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木兰往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小芹 |
出版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李小芹主编的《木兰往事》为口述回忆,讲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天津人在木兰围场的流金岁月,描写当时的知识青年是带着怎样的热情,奔赴一片陌生的土地去贡献自己的力量,描写了他们如何从稚嫩的学生转变成生产工程的行家里手,投入到建设祖国的工作中去。 目录 难忘旧往 梦中往事 那时的故事 一盏旧油灯 一根旱烟的奖赏 第一次割地 南山救火 腊月的回忆 开门头件事 回家的路 离津赴围 初到乡下 春种夏锄 秋收 育林 见“井”生情 塞罕坝上“栽希望 知青小菜园 驭牛记 打草记 我向景林大哥学种菜 冬夏间伐 坝上追忆二三事 养鸡往事 牛车运粮历险记 塞罕坝上育树苗 内蒙古拉盐记 此路是我开 桃山访友 创业队里的故事 照相 选调招工落败 我也当一把队长 曲折上学路 重返二道沟 冒雨赶车拉山药籽 男知青养猪 哪里艰苦哪安家 男生和女生 第一次点籽种地 知青伙食 初五见面,初十上坝 初次放羊 惊险一刻 险入狼口 意外惊喜 下乡三遇险 八月十五庆团圆 农家“妇男 百鸡宴 我当军械员 塞上夜明珠 水库模型诞生记 “一线三通”话广播 大学梦 塞罕风情 小母猪下崽儿 跑疯子的牛治好了我的疖子 劁猪 骟羊 坝下之旅 可怕的鸡瘟 山里女人的故事 云往东,刮场风 柴胡栏子事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苦力 骑马送药 大山里的文化 小席杀牛 好狗莱卡 榛果飘香 棒子米粥没喝够 小菜园的收获 感冒与“革命虫 我们的白宫 牛车记 李木匠的孩子不怕冷 狼的故事 围场印象记 老窝铺的地名 山沟里的“洋货 有趣的围场话 前梁四季 小滦河的细鳞鱼 坝上细粮 坝上三美食 原始人屈老五 药社的夜晚 逸闻趣事 知青生活趣事两则 望天收 在乡下如厕 逗你玩儿 再也不敢杀鸡 有惊无险 捉虱子 “三星儿 油窗户纸 与狼“同行 采蘑菇的乐趣 令人向往的夏天 最新指示不过夜 最后一次晚汇报 知青自排样板戏 知青学“驴话 争当富农 张亮逮狐狸 夜过黑松林 怪人“全服 潇洒的冠军 大胆“小不点儿 马年忆马 一个“腚呱”一死一伤 木匠比武 知青馋肉了 白吃驴肉不要钱 话说狐狸 深情厚谊 邹二婶的鸡蛋 一路故乡行 两抱柴火的秘密 被窝里吃猪头肉 重返故乡 碾子 乡下孩子 队长状告 从医路上第一课 当年我是“孩子王 亲情暖暖过大年 韩队长最后的心愿 老曹 羊场情结 不速之客 猫肉是“酸”的 悲喜交加过春节 向“姐夫”学打小算盘 路边要饭记 我的大学生朋友 众人齐呼李大哥 附录 作者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列) 青春掠影 围场县知青情况简介 围场永远是你们的家 老窝铺水库的来龙去脉 天津知青与老窝铺的情结 “青春万岁”,永驻木兰 天津市第二批下乡知青名单 围场县部分天津知青名单 后记 序言 与知青朋友聊往事 何申 为《木兰往事》这本书作序,我是又高兴又为 难。高兴的是通过这些文字,我又了解了当年咱天 津知青在围场县插队的生活;为难的是我和各位一 样,当初也是天津知青,也去承德,只不过诸位去 的是最北边的围场,我去的是最南边的青龙。虽然 都是知青,可说实话,你们去围场的比我们苦多了 ,对你们,我心里早就存着一份敬意,故当老朋友 曹建平把厚厚的书稿转送到我家,我一开始是不敢 接的。 曹建平原是承德市国资委主任,热情豪爽,与 本书主编李小芹女士(选调后)曾是军工厂的同事 。建平与我相识几十年,又比我小几岁,和我一样 都喜爱京剧,在一块唱过。那日他说:老兄您无论 如何得给我面子,今天这活儿,接也得接,不接也 得接。得,碰见这主儿,你就没辙了。然后就与李 小芹通话,小芹上来就问我家住哪,一说住长沙路 ,嘿,邻居,我两家隔着马路,相距不过几十米, 想当年肯定见过。都说老乡帮老乡,理所又应当。 何况曾经的近邻,又怎能不相帮。于是就满口应下 ,把建平乐够呛,还不知足,又让我写幅字,然后 说,别累着,慢慢看,不过,这活几可没稿费。我 说当然,咱纯义务。 初稿五号小字,费眼,李小芹发过电子版,三 百多页,30多万字,我给建平发短信说,这不是随 笔,分明是部长篇小说。建平说您不用看那么细嘛 。我心说,不细看,怎么写。不光看,还要记些笔 记,然后还得琢磨,写成什么样的序。 写序,没有非常固定模式,但总的要求是把这 本书的要点概括出来,把读者比较快的引领进书中 。从作序者的站位看,有领导式的,俯视作品;有 指导号召性的,提些要求;有学者式的,分门别类 ,引经据典,评说细微…… 我用数日把这书看下来,考虑再三,决定我这 序要另起起炉灶,换个写法,即结合各位的文章, 我也以知青的身份,与各位聊上一把,当然,这其 中必然要谈读后感,也略作评议。 至于文风,聊天嘛,就大白话说了。 一 先说读后大感受: 本书内容丰富,记载翔实,个人亲历,原汁原 味,是一部很难得的承德地区围场县天津知青上山 下乡的重要史料。 据我所知,多年前承德出过一本关于知青的书 ,书名叫《青春无悔》。我还参与了编辑工作,也 写了文章。但那本书的作者,多数是承德知青,天 津知青有我和赵玲等,比较少。像《木兰往事》这 本书,完全由一个县天津知青写成,我先前没见过 。也许,这是在承德插队的纯天津知青写往事的第 一个“县级版本”! 我要祝贺!再祝贺! 编这么一本书太不容易。首先咱们知青后来各 奔前程,散到五湖四海,甭说组来一批稿件,把人 找着都不很容易。前些年又没微信,全靠写信打电 话。二是时过境迁,有人愿意回忆些往事,也有不 大愿意的。这就得靠热心的组织者做工作,让更多 的老知青参与这事。还有有的能写,还爱写,有的 多年不动笔,想写,却不知怎么写,等等。 就说我们现在生活在承德市的知青吧,本来活 动搞得非常不错。十年前就出书、办展、开网站。 但这些年一退休,情况就大变了。有在家带孙子外 孙的,这是一大部分,累并快乐着,没空几想那些 陈年往事。有跳舞的,跳出第二青春,忙着结识新 伙伴,享受新生活,顾不上老哥老姐妹了。有国内 国外两头跑,全心全意为儿女服务的;还有上各种 老年学习班的,没事听养生讲座买保健品的;还有 生病的,这不好受那不好受,还有头些天还在一块 儿,过几天一问没了的…… 这是现实,也是要编一本书背后的故事。 应该说李小芹和各位不简单。那天通电话时, 她正在医院。是她身体不好还是去看别人,我和建 平都没敢问。总之,我们这拨“老初二”的,眼下 都是奔七十的人,已不是当年在乡下喝生水睡凉炕 爬大山受大累的小伙子大姑娘了。所以,各位能写 出这么多文字,非常不简单。 这本书,往大了说,记录了一段特殊的历史; 从小了看,也将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份前人文档、 家风解读。可别小瞧了,现在有多少人想寻些有关 自家前辈的遗存文字,太难了。 《木兰往事》的价值,会在未来的岁月里,越 来越重。所以,书出来以后,要收藏好,有那一天 ,连存折、银行卡和这本书一并交付后人。要是儿 女多,还可讲条件,谁能把老爸老妈书中文章背下 来,就多给钱。可惜呀,咱们都是独生子女,那也 得告诉他们,没事少玩手机,看看这本书,有好处 。 二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文风朴实,将自己亲 身经历的事,实实在在地记录,不加修饰。如离家 去围场的那天,许多人写的都让人动情、流泪。 作者白水写道: 吃晚饭时,母亲问我办毕业证的事,我才说, 户口都退完了。她愣了一会儿,放下了碗筷,转身 走开了,我没有觉察到什么,狼吞虎咽地吃着。等 母亲再回来时,她收起碗筷,说:“你就这样决定 了?”我点点头,她又无奈地望着姐姐,姐姐不久 也要到东北插队去。这时,我看到母亲红肿的眼睛 含着泪…… 我是“中锋”,退户口的情景,各家大都如此 。 “后卫”是父母老来的独子,他们都上了年纪 ,多年病魔缠身,家里一下要走他和妹妹两个,爹 娘老泪纵横…… “替补”的母亲含辛茹苦独自拉扯大三个孩子 ,这回他和弟弟都要离开家,母亲泪流不止…… “前锋”家要走他们兄弟两个,还有一个弟弟 在家待命,老爸整天眉头紧缩,老娘恋恋不舍,暗 自落泪…… 一夜的火车,一夜的哭声,一夜的歌声和口号 声。 …… 不再多引述,书中还有很多篇都写到这种情景 。 我对此亦有深刻的记忆: 1968年夏天,第一批是去内蒙古通辽的,是乘 火车走的。我们班有两个同学去,大家到东站送行 。站台里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紧挨着车厢搭了个 台,有不少人在上面发言喊口号,都激动得不行。 天很热,站台上气氛更热,同学和同学,家长和孩 子,都在不停地说呀笑呀,弄得我也激动了,心想 早晚得走,真不如跟这拨儿走,挺光荣呀。 可是谁也没想到,当汽笛长鸣,车轮启动,分 别的时刻真的到了,也不知哪位母亲哇地哭了,大 声喊女儿的名字。连锁反应,顿时哭声喊声一片, 敞开的车窗,上下不知多少只手紧抓不放,车站工 作人员急得跺脚,使劲拽,不拽就出危险了。火车 远去,站台上随处可见瘫坐的和被搀扶的,红旗锣 鼓早不见了踪影。 随后很多年里,许多文章都忌讳写这样的场面 。说来可以理解,我们太习惯在书写时把自己的真 实情感隐藏起来,乃至视而不见。但现在我们知道 ,那是天下最永恒的“父母心”。红旗招展与分离 的泪水并不矛盾,而恰恰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写 照。 …… 就这么简单。一说是知青,我就亲得不行。没 过一个月,我就把他调来,在科里当干事。但王芸 和孩子还在县里,我又设法找地区招待处的领导, 到了夏天,又把王芸调来。然后,就想法为他们找 一处房子。正好部里有人要退出大老虎沟一套房, 按规定应交给地委机关总务处,我半道给截了下来 ,硬给了玉水。生米做成熟饭,再报之总务处。他 们虽然不高兴,也没法子。 后来,张玉水在部里干得很好,我调到文化局 ,他当科长,如果不回天津,他很快就能提副部长 。王芸则是非常能干的女同志,到招待处不久,能 力就显出来,还承包了对外餐厅,若是接着干下去 ,肯定发达了。但王芸天津家里有实际困难,她不 回去不行。后来他们两口子就想方设法调回天津。 但数年后忽得消息,王芸因脑溢血不幸去世了,原 宣传部的众弟兄都惊讶伤心不已。夏天张玉水再来 承德,大家相聚,安慰他,他还行,挺住了。 再说张连琦。张连琦是通过张玉水认识我的。 这时我已调到地区文化局当局长。张连琦也想来承 德,我一口答应。但张连琦是县文化馆的,要来得 去地区群艺馆,我就把他安排过去临时帮忙,意思 是过渡一下,等馆里向局里打报告,我一批就行了 。但没想到出了岔头,一是人事冻结,从外县往地 直调入很难。不过,也不是难到根本调不了;二是 张连琦是个业务干部,能力非常强,而且有咱天津 人惯有的争强不服输的性格。要说这样的干部很难 得,可我们群艺馆的头头,人都不错,但他们很少 遇见像连琦这样的,于是就有些怵头,找我说,连 琦个性很强呀,一旦正式调来,我们也管不了呀。 我说没事,你们就大胆调吧。可他们就跟我打太极 拳,不顺当办。我有意压他们硬办吧,又有说道— —你们都是天津知青怎么怎么的。时间长些,弄得 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但连琦很理解我。不过,坏事 也变好事了,连琦来承德不成,索性把目标对天津 ,一下子回了天津,到了和平区文化馆。他特能干 ,组织群众唱京剧,-昌进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 范慧敏。我还是知青时,就知道范慧敏,当年 她与南京知青胡志红齐名,是知青中的佼佼者。我 从地委党校调到宣传部时,宣传部和团地委同在地 委三楼,她在团地委当副书记,在楼道里见过,但 没说过话。到了1989年,我在地区文化局当局长, 有一天组织部领导找我去,说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想给范慧敏落实一下副处级待遇,到你局当纪检组 长。当时,我已知道范慧敏到交通局当科长好几年 了,挺不容易的。我当即就表态欢迎。领导说你回 去和其他同志再商量一下。我说不用了,我们班子 成员肯定都欢迎,就这么定了。然后范慧敏就到了 文化局,我们一起共事有半年多吧,非常和谐。后 来,我调到宣传部当常务副部长,范慧敏在文化局 任副局长、局长,又到承德驻天津办事处当主任。 我先后在地区文化局、宣传部、报社工作过, 老同事见面,凡称何局长的,肯定是文化局的老朋 友,范慧敏每次见我,老远地就喊何局长,听了, 心里就热乎乎的…… 赵玲。赵玲是61中的“老初一”。她从围场选 调到承德市开始干什么我不大清楚,我们认识时, 她已是文物局副局长。文物局在承德市是大局,一 个女同志在这里,不光有组织能力,还得有文物知 识,不然站不住脚。赵玲就行。她对外能联系,能 张罗各种展览,扩大避暑山庄的知名度。她文笔不 错,写文章挺有水平。特别是她热心知青活动,承 德知青网站就是她带头在2001年办起来的,赵玲网 名夏雨,是我们第一任“知青村村长”。很长时间 里,她就是承德知青中的核心人物。别看我们这些 男同志,个个看去都不含糊,但是要共同做一件事 ,一步步怎么做,我们都要听赵玲的意见。 赵玲无论对工作还是其他事,都有很多想法。 她身体好,精力充沛,我们都觉得她是干大事业的 人。到2008年时,她已身兼数职:河北省博物馆副 理事长,圆明园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文化遗产 理事会常务理事,清官史学会副会长,并调到国家 清史编委会工作,但仍然兼任承德文物局副局长的 职务。她在北京已购置住房,承德也有一个家,经 常两边跑,工作生活繁忙又充实。可谁能想到, 2008年3月26日,她在北京遭遇车祸不幸离世,让我 们痛心不已…… 本书内容丰富,勾起我的思绪,要聊还能聊下 去。但写到这时,老伴提醒我,是看人家的还是看 你的?她说得对,不能喧宾夺主呀!于是我猛然停 笔。老伴也是知青,是承德市知青,到平泉县插队 。我后来没回天津,有一半原因是因为她,她一到 天津就转向。当然,更主要还是我的原因,那时我 写农村题材小说、电视剧正在热火头上,怕回去写 不出来了。另外,也给自己找个其他理由:我属虎 ,是腊月的虎,老虎,还是在山里待着吧。 就聊到这吧。聊得不好,请原谅。 祝《木兰往事》早日与大家见面! 祝各位每天开心,心想事成,健康长寿! 2017年冬大雪时节于承德 导语 乡村、乡音、乡情是本书的主题。 亲情、友情、感情是本书的灵魂。 李小芹主编的《木兰往事》的内容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插队生活的酸甜苦辣,抒发了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为祖国奉献青春、生命的决心,以及建设祖国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承载了一代人的热血青春回忆,也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 后记 这是一片极富传奇色彩的土地——自1681年清 朝康熙皇帝在此设围,以狩猎方式演练军旅,一百 四十多年间曾举行木兰秋狝105次。 这是一片曾经贫瘠且具有博大胸怀的土地一一 虽然每天人均口粮不足一斤,然而1968年至1969年 却接纳了一千七百多名天津知青在此安家落户。 这里就是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塞罕坝的围场满族 蒙古族自治县,史称“木兰围场”。 知青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正值风华正茂时,上 山下乡的浪潮让我们与木兰围场结缘。 我们少小离家,自强、自立,热爱生活,无论 面对何种命运,都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年复一年 ,春种秋收,我们的汗水洒遍了这里的山梁沟壑; 朝朝暮暮,唇齿相依,我们和当地老乡结下了深厚 的友谊。每年都有知青风尘仆仆地重返第二故乡, 有的带去礼物;有的带去项目;有的给学校捐赠图 书、文具;有的资助贫困学生直到大学毕业;有的 无偿为村民安装卫星接收天线,老窝铺的知青还帮 助筹资修建了一所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寄宿 制学校。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与围场人民共同书 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为纪念这段刻骨铭心的特殊岁月,2009年蓝旗 卡伦、老窝铺的知青捐资在围场县城一隅建立知青 纪念碑,将“青春万岁”镌刻在青石之上,让青春 之歌永远唱响。 201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我们编 辑了这本纪实性书籍《木兰往事》,希冀历史的印 记能给读者带来感悟与思考。 《木兰往事》一书凝聚了诸多人的心血。 本书征稿得到插友们的热烈响应,提供近200幅 老照片以及一百多万字文稿。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 事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知青生活和围场的风土人情 。 围场县知青朱云成闻讯后积极提供照片资料, 并主动帮助找到原围场县知青办主任李素珍老人。 老人虽已年近九十岁,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对 天津知青的名字和往事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围场 县政协文史研究员王坤应邀拨冗前往采访,并查阅 有关历史资料,撰写出《李素珍老人口述知青史》 、《围场县知青情况简介》,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 。 承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曹建平认真为本书所 涉及的有关历史问题查阅相关史料,并帮助邀请与 我们同时期在承德地区青龙县插队的天津知青,著 名作家何申为本书作序。 何申先生欣然应邀,用质朴率真的语言,讴歌 了知青面对坎坷磨砺却从容、坦然,知命乐天的精 神。这篇别有特色的序言,诙谐幽默,语颇隽永, 耐人寻味,赋予了本书以不凡的精神内涵。何申先 生亦是书法家,他挥毫泼墨,题写封面书名,字体 端庄、遒劲,更彰显“往事”之厚重。 著名摄影家衣志坚受曹建平之邀,为本书封皮 提供摄影作品。封面照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围 场隆冬季节肆虐的白毛风。触景生情,初到围场时 的记忆碎片,不禁在脑海中频频闪现……封底画面 意境高远,令人心驰神往,仿佛又回到那弥散着淡 淡馨香的金色田野,品味丰收的愉悦……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事宜自始至终得到围场县政 协的鼎力相助。 在天津知青名单征集过程中,许多人热情地帮 助查找、核实、提供线索。尤其是天津知青沈克让 、杨文华、武津珠、孟繁玉、常喻南、董贵森、围 场知青朱云成、原围场县知识青年办公室干部刘成 义以及河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驻围场姜家店乡工作 组的干部杨宏霄所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 众人拾柴火焰高,《木兰往事》终于承载着大 家的期盼和美意问世了。在此谨向所有为本书做出 贡献的朋友们深表敬意和谢忱! 愿本书能为丰富地方史料尽绵薄之力,让逐渐 淡去的知青记忆定格于史册;让“先行者”在天之 灵得以告慰;让我们与围场人民的友情世代相传。 乡村、乡音、乡情是本书的主题。亲情、友情 、感情是本书的灵魂。 《木兰往事》编委会 李小芹执笔 2018年6月15日 精彩页 一盏旧油灯 艾霆 记得我们刚到大队的那个晚上,临时被安排在一个农民的家中,当时的灯不过是一盏陶釉灯,看到那晃动闪烁的灯火,还略冒着点儿青烟,室内充斥着油烟的气味,两只眼一时间无法适应这一突然的变化,似乎变成了半盲状态。令我想不到的是,当时看来如此昏暗的油灯,竞伴随我六年多的夜晚时间,靠着它所发出的微弱光亮,竟然还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看了那么多有益的书籍。 那时的我们,看到大队办公室用的是带罩的玻璃质油灯,不仅样子漂亮,也显得亮一些,于是到供销社也买了一套这样的油灯。这种灯的可贵之处是可以调节亮度,油烟很少,开始也确实感觉很不错。不久,在使用中逐渐发现,这种灯的灯罩内壁很容易被油烟熏黑,需要经常地擦拭,有时还要湿布或用嘴哈气后再用干布反复擦拭才能变得透明如新。最大的问题是,灯罩的玻璃很薄,极易损坏,擦拭不当要破损,使用时炸裂、炸碎更是常事,以致除了灯油的花费外,灯罩又成了额外的消耗品。因此,这种玻璃质带罩灯实际使用时却要像最简陋的陶釉灯一样,经常是在没有灯罩的情况下使用,因其灯捻儿含在一个凸形青蛙嘴状的缺口内,而陶釉灯的灯捻儿直接外露,灯光又不受灯罩托架的阻挡,点着后的感觉反倒亮于有灯罩托架却无灯罩的玻璃质油灯。因此,我们这些知青们宁可让室内暗一些,照明仍以原来的陶釉灯为主。 事实上,没有经历过插队的人们并不会意识到,点油灯虽然很暗,其照明成本却要远远高于电灯照明。那个时候的农村,只有到年终才能结算,根据干活所挣的累积工分总数来获取劳动报酬,而多数农村由于分值很低,大部分的分值对应的现金又要与口粮、蔬菜等开支相抵,真正拿到手的现金极少,得不到分文也是常事,甚至更有可能倒欠生产队的钱。所以,“点灯耗油”成为中国农村“浪费”的代用词。那时的我们,晚上看书学习所靠的并不仅仅是个人志趣和毅力,还要靠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根据我的经验,一盏带罩的灯一宿耗用的煤油要超过二两,一宿的照明若按10小时计算,就是说一斤煤油维持不了50小时的照明。当时的煤油价格是每斤0.36元,每度(千瓦小时)电的价格大概是0.16元,相当于维持15瓦的灯泡66小时的照明。简单计算后可推知,一盏带罩油灯的照明成本至少是15瓦灯泡的3倍。尽管单独用纯比较的方式进行了上述计算,照明成本要远远高于电灯,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或许两盏带罩油灯同时点亮才可赶上一盏15瓦灯泡的亮度,就是说它的更真实的照明成本,应该在15瓦灯泡的差不多五倍上下。 那时我由于经常看场、打更,通宵不睡,而生产队是不可能像现在的人们想象的那样,给我报销点灯费用,这笔不小的灯油开支不得不列入我精打细算的范围。最简单的两全其美办法是不用带罩的灯,而是用陶釉灯。这种陶釉灯的优点是:第一,耗油少,相当于带罩油灯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第二,灯捻儿从一个锥形尖端的口儿处伸出,灯火儿较高,灯下黑的面积比带罩油灯小得多,书可以放得离灯更近处;第三,灯比较矮,灯火儿距离桌面较近,显得亮一些。当然,这三条优点均是以牺牲亮度为前提,同时还要以忍受室内的油烟气味为代价。插队的第四年,大队办起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所在的一队知青知道我的难处,利用他们与拖拉机手混得较熟的优势,定期给我弄来几瓶柴油,从此也就可以不再花钱买煤油了。当然,有一利必有一弊,经济上的压力小了,照明亮度却大不及煤油,这还不算,柴油的油烟要大得多,无风时简直就是一根细黑的烟柱,不仅气味熏人,还弄得鼻腔干涩难忍。另外,在灯下看一宿书,因离灯较近,有时连眉毛额头都要被熏黑,睡前清洗鼻腔、洗脸是必需的,经常洗头也同样是必需的。 回津后当我说起柴油点灯的上述问题时,曾有人问过我,为什么不用蜡烛照明呢?对于我们这些曾经的插队知青来讲,只能是苦笑,这就好比有人向晋惠帝报告老百姓穷的没有饭吃时,这个智力有问题的皇帝又反问这个人,“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蜡烛的照明成本更是远远高于带罩油灯,让我们使用蜡烛照明,那岂不是太奢侈了吗?其实,我们有时还真的准备一些洋蜡,偶尔也享受一下奢侈性的光明。那就是大家聚餐或有谁过生日,餐桌上需要增加点气氛,适当提高些环境的亮度。尽管如此,插队时的油灯,尤其是用惯了的陶釉灯,亮度虽然不大理想,气味也不佳,甚至还要熏黑眉毛和额头,却是我在插队时代的最忠实伴侣,几乎没有一夜离开过它。 1997年,阔别坝上23年之后第一次重返故地,喜悦与兴奋之余,我立即想到的就是在这里找一盏那种当时最廉价、最大众化,却又是伴随我时间最长的陶釉油灯。因为它确实属于我太想得到的东西,它曾给予我在那个特殊人生中无法想象的帮助,这是没有插队经历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让我感到遗憾的是,由于这里实现电气化的时间超过了十年,即使偶然停电,首选的当然还是应急灯或带罩玻璃质油灯,连续问及好几家,想要一盏当时家家必备的陶釉旧油灯,竟然成为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