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的荣光(朱务平烈士传)/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万群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吴万群著的《生命的荣光(朱务平烈士传)/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讲述了雨花台烈士朱务平为革命奋斗一生的光荣事迹。朱务平(1898-1932),化名徐地平,安徽宿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临涣独立支部书记、中共宿县特支委员。1931年6月任中共长淮特委书记。1932年10月在蚌埠被捕,解来南京,11月牺牲于雨花台。
目录
第一章 家在临涣朱小楼,爷爷故事伴成长
第二章 走进村塾学识字,横眉冷对恶势力
第三章 娶回新娘是丑女,同情理解不抛弃
第四章 接受五四新思想,二高校园露锋芒
第五章 探索新的人生路,千里求学到金陵
第六章 成功组建群化团,极力推翻旧制度
第七章 为了实现真人生,找到芜湖共产党
第八章 奴化教育害国人,挺起胸膛作斗争
第九章 农民运动当先锋,引燃烈焰铸乡魂
第十章 国共合作遇难题,有幸见到毛泽东
第十一章 动员城乡齐声援,五卅运动建功勋
第十二章 立场坚定斗志强,舍生忘死战右派
第十三章 打倒列强除军阀,支援北伐逞英豪
第十四章 赤心为党献忠诚,播撒火种待燎原
第十五章 勇敢接受新任务,敢上刀山下火海
第十六章 点燃心中一盏灯,照亮漫漫前行路
第十七章 使命在肩自担当,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十八章 遥望天边风雨浓,一家不圆万家圆
第十九章 革命情谊深似海,风雨同舟渡难关
第二十章 特委三次遭破坏,坚持斗争不退缩
第二十一章 身处围捕犹不知,疾风劲草浩气存
第二十二章 软硬兼施何所惧,千里长淮见丹心
第二十三章 巍巍钟山苍松劲,碧血雨花气若虹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雨花台,这片深深
浸染着英烈鲜血的山岗,曾见证了几代仁人志士信
仰至上、慨然担当的英雄壮举,也铭记着无数革命
先烈舍身为民、矢志兴邦的不朽事迹。在这里,彪
炳日月、名垂青史的革命烈士就有1519人;也是在
这里,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英烈故事,无法铭刻于
碑文,没有见诸史册,像一粒粒晶莹的雨花石,深
埋在雨花台殷红的泥土里。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
光不灭。英烈们的背影虽然早已远逝,但他们的集
体“影像”已定格在永恒的瞬间,那就是义无反顾
、慷慨赴死,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用热血和生命
铸就了信仰丰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撑起了民族脊
梁,谱写出一部又一部壮怀激烈、气吞山河的“英
雄交响曲”。
英雄是旗帜,革命英雄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
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
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
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缅怀英烈伟绩、弘扬
崇高风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江
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作家协会组织创作了《雨花
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丛书,以文字、文
学、文化的形式,讲述英烈的感人故事,表现英烈
的高尚情操,诠释英烈的不朽精神。邓演达、贺瑞
麟、石璞、刘亚生、吴振鹏、许包野……这一个个
闪亮耀眼的名字,如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丰碑,始
终矗立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这套丛书,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提供了生动教
材,也为教育党员干部走进历史、追寻英烈,激励
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革命本色提供
了精神之“钙”。
英烈风骨犹存、感召后人;历史启迪心灵、照
亮未来。牺牲在雨花台的我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
说:“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以享
到福中福。为了最崇高的理想——产主义,我们是
舍得付出一切代价的。”可以告慰雨花英烈的是,
经过近七十年的不懈奋斗,近代以后久经磨难的中
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
飞跃,一幅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壮美
图景正在祖国大地上全面展开。
与伟大祖国历史进程同步伐,江苏发展站到了
新的起点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描绘的“强
富美高”新江苏蓝图化为美好现实,推动高质量发
展走在前列,迫切需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
色资源,学习雨花英烈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
情操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
行。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就要从前辈先贤身上汲取
养分和力量,让他们曾经的牺牲和付出,成为今天
前进的动力源泉,砥砺我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
推进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我们
讴歌革命先烈,就要用“雨花英烈精神”,激励全
省人民更加主动担当新使命,意气风发创造新未来
,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实践的
新境界。这,正是我们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礼敬与告
慰。
沧海横流,英雄显本色;落花如雨,正气贯长
虹。“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雨花英烈精神”
必将长留在时光的长河和人民的记忆中。
是为序。
导语
吴万群著的《生命的荣光(朱务平烈士传)/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以文字、文学、文化的形式,讲述英烈的感人故事,表现英烈的高尚情操,诠释英烈的不朽精神。朱务平,这个闪亮耀眼的名字,如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丰碑,始终矗立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这本书,为更好地传承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提供了生动教材,也为教育党员干部走进历史、追寻英烈,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革命本色提供了精神之“钙”。
后记
让我们回眸历史,
轻轻地走进那远去的时光;
让我们聆听回音,
静静地缅怀那不屈的忠魂;
让我们踏着英烈朱务平的革命足迹,深情地去
寻找和记录他那生命的荣光……
是的,我来了,担负这一光荣的使命——
皖北临涣的朱小楼,是朱务平出生的故乡。这
是我千里迢迢寻访的第一站。
1899年的朱小楼和2017年的朱小楼,如果进行
前后对照的话,唯一没变的是这个村落仍姓“朱”
。除了这个,今非昔比,无法想象。“人人都说皖
南美,俺说家乡更妩媚。你看那浍河之畔千重翠,
临涣关前牛羊肥。风吹麦浪摇金穗,千顷荷塘举花
蕾。鸡犬声声斜阳里,幢幢小楼互辉映。无需多添
彩,何用再点缀。俺的家乡有多美,堪称一流画中
魁……”这是当地一首赞颂自己家乡的歌谣。来到
朱务平的故居,站在英烈的画像前,我仿佛听到他
内心的回声:为了今天,我值!没错。当年,朱务
平是朱小楼的骄傲;如今,朱小楼是朱务平的骄傲

临涣古城地上、地下、城内、城外,都蕴藏着
丰富的历史文化。在这里能随手捡到千年之前的瓦
片、陶片。土城寂静地长卧在荒树野草间,裸露着
残缺不全的身子。这里埋藏着临涣人民一部沾满血
与泪的苦难史和战争史。过去的刀光剑影已然散去
,如今四处洋溢着此起彼伏、嘹亮悠扬的歌声。慈
眉善目的老人会向客人送上清香绵甜的棒棒茶,以
最淳朴的方式表达临涣人民的一份情怀。临涣的面
貌与居住环境,正在一天天美丽起来;临涣人的愿
望,也在一天天美妙起来。当年的城隍庙,即群化
团的指挥部,尽管庙宇已经“老态龙钟”,但从大
门外两旁石板缝隙里长出的两棵石榴树,挺拔相向
而立,绿叶红花相辉映,令南来北往的游客称奇叫
绝,还有当地人夸它们像先烈朱务平的性格,并有
一首小诗作证:
庙门榴花今又红,花开花落本无穷。
金钟始报芳春尽,火炬已燃炎夏熊。
老刺横空元傲世,新枝对客不弯躬。
凭谁青眼怜幽独,似束芳心又几丛。
宿县、濉溪、徐州、蚌埠、芜湖、凤阳、南京
、上海……临涣二高、徐州培心中学、南京建邺大
学附中、芜湖赭山中学、陇海铁路、津浦铁路、临
淮关淮上火柴公司……这里都曾留下朱务平的革命
足迹,百年之后,仍有人说出那个年代,讲着朱务
平的故事。在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上,人们以其粗
犷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香火,从先辈们粗糙的双手
中接过上苍的祷告。我和当地人一样,喜欢朱务平
先辈奉献给这个新时代的,是当年他用自己的三十
三年光华书写了一部人生巨著。这是一代又一代人
想要寻根问祖的历史依据。存留下来的,沿袭到今
的,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有幸在南京见到朱务平的二儿子朱兴礼,老人
家今年九十二岁高龄,但耳不聋眼不花。朱务平在
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他年仅六岁,但父亲的音
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他和哥哥朱兴祥长大后,始
终遵照父亲生前的遗言,追随中国共产党并为其兢
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母亲金自玲,为了这个家,
从三十五岁守寡到八十六岁病故,她用这种古老的
方式,对朱务平倾注了至真至纯的无疆大爱。她,
最后的全部家当只有一口黑漆棺材,完全是个无产
者。
朱兴礼老人向我介绍说:“父亲虽没有留给我
们任何微小的物质财富,却留给我们极其丰富和异
常珍贵的精神遗产。父亲生命的荣光,就是为他的
子孙树立了一个做人的光辉榜样,他的高大形象将
永远教育着朱氏后代。”“我的父亲,我是多么想
见他一面!哪怕是一次也好啊!朝夕同父亲相处的
人,也许不理解失去父亲的痛苦,更体会不到思慕
父亲的滋味。我自幼朝思暮想有这么一天,父亲忽
然来到自己的面前,享受一下父亲的爱抚,那该是
多么美好、多么幸福啊!那时的天空定会特别地湛
蓝明亮,世界定会变得更舒适宜人。我也可以在别
的小孩子面前显示一下,同他们一样,我也有父亲
的关怀了!这种天真的想法,又怎么能够实现呢?
”“我自幼就喜欢听别人讲父亲的故事,每听一次
都感到是一次享受,直到现在每当我了解到父亲生
前的革命活动,哪怕是一句话、一个举动,就像见
了父亲的面一样,要高兴一段时间。听到谁是父亲
生前的战友,就感到亲切。”
朱务平的孙子朱纯朴,住在南京江宁区,他已
退休在家,其性格和为人亦如他的名字,纯朴。他
专门买了一辆轿车,带着父亲朱兴礼沿着长征路和
朱务平的革命足迹,多次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当
得知我去临涣采访的消息后,还特地带着老父亲提
前赶到临涣老家,为我采访提供一些方便。朱纯兴
也是朱务平的孙子,现居住在淮北城区。朱务平旧
居的恢复、修缮、管理,院内植树种花,他立下了
汗马功劳。朱纯兴的家里没有高档家具,但他从内
屋搬出来的朱务平资料,多得令我大吃一惊。朱务
平的其他子孙,有的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有的是
学校的人民教师,有的成了书法家、画家,还有的
创业成功做了老板,家族之大,人丁兴旺,当地口
碑极佳。朱务平在天有灵,定会很开心的。
精彩页
这个大家庭四世同堂,院落略成方形,坐南朝北。
在朱小楼,人人皆知这个大家庭由朱学伦当家做主。
朱学伦是一位彪形大汉,力大无穷,打麦场上的石磙,能搬起来举过头顶。参加捻军时,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受人尊重。邻里之间发生矛盾,他敢站出来说公道话。在村民心里,朱小楼没有朱学伦不行。
朱务平的父亲则不同,正好和朱学伦相反,话语不多,老实巴交,遇事谨慎,怕出风头,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好人。他不欺负别人,别人也不敢欺负他,因为他身后站着父亲朱学伦。
都说“隔辈传”,这话一点不假。朱务平天资聪慧,胆大心雄,遇事敢往前冲,是朱小楼的孩子王。
朱学伦就喜欢孙子这性格,所以对朱务平宠爱有加。
时间如流水,一年又一年,朱务平渐渐地长大懂事。
闻名遐迩的临涣古城,是淮北平原的人文象征。朱务平从小就喜欢跟着爷爷到这里登土城看风景——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宋国曾在这里设钰邑。战国晚期,由于各国争战兼并,钰邑成为宋国的边陲,是通往楚国的门户。宋国为防范楚国,修筑了土城。当时,临涣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绕临涣城南而过的浍河,常年可以通航;夹浍河设有南北码头,可以把宿县西南和永城、涡阳、蒙城地区的农副产品运销各地。临涣东南角,拦浍河建有大石桥,是沟通宿县、涡阳、蒙城、萧县、永城的陆路交通的咽喉。
临涣在历史上曾为邑、县、郡治地,特别是方便的水陆交通,故为兵家必争之地。临涣古城,环临涣集一周,呈东西等长的正方形。临涣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等建筑,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和各种建筑。北面和东面有护城河,南面有浍河,西面有壕沟。完好时期的临涣古城,其作用是便于观察敌情,作战时能三面杀敌。
有一次,朱务平跟着爷爷朱学伦登上临涣土城,小小的他打开了话匣子:
“爷爷,为什么要修土城?”
“为了防范敌人呀。”
“敌人是谁?”
“敌人就是当年的坏人,想到临涣来抢老百姓的东西。”
“坏人到俺家抢过东西吗?”
“没有,有爷爷和你大呢,他们不敢来。”
“那时候有大吗?他有那么勇敢吗?” 朱学伦答不上来,便应付道:“有,有,他勇敢着呢。”
朱务平仰着脸,朝爷爷笑笑。
朱学伦抚摸着孙子的头,既喜出望外也挺难为情的。
朱务平除了喜欢临涣的土城,还特别喜爱家乡的浍河。爷爷讲的神话故事,没少打动他那幼小的心灵——
很久以前,浍河两岸连牛绠一样粗细的水沟都没有,一到雨季,积涝成湖,汪洋一片。农家简陋的茅草房都被大水泡倒,人、畜和鱼鳖一样在水中漂来游去。泡胀了的尸体在水里一上一下晃动着,到处是声嘶力竭的呼救声。这些悲惨的情景,恰巧被正在银河岸边游乐的玉帝看见了,顿起怜悯之心,即派老神猪率九头小神猪下凡,到受灾的地方拱出一片河网,拯救一方黎民。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