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随园流韵(袁枚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袁杰伟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袁杰伟著的《随园流韵(袁枚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与一些传记作品以心理描写见长不同,此书以形象笔法设计章节,构思精巧,叙事缜密,构建出了清晰的情节进展形态。同时,融合杂文、随笔、散文等多种手法,深入到传主思想、人品、情感深处,聚焦于袁枚的内心成长,强化了他一生信奉的平等、坦诚、正直等启蒙精神,带给读者以意想不到的阅读张力。
作者简介
袁杰伟,男,1963年生,湖南娄底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娄底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长篇纪实文学《漂泊在羊城》、杂文集《第三只眼》、散文集《尘埃落不定》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杭州一少年
第二章/桂林遇知己
第三章/漂泊在京城
第四章/三年庶吉士
第五章/七载芝麻官
第六章/顺风好收帆
第七章/复出何彷徨
第八章/以官易随园
第九章/诗人也营财
第十章/怜花亦英雄
第十一章/铿锵女弟子
第十二章/误尽一生春
第十三章/美食与性灵
第十四章/壮行万里路
第十五章/肝胆照知己
第十六章/通达生死观
第十七章/“性灵”独抒余韵悠长
附录一/袁枚年谱
附录二/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袁枚似乎在文学史上不是很“有名”。
好几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
人听说我在写袁枚,说:“是袁牧吧?好像是明朝
的。”
也难怪,现在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中小学
时代确实没有读过袁枚的作品,而绝大多数人对一
个文学名家的了解与认知,又主要是在中小学时代
。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袁枚的作品并没有
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即使在高校的古代文学史教材
中,袁枚也只是在综合介绍时被提及,专段介绍都
没有。而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能够记住专章、专节
讲述的作家就不错了,被综合介绍提及的作家,大
都是过目即忘(除非是有志于古代文学研究或对该
作家特别感兴趣者)。
袁枚研究的集大成者、苏州大学的王英志教授
,也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才接触到袁枚。而且他是
偶然从书店看到一本评袁枚的书才知道有袁枚其人
其书,不是从教材中接触到的。
但袁枚在新生代中又渐渐为人所知。近年来,
袁枚的《所见》《随园后记》《与薛寿鱼书》《黄
生借书说》等多篇作品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课本
,其《子不语》中的“女人是老虎”的故事,也被
改编为歌曲广为传唱。中小学生对袁枚是不会再有
我们这一代人的陌生感了。他们熟知袁枚的名字,
就像熟知李白、杜甫的名字一样了。
而在一些对袁枚有更多了解的人中,很大一部
分对袁枚的“印象”似乎不太好,有说他是“色魔
”的,有说他是“吃货”的,更有人说袁枚就是“
好吃好色好玩”的。也许,每一个名人被大众所认
知的都是其表面,甚至是其被扭曲的表面。
我想,写这本书,至少要让读者对袁枚有一个
比较全面、本质的认识,让读者感受到袁枚人生的
追求选择及其思想、情感、诗文中所蕴含的正能量
、超越时代的意义。
袁枚主张诗歌要抒发性灵,抒发真情实感,不
苟同明朝公安派和钟惺、谭元春的“性灵说”和前
七子的复古,反对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
说等流派的理论,倡导真情、个性和诗才为核心的
“性灵说”。其性灵之风风行海内,从王公大臣到
贩夫走卒,从翰林学士到闰中淑女,无不学性灵、
写性灵。袁枚在乾隆后期取代沈德潜主盟文坛,成
为乾隆三大家(袁枚、蒋士铨、赵翼)之首。他招
收女弟子,扩大了诗歌的影响,具有开风气之先的
意义,也促进了妇女解放。
袁枚驰骋乾嘉诗坛五十年,不啻无冕帝王。袁
枚的性灵说在当朝和后来的影响都不可估量,蒋子
潇《游艺录》曾记载性灵说在当年诗坛的反响:“
乾嘉中诗风最盛,几于户曹刘而人李杜,袁简斋独
倡性灵之说,江南北靡然从之,自荐绅先生下逮野
叟方外,得其一字荣过登龙,坛坫之局,生面别开
。”因而《乾嘉诗坛点将录》就奉袁枚为“及时雨
”宋江。当代学者钱钟书也把袁枚的《随园诗话》
喻为“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
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
“自笑匡时好才调,被天强派作诗人。”袁枚
的确是一个贤吏。蒋士铨对他的治世才能深表钦佩
,认为他是一个相才:“使公为宰相,三百六十官
皆得其才而用之,天下宁有废物?”袁枚的确是一
个循吏。他当知县虽然只有短短七年,但他的政绩
却青史留名。他清正廉明、拒绝贿赂的做法,他果
断机敏、既讲法律又注重人文关怀的断案故事,被
群众编为戏曲、俚语,广为传唱于市井间。袁枚实
在也是一名匡时济世的人才,但由于对清朝政治体
制、腐败吏治、文字狱的不满,毅然选择归隐于闹
市,卖文为生,追求文章救国。
袁枚更是一个肝胆相照之人,他对家人、朋友
完全坦诚相见,没有丝毫的虚伪与欺诈。这也许是
袁枚的人性中最为闪光最为让人动情之处。他不但
奉母至孝,还抚养堂弟和外甥成人、做官,迎养寡
姐,年至九十。袁枚曾说:“御下过严则威亵,训
子弟过严则恩衰。”他对仆人等也都是以礼相待,
以恩相交,从不呵斥。他终日温和,而膝下堂前没
有越礼的。
他和堂弟袁树都帮助过许多人,焚过的借券不
下十数家。有人问其故,袁枚说:“彼实无力,而
我催逼过严,则恩尽而怨生。不特仁者不为,智者
亦不为也。”朋友程晋芳去世后,袁枚焚烧其五千
两银子的借据,此事被写入《清史稿》,他自己却
从未提及。袁枚的朋友沈凤没有儿女,沈去世后袁
枚年年去其坟前祭扫直到八十一岁,最后还郑重其
事在遗嘱中将祭扫之事交给儿女。袁枚对朋友的赤
诚可谓感动天地。
袁枚不信佛老阴阳,见人祸福,不论因果。生
平最讨厌“庸”字。他以性灵为诗,以肝胆为文。
既有乐天之易,也有史迁之愤。
民国时期的杨鸿烈认为袁枚不但是一个思想家
,而且是一位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经济思想
、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无不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对此,我也深表认同。
2012年8月25日,在北京亮马河酒店举行的《中
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创作会上,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员王春瑜老师在点评作者发言时就指出,一
定要把袁枚当作一个思想启蒙者来写。在袁枚思想
轨迹的描述上,我一直是按照这个提醒来定位的。
那么,如何看待袁枚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价
值呢?
早在十九世纪,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德
国古典哲学家就有中国文化自身不可能孕育出现代
性因素的论说。这一学说曾影响1929至1937年的中
国社会史论战。
然而,二十世纪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明清经济
史研究,以大量第一手材料验证了鸦片战争以前中
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的论断。清
中期和晚清时期,许多商业资本转化为手工业资本
而不再流向土地,不少地主、士人乃至官员弃农、
弃文、弃官经商,一些不带有政治、军事性质的纯
商业性质的市镇兴起,证明中国人也参与开创了世
界现代史。袁枚就属于清朝中期弃官经商的典型代
表之一。
1985年出版的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
》,承认中国的现代化萌动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前,
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中国社会内部演化的结果
”。而中国内发原生的现代化思想文化的历史根芽
就是在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之中,这种启蒙思
潮的集大成者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
。袁枚是在这一启蒙思潮影响之下的思想启蒙的思
想者和实践者,他是以诗人、作家,而不是以思想
家的身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他具有启蒙意义的思
想全部蕴含在他的生活和写作实践之中,蕴含在《
子不语》《随园诗话》《小仓山房文集》等作品中
,如盐之溶于水,由于缺少纯理论的著作,以致人
们难以认同他是一位思想启蒙的重要参与者。《袁
枚文集》六十卷,其中不少带有鲜明的思想倾向,
抨击封建王权、封建道统、封建孝道,反对女子裹
脚,提倡性灵之学,与格调说展开多次论战;在生
活实践中,他倡导女子学诗,组织女子诗会,扶持
后学,嘲弄腐儒腐官,经营文化产业,收费选诗,
讲究美食,乐于与官场有识之士来往,这些做法大
胆突破了传统的义利观,突破了传统的男女之大防
,突破了传统的清高思想。由于袁枚交友广泛,他
的书又广为发行,主盟诗坛达五十年之久,他的思
想启蒙的实践和诗文都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我所接触到的袁枚年谱中,上海大学郑幸的
《袁枚年谱新编》最为翔实,而且对多个年谱所述
的同类事实进行了比较分析,因而成为我最终采信
的年谱,也是我写作时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虽然耗时四年才完成这部传记,但我对袁枚的
研究与一些终身或长时间专门研究袁枚的专家或民
间学者相比,还是远远不如的。
在写作手法上,我也没有办法像一般的人物传
记或情节很强的报告文学那样,主要以情节、细节
取胜。我不善于虚构,连意象填补也很拙劣。因而
在不少章节中,我采用了自己最喜欢运用的杂文随
笔的写法。而在情节性非常强的《七载芝麻官》等
章节里,我又觉得无法完全展开来写,因为如果展
开,光这一章就可以写成一本几十万字的书。于是
我又只好采用故事的写法,将其浓缩。当然,更多
的是根据所涉及的内容,综合使用了杂文、散文、
随笔、故事等多手法。
字字读来皆是泪,四年辛苦不寻常。但愿我费
时四年惶恐不安地奉献出来的这部作品,能够得到
读者的喜欢,是为万幸!
导语
袁枚,时人后人称其为“袁才子”,以《随园诗话》名史,主张“性灵说”而守望诗歌创作。
袁杰伟著的《随园流韵(袁枚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让读者对袁枚有一个比较全面、本质的认识,让读者感受到袁枚人生的追求选择及其思想、情感、诗文中所蕴含的正能量、超越时代的意义。
后记
2012年到来的时候,眼看着就要迈进五十岁的
门槛,我感到时光就像一只义无反顾的鸟儿,一个
劲地只管往前飞,我想拦住它,或抓住它的尾巴问
为什么要飞得这么快,但它根本听不见我的呼唤。
望着它一刻也不回头地飞翔的背影,我知道一切都
是徒劳,除非与它一起飞翔。
我从小就志大才疏,曾梦想写很多皇皇巨著,
并被译成外文,希望报纸上登满了对我的书的评论
。然而,快到五十岁的时候,还在为一家小报写着
通讯和专访,还在写着广告软文,还在为一个几百
元的红包写一则貌似新闻的“消息”稿,还在与小
官员小老板们虚与委蛇……最悲哀的是,也是最不
能原谅自己的,似乎还忙且快乐着。
可是,我总是忘不了我的最初梦想,忘不了为
内心而写作的初衷。
这一年我在中国作协的官方网站上看到了“中
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征作者的公告,这就像是
一只天鹅向癞蛤蟆伸出了橄榄枝,我能够参加到这
个行列中去吗?这是在向全中国征集作者呢!我能
行吗?
不过我想还是试试看吧,不就是一封电子邮件
吗?争取不到也不会失去什么。于是斗胆向丛书编
委会发了一封信,问自己有没有资格。为了保险起
见,我没有敢申报“热门”题材,就申报“冷”一
点的题材吧。于是我选择了袁枚,我想袁枚毕竟是
本家,说不定研究袁枚还有意外的收获呢。信发出
去不久就收到了回信,居然同意我写,让我一个月
内写一万字的提纲。
我居然也有资格写提纲?本来我对袁枚并没有
特别的研究,只知他是清朝性灵派诗人,毛主席到
外出差经常带着他的《随园诗话》,仅此而已。为
了写好这个提纲,我立即从网上购了一批写袁枚的
书。经过近一个月的苦读和撰写,终于拿出了一个
不到一万字的提纲,发到了编委会的邮箱。
就像每一次投稿一样,这次我也没抱什么希望
,全中国这么多作家,估计申报袁枚的都上百人吧
,我心里这样想。
提纲发过去时,我记得组委会似乎回了封例信
,说是否通过端午节前会有消息。我没抱什么希望
,过了端午节也没有消息,我想肯定是没希望了。
我也不以为意,觉得这本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一个普通的业余作者哪有资格为袁枚作传,参
加国家级的出版工程?
但端午节过后不久的一天下午,我骑着电动车
正在上班的路上,突然听到手机短信的提示铃声,
停下来一看,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
会工作人员原文竹女士发来的,我的提纲经过专家
论证通过了!
我兴奋得就像中了彩票!怎么可能?王蒙等一
大批名家都参加了这个项目!我简直觉得像是在做
梦。
于是,我更加紧购书,准备写作。8月份的一天
,原文竹女士通知我到北京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
人传记”丛书的创作会。8月22日,在北京亮马河酒
店的会议室,我第一次见到了许多久闻大名、“如
雷贯耳”的作家,有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
者,有大学博导、终身教授,有著名作家,有人民
日报的资深编辑,有当过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宣传
部长的文化官员……我这个小人物,居然与他们在
同一个起点竞争?我感到就像麻雀飞到了凤凰窝。
争取到这个项目之后,我多次想到要辞职写作
,把这本书写好。我利用一切时间来看书、写作。
然而,工作太离不开人了,我没有办法请假。
我就这样在焦灼中写作。我在报社附近租了一
个写字间,平时在写字间写作,报社有事即到报社
去工作。然而,事实上报社的工作实在是忙得我焦
头烂额,经常加班加点,有时一连几天都没有去写
字问,有时去了也无法进入写作状态。时间一拖就
是一年,又是一年,许多关心我的人见了面就问我
《随园流韵——袁枚传》写得怎么样了,我不知如
何回答。
就这样一拖再拖。2015年6月,我突然接到原文
竹女士的催稿电话,才知道这套丛书已经出了四十
本,我感到自己实在有点不像话了,再也不能拖了
。但我还是觉得进入不了状态。虽然我已经写了两
稿,大事年表和参考书目也列了出来,但我感到一
点也不满意,不敢交稿。
2015年10月,我去济南参加“中国报告文学创
作年会”。年会上济南的一位作者介绍经验,重点
提到了《高明传》,得知此书的作者竟然是三名小
学教师,工作也很忙,并且调课也很困难,可见学
校并没有给他们提供特别的方便。但他们还是挤出
时间,四处采访,硬是写出了《高明传》,已经正
式出版,完成了这项国家级工程。这给了我极大的
震撼!难道我的条件比他们还差吗?
有个文友说过,如果你没有成功,就是你的功
夫下得不足!这句话总是在警醒着我。老天已经给
了我机会,如果因为功夫没有下足而导致失败,难
道不会遗憾终身吗?我想,一定要开足马力,下足
功夫,做到无怨无悔!
当然,我之所以要下决心写好袁枚,还不仅仅
是因为以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我在研读相关图书
资料的过程中,感觉袁枚确实是我喜欢的作家,他
的心气、性灵是与我相通的,他的许多思想和作为
都让我敬佩不已。我花再多的气力在这个人的
书评(媒体评论)
与一些传记作品以心理描写见长不同,此书以
形象笔法设计章节,构思精巧,叙事缜密,构建出
了清晰的情节进展形态。同时,融合杂文、随笔、
散文等多种手法,深入到传主思想、人品、情感深
处,聚焦于袁枚的内心成长,强化了他一生信奉的
平等、坦诚、正直等启蒙精神,带给读者以意想不
到的阅读张力。
文史专家 刘彦君
袁枚,时人后人称其为“袁才子”,以《随园
诗话》名史,主张“性灵说”而守望诗歌创作。本
传贴着袁枚随性曲折的人生经历线索,散文式呈现
他奇特的人生与个性的诗歌创作历程及主张,情节
细节丰富生动,性格形象突出,富有情趣,畅达诗
性,是走近和认识传主的简洁充盈的文学书写。
文学专家 李炳银
精彩页
第一章 杭州一少年

康熙五十五年(1716),这是一个闰年,是农历乙未年,按十二生肖是羊年。
虽然边境战事不断,但几乎每战都是以胜利结束,所以并不影响全国人民享受太平盛世的繁荣。浙江杭州,这个东南名城更是没有受到战事的影响,商业发达,都市繁华,歌舞升平。杭州最为发达的是织造业,杭州的官署在城西,织丝绸的工人大多住城东,是谓东城,日夜机杼之声接响连檐、机声鼎沸。
这一年的三月二日,袁枚出生在杭州东城大树巷的一所出租屋里。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的袁枚曾经有过显赫的先人,六世祖袁茂英是明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布政使,被尊称方伯。五代祖袁槐眉在明崇祯朝官至侍御史,辅佐御史大夫,掌管纠举百官、入阁承诏等大事。
据说崇祯元年(1628),京都五凤楼前发现一只黄绸包袱,内裹一卷小画,上面题写着十二个字:“天启七,崇祯十七,还有福王一。”暗示崇祯在位只有十七个年头。崇祯见后勃然大怒,传旨巡城官员速查此物所从何来。负责皇城事务的袁槐眉闻讯后火速向崇祯启奏:“此事不经,何由得至大内,如一追究,必有造讹立异,簧惑圣听者。”崇祯沉吟半响,觉得有理,乃下令收回成命。于是避免了一场皇城乱局。袁槐眉的淡定与卓识可见一斑。尽管崇祯帝确实只在位了十七年,这是另话。
有这样光荣的先祖,难怪家世早已衰微的袁枚一直以先祖为骄傲了。袁枚后来在《示香亭》一诗中写道:“我家虽式微,氏族非小草。高祖槐眉公,乌台称矫矫。”当时慈溪祝家渡还有槐眉的祠堂。
袁枚的四代祖袁象春,官至知府,一生好游览,八十一岁还在游广东。
袁茂英、袁槐眉合刊有《竹江诗集》行世,惜未留传。
袁枚的祖父袁铸屡试不第,一生依人做幕府,家族至此开始由盛转衰。袁铸由慈溪迁入杭州,也住不起官府居住的西城,只能到东城租个住处。东城是个平民社会,是工人、手工业者、小商人杂居之地,房租相对便宜多了。
袁铸生有二子,长子袁滨,次子袁鸿。二人都是一生游幕。袁滨是袁枚的父亲,他对先秦申不害、韩非等人的刑名之学颇有研究。他曾对年幼的袁枚进行启蒙教育:“旧律不可改,新例不必增;旧律之已改者宜存,新例之未协者宜去。”(袁枚《答金震方先生问律例书》)早年的教育,对袁枚担任县令后治理一县之政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大树巷在杭州的哪个位置呢?这要从东城门说起。杭州北城墙的东端有座城门名艮山门,与此门正对有一条通贯杭州城东的南北方向的大街名艮山门直街(相当于今天的建国北路),大树巷就在成衙营之南,东园巷之北,是一条由艮山门直街通入向东延伸的小巷。小巷遇一长方形水塘,岔为两条小巷,分别为“南大树巷”与“北大树巷”。大树巷的周围就是清代历史上的东园,这一带水塘很多,很好地调节了东城的气候。与袁枚一家比邻而居的是桑调元(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周围还住着厉鹗(清代文学家)、杭世骏(官至御史)等。
一晃两年过去了。袁枚三岁那年暮春的一天,袁枚三十一岁的姑姑沈氏夫人因守寡,又无儿女可依,背着一个很大的包袱,满面愁容地回到了娘家。袁枚的祖母柴氏、母亲章氏接过沈氏夫人的包袱,三个人无语相对,一片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沉默了好一会儿,沈氏夫人竟嘤嘤地抽泣起来。柴氏搂着沈氏夫人说:“你回来了正好,你知书达礼,正好你来教侄儿,侄儿是个聪明的孩子,你来辅导他,正好把你的满腹诗书派上用场。”章氏也说:“是啊,母亲说得极是,我过几天就要陪他父亲到外面做事去了,培养侄儿的事以后就靠大妹了。”沈氏夫人停止了抽泣,说:“嫂子和母亲放心,我会视侄儿如同己出,好好教他的。”从此,沈氏夫人每天都给袁枚讲故事,教他诵读《弟子规》《诗经》等传统文化经典。袁枚不时地打断沈氏夫人,问:“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沈氏夫人并不觉得侄儿问得幼稚,每个问题都认真回答。
P5-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8: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