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廖毅,笔名黔人。原籍贵州罗甸,客居上海松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他创作的报告文学《走近南存辉》获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大型报告文学征文特等奖,《温州女老板》被新闻出版系统选入“农家书屋”指定用书,《北大100天》曾被列为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个人先后被授予“中国首届企业十大新闻发言人”“中国时代新闻人物”报告文学优秀作品特等奖、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一等奖、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2014年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散文)一等奖、台湾《旺报》海峡两岸交流故事征文佳作奖等荣誉。 书友联络(微信):wlzjrz2018 书评(媒体评论) 南存辉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他一步一步地走来 ,在每一个重要的分岔路口,都作出了被事后证明 经得起检验的抉择,从而把企业带进了不一样的境 界。 ——周其仁 正泰的“正”,首先是南存辉从父辈们那里继 承下来做人的正,人正,路就正,路正了,才能走 得长久,也才能有“泰”这个字所包含的平安和安 宁的意味,这正是成为一个百年老店的基石。认识 存辉兄快20年了,在这本书里有了对他更多的了解 ,也因此,尊敬随之加深。 ——白岩松 改革开放四十年,浙商这个群体书写了一个个 动人的故事。南存辉和他的正泰集团则是这些故事 中不可错过的精彩细节。《步履正泰》既是南存辉 的传奇,也是广大浙商的传奇。——胡宏伟
目录 生存篇 第一章 少年时光 第二章 艰难起步 第三章 “求精”时代 发展篇 第四章 正道泰兴 第五章 集团化运营 第六章 扩张之路 转型篇 第七章 新能源之梦 第八章 迈步自动化 第九章 转型升级新篇章 第十章 “走出去”的脚步 第十一章 铿锵节奏 感悟篇 第十二章 我的经营哲学 第十三章 父亲的“遗产” 第十四章 族伯父南怀瑾点化我心智 第十五章 文化的力量 第十六章 一封珍贵的贺信 第十七章 听中央的、看欧美的、干自己的 尾声 不忘初心 附录 南存辉大事年表
精彩页 第一章 少年时光 中国最小的“市” 很多资料介绍我,都说我是乐清柳市人。柳市柳市,听上去好像是个城市,那我也就是个城里人了。 其实,柳市不是市,当时只是个方圆不过10多平方公里的小镇。出生柳市的我自然不是城里人,而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 为什么叫柳市?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载:“乐清有柳市、封市两镇。”而柳市地处独龙岗,山水形胜,水边海头杨柳成荫,镇上有武桥、龙首桥,两桥之间有一棵千年大柳树,如同一团绿色的云,遮盖了一方天地,庇护着四方百姓。乡人多聚此树之下交易经商,年长日久,这里逐渐形成固定市场,从而成为一个自然集镇。“柳市”之名,相传由此而来。 有意思的是,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小镇,这个带点小农经济色彩的地名,改革开放后,却因奇迹般地崛起一个“中国电器之都”而备受瞩目,并因此成为闻名中外的“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有人说,在当今中国,不知道乐清者比比皆是,却很少有人不知道柳市。曾有国外朋友写信过来,信封上只写了“中国柳市”,居然收到了。 这当然只是传闻,未经考证。但从中可见柳市名声之大。 很多人因生于柳市而自豪,我也如此。 1997年4月14日,春意盎然,繁花正妍。 这天下午,80多岁的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来访。按当时我们公司总部大楼的布局,贵宾接待室安排在二楼,一楼只是参观场所。谷老参观完后,我打算把他请到二楼座谈,他却说:“人老了,走不动了,我们就在这聊聊吧!”随后谷老就在一楼大厅的沙发上坐下,饶有兴致地和我交谈起来。 听完我对公司的汇报后,谷老问:“我考你一个问题,你说中国最大的镇在哪里?” 我不假思索:“是我们柳市镇吧。” “不对不对,是景德镇。” 谷老说罢,哈哈大笑。 接着,他问:“你知道中国最大的庄在哪里吗?” 我摇摇头,真的不知道。 谷老笑笑说:“是石家庄。” 当时我就三十一二岁的样子,见到这么大的官有点胆怯,加上旁边还有谷老的随行人员和地方领导,我哪敢随便说话。交流一番下来,我发现谷老非常随和,没有官架子,喜欢开玩笑,我也就放心地和他开起了玩笑。 我反问:“谷总理,我也考您一个问题,您说‘中国最小的市’在哪里?” 谷老一时语塞,没反应过来。 我说:“就是我们柳市呀!” 谷老恍然大悟:“哎呀,想不到我也被你问住了。” 我们的对话,引得在场的人大笑不止,原本有些紧张的地方领导和谷老的随行人员也顿时眉头舒展,跟着笑了起来。 关于柳市,有着太多的故事。 那个因“柳”而“市”的故事最耐人寻味,也最鼓舞人心。我没有来得及向谷老讲述这个地名的来历,不然,以谷老的睿智和幽默,不知又会蹦出多少笑话来。 我常想,如果没有那棵古老、挺拔的大柳树,没有大柳树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会不会有柳市这么一个响亮的名字,会不会有柳市人走南闯北创造的无数传奇,会不会有我面对一个国家领导人时那番自豪的底气呢? 我生于斯,长于斯。 我从柳市出发,又始终心系柳市。 那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想起故乡,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P3-5 导语 《步履正泰(南存辉亲述创业史)/解读中国书系》由廖毅编著,全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给当下创业大潮里千百万弄潮儿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参照。今天初创者们的初始条件,哪一个不比四十年前的南存辉强上许多倍?但有一点始终相通:成长路上布满一个接一个的分岔路口,考验当事人的智慧、性情、价值观,看你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不同的岔路通向不同的未来分岔集合,当然不能说永远没有殊途同归的可能,不过更多的情形是把企业家人生和公司的命运岔到天南地北。 序言 分岔路口的抉择 20世纪80年代到温州调研,有幸结识了几位当 地朋友。其中有一位,是现在名满天下的南存辉。 不过即使到今天,南存辉也算不得企业家江湖里的 “大佬”:1963年出生,按现在流行算法顶多算中 年人;他领导的正泰集团,电力设备加新能源业务 ,2017年销售额600亿元,在浙江和全国民营企业中 应该排不到顶级;当了多年全国人大代表又转岗全 国政协常委,任了五年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又转任全 国工商联副主席,在中国特色体制下虽不很多也绝 不罕见。 南存辉打动人的地方,是他一步一步地走来, 在每一个重要的分岔路口,都作出了被事后证明经 得起检验的抉择。在差不多与改革开放时长相若的 时间段里,环境变化如此之大,分岔路口如此之多 ,面临的压力和诱惑如此之强,南存辉在抉择方面 ,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 让我们从这本书里挑几处早年的故事来品一品 吧。先看1975年,乐清柳市区上园村一户农民家里 ,正遭遇一档子不幸:户主南祥希出工时意外受伤 ,右脚骨折,一家人的生计落到时年仅13岁虚龄的 长子南存辉肩上,于是当时离初中毕业还差17天的 南存辉被迫辍学,靠走街串巷补鞋修鞋,挣钱养家 糊口。而此前,身为班主席的他,最向往的是将来 有一天能进国有企业当一名工人。这位被不幸命运 支配的少年,哪里能谈选择? 但南存辉的故事告诉我们,事实上还是有得选 ——修鞋没得选,怎么做这路活是不是还是有得选 ?他可以对这命运加到头上的“职业”不喜欢干也 不好好干,最后却不得不怨天怨地干一辈子,也可 以抓住这个唯一能承担对家人责任的机会,努力做 、认真做,同时积极找寻新机会。路分两岔,就看 你选哪一条。南存辉选择了后一条路。“我渐渐爱 上了修鞋这一行,修鞋手艺也越来越精。更重要的 是,不管是什么客人,也不管那笔业务能赚多少, 我的态度都非常温和,服务周到”,以至当地人“ 总喜欢舍近求远跑来找我,甚至大老远坐船来柳市 找我修鞋,还给我介绍许多客户”。 接触客人多了,让南存辉发现了“新大陆”。 为什么有的人鞋子坏得那么快?原来是那些“跑供 销”的,拿着柳市生产的低压电器样品去全国各地 上门推销!下一个分岔口来了——原来柳市不少人 家开始生产低压电器,膛开一条“无工不富”的新 路。这回南存辉没有任何犹豫,这位孝子甚至顾不 得老爸反对,让妹妹照看鞋摊,自己却像着了魔一 般捣鼓电器,第一个月净赚35元,远不及修鞋收入 之5%,但他义无反顾,铁了心就是要做下去。要明 白,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能作出同样的选择。与南 存辉第一波创业的几位合伙人,有的嫌赚钱少退伙 ,有的嫌麻烦多退出,他们在那个分岔路口选择不 干,同时就丢弃了以后的可选项。 到1984年发生“八大王事件”之后,一个更严 峻的分岔路口摆到温外1人面前。霎时间,创业办厂 已经不是赚钱不赚钱,而是进不进班房的问题了。 眼看创业之路走到了头,哪里还有什么选择的机会 ……南存辉也陷入了迷茫,守着仅剩下他一个人的 小作坊,静观其变。 幸亏高层的领导是思想者。时任温州市委书记 的袁芳烈,开始时是从省里带着任务下来抓“投机 倒把”的,抓了“八大王”。可完成任务后,他发 现温州的经济一落千丈,他开始反省政策执行的方 向。更幸运的是,更高层面的领导选择了继续改革 开放——中共中央及时下发文件,强调发展商品经 济,鼓励发展民营企业。袁书记亲自为“八大王” 平了反,表达了支持民营经济健康成长的坚定态度 。 南存辉又有得选了。这回他选的是堂堂正正办 企业。21岁的他不但接过正式注册成立的“求精开 关厂”,而且选定走质量品牌之路,绝不跟从“潮 流”,搞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那一套。日后复盘, 正是这个分岔路口的抉择,拉开了南存辉与当年很 大一批草莽英雄发展的距离,因为从此他们跑的就 不是一条道了。 容我说一句,在当年这个分岔路口,把赚快钱 置于产品品质和公司品牌之前的短视行为,其实也 有其合理性。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虽说邓小平一 直高举着改革开放的大旗,但以中国之大,具体到 某个范围的局部,政策“打摆子”的事情时有发生 。今天“八大王”是平反了,但谁能保证哪天不会 再抓“九大王”,轮到时,哪个能扛得住?而提升 品质和品牌,须臾不可或缺的知识、技术、人才和 资本,在民营企业起家的路上既昂贵又奇缺,冲进 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赚他一票是一票,不是很合 理吗? 南存辉偏不从众。他跑到上海挖退休工程师来 自己的工厂,被称为“正泰科技三元老”的王中江 、宋佩良、蒋基兴有言在先:“要票子就不用找我 们”,“如果要牌子,需要持久投入,可能一下子 赚不到太多票子”!他还请来当地国有企业退休的 “会计公”吴德铨等,帮企业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财 务管理基础,即使赚不到快钱也可以稳健发展;请 来“军师”徐巧兴、蒋慈恩等,帮助初创阶段的企 业搞培训、定战略、建集团;请来“老税务”周敬 东、陈宣富等,引领企业合规经营;请来“老吴总 ”吴纪侠等帮助建立正泰销售网络;还从政府部门 请来吴炎做企业思想工作的“政委”,为非公企业 党建工作探路……1993年,我留学期间回国去温州 再访柳市,到南存辉的工厂,他给我引见了公司里 的一批专才,还颇为自豪地带我参观他们率先从国 外引进的产品检测试验站。很显然,南存辉的企业 从很小就开始跟产品品质和公司品牌较上了劲。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人如此,企业也如此 。日后看,经历无数磨难长成参天大树的公司,似 乎都拥有一些独到的优质基因。南存辉的故事告诉 我们,“优良基因者”不过就是在公司生命的成长 路上,遇到一个接一个分岔路口时,所作正确选择 的集合。正泰集团后来的成就,包括上市、国际化 、产业技术升级等,看似顺理成章,其实无一不是 早年在那些个小分岔路口所作的选择。当年行差踏 错,后面的选择集合将截然不同,多少日后才看得 到的康庄大道,错过了怕就再难遇得到。 故此,我认为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给当 下创业大潮里千百万弄潮儿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 参照。今天初创者们的初始条件,哪一个不比四十 年前的南存辉强上许多倍?但有一点始终相通:成 长路上布满一个接一个的分岔路口,考验当事人的 智慧、性情、价值观,看你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不 同的岔路通向不同的未来分岔集合,当然不能说永 远没有殊途同归的可能,不过更多的情形是把企业 家人生和公司的命运岔到天南地北——让人感叹造 化弄人! 是为序。 周其仁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
内容推荐 南存辉,昔日柳市辛苦操劳的小小修鞋匠,经过40年的创业奋斗,终成资产超过亿万美元的年轻富豪,连续三度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其中的跨度之大,变迁之巨,不失为一部传奇。廖毅编著的《步履正泰(南存辉亲述创业史)/解读中国书系》是南存辉授权的官方传记,作者廖毅跟随传主20年,是在多次与南存辉面对面交流、对南存辉多位家庭成员、朋友、竞争对手和同事的采访的基础上以南存辉亲述的口吻撰写而成,书中南存辉详尽亲述了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一手打造的正泰集团及其产业布局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