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是非红楼(俞平伯1954年以后的岁月)/传百传记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文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周文毅,1953年8月生于上海,浙江吴兴人。文学学士,主任编辑,浙江省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非虚构作品《俞平伯与德清》《张琴秋:从红军女将领到共和国开国部长》、大型话剧《天山的灯》等。
后记
“运动”一词最早灌入我的脑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
代我外公经常念叨所致,我童年的眼睛看出来,外公念叨
“运动”二字,脸上是很害怕的样子。长大后,哪怕是到
了八十年代,国家实行民主政治,法治日益推进,他还是
经常用宁波话叮嘱我们小辈“外头莫去乱讲话”!
外公上世纪二十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理科。出校门后
,他就在上海尝试“实业救国”,办过翻砂厂、牙粉厂、
石英砂厂……但屡试屡败,他仍屡败屡试,直到解放前夕
,他都没有成功。好在新中国成立,他被吸收进上海的一
家部办设计机构,从此他和外婆的下半生总算有了依靠。
这家部办设计机构,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
第二设计院。
甫一进院,精通铸造设备工程的外公,马上被“运动
”罩住,政治学习时,他们一干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
都被告知,他们的头脑里被称为思想的东西是需要改造的
,只有通过“改造”,才能“洗刷非无产阶级的东西”。
于是“镇反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批胡风”
、反右,直到终于爆发为期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尽管外公进设计院不久,就成功设计了上海柴油机厂和上
海汽轮机厂各一座翻砂车间,但他在某次“运动”中,还
是因为领导的批评,致七级工程师贬为十级技术员,工资
由140多元一下降到90多元。
这一“运动”遭遇,让外公害怕了,于是,1965年春
天,“文化大革命”发生前夜,他便主动提出提前退休。
由于是“提前”,他的退休工资便被多打了折,由90多元
一下跌为58元。尽管吃亏,他还是庆幸自己这一决定的“
高明”——得以躲过一场耗时10年的“运动”。而他女婿
也就是我的父亲,就因被同事抓住其学校出来第一份工作
是在国民政府铁路部门干过三年的所谓“政历问题”,斗
得死去活来。我父亲在五十年代中期,曾作为技术人才,
被王震上将率领的铁道兵部队征调入伍,当时他毅然辞别
上海温馨的家庭和可爱的妻儿,先江西后福建去建铁路。
但“文化大革命”一来,哪管谁有什么功劳,只要“有问
题”,就难逃一劫。
直到八十年代初,党中央大力平反纠正冤假错案,年
已74岁的外公上访北京,才终于迎来平反调级的一天。而
他的女婿、我的父亲因为调回了上海,那事也就不了了之
了。倒是当时“斗”我父亲时对他大打出手的那位前同事
,后来得了一种很怪的毛病不治而逝了。这是2012年夏天
我重游父亲当年工作地,听他当年单位党支部书记的儿子
讲的。
时间是最好的“创口贴”。我尽管业余从事文学创作
已逾30载,但却从未为两位长辈当年的“运动”遭遇写过
文字,以上这些文字尚属首次之为。
然而,我没想到,我会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被公开
“运动”的知识分子俞平伯写传。那是因为1999年,我的
老领导,时任浙江省湖州市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钟伟今
先生来向我组稿,说他想主编一套“湖州名人传记丛书”
,其中《俞平伯传》请我来写。尽管这位曾经参加过抗美
援朝的离休老干部老骥伏枥,但后来还是由于筹集不到资
金,“丛书”之想只好搁浅。
然而,我想探究俞平伯先生遭遇“《红楼梦》研究批
判事件”以后人生的兴趣却被引发。这是因为我本人一直
存有一大遗憾,那就是1984年至1987年,我在湖州市文联
编办《水乡文学》杂志期间,先生还健在,而我作为先生
家乡(德清县属湖州市管辖)文学刊物的负责人,却从未去
北京拜见他老人家一面,亦从未写过一封信,约过一篇稿
,以至1990年先生去世后,遂成一段永远的追悔。钟公之
约,正好让我与先生来一场天地对话,补上一段缺憾。
甫一接触俞平伯专题,我就发现,1954年批判他的意
图,在于肃清胡适思想体系影响,肃清胡适影响,又是为
了“改造”从国统区过来的知识分子,发起俞平伯《红楼
梦》研究批判运动,又揪住了“批俞”会上主动跳将出来
的胡风,开展“批胡风运动”,又一气呵成发动“肃反运
动”;接着,又是“反右运动”,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
”运动,如此说来,最初遭到举国批判的俞平伯颇有点标
志性意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从“俞平伯《
红楼梦》研究批判”这一历史事件中,乃至过去连绵不断
的“运动”中,汲取什么教训和鉴戒呢?
俞平伯先生被竖为“箭垛”以后,当时承受的压力是
空前的,没有先例可以自我慰藉,他想要“抗压”,也没
有经验和样本可循。然而,恰恰是他,居然能够不断躲过
后来几次“运动”的凌厉锋芒,一直活到亲眼看到自己平
反余庆、梅开二度的盛景,方以91岁高龄寿终正寝。其间
,他有怎样一段命运遭际和心路历程呢?他又有怎样一种
纾难解压的生存智慧呢?
另外,“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党中央实行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前阶段挨批受压的名人们大
多纷纷伸张个人冤屈。但俞平伯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挨批受
压的名人,不仅不加入申冤“大合唱”,反而反思起其研
究《红楼梦》的学术历程来。他深刻反思自己早年追随胡
适推崇曹雪芹所著前八十回、贬低高鹗所续后
目录
第一章 荣辱逢同年
第二章 “红楼”风雨骤
第三章 避难进“红楼”
第四章 亲友情何堪
第五章 吾更爱真理
第六章 两度故乡行
第七章 慰妻办曲社
第八章 犹不废红学
第九章 沉浮“文革”中
第十章 乐天揽晚霞
第十一章 重演曾祖运
第十二章 遗愿驾鹤去
后记
精彩页
1977年4月第1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999年6月第1版《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两个版本,虽然都是人民出版社出版,但对照一下可以发现,两个版本刊载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一文,有两处不一样的地方。
一是1977年4月第1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里,“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但应当批判他们的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当对他们投降”一语,是排在正文末尾作为信的正文表述的。然而,在1999年6月第1版《毛泽东文集》第六卷里,这段文字却排在作者落款以下作为信的附言出现的。
二是1977年4月第1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所收此信里面,没有“各同志”的抬头,只是在有关标题的注释里说明:“这是毛泽东同志写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和其他有关同志的一封信。”而1999年6月第1版《毛泽东文集》第六卷里,不仅有“各同志”的抬头,而且注释【1】还注明:“毛泽东在这封信的信封上写有:‘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朱德、邓小平、彭真、董老、林老、彭德怀、陆定一、胡乔木、胡绳、陈伯达、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袁水拍、林淡秋、周扬、林枫、凯丰、田家英、林默涵、张际春、丁玲、冯雪峰、习仲勋、何其芳诸同志阅,退毛泽东’。”最后特别注明“退毛泽东”,表明当时他对这封涉及批评党外人士的信函是比较慎重的。
当事人之一的李希凡,事过34年后在其所撰《我和(红楼梦)》一文中承认:“这两篇文章,今天看来,是粗疏幼稚的,值不得文学史家们认真推敲。”但在当时,他和蓝翎合作的这两篇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观点的应属学术争鸣的文章,却在不经意间惹出了一场浩大的政治风雨。
其实,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俞平伯,并非出身资产阶级家庭,而是出身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
俞平伯,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世。1900年1月8日(农历己亥年腊月初八),他出生在苏州古城马医科巷祖居曲园内的乐知堂。他虽然是在姑苏城里出生成长,但原籍却为浙江省德清县。浙江德清的俞氏家族,与梁启超出身的广东新会梁氏、陈寅恪出身的江西修水陈氏、翁同龢出身的江苏常熟翁氏,并称近代中国四大文化名门,代代都出过不少文化名人。特别是浙江德清俞氏,由普通农家变身为书香门第,这本身就是中国农村历来崇尚“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传统之典范,也是一个具有广泛参照意义的文化标本。尤其俞氏家学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出生于清雍正十年的五世祖俞廷镳,而后兰桂绵延直至俞平伯,前后竟历250余年之久,传承了6代人。
俞平伯的五世祖俞廷镳(1732—1843),字昌时,号南庄。世居德清城东乌巾山之阳南埭圩。其自幼聪慧,4岁时授以唐诗,即能出口成诵。6岁时入私塾读书,刻苦自励,学业大进,被补为博士第子员。他考上过秀才,在县学也颇有点名声。但不曾料想,他多次赴省应试,却均未能中举。大半辈子“设垂帐三十年”,除了尽心侍奉老父亲,就是在自己书房“日惜轩”读书作文。生活上就靠家中几亩薄田,以及夫人戴氏养蚕、织布,他自己坐塾及写字卖文,聊以维持生计。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俞廷镳62岁时,再次赴杭州省里应乡试,竟然考取。然而,浙江巡抚吉公举青年才俊心切,见他年事已高,遂劝其让出名额,他便慨然应允,弃功名而重回田庄再事耕读,由此留下一段试场千古佳话,也开启了俞氏一族敦睦旷达、百折不挠、礼敬谦让、先人后己的家风传统。俞廷镳一生留下《俞南庄先生四书评本》凡十九卷末一卷。该书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其孙俞樾将书稿交江苏巡抚恩锡,请求予以刊印成书,还请晚清重臣李鸿章题写书名。俞廷镳生有儿子俞鸿渐。(P6-7)
导语
周文毅著的《是非红楼(俞平伯1954年以后的岁月)/传百传记文丛》以1954年的一场学术论争为时间节点,全面爬梳历史细节,勾连和记录从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大批判发起,直至1990年俞平伯去世的近40年的历史起伏轨迹。《是非红楼(俞平伯1954年以后的岁月)/传百传记文丛》从学术史角度,以学术论辩的方式,阐述新时期的《红楼梦》研究在历史演变中的是非变迁,对《红楼梦》研究所遭遇的坎坷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而对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一次再发现,展现一代红学大师的独特人格魅力。
序言
既是历史又是诗——“传百·传记文丛”总序
斯日
“传记是历史还是文学”,当我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
,正是冬日暖阳铺天盖地洒过来的时候。阳光照在落地窗
玻璃上折回并散开,瞬间变为成千上万条的光束,在欢快
地跳动着,熠熠生辉。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我却在面对
它说着一个如此陈旧的话题,顿感有些愧对太阳的温暖和
欢快,不过我又想到果戈理1842年在寒风刺骨的俄国冬天
说的“可如今是这么个规矩……所以,没有办法”,也顿
感经典作品的魅力,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重重阻隔,你需要
的时候恰巧出现。
传记文学是写人的艺术,将人的生平事迹以文学艺术
的手法呈现,是传记的核心所在。理想人生是人生最佳状
态,传记文学作为一种记录人生的文体,其最佳状态应是
理想传记,那些经过时间的陶冶而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里
不乏理想的传记,如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司
马迁的《史记》、卢梭的《忏悔录》、罗曼·罗兰的《名
人传》,等等,今天依然是我们爱不释手的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传记之所以流传百年经久不衰,成为理想传
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历史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
在一起,既真实而完整地叙述了传主的生平事迹,又生动
而深刻地塑造了传主的精神个性,对传主的命运、行为和
性格做出了合理而准确的解释。真实性与文学性,这就涉
及到了本文开头所说的陈旧话题——关于传记的文类属性

关于传记的文类属性,学界的观点从未达成一致,真
实性使传记隶属于历史,虚构性使传记隶属于文学。历史
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历史是无数传记的结晶。”思
想家拉尔夫·爱默生说:“确切地说,没有历史,只有传
记。”诗人叶芝说:“一切知识皆传记。”在中国,《史
记》的问世开启了传记与文学的携手共进。胡适为中国现
代传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自己撰写传
记,还动员他人写传记,他更是精彩总结了传记文学的价
值:“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胡适这句话,既
肯定了传记的真实性,也强调了传记的虚构性,为传记文
学正了名。今天学界一致认可传记是跨学科的文类,胡适
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
《传记文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
林默涵为《传记文学》撰写了题为《关于传记文学》的“
创刊词”,并发表在1984年3月5日《人民日报》上。他在
文中说:“‘传记文学’顾名思义,应该既是传记,又是
文学。作为传记,它应该完全忠于历史,不容许虚构,更
不能随意编造。……作为文学,它不仅要有一定的文采,
更重要的是抓住所写人物的特征,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
格和形象,而不是枯燥无味地记流水账。这就是把历史和
艺术相结合,……也就是鲁迅对《史记》的评语:‘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历史又是诗。这当
然是不容易的,但应该努力这样做。”如今,《传记文学
》走过34年的积累与发展,确立了良好的思想文化品位,
在国内外人物思想类读物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正是因为一
直秉持以文学的笔触真实呈现历史的办刊方向,做到所刊
发的文章“既是历史又是诗”。
2018年1月11日,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中
国艺术研究院传记文学杂志社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达成战
略合作意向,商定全方面合作方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将
依托传记文学杂志社优秀选题,推出名人传记、人物述评
等方面图书,同时利用各自的平台资源,加大推广力度,
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这套“传百·传记文丛”即是战略合
作的第一个项目,陆续推出《传记文学》杂志策划的理想
传记图书。
“传百·传记文丛”,其含义如其字面意义,也超越
了其字面意义。“传”是多音字,一个读chuan,另一个读
zhuan。《现代汉语词典》对chuan的解释为:“传授,传
播,传导……”此时,“传百”的含义为:打造优秀的传
记图书,并使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传下去。《现代汉语
词典》对zhuan的解释为:“解释经文的著作;叙述历史故
事的作品;传记,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此时,
“传百”的含义为:推出数以百计的传记作品。此外,“
传百”含有另一层意义:“传”代表传记文学杂志社,“
百”代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表达一种理想,即强强联合
,打造传记文学流传百年的经典著作。
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强调文学作品开头的意义
,他说:“开始同样也是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的门槛,进
入词语世界的门槛。……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开篇是一个
不同寻常的地方。”传记写作也同样强调如何成功地走进
传主波澜壮阔的一生,理想的开头即代表着接近了理想的
传记作品。作为一套立志于不断推出理想传记的丛书,“
传百·传记文丛”刚刚出生,它的“传记”刚刚开始书写
,希望“传百·传记文丛”,正如其名,一直流传开去,
不止百部。
是为序。
2018年12月11日
内容推荐
俞平伯辛苦遭逢的“《红楼梦》研究批判事件”的是非曲直,终于在1986年1月20日“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庆贺会”上有了结论,这场由学术论争迅速演变为政治斗争进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掀起的狂风骤雨,终于宣告停歇。
周文毅著的《是非红楼(俞平伯1954年以后的岁月)/传百传记文丛》以1954年的一场学术论争为起点,全面梳理历史细节,勾连和记录从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大批判发起,直至1990年俞平伯去世的近40年历史轨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