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洲金融明珠--标准银行集团史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姜建清//樊兵//高文越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姜建清、樊兵、高文越编著的《非洲金融明珠--标准银行集团史》在标准银行50年、100年和150年的英文版银行史基础上,对这家持续经营156年的古老银行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回顾和介绍。全书分为六章内容,从1857~1870年好望角上的新银行开始,追溯标准银行成立时的情况,回顾随着钻石和黄金矿区的发展标准银行在1870~1895年驶入早期发展的快车道时期的辉煌,经历1877~1952年战争时期的艰难发展,再到1948~1987年犹如凤凰涅槃获新生的曲折历程,1980年开始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环境发展,标准银行扬帆起航式地面向世界拓展业务,最后,重点叙述了2007年开始与中国工商银行合作架起中非合作的金融桥梁的伟大起点,为读者全面展现了这个古老的银行集团160年来的发展概览。 目录 第一章 好望角上的新银行 第一节 梦想从这里启航 第二节 区域性银行初具规模 第三节 危机中的搏击 第二章 驶入早期发展的快车道 第一节 钻石矿区的开拓 第二节 钻石矿区的现代化发展 第三节 黄金矿区的开拓 第三章 战争与和平 第一节 德兰十瓦的进与退(1877-1895年) 第二节 战争与联邦(1896-19lO年) 第三节 联合与变革(1911-1934年)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1929-1952年) 第四章 凤凰涅槃奔新生 第一节 南非标准银行的设立与上市 第二节 银行业务的现代化发展 第三节 纯粹的南非本地银行 第六章 架起中非合作的金融桥梁 第一节 战略合作新起点 第二节 携手并肩谋发展 第三节 扬帆破浪正当时 第五章 扬帆再起航 第一节 金融业务多元化发展 第二节 重返世界舞台 第三节 重返非洲 序言 本书介绍的是一部企业史。企业史学是经济史 学的一个分支,以企业家和企业形成、发展、兴衰 、演进为研究对象。企业史研究重点关注企业沿革 过程中,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及重大事件与企业 发展的关联,研究企业的策略、组织、经营和管理 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企业史学出现较晚,20世纪30 年代左右才从经济史学中独立出来,并形成独立的 学派,成为历史学领域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企业 史学诞生后,充满着活力和生机,掀起了一股企业 史研究热,许多大学也开始增设企业史课。企业史 研究以艾尔弗雷德·杜邦·钱德勒(Alfred Dupont Chandler Jr.,1918-2007)的《看得见的手:美 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为圭臬,之后一大批企业史和 企业家传方面的专著纷纷面世。本书通过引证翔实 的资料,分析了一家非洲金融企业发展壮大的历史 过程。这家金融企业经历的漫长旅程与南非丰富多 彩的历史文化和波澜起伏的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它 从伊丽莎白港一个初创的贸易融资银行成长为非洲 资产规模最大、机构网络最广和最有影响力的银行 集团。历经150多年动乱不安的沧桑历史,至今仍生 机勃勃,保持其独特的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企 业成功的背后不仅是幸运。书中揭示了其成功背后 的“企业基因”,是抓住机遇、适应环境的能力, 是善于改变、与时俱进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企业家 的智慧和管理能力,尤其是在关键时刻的判断力和 领导力,他们带领企业应对殖民地战争、经济大萧 条和政治大变革时期的巨大挑战。以史为鉴,可知 兴替。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者的管理之“器” 和管理之“道”,看到管理现象背后的形成机理,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研读企业史对于企业和企业家的 启示作用。 本书介绍的是一部银行史。银行史与企业史既 有共性也有个性。银行是企业,是从事货币经营的 特殊企业。许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往往与一 国的经济、金融甚至社会政治有密切的关系。银行 将储蓄转化为投资,通过投资促进经济发展。银行 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和桥梁。货币政 策通过银行信贷投放去传导,银行经营存在更大的 风险,因此银行更具公共性和外部性。银行史不同 于一般的企业史,它的视野更为广阔一些,通过对 银行历史的记录、阐述和研究,往往折射出一国经 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征。不过由于银 行业务专业性强,专业术语多,业务具有相似性和 同质性,对非业内人士来说,可能会感觉银行史枯 燥难懂、平淡无味。本书力求克服此难题,尽力挖 掘标准银行历史上的精彩故事,比如银行是如何最 早进入钻石和黄金产业的,并尽力阐述事件的历史 场景。本书讲述了标准银行的创新意识,主动甚至 “冒险”进入未知领域的过程。标准银行是钻石矿 区的第一个银行机构。当黄金在威特沃特斯兰德被 发现时,标准银行迅速在当地的一个帐篷中首个设 立了营业网点。虽然银行史主要讲述的是机构历史 ,但我们也介绍了在标准银行重要发展节点时期的 领导人,展现他们在特殊时期的不凡贡献。银行和 银行家的兴衰沉浮离不开时代背景。但也与银行家 的性格、努力密不可分,讲述银行家的故事,使稍 显枯燥的银行史有血有肉,凸显了银行发展和创新 背后人的因素,使人们更能了解历史过程的偶然性 和必然性。 相比历史悠久的欧美大型银行,新兴市场国家 的银行业,或因不重视修史,或因银行存续期短、 兼并重组多,因而面世的银行史较少见。另一现象 是曾经的殖民地国家的银行史更为罕见,或因银行 及企业历史档案缺乏及灭失,或因银行及企业档案 仅存储于原宗主国,总之形成原殖民地国家银行史 和企业史研究的大段空白。而包括非洲银行业在内 的新兴市场国家银行和企业史研究,对于研究殖民 地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极具意义。幸 运的是,标准银行是在非洲少见的、持续经营156年 的古老银行。标准银行经历了殖民地时期、种族隔 离时期和建立民主国家的历史阶段。标准银行最初 是一家英资银行,它们沿袭了善于修史的传统。在 1913年、1965年和2014年,标准银行对本行汗牛充 栋、卷帙浩繁的档案资料进行了费时多年的整理、 分析、搜集和归类工作,并出版了标准银行50年、 100年和150年的英文版银行史,对我们写作和出版 这部中文版标准银行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本书介绍的是一部非洲的银行史。非洲是世界 第二大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南非是南 方古猿化石的最早发现地,是人类发源地之一,素 以古文明著称于世。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有 “彩虹之国”的美誉。今日的南非,不仅是非洲最 大的经济体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还是新兴市 场最具成长性和吸引力的代表,金砖国家的成员之 一。标准银行是撒哈拉非洲南部地区最古老的银行 ,其在南非从事营业活动长达一个半世纪,在非洲 不少国家的经营也超过了一个世纪,其历史甚至早 于非洲南部公共驿站的出现。当时,原住民跑手以 分叉的木棒来传递信息,并以头顶物品的方式来运 输货物,这是该地区当时唯一被认可的通信和交通 手段。非洲与欧洲大陆相隔千里,标准银行提供的 贸易、汇款、结算和清算服务,成为沟通非洲与欧 洲,沟通当地经济、金融联系,促进商业、投资发 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标准银行抓住19世纪七八十 年代钻石和黄金的发现以及用于铁路建设的境外资 金的流入这些契机,加速了当地经济增长并使得其 自身能在南非国内外扩展业务。在19世纪90年代, 标准银行已经成为非洲南部最重要的银行,其机构 分布远至刚果、桑给巴尔、乌干达和坦噶尼喀。讲 述156余年标准银行历史时,我们无法不涉及南非的 历史和其他非洲国家的历史,近代的非洲和南非曾 长期陷入殖民主义统治和战争的深重灾难之中。南 非长期实行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受到了南 非人民的坚决抗争和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正义 终将来临,1994年,南非宣布种族隔离制度结束, 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种族平等的民主独立的国家。 标准银行在促进金融行业的“黑人振兴政策”的“ 南非金融业纲领”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并创建了旨在解决该国的人力资本赤字问题的商业 信托基金。它还将银行股东范围扩大到了黑人员工 、客户和小企业,并且还深入参与了整个非洲的基 础设施建设。 虽然这是一部非洲银行的历史,但读者可以看 到标准银行历史背后的非洲和南非的历史。标准银 行见证了南非曲折坎坷、跌宕起伏的岁月。南非重 新融入了国际社会后,标准银行进军非洲大陆的道 路再一次被打开,依靠其丰富经验以及在资源银行 业务领域的专业技能,标准银行在非洲大陆及全球 的新兴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1世纪第一个十 年,非洲经济又一次面临起飞,标准银行提出回归 非洲、聚焦非洲的战略,作为最熟悉非洲、长期耕 耘于非洲的一家非洲本土银行,它敏锐地嗅觉到非 洲又一次黄金时期来临的巨大和潜在机遇。 本书介绍的是一部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非洲的 银行史。中非同样作为人类文明发达最早的地区, 两个古老文明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交汇。汉朝张骞开 辟了东起长安,西穿新疆大漠,辗转中亚、西亚、 南亚,一直抵达地中海及北非的沿海地区的“丝绸 之路”,打开了中非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通道。 东汉末年自埃及传入中国的“胡床”(折叠椅子) ,唐朝时期敦煌壁画描绘的非洲黑人形象、宋代记 载非洲风土人情和地志物产的《诸蕃志》《岭外代 答》等书籍,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四 次来到非洲东海岸的壮举,都传递了中非人民的传 统友谊,见证了中非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记 得在中国工商银行准备投资标准银行的过程中,我 在标准银行总部大楼参加了该行董事会举办的一个 欢迎晚会,标准银行时任董事长做了热情洋溢的讲 话,他讲述了郑和到非洲的故事,他强调中国人是 热爱和平的民族,从来没有对非洲带来侵略和掠夺 。确实如此,中非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相似的历 史遭遇,以及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相互同情与 支持,让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1955年万隆会 议新中国领导人同非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握手开始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友好经受了历史岁月和国 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和非洲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贸合作 日益深入。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中非 关系进入了21世纪发展快车道。2006年,中非合作 论坛北京峰会确立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 合作迈上了新台阶。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 斯堡峰会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推动中非合作全面深入发展。2018年是中非合作 的崭新一年,中非峰会定于9月在北京召开,中非领 导人聚首规划新时代中非合作蓝图。今天的中国正 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今天的非洲 正在努力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这为中国和非洲国 家建立互利互惠、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中国也掀起了对非投资的浪潮,非洲成为中 国贸易和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为合作注入更强劲、 更持久的动力。中国与非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 力的两个新兴市场,我相信,非洲今后必然会成为 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另外过去10年来,非洲经 济环境的稳定为非洲国家金融系统的改善奠定了坚 实基础,许多国家的金融系统有了显著改善。同时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目前一半以上的人口 仍未能享受银行服务,该地区的银行业发展潜力巨 大,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银行在该地区大力扩展 分支机构,为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非洲国家也在积极开展与外国金融机构的合作, 为非洲本土金融业的运转注入新鲜血液。随着大多 数非洲国家正致力于现代化,一批非洲企业希望通 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又使非洲资本市场面 临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内部改革和外部因素的共同 作用下,非洲金融业未来可望迎来发展良机。高盛 公司曾预测,到2025年前,全球金融业发展速度最 快的将是非洲,其银行业收益将超过世界其他地区 。中国最大的银行和非洲最大的银行建立的长期战 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将大大扩展双方的业务平台 和客户基础,显著促进双方的价值提升和盈利增长 ,而且对于中国和南非两国乃至中非之间的经贸往 来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漫长的中非历史和金融历史上,第一次在遥 远的两个大陆的金融业之间有了合作的历史,第一 次在双方银行史中记载了中非银行合作的瞬间。时 光如白驹过隙,工商银行投资标准银行已经10周年 了,10年来双方合作的广度、深度不断提升,彼此 文化理解、沟通更加默契,投资效益良好。双方的 银行家依然在共同书写着今天的故事,它又将成为 明天的历史。相信在庆祝标准银行成立200周年、工 商银行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更加繁荣、 富强和民主的非洲和中国,同时会看到在续写的银 行历史中,中非两家成功的银行为实现这一理想而 作出的杰出贡献。 姜建清 2018年6月 导语 姜建清、樊兵、高文越编著的《非洲金融明珠--标准银行集团史》介绍的是一部银行史。银行史与企业史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银行是企业,是从事货币经营的特殊企业。许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往往与一国的经济、金融甚至社会政治有密切的关系。银行将储蓄转化为投资,通过投资促进经济发展。银行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和桥梁。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投放去传导,银行经营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银行更具公共性和外部性。银行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史,它的视野更为广阔一些,通过对银行历史的记录、阐述和研究,往往折射出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征。 精彩页 有限责任 导致新银行设立延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有限责任制度的质疑。当时,“有限责任公司”的做法还相对少见,特别是在银行业,将有限责任公司扩展至银行这一举措是否明智引起了媒体广泛的讨论。《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在一篇名为“银行业狂热”的文章中写道:“如果将如此高压施于银行运营,结局必然是一场危机,不仅会牺牲有限责任公司的原则,而且会严重损害董事、股东等的利益。”在一些媒体质疑设立这家新银行必要性的同时,另一些媒体则对新银行给予了积极评论:“它(标准银行)将在伦敦和南非银行之外提供更多的服务,且其董事人员经验丰富,与殖民地的关系也令人满意,没有理由认为标准银行的成立将不如其他近期开业的银行一样充满生机并取得成功。标准银行、伦敦和南非银行极有可能最终吸收兼并开普、伊丽莎白港和纳塔尔的一些小型银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殖民地的金融交易更加集中。好望角将有利于引进银行业资本,这些资本在正确的运营管理下回报也必定十分可观。但是,在开普或纳塔尔采取其他方案之前——据悉其他项目在考虑之中——需要对现有的情况进行评估,以明确殖民地可以承受进一步竞争的程度。” 伦敦和南非银行的成立可能还加剧了上述争论,当时该银行正开展获得皇家特许状的准备工作,该特许状可以确保公司在破产清算时,将股东承担风险的范围限定在不超过其持股金额两倍的范围内。对“有限责任”不信任的情绪并非仅仅是区域性现象,存款人和票据持有人普遍固执地认为其受到的保护减少了。三十年之后,吉尔伯特(Gilbert)和苏立文(Sullivan)在《乌托邦有限公司》(Utopia Limited)一书中讽刺该制度:“七八个有可能都还是贵族或勋爵的人合伙成立一个组织,在设立之初便公开声明他们要承担的债务规模,他们把这个称之为出资额。”事实上,将有限责任制度扩张适用于银行并未产生不良影响。 无法得知当初约翰·佩特森先生对这些反对意见的看法。1860年6月,有媒体报道某一家伦敦银行竭尽所能想要获得特许状,但是却让伦敦和南非银行捷足先登。当时所指的伦敦银行可能就是标准银行。除此之外,还存在对这一匿名银行的其他传闻。例如,有报道指出,开普的总督乔治·格雷(George Gray)先生曾试图发挥其影响力为一家新银行获得特许状。但这不可能指向标准银行,因为约翰·佩特森先生的政治立场很难令其获得总督的支持。造成拖延的另外一个小原因可能是,约翰·佩特森先生也参与了伦敦和利物浦联合银行(Alliance Bank of London and Liverpool Ltd.)的建立,该银行于1862年建成,比标准银行早几个月开业。 伦敦和南非银行 伦敦和南非银行(London and South African Bank)成立于1861年,比标准银行早一年成立,也因此有机会在其竞争对手站稳脚跟之前赢得有利地位。这两家银行都是由殖民地杰出的商人出资成立;早期,两家银行在资本实力方面基本上势均力敌;两家银行的总部都位于伦敦;一家银行根据皇家特许成立,另一家银行则是有限责任公司;两家银行在南非当地都设有“本地董事会”或委员会,但是很快伦敦总部都对其持不赞成的态度,或者被解散,或者濒临解散。这两家银行在其他方面有较大的区别。 当1864年至1865年殖民地爆发危机时,伦敦和南非银行位于伦敦的经理被派往开普,享有全权负责的权限,采取了迅速关闭乡村分支机构的措施,这在当时引发了新闻媒体的强烈批评。这一举措严重削弱了银行的沿海地区业务,因为乡村分支机构是这些业务的提供者。最终,伦敦和南非银行仅在如下地点保留了分支机构:开普敦、伊丽莎白港、格雷厄母斯顿和德班。 1871年1月,伦敦和南非银行的董事们决定禁止钻石预付款业务。一个月后,显然由于新的要求已经传达到位,他们指示“禁止给钻石或寄售货物提供预付款……这一决定被视为具有最终效力”。董事们还补充要求“这一问题不得要求再次审议”。这一政策不仅将伦敦和南非银行排除在当时以及之后若干年成为盈利来源的业务之外,而且由于殖民地许多受尊敬的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对钻石业务感兴趣,估计这一政策使伦敦和南非银行与一些优质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该银行章程的一个条款也阻碍了其在金伯利的实际开业,直到这一区域被宣称为英国领地。 由于伦敦和南非银行的英国董事们做出的各种指示的局限性,开普的经理实际上是“戴着手铐工作”。当开普的萧条退去,稳定的日常贸易随之而来,伦敦的董事会不愿意考虑情况的变化。伦敦和南非银行的伦敦董事会的过度谨慎阻碍了其扩张,而标准银行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来自伦敦的业务限制使银行的许多客户转移至标准银行。1873年,伦敦和南非银行的董事会显然意识到了其政策的影响,限制性的规章制度得以放宽松。但是,此时的标准银行已经将开普的优质业务揽入怀中。由于急于在许可的回旋空间内恢复其地位,伦敦和南非银行的代表处当时遭受了沉重的损失,尤其是在伊丽莎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