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改革开放初,浙江省绍兴县的农民沈幼生、沈百庆两兄弟带领乡亲创新创业。这群在世人眼里没技术、没人脉、没资金、没资历的农民,历经四十多年的艰辛跋涉,将十来人的机电修理站打造成著名的中日合资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百强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搭建了跑道,创造了中国农民的辉煌。 朱晓军著的《中国工匠》体现了对农民命运的深度关切,展现了中国崛起的强大内在力量。作者从历史、哲学、文化角度,对中国农民文化所蕴藏的想象力、生命力、创造力、融和力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文学解读,揭示了时代与民族、时代与国家、时代与个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作者简介 朱晓军,教授、编审、一级作家,出版有《一个医生的救赎》《高官的良心》《让天说话》等九部报告文学,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教于浙江理工大学。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寻路 第二章 尊重 第三章 命脉 第四章 项目 第五章 贷款 第六章 合资 第七章 磨合 第八章 成就 第九章 远见 第十章 尾声 后记
序言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伟大的群体。 中国的对内改革起始于农村,农民是中国市场化改革 的首创者,乡镇企业开辟了中国工业化的新路子,农民工 群体的崛起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没有农民的创造与奉献 ,中国就不可能崛起。 中国有一对农民兄弟,在位于北纬30度的绍兴创造了 中国制造业的传奇,书写下中国农民的梦想与辉煌。 北纬30度是一神秘的纬度,也是盛产奇迹的纬度。它 不仅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拥有金字塔、百慕大三角、马里 亚纳海沟、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农架、三星 堆,还有绍兴柯岩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的云骨石佛。 、 沈幼生与沈百庆以这一纬线为创业舞台。他们是亲兄 弟,沈幼生是兄,沈百庆为弟,他们相差十六岁。沈氏兄 弟出生于距离云骨石佛不足5公里的海山村。贫困阻拦了求 学路,沈幼生仅读了几天初中就回生产队放牛了,沈百庆 比大哥多读三年书,初中一毕业就回生产队务农了。 在世人眼里,这群既没有学历优势,也没有资本优势 和人脉资源优势的农民仅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留守乡村, 种几亩薄田,混饱肚子;二是进城打工,赚点儿辛苦钱。 可是,沈氏兄弟带领乡亲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将 一个修理农机的乡镇企业打造成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百强企业、中国机械工业管理示范企 业、国家汽车转向系列产品技术标准起草与制定单位、国 家最佳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他们这一由农民组成的团队现 已成为中国汽配领域的翘楚。 拨通索密克的电话,电话里会传出一个底气十足的声 音:“您最担心的是我们最有把握的。”这一铿锵有力的 承诺让你的悬念与担忧瞬间烟消云散。 走进索密克,一幢坚实、恢宏、气派的建筑昂然矗立 ,与柯岩的云骨石佛遥相呼应。“sOMIc”的标识耸立于顶 ,下边是“创造、挑战、未来”六个大字。这是日本索密 克株式会社石川公司社长石川晃三为日本索密克题写的, 原来是“创造、未来、挑战”。沈幼生说:“‘未来’是 还没有实现的,应该排在最后。”排在最后的“未来”犹 如一个谜,谜底时常出乎意料d索密克成立之初是“日方控 股,中方经营”,由中方人员出任首届董事长和副总经理 ,由日方人员出任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如今,中方和日方 各占48%的股份,董事长与总经理已全部由中方人员担任 ,公司已见不到日本人的身影。 行政科研大楼的顶层——第九层,一半为董事长办公 区,一半为空中花园。沈幼生至今仍喜欢种地,喜欢植物 ,在村里还种有水稻和蔬菜。这位放过牛、种过地、修过 坛、跑过供销的农民早已成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六十位 汽车人物”、“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三十 位杰出企业家”、全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十佳风云人物” 、浙江省优秀企业家。 第八层为总经理办公区。沈百庆任总经理后,实施“ 扁平化管理模式”,其下不设副总经理。他一人干几人的 事,日理万机地忙碌着。这个当年说什么也不想读书,要 回生产队挣工分的孩子已成为行业技术权威、国家重点高 新技术企业带头人、杰出企业家,被日本同行誉为科技创 新奇才。 沈氏兄弟为制造出世界顶尖级汽配产品筚路蓝缕、殚 精竭虑,带领着乡亲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不专业到高 科技、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创新创业之路,以自己的 方式讲述了中国农民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特有的工匠精神 。
导语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农民创业史 从一无所有到全国行业龙头,一对农民兄弟,为中国制造立传,为工匠精神作注。 对农民想象力、创造力的深度解读。 朱晓军著的《中国工匠》讲述:沈氏兄弟为制造出世界顶尖级汽配产品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带领着乡亲探索出一条高科技、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创新创业之路,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农民的故事。 后记 2015年,在出席省作协主席团的一次会议上,陆春祥 对我说,绍兴有一对兄弟很值得一写,问我有没有档期和 兴趣。 春祥是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时任浙江华媒控 股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是一位难得的朋友。我相信 春祥认可的选题肯定是不会错的。我们这一代报告文学作 家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老一代作家需要苦心挖掘才能找到 的题材,我们俯拾皆是。可写的实在太多,哪位作家手里 没有两三个待创作的题材?那时,我刚与家庭期刊集团总 编辑杨丽萍合作完成长篇报告文学《快递中国》,还有两 个选题等待完成。一是中国作协的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妈 妈,我要跟你在一起——中国乡村“没妈孩子”调查》, 二是《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 的采访和写作堪称是一场马拉松,从1994年到2015年,历 时二十一载。我给自己定下最后期限——2018年,这本书 在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日前必须出版。我的档 期已经排满,按理来说是挤不出时间写绍兴兄弟俩的。可 作家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同时也是贪婪的,谁会放弃一个 千载难逢的题材?我想过去看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和春祥来到索密克,拜访 了沈幼生先生和沈百庆先生,还有春祥的同窗、绍兴县教 育局原局长、县委组织部选派的助企指导员叶炎阳先生, 以及财务部部长韩尧清、人事教育部部长周丽敏。沈氏兄 弟的创业创新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决定推延留守知 青的创作,先创作这部作品。 2015年底,我接到台湾东华大学的邀请,赴台做驻校 作家。 2016年6月,我从台湾回来,立即投入本书的采访与 创作。我曾以为采访与创作不存在障碍。我在建筑公司当 过三年汽车修理工,组装过一辆解放cA一10B和两辆北京 212吉普,对索密克生产的汽车转向零部件既有感性认识又 有理性认识。我本科读的是工程机械专业,修过机械制图 、机械零件设计、机械加工、底盘设计等三十余门课程。 毕业后,我在哈尔滨工程机械制造厂总装车间担任过一年 技术员,在轮胎起重机研究所当过一年助理工程师。 没想到走进索密克的车间,我竞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不到五分钟就崩溃了。索密克完全不是我记忆中的工厂 ,没有单台机床,全部是自动化生产线,这边毛坯进去, 那边零件出来,整个车间见不到几个工人。 采访不大顺利,我是北方人,不懂绍兴话,年纪大的 采访对象说不好普通话,哪怕对方想尽办法让我听懂,我 也只能听懂60%。我听不懂,把录音转给文字录入员,她 也听不懂。报告文学是非虚构文学,不要说有40%没听懂 ,哪怕有0.4%听不懂都不行。听不懂就会失实,对报告 文学而言,还有什么比失实更可怕?我被那40%,没听懂 的内容折磨得寝食不安,不得不请索密克帮忙找一名当地 的年轻员工一句一句地把录音中的方言翻译成普通话。 这一年多,除教学之外,我几乎天天跟采访录音较劲 。我是一个笨人,相信笨办法往往是最有效的。采访录音 整理成文字后,我要校对一遍,有时为寻找感觉还要一遍 又一遍地听录音,哪怕是细微的语调变化都不放过。报告 文学创作是艰苦的创作,中国有句俗话——知人知面不知 心。知心是很难的,也许只有上帝才能做到。报告文学写 作者偏偏要做上帝做的事情。要写好一部报告文学,写作 者必须读懂自己笔下的人,读懂人物的背景,读懂人物的 行动轨迹——情节,还要读懂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 关系,要读懂人物的情感与内心冲突。 有人认为作家的专长就是写作,把讲出来的故事记录 下就好了。这样不是不可以,只是写不好。读不懂人物就 下笔,写出来的人物犹如影子在眼前晃动,却无法把人带 入故事之中。为读懂人物,有时要从许多侧面来了解.这 样虽然有点隔靴搔痒,吃力却不易挠准地方,毕竟也是一 种方法。 这部作品完成后,我发给几位作家和编辑朋友,请他 们看一下。犹如一道菜烧好,请人品尝一下,说说口感。 等待让人惴惴不安,甚是痛苦,一部二十多万字的书稿又 不同于短稿倚马可待。终于等来朋友的反馈,说此稿好读 ,尤其是联营谈判、合资谈判以及合资后磨合、自主研发 几个部分很是精彩。我不由长舒一口气,近两年的心血没 有白费。 感谢沈幼生、沈百庆兄弟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感谢 叶炎阳主任,没有他的穿针引线和诚挚帮助就没有这部作 品;同时感谢索密克的韩尧清部长、周丽敏部长、潘志强 部长、祁建良部长、周水淼部长、沈永祥部长、韩贵清部 长、朱惠全部长、薛庆堂总经理、杨元定总监,他们对我 的写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感谢浙江摄影出版社总编辑潘邦顺先生,邦顺总编辑 在百忙之中审阅了书稿,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朱晓军 2018年夏于天目山
精彩页 蓝天,白云,日本列岛漂浮在洋面上。 波音飞机像展翅滑翔的翼龙,在大阪上空盘旋,划一道优美的弧线缓缓降落。轮胎接触跑道时,飞机像刚拉套的小毛驴,倔强地蹦罡达几下,发现挣脱不掉了,也就驯服了,老实了,埋头拉车了。 飞机安稳地停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机舱里忙乱起来,旅客纷纷站起来,打开行李架,拽出旅行包。两个多小时的飞行总算过去了,他们多一分钟也不想在机舱里待了。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让四平八稳的中国人忙碌起来,似乎每个人都像外国政要,不知有多少要事亟待处理。“时间就是金钱”,哪个中国人不在意钱?时间不过像张兑换券,只是每人的“汇率”不同,有高有低。 沈幼生和沈百庆、潘志强、陆金仁一行随着人流下了飞机,进入机场。 沈幼生尽管已近知天命之年,却精神抖擞,目光闪烁着智慧。他个子不高,敦敦实实,像座小山似的,似乎什么都能扛得起来。他身后紧跟着他的胞弟沈百庆,两人年纪相差十六岁,弟弟比哥哥高出近一个头。乍一看,这兄弟俩有点儿不像,仔细端详一下却发现其实他俩极为神似。在这四人中,最年轻的是潘志强。潘志强个子高高的,像路边白杨似的挺拔而富有骨感。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骨感还没有被视为一种美。 虽然这些农民已不再种地,但家和户口还在乡下,还住在祖祖辈辈住过的村子里,还生活在那些看着他们长大的目光中。在乡亲眼里,他们已不像扎根在泥土里的庄稼,不再是风里来、雨里去,晴天日头晒、雨天两脚泥的农民了,可是在城市人眼里,他们还是乡下人。 他们是到日本考察的。日本索密克株式会社石川公司石川晃三社长隔洋递过橄榄枝,邀请绍兴第二汽车配件厂厂长沈幼生率团赴日考察。索密克是世界三大转向拉杆厂商之一,是汽车零配件领域的巨人。对于沈幼生执掌的乡镇企业来说,索密克就像是一个巨人,而绍兴第二汽车配件厂就犹如三尺之童。面对索密克,它只能有一种姿态,那就是仰视。其实,沈幼生此行并不只是考察,更是洽谈,是寻找机会。 绍兴第二汽车配件厂已负债累累,三千多万元的债像大山压在背上。企业犹如一头负重的骆驼气喘吁吁、四肢颤抖,说不定什么时候再落下一根稻草便会轰然倒下。脑袋比转向拉杆球头还灵活的“聪明人”已陆续离去,原来三百多人的厂子,仅剩一百二十余人。不走合资之路,或合资这条路走不通的话,那就只剩一条路——破产。破产意味着二十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厂里的那些乡亲将失去工作,许多人将回到原点,像父辈那样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田,吃老天爷赏赐的那碗饭…… 沈幼生他们一走出机场,已等候在出口的伊东英一等人就笑容可掬地迎了过来。作为日方企业代表,伊东英一鞠躬、握手、寒暄,热情而不失礼数。伊东英一先生任日本索密克株式会社石川公司海外事业部部长,他是一个中国通。四个月前,伊东英一部长率杉山英治课长到绍兴第二汽车配件厂考察过。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在陌生的人群间,见到这么一位见过两次面的“熟人”,沈幼生一行竟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商务车像一条游进礁石密布的海域的鱼,缓缓驶出机场。车窗犹如摇动的镜头,将大阪大街小巷的建筑、牌匾、树木、车辆、行人呈现在眼前。沈幼生他们感到既陌生又有些熟悉。陌生的是,他们从来没来过日本这个岛国;熟悉的是,许多景色跟国内有些相似,花草树木就不用说了,街道、建筑大同小异,尤其是那一块块牌匾,不时跳出几个汉字。不过,日本的窗户比中国的窄小,似乎重点不是采光而是防御,由此可以察觉到日本人的戒备心很强。 伊东英一像导游似的,把窗外的景色一一介绍给这些中国客人。他指着窗外的樱花树说道:“沈厂长,再过五天就是我们日本的樱花节了,你们可以作为第一批赏樱的外宾去公园观赏一下。” 让日本人引以为傲的一是富士山,二是樱花。日本是樱花之国,赏樱是日本的古老习俗,源于奈良时代的花祭、花会、花宴和花舞。无论是出于自己对日本风俗习惯的好奇,还是对伊东英一先生提议的尊重,沈幼生都不好拒绝。车转个弯在公园门前停下,沈幼生一行在伊东英一先生的陪同下走进公园。像是盛大节目的前夜,园内安安静静,游人不多,片片樱花蔚然壮观,粉的如霞,白的似云,游人好似神仙,行走于云霞之间……近而观之,没有树叶的枝上缀满花朵,性子急的已抢先绽放,让那些花骨朵嫉妒得眼红,挣扎欲放。 P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