与东土中国的情形完全不同,西方世界对于戏
剧艺术家的看法与评价完全不一样。对于以三大悲
剧家和一大喜剧家作为代表的古希腊戏剧家,对于
以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的西方戏剧界的灿烂星
座,西方人给予无限崇敬和由衷热爱。
晚清以来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是那
些在西方世界出使、考察或者读书的官员士子。当
他们瞻仰到西洋剧院的建筑艺术之华美绝伦、内部
装饰之金碧辉煌后,不由得发出由衷的赞美,感叹
西洋剧院其“规模壮阔逾于王宫”,特别是舞台上
的机关布景之生动逼真,变幻无穷,“令观者若身
历其境,疑非人间”;至于西方的戏剧艺术家地位
之高贵,更是令国人叹为观止:所谓“英俗演剧者
为艺士,非如中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
直与王公争衡”!
人类的艺术天地原本皆是可以共同分享的,何
以东西方对于戏剧艺术家的认同度与景仰度,相差
之大犹若天壤之别呢?泱泱中华,文明古国,难道
就没有有识之士站出来振臂一呼,为戏剧艺术家们
说几句公道话吗?

江山代有才人出,是非终有识者论。
我国历史上,首度给予戏曲艺术家们全方位高
度评价的文人,是元代的钟嗣成(约1279年—约
1360年)。这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士,长
期生活在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城。他先在杭州官学
读书,师从于邓文原、曹鉴、刘凄等名家宿儒,又
与对戏曲有着共同爱好的赵良弼、屈恭之、刘宣子
、李齐贤等人同窗攻书,其乐融融。有记载说,钟
嗣成曾一度在江浙行省任掾史。他自己写过《寄情
韩翊章台柳》《讥货赂鲁褒钱神论》《宴瑶池王母
蟠桃会》《孝谏郑庄公》《韩信泯水斩陈余》《汉
高祖诈游云梦》《冯罐烧券》七种杂剧,但不知为
何皆已散佚。
……
有鉴于此,我们提倡两次写传法或日多次写传
法。此次先写名家的壮年时期,未来再补足传主的
晚年事迹,这样的传记,也许更加齐备可靠一些。
若必要年老而可写,若必等盖棺而论定,却使后人
对前辈艺术家知之甚少,叙之渺渺,称之信史,恐
也非理想之传记。
传记的生命力在于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演
出一幕幕人生的大戏。但是如何讲好故事,怎样使
得故事讲得精彩动人,令人读后余香满口,味道袭
人,实属不易。《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
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
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
无敦。”
戏曲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创造了富于美感的各色
人物形象,但在生活中却还是一位凡人,或者说往
往是一位烦恼更多的凡人。如何使得生活中的凡人
和舞台上各色才子佳人、贤士高官和其他或正或邪
的人物形象有机地对接起来,更是亟需在传记写作
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难关。
传记包括家族身世、教育承传、艺术人生和舞
台创造等部分。也酌选精彩而有历史价值的照片,
以期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评传强调文献记载、口
述历史与适度评述相结合。附录包括大事年表、源
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每位传主的评传大约十
五万字,俱以单行本方式印行出版。
二百年来,风云变幻,梨园天地,名家辈出。
区区一套丛书,尽管编者力图使之相对完整系统一
些,但挂一漏万、沧海遗珠的现象,还是不能避免
。即便收入本丛书中的名家大师,由于多侧面历史
的诸多误会以及材料的相对匮乏,编撰者的经验不
足,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尚求方家不吝指正,遂
使学问一道,有所长进;梨园群星,光芒璀璨。这
也正好呼应了马克思的人物传记理想,那就是写人
物应当从感情气势上具备“强烈色彩”“栩栩如生
”,力求达到恩格斯关于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
”的审美理想。
尽管为梨园界的艺术家们作传,从理论上看厥
功甚伟,但是实际工作却常常会举步维艰,甚至梨
园界的一些同仁乃至某些传主的家属学生,也都会
存在着一些不一致的想法。尽管前路漫漫,云雾遮
蔽,甚至常常山重水复,坎坷难行,但是坚定的追
求者和行路人还是会历经千辛万苦,抹去一路风尘
,汇聚锦绣文章,迎来晨曦微明。
彼时彼刻,仰望戏曲艺术的长空,那一颗颗晶
莹的晨星正在深情地闪烁着动人的光华。晨钟响起
,无限芳馨远播,那正是全体传记写作人和得以分
享传记的读书人,以及关心本套丛书的戏迷和社会
各界朋友们的无量福音。
2017年12月8日
导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是一套总结柳子戏艺术家艺术人生的书。它融普读性与专业性为一体。人生道路、艺术成就、艺术传承是书中三大内容。本套书通过对艺术家的全面总结,旨在传播艺术家的精神艺德与艺术成就,进一步促进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是其中的《郎咸芬传记》分册,由赵峰、于学剑著。
精彩页
回顾这段时间的排练,郎咸芬无比推崇导演尚之四的艺术才华。
多年以后,郎咸芬他们才知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中国的梅兰芳各有表演特点。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论所知不多,不敢妄议。斯氏体系他们多少接触了一些。1955年9月剧团进京演出,当时在京举办演员培训班导演列斯里看了《李二嫂改嫁》的演出。一天,尚之四导演带剧团部分演员去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旁听列斯里的讲课。
当他知道吕剧团的演员来旁听他讲课时,十分高兴。他让电影明星于兰女士告诉大家,脚下的地毯上,藏有许多根针,请你们找出来。于是大家都认真地埋头去找,几分钟之后他让大家停止寻找,原来他在训练演员的“注意力集中”。而后,他又指着一个电风扇,让大家想象它还像其他什么东西,有的说像飞机的螺旋桨,有人说像风车,有人说像太阳的光轮,有人说像旋转的锅盖……列斯里说,这是在训练演员的“想象力”。
没想到的是,他突然把郎咸芬和郭丽华叫到讲台前去做小品。列斯里给了郭丽华一个茶杯,她捧着茶杯左看右看,泪流满面。列斯里很奇怪地问她:“你为什么哭呢?”她说:“这个茶杯是父亲留给我的,看到这个茶杯就想起了死去的父亲,心里难过,禁不住流下眼泪。”列斯里又递给郎咸芬一张纸,说这是你的男友写给你的情书。她拿着这封“情书”走到一边细心地读着,表情陶醉,两手把“情书”按在胸前,脸上浮现出羞涩的红晕。列斯里对两位青年演员的表演很惊讶,他问尚之四导演:“你是怎样用斯氏体系训练你的演员的?”尚导演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懂斯氏体系,也没有用它训练演员。”不想列斯里听到这话竟然急了,他指着尚导演说:“不、不!你撒谎,你撒谎!”这件事让他们当时欲辩无辞,哭笑不得。离开北京时,演员们几乎人手一册,都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的《演员自我修养》这本书。
尚之四并非自谦。在此之前他的确没有读过斯氏的书,更不知道斯氏倡导的“体验艺术”“从自我出发”是什么。可是他在加工排练“改嫁”的过程中,却无师自通地运用着和斯氏体系相近似的方法。
从博兴县闫家坊回来,有了那段和刘大嫂同住的经历,再翻读“改嫁”的剧本,郎咸芬的感受就和在文工团初次接触李二嫂这个人物时完全不一样了。当初是个自幼没到过农村的中学生,对剧本描写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人们的生存状态,人物个性形成的主客观因素等一切都非常陌生。现在脑子里有了刘大嫂的形象,再看剧本中李二嫂的言行,就可以理解了,排练场里也不再觉得没依没靠,没抓没挠了。对她的这点进步,尚导演看在眼里,但他不满足,对她又提出新的要求。他首先指出,刘大嫂不等同于李二嫂,她们两人的情况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你以为像刘大嫂一样摆出个敛眉低首,不敢乱说乱动受委屈的样子就行了?不对!我要的是李二嫂这个特定人物,她与周围人物是什么关系?她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关系?你还要反复地读剧本,吃透李二嫂这个人物,让李二嫂在心里活起来、动起来。
斯氏体系强调想象力“是演员在艺术工作与舞台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所不可缺少的,无论他在研究角色也好,或者在再现角色也好”。斯氏还谈到在创作中演员必须按照角色创作的行动目的,“用所谓内心视线看到的相应的视觉形象,这种视觉在我们演员行话里叫内心视像”。它的重要作用在于“这些视像在你心里造成相应的情绪。它会影响你的心灵,并激起相应的体验”。
P18-1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