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俗中原(唢呐吹奏一阙归乡词)/大中原文化读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大中原文化读本丛书编委会 |
出版社 | 文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大中原文化读本丛书编委会编的《民俗中原(唢呐吹奏一阙归乡词)/大中原文化读本》旨在通过通俗的散文化的笔法来向广大普通读者阐释河南传统文化。 目录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父亲的木匠生涯 老木匠和小木匠 村子里的剃头匠 外婆的绣品 那远去的织布声 手工布鞋 母亲的媒婆生涯 魂兮,归来 儿子的大玩偶 一年到头都是节假口 龙抬头 走!逛庙会去 寂寞清明 麦梢儿黄了 那时冬至还有雪 腊月来了 年事两则 农村春节蒸馍习俗 乡村年下 老爹过年 点鳌山 放孔明灯 摇烟花 揉刷子疙瘩 请新媳妇新闺女 混的就是这个人情世故 红事 豫西山乡的婚俗 嫁女 白事 豫西山乡的丧俗 摆供 响器声声 常来常往是亲戚 走亲戚的故事 我的老干妈名字叫“石磙” 开锁儿 磕头 说的比唱的都好听 说的比唱的好听 豫东大鼓书 河洛大鼓 嘈嘈切切总关情 没入时光的说书人 儿时那些“歌” 童谣无忌 走进商城民歌 董永传说在西平 娱的渊源与挚爱 母亲的俗言俚语 散落在平原上的文化符号 疯玩的童年 遥远的童趣 麦秸垛:最后的方舟 麦收往事 赶集 散落在大平原上的音符 唱大戏 天堂电影院 序言 河南人爱说“中”,为什么?有人说,“中”就 是因为中国姓“中”,中国的中就在中原,中原在 中国之中,中原在黄河之中,中原人干事儿没有说 不中的。有地方说“对”,有地方说“是”,有地 方说“行”,有地方说“要得”,都没有“中”听 着来劲儿、瓷实、肯定。“中”是民族味儿,“中 ”是中原风。 中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中国都是常住人口 最多的地方,说明什么?说明中原是最宜居之地,人 们喜欢往这里集中。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一占住 其他事情就好办了。你没见一条大河流经九省区。 波澜曲折,唯到中原变得漫漶壮阔,山峡中憋屈的 风,一遇广阔就尽情尽性。中原给了一切生物以一 切的可能。没有哪一个地方被那么多的游子称为“ 老家”,出了中原你随便问,总能遇到河南人。中 原人爱唱戏,声腔沉郁豪放、婉转悠扬,能拉魂曳 魄、惊天泣神。中原人待客都喜用大杯大碗,从来 按头等大事对待。中原人爱吃面,能吃出七十二花 样,耍出十八般武艺。中原人有愚公般的实在,也 有老子样的智慧。在中原,你随便走一地,都会同 历史、文化、文明相通连。无数人物、无数遗迹、 无数传说使得中原自显博大,沉厚深浑。 我所居住的地方,不远有座版筑土城,上面长 满荒草和野木,冬天的时候铺满皑皑白雪,从高处 看像一条银色长龙,逶迤折向很远。春天又开满了 野花,说不清的芬芳随处荡漾。这就是郑州的商代 都城遗址。渐渐地,我越来越知晓郑州的一些细节 的东西。在城墙的一个角落,有标志是“李诫故里 ”,李诫是谁?一查资料方知此人了得。我还寻找过 李商隐在郑州古城墙附近的居所,以及他常登临并 赋诗的夕阳楼。那首诗后来被刻石而名扬天下:“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 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我站在一片古城废墟上, 面对西下的落日一阵感慨。我去找寻过陈胜故里, 年代久远,只有一点可以追寻的痕迹,那是在阳城 也就是现在的告成的老墙围子里。我当时一阵惊喜 ,那个辍耕之垄上怅叹久矣、怀有鸿鹄之志搅乱历 史风云的猛士,竟然是郑州登封人。还有黄帝、子 产、列子、韩非、杜甫、郑虔、白居易、申不害、 郑国、高拱、许衡、李商隐……也都是郑州人。这 是一个怎样的队列啊,这些风云人物,竞都在一个 地方聚齐了,他们之中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由他们串起来的故事,可以 说就是半部中国史。 我出郑州,刚过了圃田的高架桥,就看到一个 “列子故里”的牌子,牌子虽然不起眼儿。但让我 猛一激灵。列子何等人物?那个讲说了《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郑人买履》等故事的“寓言大王” 原来就在这里!而他的主要创作来源,大都是取自中 原的生活与传说。我经过光山,才知道司马光是在 光山出生,司马光的“光”就是取自“光山”。我 一直没有到过获嘉,到那里才知道有个同盟台,武 王伐纣时曾在那里会盟然后展开的牧野大战。去偃 师,本来是去看二里头遗址的,在一个学校的角落 发现一堆土,荒草蓬茸,颓然不堪,里面掩埋的竟 然是吕不韦。 因为地处中国之中,中国八大文明古都,中原 就占了四个。《诗经》三百篇,一半以上内容都与 中原有关。中原地下文物堪称第一。这么说吧,你 到中原游走,无论顺哪个方向都不会让你失望。咱 们就从郑州往东西两线说说,往东,中间经过官渡 ,那是历史上有名的官渡大战的地方,然后是中牟 ,中国的美男子潘安的老家,再说开封话就多了, 再往东有朱仙镇,有老子故里,有花木兰故里,有 芒砀山(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再有商丘, 里面的历史也能让你流连忘返。那么拐回头再往西 去,又会有邙山历代陵园,其中就有宋陵,有杜甫 故里、二里头文化遗址,洛阳更不用说。洛阳往西 到三门峡,还有老子走过的函谷关。这只是差不多 顺两条直线说一说,如果论片说就更多,还有南面 北面呢,可以说哪条线都串联着无数辉煌的珠玉。 到底中原有多少好?我这里不细说了,那么看看 这八卷书吧,看完再告诉我你的感觉,你一定说我 没有妄言。我感觉,文心社出这套书是大手笔,数 百位热心文友参与撰稿写作,以随性、自由的笔法 ,以极具个人成长印记的独特感受,来写中原传统 文化,构成宏大的一套可供参考、学习、欣赏的“ 大中原文化读本”。这套书按照编者的说法,是把 被史学专家、文化学者把玩的中原文化,以文艺范 儿的通俗化理念,搞出来美食、民俗、戏曲、寻根 、问宗、故都、古镇、非遗八个分册,每个分册选 取中原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亮点,是想展现中原 生活风俗,体现中原人文精神,传承华夏文明,突 出正义与精神,追求向上向善的力量。这就有意思 了,也算是文心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文化盛宴。 中原正在发生着变化,而且是很大的变化,这 或许同你的印象或概念不大一样了,这些不一样, 在这些书中也有反映,总之这些文字会给你带来回 味和惊喜。这也是在多个方面给你引出了一个参观 线路,就像一个增乐趣、长知识的导游图,在导游 图上你可以随意找出想看到的那些细部特征。实可 为旅途伴侣,枕边挚爱。这样,中原人会对家乡有 更多的了解、自豪和自信,外地人也会对中原有更 多的感慨。如此,当是我们为之满足的,快乐的。 导语 大中原文化读本丛书编委会编的《民俗中原(唢呐吹奏一阙归乡词)/大中原文化读本》从“渐行渐远的老行当”“一年到头都是节假日”“混的就是这个人情世故”“说的比唱的都好听”“散落在平原上的文化符号”五个方面展示了中原民俗:一些已经消失或正逐渐消失但却承载了太多河南人记忆的传统老行当;一些独具河南特色的中原传统节日,以节日为载体,展现了几代河南人的成长记忆;展现了一些乡间红事、白事、认干亲等民俗礼节,展现了河南人在人情世故方面的一些风俗习惯;展现了具有中原特色的民间曲艺娱乐形式,比如河洛大鼓、商城民歌、地方方言,甚至那些带着浓郁河南味儿的童谣等;展现了诸如赶大集、唱大戏、乡村饭场、露天电影等一些带着中原人成长记忆烙印,能够反映中原民俗民气特色的乡间往事。 精彩页 这一去便是五年。落脚在新疆的哈密。 在哈密,就租住在一家人的柴房里,四下透风。哈密的风沙大,第二天起床,被子上能落厚厚的一层沙。 有了落脚处,外婆便又开始展示她非凡的能量。好说歹说,把在兰州打工受了刺激的我的外公赶出了家门,外婆说,不用你挣多少钱,只要你能养活住你自己就成;我跟孩子们,我自己想办法! 因离哈密市“东方红”电影院比较近,外婆便把我当时8岁的母亲也赶了出去,向房东借了点钱,购置一些零碎的小东西以及香烟,在电影院的门口兜售。母亲没上过学,不会算账,外婆便自己教,反复教,学不会,就打。没多久,母亲算起账来,便张嘴就来。 外婆呢,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做起了她的绣品活计。绣些鞋垫子,让我母亲拿到街上去卖。因那绣工精湛,而且那连枝的梅与荷的绣品风格,又是哈密当地人很少见的,鞋垫子倒也十分热销起来。见有了市场,外婆更是日夜不停地绣,肚子里怀着我的三舅,也没丝毫的停歇。后来,索性又把卖鞋垫挣得的钱用来买了更多华美的彩线,以及绣布,开始绣鞋面;还托房东在四邻好友里宣传,接到了些绣被面甚至嫁衣的活儿。凭着外婆这双灵巧的手及那秀美绝伦的绣品,不出一年的光景,一家人逃荒在外的日子过得倒也活泛起来。 很多年之后,当外婆老眼昏花,手工绣品渐渐被时代淘汰时,偶尔,外婆还是会绣一些东西。我去看她时,她便让我给她画一些花花草草,然后她拿了绣针在我画的那些拙劣得不成样子的花草上,沿着纹路,不紧不慢,细致地绣。 母亲说,其实,外婆年轻时,压根儿就不用像别的做刺绣的人那样,总要先在绣布上画底图才能起针。那些精美的花草梅荷,都早已烙印在了外婆的心里。每听母亲如此说,我都心生羡慕,一个心底里遍植了仙草美花的人,该是多么幸福啊。 外婆一家在哈密的第五个年头,中苏闹僵,传说苏联要把哈密的铁路挑断,外公便执意要在铁路被挑前回归河南老家。外婆不大愿意,在哈密的生活好不容易好起来,真怕回到那饿殍遍野的河南。但男人执意要回,外婆倒最终没有坚持,她知道,好歹,河南都是这中原男人的根儿。 回到河南之后,日子慢慢也好了起来;大多数时间,外婆依旧绣着自己的绣品,然后被十里八村的女人们争相取走。不要钱,只是来的时候,手里握着个延警,或是一碗粮食,甚至是送些绣布…… 儿女们渐渐长大,嫁的嫁了,娶媳妇的娶了,分出去另过。大舅的亲事是外婆一手促成的,大舅妈的父母知道外婆的手艺,欢喜得不得了,并想着自家女儿嫁过去,有这样手巧的婆子在,穿衣打扮上自然不会见不得人;外婆想着大舅妈娘家家境殷实,大舅妈就像当年的她那样大小姐出身,绣功定然也是不凡的。可惜,媳妇进了门,外婆才惊觉,大舅妈在绣工上其实是一窍不通的,甚至在其他女红上也一样。外婆年轻,便想着培养大舅妈像个她想象中的女人一样,为大舅这个家把心都操碎了。 P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