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南部,是农业大国,拥有“世界粮仓”的美誉,还是二十国集团成员、拉美第三大经济体(2017)。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阿根廷虽与中国相隔万水千山,但早已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阿根廷是中国在拉美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阿根廷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对阿根廷进行国事访问,中阿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拉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天然延伸,阿根廷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一带一路”精神同阿政府“智慧融入世界”政策理念不谋而合,双方将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推进互联互通和联动发展,为实现世界经济稳定、持续、平衡和包容发展作出贡献。 郭存海主编的《中国和阿根廷的故事》的21位撰稿人都是中阿关系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的文章记录了两国在政治、经贸、学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人民友好的生动故事。阿根廷外交部国际经济关系国务秘书奥拉西奥·雷伊塞尔·特拉维斯和中国驻阿根廷大使杨万明分别作序。 作者简介 郭存海,博士,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联合发起人兼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阿根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拉丁美洲文化学科负责人,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秘书长。独撰学术论文40多篇、学术散文50多篇,译有《巴西史》、《共享型社会:拉丁美洲的发展愿景》和《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主编《中国与拉美:山海不为远》(中、西文版)、《中拉经济合作新框架》(中、西文版)和《“一带一路”和拉丁美洲:新机遇与新挑战》(中、西文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是拉丁美洲的思想文化和中拉关系,特别是文化关系。 目录 序/奥拉西奥·雷伊塞尔·特拉维斯 序/杨万明 记忆篇 盖铁戈:中国,我的漫漫旅程 曾钢:我亲历的北京奥运火炬布市传递 米格尔·贝略索:心潮澎湃:我在中国的九年外交生涯 斯蒂文·索特雷:从博尔赫斯到“一带一路” 埃内斯托·费尔南德斯·塔沃阿达:我以我身搭建合作桥梁 米格尔·安赫尔·佩特雷卡:我的中国文学翻译之路 人物篇 袁建平:在阿根廷,我为中国移民代言 古斯塔沃·伍:我的文化寻根之旅 欧占明:我的探戈激情 林文正:我的声音,华人的力量 王立朝:在中国,我有一个阿根廷梦 吉列尔莫·布拉沃:仟雨集——中国第一家西语美洲图书书店 姜珊:从梅西到麦家——一位中国年轻出版人的阿根廷情缘 交流篇 杨川颖:我所见证的中阿文化交流 胡安·曼努埃尔·科尔特列蒂:未来、传统和文化交流 叶书宏:有一种“乡愁”,叫阿根廷 贡萨洛·托尔蒂尼:教育和人文交流:联通阿根廷与中国的桥梁 黄琪旺:我为中阿两国搭建信息之桥 郭存海:中国拉美研究新一代 萨尔瓦多·马里亚诺:认识东方的关键词 楼宇:文学的光亮:我的皮格利亚日记 后记/郭存海
序言 由中宣部组织出版的《我们和你们:中国和阿根廷的 故事》一书,汇集了中阿两国多位友好人士的真实人生故 事,从多个角度展现中阿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两国人民的友 好互爱,真挚之情溢于言表。中阿深厚友谊薪火相传,离 不开各界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借此机会,我 谨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阿根廷是我外交生涯中首次常驻的国家,我对她充满 感情。25年前,这里善良友好的人民、醇厚甘冽的马尔贝 克红酒、鲜香多汁的烤肉、享誉世界的足球和探戈,定格 成了我对阿根廷的美好记忆。2014年我有幸出任中国驻阿 根廷大使,故地旧友使我倍感亲切,我亦深感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我欣慰地看到,在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 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成绩 斐然。特别是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进入 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发展的快车道,中阿已成为真 诚互信、互利共赢的好伙伴。 中阿关系始终持续深入发展,不断焕发蓬勃生机,究 其根源,是因为两国关系拥有坚实的政治、经济和民意基 础,做到了三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不断深化双 方政治互信。中阿始终尊重对方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 路,相互理解和支持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两国历 届政府均保持友好关系。近年来,两国政府、议会、政党 、地方高层保持密切交流,政府间常设委员会、议会政治 对话、经济与战略对话等机制运转良好,成为统筹指导双 方发展战略对接的机制性平台。双方在二十国集团(G20) 、联合国、世贸组织等重大全球性议程上立场相近,沟通 密切,两国政治互信和战略协调不断加深。 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和马克里总统在南非金砖峰会期 间会晤,这是两国元首两年多来第四次会晤。双方重申将 坚定推进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为两国各领域 合作注入强大动力。近期阿根廷发生金融形势波动以来, 习近平主席两次致函马克里总统,明确支持阿为实现国家 稳定和发展所作努力,凸显了中国对阿根廷发展前景和中 阿关系的坚定信心,向国际社会释放了强烈的积极信号。 二是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原则,不断加强各 领域务实合作。中国是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农 产品出口目的地国。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2017 年双边贸易额达138.09亿美元。中方高度重视并花大力气 解决两国贸易不平衡问题,今年双方历史性签署了带骨、 冰鲜牛肉等产品输华的质检议定书,并同意加快阿蜂蜜、 车厘子、羊肉、牛遗传物质等产品输华议定书的谈判,未 来将有更多阿根廷优质产品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两国投 资合作从无到有、发展快速。截至今年7月,中国累计对阿 投资140亿美元,涉及能源、铁路、通信等关键民生领域。 金融领域,两国央行开展本币互换已近十年,近期正就扩 大本币互换规模进行积极协商,以助力阿根廷应对外部金 融风险,这再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对阿根廷发展前景 的信心。 三是始终坚持包容开放、互学互鉴原则,不断密切人 文交流。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近年来,两 国高校、智库、媒体、艺术团体等交流互访频繁,两国人 民在感受不同文明的魅力中不断增进彼此了解。“汉语热 ”、“中国热”在阿社会日益兴起,中国政府对阿奖学金 名额逐年增加,在阿开设的2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课堂已 成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有益平台。阿根廷“欢乐春节” 是拉美地区规模最大的春节庙会,今年逾80万人参与其中 ,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双方在旅游、足球等领域的交流合 作方兴未艾,在两国领导人亲自关心下,中阿足球合作今 年正式启动,目前已有十余名中国少年运动员在当地专业 俱乐部接受系统训练,我期待看到“中国梅西”从这里走 向世界。阿根廷旅游热在中国持续升温,2017年中国赴阿 游客增至6万人次,比2016年翻了一番。 阿根廷是拉美大国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是中国在拉 美的重要战略伙伴。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G20领导人 峰会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我们期待习近平主席结合 出席G20峰会对阿根廷进行访问,这将是中共十九大后习主 席首访拉美,也将是习主席同马克里总统第五次会晤,对 提升中阿关系和深化中拉整体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愿同阿根廷一道,以习近 平主席出席G20峰会并访阿为契机,共同开创中阿全面战略 伙伴关系的新时代,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 杨万明 2018年10月于布宜诺斯艾利斯
导语 郭存海主编的《中国和阿根廷的故事》汇集了中阿两国多位友好人士的真实人生故事,从多个角度展现中阿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两国人民的友好互爱,真挚之情溢于言表。两国各位作者从外交官、知识分子、作家和学者等视角出发,通过记述在对方国家精彩的亲身经历,让人们看到了联系两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另一个角度。 后记 穿过半个地球拥抱你 许多年前,还是不知愁滋味的懵懂少年时,我曾经写 下:天冷/爱可以温暖/路远/心可以缩短。而今,已至 不惑之年,我方蓦然发现这句话的形而下的存在。 中国和阿根廷恰是天各一方,分处地之两端。世界上 距离首都北京最远的正是阿根廷的文化之源——美丽的潘 帕斯大草原。在历史的长河里,物理距离是一种天然的屏 障,阻碍了人之交流、物之交换。中国和阿根廷几乎鸡犬 难相闻,老死难往来。 然斗转星移,时事易迁。从1972年建交至今,46年过 去,中国和阿根廷不再隔海守望,而早已穿越半个地球相 约相守。2004年,中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进入 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14年,两国关系发展到历史新高度 ,正式被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意味着——特 别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相互需要的渴望可以跨越物理的 障碍而达至现实的“联姻”。毕竟两心相属,距离不是障 碍。 可以想见,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新的战略定 位下,中阿关系将面临新的机遇,必将达成新的共识,谋 取新的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还意味着,中阿 将不仅仅在政治和经济等传统领域扩大和深化合作,也必 将提出新的要求,即亟须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可持 续性提供软支撑。这正是开启和扩大中阿人文交流的价值 所在。 正是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让我感觉自己责无旁贷 ,因为在我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5年4月,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成立了“中 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当前最 有活力的群体——青年的热情,推动中拉青年知识分子通 过交互研究、传播和交流增进中国同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拉 美国家之间的了解、理解和信任。 同年底,我所任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为适应疾速发展的中阿关系的需要,决定成立中国第一个 阿根廷研究中心,借以加强对阿根廷的研究并扩大同阿根 廷学界的交流合作。我被委以重任,负责管理该中心的日 常工作。不久,我们又联合四川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西 安外国语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伊比利亚美洲 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以及中山大学拉丁 美洲研究中心,发起成立了以“共建共享”为目标的“中 国阿根廷研究共同体”(ACEA),借以壮大中国的阿根廷 研究力量,加强国内学者对阿根廷的协同研究。 三年多来,因为阿根廷研究中心,因为中拉青年学术 共同体,我结识了很多跟阿根廷结下不解之缘的中国朋友 ,也结识了许多怀有浓厚中国情结的阿根廷朋友。他们每 个人的故事都是诗篇,都是传奇,令人感动而难以忘怀。 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当五洲传播出版社找到我,希望 由我出面主编这本讲述中阿友好故事的图书时,我实际上 颇有迟疑,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迟疑是因为2018年于我是 任务繁重的一年,手头已有几个项目在做,是否有余力接 手新项目,能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保证高质量出版,是我 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另一种力量却一直在鼓动 着我向前:这是五洲传播出版社“我们和你们”丛书首次 将拉美国家纳入其中,可谓开创之作。一种强烈的使命在 肩的责任感告诉我:一定要让那些有好故事的人讲好他们 的中国一阿根廷故事。 不过,最终让我下定决心接手该项目的是楼宇博士。 她于我是朋友,是同事,更是伙伴——她是中拉青年学术 共同体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同样对阿根廷怀有一种特别的 情愫。她径直告诉我:虽然明知会很忙很累,但如果错过 阿根廷,你可能会抱憾终生;我来帮你,也不想你错过! 事实上,她不只是帮助,而完全是分担了组织和主编的工 作:约稿、审稿、编辑诸流程基本上都离不开她的深度参 与。因此,这本书的主编实际上不是我一个,而是我们。 能够担纲主编“我们和你们”丛书的第一个拉美分册 ,我深感荣幸。为此,我要感谢五洲传播出版社国际合作 部主任姜珊女士的大力推荐,感谢荆孝敏副社长的长期信 赖和支持,感谢中文版责任编辑高磊先生和西文编辑宋歌 女士。如果没有他/她们的信任与协助,以及认真而高效 的工作,这本书就很难如期且高品质地出版。 当然,这本书得以同时面向中国和阿根廷的读者推出 ,离不开译者和校对专家毫无怨言的工作。我在此向他们 表达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认真而出色的译作与审校。他 们是译者:郭煜坤、郭晓娜、罗慧玲、张贝贝、张超、万 戴、朱婉君、侯健;西班牙语审校专家吉列尔莫·布拉沃 (Guillermo Bravo)、萨尔瓦多·马里纳罗(SalVador Marinaro)、古斯塔沃·伍(Gustavo Ng)、露西娅-卡 索格里奥(Luc la Carzoglio)和萨维娜·拉马略 (Sabina Ramall0)。 事实上,我一直在想而且坚定地认为:这本书的组稿 和编辑过程本身就是在谱写一首中阿友谊的新歌,它或许 恰是本书最精彩的“编外章”。而今,本书虽然即将画上 句号,但中国和阿根廷的友好故事仍在继续,我们在彼此 心田种下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且十分新颖的目标:从 个人角度加深阿根廷与中国的关系。两国的作者们从 外交官、知识分子、作家和学者等视角出发,通过记 述在对方国家精彩的亲身经历,让人们看到了联系两 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另一个角度。 阿根廷正在经历着自己的出口革命,而中国在其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国当令的紧密联系在15年前 是无法想象的。当下,我国在这个重要的战略伙伴国 经济中的参与度不可限量。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具有高 附加值的产品是我们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必须理 解中国发生的转变,而且认识到这些转变还在不断进 行中。 本书从诸多角度为促进这一理解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此,我们要向为我们带来独特观察视角的两国大 使、文化参赞,以及两国的学者、作家、译者、记者 等人士致敬。 奥拉西奥·雷伊塞尔·特拉维斯 阿根廷外交部 国际经济关系国务秘书 《我们和你们:中国和阿根廷的故事》一书汇集 了中阿两国多位友好人士的真实人生故事,从多个角 度展现中阿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两国人民的友好互爱, 真挚之情溢于言表。中阿深厚友谊薪火相传,离不开 各界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借此机会,我 谨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阿根廷是我外交生涯中首次常驻的国家,我对她 充满感情。25年前,这里善良友好的人民、醇厚甘洌 的马尔贝克红酒、鲜香多汁的烤肉、享誉世界的足球 和探戈,定格成了我对阿根廷的美好记忆。2014年我 有幸出任中国驻阿根廷大使,故地旧友使我倍感亲切 ,我亦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欣慰地看到。在 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经 贸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成绩斐然。特别是确立全 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进入了全方位、宽领 域、多层次发展的快车道,中阿已成为真诚互信、互 利共赢的好伙伴。 杨万明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
精彩页 中国,我的漫漫旅程 盖铁戈 (阿根廷共和国驻华大使) 中国进驻我内心的时间,远比我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要长得多。2016年3月20日,我来到北京就任阿根廷共和国驻华大使。但在内心深处,我的中国之旅早在46年前就已经启程。 1970年,我还是一个年轻的法学专业学生。我加入了一些政治运动,反对盘踞我国的右翼军事独裁统治。我所属的那一代人年轻时都惯于痛斥“两大帝国主义者”:美国和苏联。我们认为自己处于“第三世界”,并坚决反对两大阵营对这个世界的争夺。 “伟大的舵手”毛泽东是当时最重要的外国领袖形象,继他之后还有菲德尔·卡斯特罗和法国将军夏尔·戴高乐;另外,武元甲将军也因为在越南击败法军和美军而十分令人敬仰。对那时的阿根廷而言,最高领袖是胡安·多明戈·庇隆将军,他在1955年的失败之后被流放到西班牙。但是,毛主席让其他所有这些领袖显得黯然失色。他击退了日本侵略者,在内战中打败了国民党,还使中国摆脱了苏联的控制。当然,那时我们对“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一无所知。 毛泽东确立了“第三世界”这一理念,那时他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来自遥远国度和文化的神秘形象,他的形象总是与周恩来总理一并出现。提到后者,我们总是会把他和19世纪伟大的梅特涅或帮助理查德·尼克松做幕后工作的基辛格联系起来。曾有幸亲自与“伟大的舵手”见面的两位拉美领袖是萨尔瓦多·阿连德和切·格瓦拉,这二位都是悲情角色,在美国和苏联的“冷战”中被裹挟。不过,最终“和平共存”还是取代了“核浩劫”。 那是1962年的拉丁美洲,我们几乎处在核战争的边缘——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核导弹,可以直接打击华盛顿。最终,理性战胜了疯狂,苏联人为了让美国人从土耳其撤出瞄准莫斯科的导弹,撤走了他们自己的距佛罗里达海岸仅有90英里的致命武器。 20世纪80年代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苏联在衰退,阿根廷恢复了民主,邓小平则在不断巩固1978年提出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是那时我最敬仰的领导人。我那时已经当上了议员,同时担任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的中国到处都是贫穷的乡村,工业发展很快但尚处于初级阶段。 80年代是过渡的阶段,里根总统即将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是冷战。70年代曾奋起反抗军事独裁的我们,在这个时期开始全力支持新兴的拉美民主政体。阿根廷的劳尔·阿方辛、巴西的若泽·萨尔内、智利的帕特里西奥·阿尔文和胡里奥·桑吉内蒂等人,都在寻求一种综合解决方案,以便从两大阵营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抗中摆脱出来。而中国在经历了1966—1976年的十年浩劫后,整个国家之前的努力几乎付之东流,但在这时又重新燃起了变革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我开始投身外交事业,曾担任驻欧盟大使、驻巴西大使和驻美大使等职务。在美国,我与当时的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结识。杨先生是21世纪中国崛起成为“新兴世界超级大国”这一进程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同时,我也有幸认识了亨利·基辛格,那时他正在撰写其巨著《论中国》;基辛格博士后来成为我重要的人生导师,让我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国社会。 在这个十年,中国经济年增长率约为10%—12%,引领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包容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同期,阿根廷与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一起,参与了一项成功的区域一体化建设,即“南共市”(南方共同市场)。智利则作为典范国家,巩固了它作为这一共同市场亲密合作伙伴的地位。智利是我们这一区域第一个放眼太平洋并加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的国家,2005年,它成为拉美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 “ABC国家”(阿根廷、巴西、智利)历史上曾有100多年时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关系十分紧张,近年来则形成了“和平区域”,共同放眼太平洋,建立了互信关系,将中国视作我们共同的投资者、借贷者和贸易伙伴。从阿根廷的角度来看,我们阿根廷人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在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给予我们的支持。 新世纪 我漫长的中国旅途仍在继续。进入21世纪后,我作为阿根廷新兴政党“共和国方案党”(PRO)的外事秘书,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来到中国。共和国方案党是由一位阿根廷商界和体育界的重要领导人物创立的。这个人事业有成,成绩斐然,但他走出了个人事业的“舒适区”,毅然投身于拯救自2001年起陷入史上最严重危机的阿根廷。 毛里西奥·马克里先生曾先后担任国会众议员、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市长,并于2015年当选阿根廷共和国总统。当年12月10日就任之后,马克里总统立刻任命我为阿根廷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于是,当年那个从70年代就崇拜中国的头发浓密的年轻议员,开始了这段“love story”的全新征程,住进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阿根廷使团驻地的大使官邸。当然,如今的他,体重增加了,头发也变得稀疏了。 我的夫人薇薇安娜陪伴我开始了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