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胡家峦,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1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学,并多次赴英美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历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院长,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会,长,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侧重斯宾塞、弥尔顿研究。撰写、翻译、主编了多部著作,包括《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与园林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英国名诗详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斯宾塞诗选》(漓江出版社,1997)、《英美散文经典选》(10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后记 到了17世纪中叶,哥白尼天文学已稳稳地站住 了脚跟,古老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论便告寿终 正寝。就像莎士比亚剧中埃及艳后克勒奥佩特拉形 容安东尼的“脸上有两轮运转的日月”那样,当安 东尼战死海上之后,她只得哀叹她的那个小宇宙破 碎了,而她的大宇宙也随之土崩瓦解。新生事物战 胜旧的事物,这是历史的必然。如同一件远古的文 物被考古学家考察那样,西方的传统宇宙图景也成 为学者们探讨的主题,诸如《魔镜》(哈丁·克莱 格,1963)、《伟大的存在之链》(A.O.洛夫乔伊 ,1936)、《伊丽莎白时代宇宙图景》(E.M.W.蒂 里亚德,1943)、《被抛弃的意象》(C.S.刘易斯 ,1964)、《甜蜜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宇宙论与文 艺复兴时期诗学》(S.K.亨宁格,1974)、《自然 的艺术作品:作为世界意象的人体》(L.巴坎, 1975)和《被遗忘的天空》(J.C.伊德,1984)等 众多著述都是成功地描述这一主题的力作。 今天看来,往昔的宇宙图景是想象的产物,它 建立在谬误的科学基础之上。然而,它也不全然是 不正确的。从天文学家的发展来看,它对行星距地 球的远近顺序的观察依然有效。难道从地球往外看 ,依次不仍然是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 木星和土星?应该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把它送进 了历史博物馆。它是前人在人类文明史上奋力书写 的不可磨灭的光辉的一章。西方传统宇宙论由于综 合了古代天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神话传说 和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的成就而构成了一个光彩夺 目的、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它富有深刻的哲理, 既是实践的产物,又是思辨的结晶,也是西方古人 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遗产,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 芒,成为西方文明的知识宝库。 在现代英国诗歌中,细心的读者仍可不时地发 现这一传统宇宙论的影子。譬如,布莱克的著名诗 句“从一粒砂子看世界,从一朵小花看天堂”就可 以视为对传统宇宙论中“部分和整体”之间相互关 系的最好注脚。 19世纪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的《 丁登寺》一诗是为人们所熟悉的。华兹华斯在诗中 首先描述了他旧地重游的感受。他写道: 我看到这巍峨险峻的峭壁,在一片野外幽静的 景色上印着更为幽静的思想;并使这景色与苍穹的 静谧融为一体。(第5-8行) 犹如“巍峨险峻的峭壁”印在大自然中“野外 幽静的景色”上,“更为幽静”的“思想”印在人 的头脑里。因此,人的头脑也是一种相当于自然景 色的景色。在这里,诗人明显地暗示人(小宇宙) 和大自然(大宇宙)的对应。诗人接着写道:正是 这些美景常常给他带来愉悦的心境,而这种愉悦的 心情,感受在血液里,溢满心田;并流入我被净化 的脑海中,使我恢复恬静的心绪。(第29-30行) 可以想象,“血液”暗喻河流,而“净化的脑 海”显然指人的头脑犹如“海洋”。在这里,我们 再次发现人和大宇宙的类比。 随后,在第二节诗中,诗人又引进与“呼吸” 紧密相关的“流动”(motion,“运动”)的主旨 : ……那些情感引领着我们,直到我们这种肉体 的框架几乎都暂时停止了呼吸,甚至血液悖逆再流 动,肉体陷入酣睡,变成了有灵的活人:我们的眼 光由于和谐的力量与欢乐的深远力量而平静下来, 能够洞察万物的生命。(第43-50行) 这种“呼吸-运动”的主旨在本诗中实际上多次 得到重复。在这一节诗中,诗人提到“有灵的活人 ”,这使人联想到《圣经》上的文句:“神用地上 的尘土造了一个人的身体,把生气吹进他的鼻孔, 使他成为有灵的活人,”(《旧约·创世纪》第2章 第7节)“有灵的活人”与“万物的生命”进行交流 ,而“万物的生命”几乎无异于一种“宇宙灵魂” 。据此来看,诗人再次将人和大宇宙加以类比。诗 人之所以说“肉体的框架”,因为它更接近于他在 《序曲》中所说的“万物的框架”,即“大地”。 最后,“呼吸”和“血液”都是小宇宙生命的象征 ,与大宇宙中的“风”和地球的运行相对应。 诗人在描绘自己生活中与第二个心理发展进程 相应的第二时期时,首先提及具体的事物,如河流 、岩石、树林等(第94-103行),这些事物都是由 土、水两个元素构成的,因此与人的肉体相联系。 随后,诗人又开始谈及抽象的品质,他在自然中感 受到有一种“存在”(A presence),它以高尚思 绪的喜悦“激荡他的心灵”,引起他“对某种深深 交织在一起的事物的崇高感”: 它寓居在落日的余晖中,在滚圆的海洋和流动 的大气中,在蔚蓝的天空和人的头脑中:他是一种 运动和精神,推动着一切有思之物和一切思维的对 象,并在宇宙万汇中运行。(第98-103行,顾子欣 译) “落日的余晖”“流动的大气”“蔚蓝的天空 ”,则强调两个较高的元素,即气与火,而这两者 都与人的精神相联系。总之,诗人在大自然中所感 受到的那种“存在”把他的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所有 元素联系起来。借鉴传统宇宙论中的这种意象也见 于雪莱的诗中,如《致云雀》。在描绘精灵般的云 雀边 目录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历史的星空 (一)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论 (二)文艺复兴时期宇宙图景 (三)宇宙意象与英国诗歌 第二章 英国诗人宇宙观 (一)圆规:“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二)金链:“万物的奇妙联结” (三)天体音乐:铁匠与第一位作曲家 (四)爱:“动太阳而移群星” (五)时间:镰刀、沙漏与龙蛇 (六)数:凤凰与斑鸠 (七)天人对应:“人是万物的尺度” (八)宇宙:“玻璃球镜”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诗学 (一)摹仿与创造:宇宙对应体系 (二)诗人的“小宇宙” (三)寓教于乐:“认识你自己” 结语 本书插图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精彩页 第一章 历史的星空 (一)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论 英语中的“宇宙”(cosmos)一词源于希腊文(kóσμos),原意为“秩序”和“装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采用这个词来指形状匀称和谐、具有界限的宇宙;与之相对的则是无形的、无限的混沌。传统的希腊宇宙论强调宇宙的秩序、有限性和持久性。这一宇宙论统治了西方思想几乎长达两千余年,直到17世纪中叶被新兴的哥白尼学说所推翻。传统宇宙论侧重从大宇宙和小宇宙(人)的角度来阐明一切存在的构成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对于这种宇宙论的描述始终是相互一致的。这些论述主要来源于几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柏拉图的《蒂迈欧篇》(Timaeus),它描述了世界的创造以及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论》(On the Heavens)、《物理论》(Physics)、《形而上学》(Metaphysics)、《产生与腐朽论》(On Generation and Corruption)和《灵魂论》(On the Soul),这些著作描述了对运动、作用、生成、腐朽、稳定和变化的观念。亚里士多德从运动规律出发,认为万物皆倾向宇宙的中心,到达地球便静止不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地球中心”说,又称“地心说”“地静说”或“天动说”。其他经典作家也对这一传统宇宙论做出了贡献,如托勒密(2世纪)在天文学方面,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60?)和迦伦(130?-200?)在医学方面,斯特拉波(公元前637-公元217)在地理学方面,以及普林尼(23-79)在自然史方面的贡献等。 但是,在这些作家中,应当特别提及的是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天文学家托勒密。他是希腊文化最伟大、也是压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天文学的综合研究,写成了《至大论》等十三部著作,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下面十种: 《至大论》(Almagest) 《实用天文表》(Handy Tables) 《行星假说》(Planetary Hypotheses) 《恒星之象》(Phases of the Fixed Stars) 《四书》(Tetrabiblos) 《地理学》(Geography) 《光学》(Optics) 《日晷学》(Analemma) 《平球论》(Planisphaerium) 《和谐论》(Harmonics) 托勒密从天文学角度确定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至此,从毕达哥拉斯起,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托勒密,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的宇宙论。人们通常称之为“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或“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论”。 欧洲进入中世纪以后,这一传统宇宙论通过百科全书编纂家和评论家们留传了下来。譬如,卡尔齐丢斯(鼎盛期约在公元300年)的《评蒂迈欧篇》、马克罗比乌斯(5世纪)的《评西庇阿之梦》和波埃修(约480-524)的《哲学的安慰》等。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的著作虽然被波埃修译成拉丁文,但他的科学著述一般都很难得到,直至12世纪和1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才大部分被译成拉丁文,有些还是希腊人的阿拉伯语译文。从13世纪起,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被阿奎那(1225-1274)加以基督教化,被公认为是哲学的权威。在16和17世纪,英国的大学仍然把亚里士多德的著述作为科学教学的基础。而流行的百科全书如《巴特曼论巴索勒缪》以及拉普里莫达耶的《法兰西学院》等也有助于这一传统的传播。至于托勒密的天文学著述,其传播情况是相当曲折的。首先,阿拔斯王朝第七代哈里发在位期间创设了智慧馆,由伊斯哈克(?-910)等人把托勒密的《至大论》遗本译为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阿尔-法尔加尼(9世纪)又据此写出了通俗读物《天文学基础》。到了12世纪,出生于意大利克雷莫纳的盖拉尔多(?-1187)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量阿拉伯语文献译为拉丁语,其中包括托勒密的《至大论》。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萨克罗博斯科(?-1258)又参考了《至大论》等书,写出了欧洲标准的天文学教科书《天球论》,在1472至1547年间,约出了六十余版。在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时期中,它在各大学和一般知识界中广为阅读,甚至在民间也广为流传。乔叟(约1340-1400)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描写了一个牛津的穷书生,他不讲究穿着,“宁可在床头堆起二十卷亚里士多德的哲理书,红的、黑的装订”(“总引”),而且他的床头架子上的确陈列着“托勒密关于天文学的宏论和其他大小书本,他所用的观象仪,计数的算盘”等等(《磨坊主的故事》)。甚至没有受过教育的巴斯妇也口口声声地提到托勒密,尽管她对托勒密的书籍恐怕一无所知。譬如,她说道:“谁若不能把旁人做前车之鉴,旁人便会把他做前车之鉴了;这句话是托勒密讲的,读他的天文学论著就知道了。”她又说:“那位聪明的星象学家托勒密先生,他在书中写着这样的名句:他若不管谁在世上称霸,他的学问就算是到了家。”(《巴斯妇的故事》开场语)虽然这些似乎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话,但是却更能说明托勒密这个名字在当时的英国几乎是妇孺皆知了。 P12-14 导语 胡家峦著的《历史的星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与西方传统宇宙论)/文学论丛》是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中的一册,全书共分三章,其内容包括历史的星空、英国诗人宇宙观、文艺复兴时期诗学,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与西方宇宙论作了探讨研究。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可供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序言 写“教育”,必然要写到“人”。因为,教育 就是人,人就是教育,二者是不可断裂的整体。然 而,写“人”,历来是最随心所欲而又最谨小慎微 的事。众所周知,人无完人!若是我的笔尖上,悬 挂的都是些完美无瑕的人,那么,这些人便会成为 童话世界里的传说,而绝不是现实世界里的缩影。 怎奈,世间的人,又永远是喜听好话,忌听坏话的 。每每听了关于自己的“坏话”,便会结下了永久 的心结。而我,我是最怕结“结”的人。世态炎凉 ,生命苦短,如若再外加上一些不必要的心结,人 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艰辛和无奈起来。由此,我是 以最谨慎的笔触,来刻意描写一个现实可观的世界 。让它既不喧哗张扬又不消沉压抑,既妙趣横生又 真实可信。让与它有缘的人,能够恰到好处地窥视 到大千世界的一角,进而了解到中文教学在当今时 代中的那份惊天动地的隆重。 对我个人来说,我的每一本书,都是无比珍贵 的!因为它是我将生命簸动,用心淘洗后留在篮中 的谷粒;它是我将情感揉碎,静心拼凑后留在篮中 的银花;它是我将心扉划破,倾心甄选后留在篮中 的玉叶。然而,我又深深地知道,一本书的出版, 就如同一个人的诞生,一经抛入世间,必然会面临 着一个众说纷纭的命运!对此,我一贯是坦然自如 的。因为我的写作,永远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名满 天下、流芳千古;而只是为了锁住记忆、梳理思维 、安顿自我。 数十年后再回首,生命的印记中永远会存留着 育英的丽影,直到天荒地老,于是,我便安然。
内容推荐 胡家峦著的《历史的星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与西方传统宇宙论)/文学论丛》从西方古老的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切入,研讨这一传统宇宙论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的多种表现,以及当时的英国诗人如何以他们各自独特的方式反映传统的宇宙模式,并如何赋予源自宇宙的各种意象以某种哲理、神学思想、道德内涵或价值观念。书中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概述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再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心目中的宇宙图景,同时也探讨当时英国诗歌中一些广为采用的圆形、存在之链、天体音乐、宇宙之舞等象征宇宙的意象,以及与宇宙密切相关的爱和数、时间和天人对应等概念及其内涵。其次,通过对上述常见的宇宙意象和象征在诗歌中具体运用和表现的研究,重新建构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心目中的宇宙观。最后,根据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对宇宙的总体概念,阐述英国诗人所普遍遵循的某些重要的诗学原则。如诗人的摹仿和创造、宇宙的对应体系、诗人的小宇宙,以及寓教于乐的教育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