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边走边吃边聊(北京站老站长见闻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石玉林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石玉林以北京火车站站长和长期在铁路工作的独特视角,在工作之余,记录下沿途的美景、古迹和各地的美食,以及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和种种传说与故事。《边走边吃边聊(北京站老站长见闻录)》分为“边走边吃”“边吃边聊”和“边聊边走”三部分。其中,“边走边吃”着眼于美味美食,“边吃边聊”重在叙述美食背后的故事佳话,“边聊边走”则是对京广沿线的人文古迹宕开笔墨。文笔生动,趣味十足,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石玉林,1942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1967年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系。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1—1995年任北京火车站第11任站长,后在多个铁道部直属企业担任领导职务。2003年退休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发表长篇小说《雪雩》《雪霁》,长篇散文《苦涩年华》,纪实文学《北京站往事——北京站老站长手记》等作品。 目录 第一辑 边走边吃 觅食中原 彭祖——烹饪祖师爷 徐州“三汤”——说的是三种汤吗 羊方藏鱼——中国第一菜 西安泡馍——赵匡胤的“发明” Biangbiang面——秦始皇与穷秀才争版权 洛阳浆面条——北京豆汁也可为浆 臊子面——蛟龙之肉为卤料 武昌鱼——美味的“革命鱼” 臭鳜鱼——原产地是黄山 走进西南 “大救驾”——救的是哪位皇帝的驾? 东坡肘子——苏东坡的爱情故事 “天下第一羹”——究竟谁是天下第一 过桥米线——动人的爱情传说 成都小吃——“少不入川、老不离蜀” 麻婆豆腐——要吃正宗得人蜀 “宫保鸡丁”——鲁、蜀、贵之争 “清官菜”——野菜名日“龙爪” “怪噜煽鸡点豆腐”——阉过的公鸡更好吃 东南美味 “叫花鸡”——在日本很吃香 深井烧鹅与古井烧鹅——“深井”“古井”意义大不同 河豚——吃它要有冒死的胆量 东坡肉和梅菜扣肉——殊途同源 阳澄湖上品闸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苏州人的那碗面——吃面请到“朱鸿兴” 龙井虾仁——误打误撞成名菜 佛跳墙——四种传说来正名 “鲍肺汤”——笔墨官司炒起的名菜 “扒糕”——老一辈人童年的最爱 穿越北方 “摊黄菜”——让太监逼出来的菜名 哈尔滨“道府菜”——曾经的对俄外交菜 开江鱼——不可多得的美味 李鸿章烩菜——是冀菜还是徽菜 北京烤鸭——它是何时进京的 东北杀猪菜——东北人豪情的全体现 北京前门大街“都一处”的烧卖——乾隆御赐的店名 北京“一条龙”涮肉馆——光绪带来的名号 门钉肉饼——皇家大门钉子起出的名字 食海杂谈 “饥饿是最好的美食” 黄河边上的那碗面条 鱼头酒与陈桥兵变 搅团 饴铬、疙豆和捏疙儿 第二辑 边吃边聊 名人名吃 桂林米粉因秦始皇而得 曹操与松江鲈鱼 苏东坡与“十年鸡头赛砒霜” 游银川吃金刀烤羊背 品尝“红楼菜”中的“茄鲞” 上海觅食绿波廊 台湾美食 在台湾“驾崩” 台湾人爱吃“棺材板” 逛高雄六合夜市 台湾“池上米”与“池上饭包” 在台湾吃到曼波鱼 京城美食 晋阳饭庄与纪晓岚故居 京城烤肉 炒疙瘩 醋熘木须 它似蜜 北京西来顺的“马连良鸭子” 名胜名吃 河北大名的“二、五、八” 到海南品美食 游漓江品四绝 敖包与手把羊肉 滕王阁与三杯鸡 草堂寺与浆水面 交河故城与大盘鸡、裤带面 昌黎源影寺塔与赵家铺蒸饺 南翔小笼馒头 百姓料理 西塘的“天下第一面” 在拉萨吃藏餐 体验扬州“皮包水” 去扬州吃“三头” 寻找豆沫 柳州的螺蛳粉 尧的老家与煎腊肉 去西宁吃“炒炮仗” 克拉玛依与手抓羊肉饭 “狗不理包子”十八褶 坷垃窑烤红薯 煎饼的传说 第三辑 边聊边走 京华情思 从一本旧书说起 要从北京站出发 毛主席题写站名 两座神奇的钟楼 一票难求的时代 站台柱子与专运 吃点儿啥再上车 挪移的北京南站 车过柳村话京张 丰台之名缘何来 “二七”圣地长辛店 北京俗语“怯良乡” 良乡旧城在窦店 燕初都在琉璃河 走出北京回头看 畿辅之恋 北京南大门涿州 三义宫在松林店 车过河北高碑店 清朝铁路“政治秀” 定兴、固城、北河店 南行徐水并漕河 保定不止“三宗宝” 西汉墓与访舜桥 猜地名“远看北京” 明月清风过定州 曾有站名东长寿 正定是个好地方 火车拉来的城市 谁人还识顺德府 黄粱梦站说黄粱 车到邯郸话丛台 中州抒怀 一路风尘话曹操 淇县原本是朝歌 望京楼和潞王坟 南渡黄河到郑州 轩辕故里几多争 辞曹挑袍灞陵桥 途经红色亿元村 悲歌一曲小商桥 故事多多驻马店 “江南北国”誉信阳 江汉极目 广水寿山孝子店 孝感来自汉董永 大江北畔逛武汉 铁带飞挂接南北 黄鹤楼的新雄姿 贺胜桥与汀泗桥 火烧赤壁古战场 三湘放歌 岳阳楼上观洞庭 悲痛记忆荣家湾 屈子魂沉汨罗江 “1次”列车通长沙 魅力新城古建宁 衡阳雁去无留意 耒阳不是无名地 郴州女排集训地 岭南寄语 铁路曾有“坪石口” 韶关有座南华寺 清远又称为凤城 北人乱侃粤美食 终点广州五车站 序言 宋诗以理性见长,我很喜欢程颢《秋日》中的 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给 人一种生活的启迪。这“万物”中,吃饭、游览、 聊天三项在人的一生中,其常态性和重要性,大概 都能名列前十。 由于我长期从事铁路的客运、货运工作并且担 任过铁路旅游公司的CEO,不免走南逛北地去过不少 地方,看过许多美景和古迹,品尝过各地美食。在 这些吃与走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些美景、 古迹和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看的多了,品尝的多 了,听到的也多了,于是就想把这些都记下来,写 给朋友们共欣赏,也就有了以下这些文字,权当聊 天。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是一个浅显而绝 对的真理,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人是铁,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不吃饭而又活得自在逍遥的 是神仙或是“超人”。如今五十大几靠上的、经过 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对于饿的记忆会更深刻 ,从而对吃的欲望也更强烈。 过去的岁月,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 国还有一句经常说的话——“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吃 饭”,一定要说“吃饭是为了革命”。当历史的风 沙渐渐将这些看似颠扑不破的真理光环抹去后,其 实留下的还是一个真理:吃饭就是为了活着。它与 活着再去干什么是两个分支的理论范畴。 如今富裕起来的能够吃饱饭的中国人,又将“ 吃饭为了活着”发展到如何吃好、吃出味道、吃出 享受、吃出文化,老年人更讲究吃出健康……依次 种种。 人类的任何发展过程都是在循序渐进中有一个 突变,那么在“吃”上面的突变表现在哪里呢?历 史浩渺,无从查证,只能从传说中去寻求了。 美景和古迹包含的历史文化和种种传说与故事 ,更是无比丰富,令人听之闻之,心向往之。中华 民族文化的厚重和丰满也往往蕴藏其中。 现在人们富裕了,喜欢外出旅游,或国内或国 外。没有准备的旅游往往很累,不免是“白天看景 、晚上逛庙,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看也好,拍 也罢,总有个“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完 热闹的,回家什么都记不得了。如果我们出行前有 个准备,了解那些景、庙乃至美食的故事或内涵, 你的旅游也许会更有意义。因此,我书写的这一切 也许是你旅游中的一些“提点”。 在吃饭和旅游中,讲讲这些故事和传说是不是 会很有意思? 对本书中“边走边吃”和“边吃边聊”两部分 ,要问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不大。前一部分着重 对那些美食来源的探讨,而后一部分则在品尝美食 过程中,把我所去地方的古迹、美景和人文写了进 去。 “边聊边走”则是选定了从北京到广州的京广 铁路沿线的车站,来讲述这些地方美景、古迹和美 食的传说与故事。我曾长期担任北京站站长,聊聊 这方面的话题,还是有资格的。而其弥足珍贵又令 人惋惜的是,随着高铁的出现,昔日繁华和似乎不 可替代的原有铁路各站,改变了许多;有扩建的, 有移址的,有的停止使用,有的已经消失或者正在 消失。如此,留下那些尚存的记忆更显得必要而且 重要。 我不想把什么事物都贴上文化的标签,好像不 这样做就不与时俱进、就没文化似的。我只想说, 走着、吃着、聊着,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没 文化真可怕”较之“态度决定一切”,还是后一句 有分量,与每个人过好每一天、度过一生都有关系 。何况,我们一起走、吃、聊,是何等惬意,何等 有历史、有文化! 书中所写不恰当、不完善的地方,敬请各位方 家批评指正! 石玉林 2015年12月12日于北京 导语 《边走边吃边聊(北京站老站长见闻录)》是北京火车站历任站长石玉林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其因工作之便走南逛北去过的地方、看过的美景和古迹,品尝过的各地美食。全书分“边走边吃”“边吃边聊”和“边聊边走”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着重探讨美食来源;第二部分写了作者在品尝美食过程中所去地方的古迹、美景和人文;第三部分则是选定了从北京到广州的京广铁路沿线的车站,来讲述这些地方美景、古迹和美食的传说与故事。 精彩页 我第一次见到有关徐州“汤”的介绍时,还以为徐州有三种不同的美味汤等着我去品尝呢! 有关徐州“汤”的介绍上面说徐州有“雉羹、辣汤和舵汤”,这个舵(音同啥)汤的“舵”,汉语字典里没有这个字。其写法是左偏旁是“食”,右边是“它”字,硬要在电脑上打出来就是“舵”的样子了。雉羹大家已经知道了,上一篇文章已经讲了,那是彭祖老太爷的烹饪开篇之作,那辣汤和“舵”汤是什么样呢?我也是到了徐州才弄明白。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日,我们乘早晨的火车来到了徐州。接站的朋友就直接将我们带到了“马市街舵汤馆”,并告诉我们这里是最具徐州饮食特色的著名早点铺。真是不谋而合了,就是想喝“舵”汤的,朋友却为我们想到了。 为什么叫“马市街”,也是有来路的。原来在这条街的南面就是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观看部下操练的戏马台,由于部队在这里操练,贩马的贩子们就云集在此,形成了马市。虽然霸王早已“乌江自刎”,但戏马台依然矗立,而马市街也保留了下来。 “马市街舵汤馆”是一个三间门面的两层小楼,还没有进店就看到熙熙攘攘的食客进进出出,大有门庭若市的感觉。朋友带着我们穿过端着大碗,或站或坐、呼噜呼噜地喝着热气腾腾的什么汤食的满满当当的人群,上了二楼。上面明显的人少,而且有干净的空桌位留给我们。朋友解释说,这里是包位的,而且是头一天为你们预定好的。所谓包位就是套餐了。油条、烧饼、小菜,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舵汤”了。一客位套餐大概是15元钱,如果单卖“舵汤”,一碗是2元。而楼下大众版的,只卖8角一碗。 “铊汤”端上来了,是一大碗灰乎乎的稠汤,上面漂着鸡蛋的蛋花。用筷子搅一搅,里面有鸡丝和米粒。喝在嘴里,是辣、香、咸、鲜的味道。不错,挺好喝,正对我的口味。朋友介绍说,这汤是用鸡肉和猪骨熬制了十几个小时才成的。里面的米粒是大麦粒,也有用薏米粒的。在装碗时泼上生鸡蛋,这可是彭祖的传统“雉羹”做法了。 “为什么叫‘舵汤’呢?”我迫不及待地问。 朋友说这就有故事了,是有关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留下的: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过徐州时看见满大街的老百姓喝汤,也来了一碗,味道真不错。就问卖汤的伙计:“这汤是啥汤?”下面的传说就不一了:有说当时伙计回答的是“辣汤”,大概是口音的关系,乾隆皇帝听成是“啥汤”了,回去自作聪明地编了个自造的字;也有说乾隆皇帝品尝到这汤的美味,十分惬意,便问厨师:“是啥汤?”答日:“就是sha汤。”这时,乾隆又问:“sha字怎样写的?”厨师顿时傻了眼,用指比画着“食”字右边加个“它”字,乾隆亦不识这个字,也就接受了这个自造的汉字,而且高兴地封徐州“舵汤”为“天下第一羹”。反正不管怎么说,这“舵汤”是来自乾隆的故事了。 其实,很久以前在彭城这地方,对彭祖流传下来的“雉羹”名字早就不在民间叫了。因为这汤里放了大量的胡椒粉,汤是辣的,当地老百姓就称其为“辣汤”。 到此,我也得了一解:所谓徐州的三汤“雉羹、辣汤和‘舵汤”’原来就是一种汤。按现在普通的说法就是徐州老百姓爱喝的辣汤了。 后来又听到一些说法:有说徐州范围靠北面的人多称此汤为“舵汤”,靠南面的称为辣汤。我看没有什么必要去考证了。徐州的辣汤也是“与时俱进”的,当地有个“两来凤”饭店,就是将传统的辣汤加入了鳝鱼丝进行改进,很受徐州市民的欢迎。 徐州人是酷爱辣汤的。有一次,我乘火车去上海,同包厢里有一个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七八年的徐州年轻人,聊起来他对徐州的怀念。他说在北京什么都好,就是不满意没有卖辣汤的地方。也是凑巧,几年前,我在西城区南线阁路与南线里交口的地方,发现有一徐州驻京办事处,在那里办了一个饭店,里面就有辣汤。一罐够四人用的量,价格是15元。我当即推荐给他,他高兴地表示回京一定去光顾。 前两年,我给住在那里附近的朋友打电话,问那个饭店的情况,朋友说已经歇业装修了,最近朋友又告诉我,那个饭店开业了,可惜打出了淮扬菜的招牌。看来,在北京是没有地方去找“舵汤”、辣汤或雉羹了。 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