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根民族魂--寻根溯源话陕西(文化篇)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赵明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文化教育——启迪之路
文学创作——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传统艺术——民族文化的瑰宝
科学技术——古人的聪明才智
精彩页
长安太学与科举制度
太学,就是我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夏、商、周时期,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真正起到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作用的大学,到汉代才出现。公元前124年,在儒生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下,汉武帝下令在京师长安设置太学,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以养天下之士。太学的兴起,使得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在全国蔚然成风。
太学设在长安城南边的安门外。太学的老师被称作“博士”,博士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才能当博士。博士除了教授弟子之外,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为国家选拔英才。太学学生被称作“弟子”或“太学生”。人太学学习称作“游太学”“观太学”或“受业太学”。弟子要求年龄在十八岁以上,容貌端正,喜好文学,尊敬长官,恭顺不悖,举止有仪。太学学习的内容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以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太学每年进行一次考试,能够掌握一部以上经典的博士弟子即可被授予官职,成绩突出者则由皇帝亲自命题考试,合格者待遇优厚。博士弟子要做到“服方领,曳长裾,习矩步”(穿方领衣服,拖着长长的衣襟,踱方步),以培养文质彬彬的儒家风度。博士弟子如不能专心学业,则会被除名,举荐他的人还要受到处罚。
太学建立之初,五经博士不过数人,每位博士各有博士弟子约十人。汉昭帝时太学生增加到百余人,汉元帝时多达千人,汉成帝末年增至三千人。汉平帝时,规定“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取消了名额限制。
太学博士弟子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有正式在籍的学生,也有勤工俭学的旁听生。例如庾乘,即为诸生做佣工而旁听有成者。弟子出身不同,在待遇上也不一样。官宦子弟可享受国家俸禄,而贫寒子弟不仅衣、粮自理,连照明的蜡烛也要自行解决。
长安太学的设立,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层子弟人仕的门径得以拓宽,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也得到人仕的机会。这就使得统治集团的人才需求有了可靠的保障,太学也随之兴盛起来。
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自南北朝后期始,统治者开始探索用考试的方式,更为广泛地从民间选拔人才。到了隋朝,国家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通过学校育才、科举选才,培养、选拔官员。唐宋以后,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备。国家通过法定的不计身份的考试录用人才,使许多出身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读书应试进入社会的上层。
许多著名的文学家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的,如白居易、王维、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文天祥等等。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神童诗》),形象地描述了科举考试对于底层知识分子改变命运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科举制度最初的形式是分科取士,后来发展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也称为童生试,考试通过后要接受老师的管教,从这里毕业就称为秀才。秀才们要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通常在秋季举行,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举行,时间是在春天,考中后便称为贡士。接下来,到了最后一关——殿试,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通过后便会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后面还有第二甲、第三甲。
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虽然科举考试难度很大、时间跨度也十分漫长,但是这一制度打破了以往靠血缘和世家门第做官的弊端,使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有机会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理想。此外,科举制度以封闭式考试录取官员,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和法定性,方便统治者较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
及至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愈加兴盛,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却越来越迂腐僵化。晚清时期的康有为尖锐地指出,很多科举出身的人才除了熟悉八股文章外,“竞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瞠目,不知何语矣”。科举制度已无法适应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求,终于在1905年被废止。
P9-13
导语
陕西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辰,无数来自陕西的智者、先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赵明主编的《中华根民族魂--寻根溯源话陕西(文化篇)》通过文化教育、文学创作、传统艺术和科学技术四个部分,向读者介绍了陕西的文化历史,增加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序言
陕西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辰,无数来自
陕西的智者、先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
笔。
从仓颉造字开始,文化的种子就在陕西这片沃土
上生根发芽。历史的脉络在这里形成,在这里壮大,
并通过圣人之手将它们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
文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博览群书承父志,又忍
辱负重,历时十六年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史学著作——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西汉时期设立的长安太学是传授知识、研究学问
的最高学府。长安太学的设立,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
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层子弟入仕的门
径得以拓宽。长安太学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助长了民间
积极向学的风气,这对于儒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起
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长安成为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
,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巍峨的太白山下,有一个叫横渠镇的地方,一代
关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著书,为中国传统文化开枝散
叶,并注入新鲜血液。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他对中国的
哲学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棵常青树就是关学创始
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著名的“横渠四句”传诵
至今,鞭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在文学艺术上,古朴的诗经,华美的汉赋,内容
丰富的唐传奇,位处中国古代文学造诣巅峰的唐诗…
…每一篇都值得赞颂千遍。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
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
瑟于轻歌曼舞。陕西大地上的石刻作品浩如烟海,数
量庞杂,规模宏大。这些石刻作品大都语言精妙、笔
法苍劲,仿佛中华五千年书法文化缓缓在人们眼前展
现,看之使人内心无比骄傲自豪。耀州窑的瓷器精美
典雅,是宋代瓷器艺术的典范。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在陕西这片古朴的大地上熠
熠生辉。剪纸、泥塑等手工美术闪耀着现实的美好与
理想追求的绚丽色彩。吼一曲老腔、眉户,舞一场秧
歌,敲一段鼓乐,陕西人的热情、奔放在这一吼、一
扭、一敲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民间艺人歌唱着
自己日新月异的美丽家乡,洋溢着三秦农民淳朴、善
良和豪迈的感情本色。
内容推荐
赵明主编的《中华根民族魂--寻根溯源话陕西(文化篇)》分为四部分介绍陕西地方文化和文明,包括文化教育、文学创作、传统艺术和科学技术,旨在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