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2010年,面对美国制造业自20世纪80年代转型之后创新能力不足,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集结不同学科的重要研究人员,组成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PIE),专门研究创新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以解决美国制造业的外流与创新难题。研究成果构成了《重塑制造业》(苏姗娜·伯杰著)这本书。 PIE委员会历时数年,对美国、德国、中国的264家大中小型企业进行了深度采访,包括美国宝洁公司、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公司等,并对100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这些一手数据,本书给出了重塑制造业生态环境、保持本土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可操作性建议,着重提出“创新是在生产制造中产生的”这一理论并加以证实,同时,还提出“分布式制造”的模式来解决创新市场化难题。这些信息为美国政府制订制造业战略提供了思考框架与行动纲领。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建立和保持创新型经济必不可少的因素。当前,中美贸易战加剧,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正在走美国20年前的老路。中国正逐步拥有自己的创新技术,如何让创新走向市场?如何抓住先进制造业的趋势?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本书对美国制造业的失败路程、创新经验及未来出路的探索,将为中国制造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启示。 作者简介 苏姗娜·伯杰,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科学系教授,拥有超过50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主席,负责全球制造业与创新的研究。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多个项目的负责人,包括国际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政策及利益研究项目等。 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成员、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成员,曾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顾问。 哈佛大学政治科学系硕士、博士。 目录 推荐序 制造业是国家繁荣的基础 1 本国制造与本国创新:如何使创新成果进入实体经济 ◇麻省理工学院PIE委员会的研究概览 ◇美国制造业垂直一体化架构的颠覆 ◇重塑工业生态环境的方法 2 漫长的危机:制造业衰退的4种理论 ◇自然衰退论 ◇生产力提高和农业类推法 ◇全球化因素 ◇美国商业模式调整 ◇美国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当前境况 3 生态与生产:新创企业市场化的资源难题 ◇创新的新途径 ◇PIE委员会对于新创制造业企业的研究 ◇新创企业市场化的融资渠道 ◇PIE委员会的采访对象 ◇制造业企业如何把新产品市场化 ◇关于新创企业的研究结论 4 真正的资本:一般企业如何在工厂中创新 ◇一般企业的创新来源 ◇一般企业如何实现创新市场化 ◇创新是在制造过程中不断加深的 ◇用途革新型的创新活动 ◇把生产制造和服务结合起来 ◇供应商的重要性 ◇为什么一般企业很少开展创新活动 5 创新的审视: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经验 ◇德国的制造业经济 ◇德国的商业模式 ◇德国的创新途径 ◇德国的工业生态环境 ◇中国的创新商品化 ◇中国式创新:对成熟产品进行逆向工程和再设计 ◇中国式创新:把设计变成全新的产品或流程 ◇中国式创新:产品创新本土化 ◇中国的商业化能力路在何方 6 从制造到智造:未来的生产体系设想 ◇7大新技术是未来先进制造业的重点 ◇未来制造业的理想模式:分布式制造 ◇走向一个新型的制造体系 ◇电池组的例子 ◇新型制造体系中的供应链 ◇整合生产系统,创造制造业新模式 7 “下一代”人才:就业危机与技能培育 ◇人才缺口的调查结果 ◇如何培训新的制造业工人队伍 ◇建立一个美国式的人才培训体系 8 从创新到市场:重塑生态系统的新途径 ◇建立公共资源 ◇新型工业生态系统的典范 致谢
序言 制造业是国家繁荣的基础 “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就必须生产得好。” 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生产力委员会(MIT Commission on Industrial Productivity)在1989年出版的 《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一书中是这么 写的。当时,美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生产力和 质量的危机,在外国企业面前不堪一击。这个委员 会在三个大洲采访了几百家企业,对8大主要产业进 行了详细的研究,归纳总结出导致美国丧失竞争力 的几个关键弱点。而在今天,美国的制造业又面临 着新的危机。但是,这场危机的本质和上一场不同 ,因此其成因和发展的道路也不一样。这场危机的 具体表现是,美国的制造业规模和就业人数急剧下 降,虽然和全球各地的竞争对手相比,总部在美国 的企业在生产力和质量方面并没有落后。在很多情 况下,企业的生产模式变成了“在这里发明,在那 里生产”,苹果公司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但最主 要的问题是,在这种生产模式下,是否能让“国家 生活得好”。一个蓬勃发展的制造业是否是经济发 展的必需要素?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制 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原因有三:制造业创造了 好的就业机会;制造业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制造 业是建立和保持创新型经济必不可少的因素。 2010年,麻省理工学院时任校长苏珊·霍克菲 尔德(Susan Hockfield)亲自从几个系里挑选了 一批人,牵头组成了一个专门小组来研究创新及其 与生产制造业的关系。这个小组要探寻的主要问题 是“保持美国本土制造业繁荣昌盛是否是美国创新 经济的关键”。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 (Production in the Innovation Economy Commission,PIE)由此诞生。就像20世纪80年代 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的研究一样,这个为期两年的研 究项目也同样是以数据为基础来进行量化的深度探 讨。PIE委员会采访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250家 企业,对100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对中国和 德国的企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了这些国家的 制造业在本国经济中的地位及能力与美国的显著差 异。PIE委员会的这项研究不是针对某个行业,而是 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的对象 包括一般的大中小型公司、高科技初创公司、制造 业的劳动力、先进的制造业技术,以及对制造业“ 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政府和私人机构。 在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研究之后,我们发 现,在一些变化的作用下,美国本土制造业进入了 一个长期衰退的时期。同时我们也发现,总部在美 国的企业要想取得长期成功,就必须把创新的想法 变成产品,而蓬勃发展的本土制造业通过特定方式 对此有着巨大影响。换言之,PIE委员会强有力地证 明了美国的创新经济充满活力,为了让美国继续从 创新活动中获取最大化利益,美国的制造业也必须 与之匹配,同样欣欣向荣。过去10余年间,美国制 造业的生态系统已经被“掏空”了,我们必须重建 这个生态系统,让作为创新引擎的制造业在这里蓬 勃发展。PIE委员会的这项研究还强调,美国的制造 业也是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和全球经 济进行互动,在这个大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美国还 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学习这些国家支持制造业发 展的组织机构,以及它们如何利用市场经济的力量 和别国需求来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因此,虽然PIE委 员会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美国的制造业体系,但它有 关本土制造业的结论,对于想通过创新来推动经济 发展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要。 最后,一个国家怎样才能“生产得好”?PIE委 员会的研究列举了它在研究过程中观察到的最佳方 法,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导语 《重塑制造业》是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主席苏姗娜·伯杰的权威之作。 为什么制造业才是创新关键? 源自对美国、德国、中国的264家企业的深度调研,本书揭示了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原因和未来出路,为美国政府制订制造业战略提供了思考框架与行动纲领。 书评(媒体评论) 《重塑制造业》中的结论并非臆测,而是基于 麻省理工学院PIE委员会调查的大量数据而得出的。 本书提供了独特的信息和极具价值的观点,有助于 重塑美国的制造业。本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经济上或 政治上的偏见,且具有里程碑式的研究意义。本书 探索了教育、创新、融资和产品市场化之间的重要 联系。同时,还对美国不断发展的工业生态系统的 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于私营企业领导 者、政府和学术界来说,本书提供的信息都是非常 宝贵的。 ——特德·斯特里克兰,美国俄亥俄州前州长 《重塑制造业》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和世界各地 的创新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清晰地表达了对 美国制造业的担忧和期待,并对重建美国制造业进 行了讨论。对于商业领袖、政府官员、企业家,以 及那些希望在3D打印、机器人、云计算、分布式研 究等先进制造业领域中有所成就的人来说,这是一 本必读的书。 ——戴维·彼得雷乌斯,KKR集团全球研究院主 席/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 美国政治家们希望制造业能够迅速地回到美国 ,而《重塑制造业》恰好提出了美国制造业工作岗 位消亡的根本原因以及扭转这一趋势的方法。任何 对制造业感兴趣的人都需要阅读这本书,它也预示 了美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克雷格·巴雷特,英特尔公司前首席执行 官兼董事会主席
精彩页 在当今发达国家里,很多人都认为制造业的衰退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自然结果。他们认为,不管是政府还是私人企业,如果说要支持制造业,大家就会觉得他们是在保护低效率,或者是怀疑他们在拉选票。但是对美国制造业现状做解释的理论很多,自然衰退论只是其中一种。全球化是另一个常用的解释,这种理论强调两个过程:进口产品和本国商品竞争,原来在美国的公司和工作都转移到国外去了。自然衰退论和全球化论都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现状做了描述,对于到底是什么导致制造业衰退到如此地步的、衰退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将来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都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两套理论的结论都是,以保留制造业为目标的公共政策会拖经济的后腿。这两套理论的支持者中也有人认为,制造业还是值得支持的,虽然有损经济效益且增加了成本,但它创造出来的都是好岗位。不过,两种理论都承认,还必须问另外一些问题:今天的制造业对创新和增长有贡献吗?哪些制造业做出了贡献?制造业应该把生产基地设在哪里? PIE委员会的研究追本溯源,找出了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路径,这条路径和自然消失论或者自然衰退论呈现的路径不同,因为自然消失论把制造业的现状归咎于相对竞争优势的丧失。研究团队做了大量的实地研究,采访了264家企业,还对产品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创新其实经常发生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在研究实验室、大学、公立实验室、工业科研机构把科研成果市场化方面,制造业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制造业不但把很多重要的专利开发成产品,还将产品商业化了;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和生产过程也不断改良,这种温和的变化也是经济活力常新的源泉。 因此,PIE委员会的结论是,虽然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多来源于服务业,服务业也是经济体最大的雇主,但制造业在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体中还是很有存在的必要的。本书的主要篇章都在阐述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但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制造业不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理所当然、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个观点的根源在于经济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演变的。这个观点的原创人物是澳大利亚的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他不是通过理论推理得到这个结论的,而是研究了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和产出数据后得到的。之后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表了不少文章,还出了书,宣称找到了经济体的发展路径:最初是以农业为主,接着以工业为主,再接着以服务业为主。他的《经济进步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把经济体划分为农业(他把采矿业也归到农业里)、制造业和服务业。他给制造业下的定义是“大规模、连续不断地生产可以运输的产品”。“可以运输的产品”和我们现在常用的“可贸易产品”概念基本相同,因为这些产品都不需要在生产地消费掉。在运输费用已经大幅下降的条件下,它们可以被运到遥远的大市场去卖。某些服务产品,比如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是可以运输的,这也可以算是可贸易产品。但是很多服务性产品是不能运输的,比如为老年人提供的护理服务,护理员一定要到场提供服务,移民到外国,拿到一个工作签证,才能在那里出售他的服务。 我们可以从克拉克的定义中得到一些启发:在发达经济体里,新科技层出不穷,大大降低了交通运输和通信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都变成可运输、可贸易的了。某些国家在生产可贸易和可运输的产品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另一些国家就只能生产那些必须在当地附近出售的产品,无法突破这个框架。在这个开放式的全球经济中,那些善于生产可运输和可贸易产品的国家就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因为它们的市场和那些只会生产当地消费产品的国家相比要大得多。 以电脑的微处理器为例,生产一个微处理器的成本高得吓人,但是一旦生产所需的技术和设备到位了,在此基础上再生产几百万个微处理器,每多生产一个要增加的成本就微乎其微了。这样,卖出去越多,利润就越高。家庭护理这样的服务业就得不到这样的规模效益,不过同是服务行业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就可以得到。那些高度量身定做的产品也无法获得这种好处。当然,有些产 品销售量很大,但是它需要某些高度定制,产品才能进行生产,这类高度定制产品也能享受到规模效益,德国生产的专业设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把设备卖给中国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工厂。本书的后半部分会讨论怎样才能在现代制造业中找出生产可贸易和可运输产品的最有价值的部分。我们采用的方法有别于克拉克以及在学术上和他一脉相承的经济学家所沿用的方法。 克拉克强调,“这是一个涵盖面广、影响深远的简单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达,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工业制造的人数,就会有所下降;当社会再进步一些,从事工业制造的人数和从事服务业的人数相比,也会相应下降”。他指出,威廉·佩蒂爵士(Sir William Petty)早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