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永苏院士是中国著名微生物药学家、生物技术药学家和肿瘤药理学家,也是我国抗肿瘤抗生素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王勇、刘欢编著的《甄永苏传--研修之路成在坚持》讲述了他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甄永苏传--研修之路成在坚持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勇//刘欢 |
出版社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甄永苏院士是中国著名微生物药学家、生物技术药学家和肿瘤药理学家,也是我国抗肿瘤抗生素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王勇、刘欢编著的《甄永苏传--研修之路成在坚持》讲述了他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生逢乱世,艰难求学 第一节 我们是珠江的儿女 第二节 父亲是儿女的人生导师 第三节 日寇扫荡中的不舍求学路 第四节 学医是我们共同的选择 第二章 沐浴新中国的阳关 第一节 踏人中山医学之门 第二节 岭南名师的教诲 第三节 妙兰永苏,携手启航 第三章 站在抗肿瘤抗生素的最前沿 第一节 医学大师领进门 第二节 坚定初心,勇担使命 第三节 独辟蹊径的抗生素物质筛选法 第四节 光辉霉素的研制 第五节 争光霉素的研制 第六节 平阳霉素的研究与开发 第四章 走向世界前沿 第一节 访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第二节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客座教授 第三节 博安霉素的研究与开发 第四节 新大分子抗生素——力达霉素的研究 第五节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 第六节 新核苷类抗生素——云南霉素的研究 第五章 开拓创新,锲而不舍 第一节 承前启后,培养学术新人 第二节 抗体靶向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节 抗肿瘤生化调节药物的研究 第四节 继往开来 附录1 甄永苏年表 附录2 甄永苏论文目录 附录3 甄永苏学术编著目录 序言 甄永苏院士是中国著名微生物药学家、生物技 术药学家和肿瘤药理学家,也是我国抗肿瘤抗生素 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抗肿瘤抗生素 、抗体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创建 和应用了抗组织谱法、精原细胞法等多种药物筛选 方法,主持筛选了10万多个微生物菌种样品,披沙 拣金,历尽辛苦先后找到抗肿瘤抗生素30余种,其 中普卡霉素(光辉霉素)、博来霉素(争光霉素)、平 阳霉素、博安霉素、力达霉素、云南霉素等6种获得 了研究开发。自1979年以来,平阳霉素已经成为中 国临床常用抗癌药物,1990年被收录于《中华人民 共和国药典》,1994.年入选国家基本药物。博安 霉素被批准为国家一类新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抗癌新药。 几十年来,甄永苏院士一直走在国内外抗肿瘤 药物研究的学术前沿。他开展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导 向药物研究,建立杂交瘤细胞株,研制了各种抗肿 瘤单克隆抗体。他从事的抗体靶向药物的高效化和 小型化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创造性地提出以 核苷转运作为肿瘤化疗靶点,利用核苷转运抑制剂 增强抗癌药物疗效的新策略,建立了检测方法,筛 选了大量天然来源的样品,为研制用于治疗肿瘤的 生化调节剂开辟了新途径。他首次证明核苷转运抑 制药双嘧达莫(潘生丁)可增强代谢药的抗肿瘤作用 ,并提出抗代谢药与核苷转运抑制剂联合作用的重 要性。他先后在国内外重点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多 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多项。 他还承担了诸多教 学、科研和学术组织工作,是中国医学科学融北京 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肿瘤研究 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医学科学l彩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卫生部生物 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卫生部生物技 术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 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 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 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 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单克隆抗体(抗 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 报》、《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临床肿瘤 与癌症研究(英文)》副主编;《中国抗生素杂志》 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药 学学报》编委等。他还受聘担任中山医科大学、哈 尔滨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暨 南大学名誉教授。 岁逾甲子,成在坚持。勤奋、博学、创新,是 甄永苏院士对自己学生的勉励,也是他科研人生的 真实写照。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医学科学家 ,把自己生平全部精力都无私地投入到我国抗肿瘤 药物研究工作中,60余年来,他始终坚持奋斗在科 学研究第一线,即使在“文革”时期,依然没有停 止自己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普卡霉素(光辉霉素)、 博来霉素(争光霉素)研制成功等突破性进展。当然 甄永苏所取得的成果,都是与同事们协调一致、和 衷共济一起辛勤耕耘的收获,同时也得到了中国医 学科学院诸多科研大家的无私指导与帮助。 回顾甄永苏院士的科研历程,他无论是处在顺 境还是逆境,面对困苦还是荣耀,他始终坚守自己 的使命,为解除癌症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的苦痛而 不懈努力,用自己的忠于使命、竭诚奉献的纯净人 生书写了我国抗癌药物研究历史的光辉篇章! 导语 甄永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肿瘤研究室主任。 甄永苏长期从事抗肿瘤抗生素研究,是中国早期开展该领域工作的研究者之一;甄永苏已发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以英文发表共5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8项,并主编《抗体工程药物》、《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等专著。 王勇、刘欢编著的《甄永苏传--研修之路成在坚持》讲述了他的故事。 精彩页 1931年11月10日,广东省台山县(现台山市)公益埠(镇)中兴街9号甄兆仁医生(1890--1983)家又添了一个男孩,取名永苏,为筋冲甄氏第26代子孙。甄家祖居广东著名侨乡——广东省开平县(现开平市)新昌埠筋冲乡龙凤里,是岭南甄氏一支。 l司年,在广东佛山市,祖籍台山县的归国华侨陈南山、陈带玉夫妇家降生了这个家庭的长女,取名妙兰。陈家是南洋华侨,陈妙兰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老侨民,父母也生长在那里。 甄永苏和陈妙兰,同龄,同乡,同饮一江水,他们共同生长的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名胜之地。自晚清以来,广东省日益成为重要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汇之地,西方近代医学科学在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最早传播和最先繁荣。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的打开,以传教士医生为主导的西医在珠江三角洲迅速兴盛起来,他们建医院、办医校,印医书,在这片中国土地上播撒近代医学的科学知识与治疗技术。1835年,美国传教士医生伯驾(Peter Parker)在广州建立眼科医院。他医德与技术兼优,送诊施药,很得当地民众信任,每天有上千中国患者前来就诊。1838年2月,伯驾等传教士医生在广州建立了中国医学传教会,发表宣言称:要“鼓励在中国人当中行医,并将我们的科学、病例研究和科学发明等有用的知识,拿出一部分与他们分享”,以赢得中国人的信任和尊重-。1843年,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在香港建立了医院,招收中国学生人院学习西医,并将西方医药书籍翻译成中文作为培训教材,并向社会传播,开创了近代西方医学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先河z。西方医学科学在珠江三角洲迅速落地生根,获得民心,开枝散叶。 甄永苏的出生地台山县(清朝时名为新宁县)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南临大海,北靠潭江,地灵人杰,这里的近代经济、文化,在清末就已经很繁荣。宣统元年(1909年),由华侨集资兴建的台山县城至公益埠的新宁铁路通车,县城里《新宁杂志》也创刊了,不久又设立了公立中学堂,还有旅美华侨从美国引进新式机器,创建了兴业织造公司。。 台山是全国著名侨乡,从清朝中期开始,200多年来,台山人闯南洋,下澳洲,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海禁废弛,“洋务大兴,壮者辄走外国,”移民谋生者益多,更远赴美洲打拼。据1984.年台山市侨务部门统计,台山籍侨胞已达75万多人,分布于世界五大洲7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侨居美国和东南亚各国。。驰名世界的医学家伍连德祖籍就是台山县。 甄永苏出生之地台山公益埠,是个近代化色彩颇浓的镇子,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邻近广州,全镇有水运码头6个,水深7~11米,可停泊5千吨级的客货轮,来往船只可达珠江三角洲各地。近代以来,公益埠出去闯世界的人很多,甄永苏的舅父和姨夫都是旅美华侨。他们在海外吃尽辛苦,积攒钱财之后,往往不忘家乡,即使不能叶落归根,终老故里,也要支援亲族,回馈家乡。因此,经过归侨的多年建设改造,公益埠成了一个类似纽约曼哈顿的西式美丽小镇,格局为长方形,有纵横整齐的马路,配备良好的排水系统。镇子北面是潭江边的港口客运、货运区,镇子有一条商业中心街,店铺林立,国货洋货,琳琅满目。甄永苏小时候的公益埠不仅商业繁荣,当地人也非常重视教育,一个镇子居然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 在这座商业兴盛,风气开明的侨乡小镇,甄永苏度过了难忘的童年。他与哥哥姐姐还有玩伴们,一起在镇子里跑来跑去,看!家乡到处都是可爱的地方。江边停靠着三层可载几百名乘客的大客轮,镇子里是热闹的街市,气派的华侨楼字,熟悉的乡音中还夹杂着异国的言语风情。甄永苏后来回忆道。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