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李学勤说先秦)/大家说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学勤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现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及国内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目前正在主持“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后记 本书受李学勤先生之嘱托,从历年来李学勤先 生发表的论著中,选择若干相关篇章,按照出版社 的具体要求,略加整理编次。 大家知道,一个时期以来,李学勤先生一直倡 导要建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这一新的学科。在 1998年出版的常玉芝先生《殷商历法研究》一书序 中,李学勤先生就这样写道: 最近我常想,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应当作为一 个特殊的学科来看待。对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研 究,都有着专门的学科名称。比如研究古代埃及的 学科是埃及学,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是亚述学,研 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是古典研究,等等。研究中国 古代文明,没有一个单独的学科名称,这大概是由 于中国文明一直绵延下来,中间没有断绝,而国际 上所谓“汉学”这个词,同埃及学、亚述学等就无 法同日而语了。其实,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至 夏商周三代这一大段,既不同于史前时代的纯依据 考古,又有别于秦汉以下的文献完备,必须同时依 靠文献和考古两者的研究,这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 的情形是一样的。我相信,中国古代研究将来一定 会被承认是一个重要的专门学科。 本书卷首以《百年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回顾 与展望》作为导论,即贯穿着李学勤先生这一学术 思想。 总说部分,我们选有四篇,大体上概观中国古 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分说部分,我们选有 34篇,从中国古代文明的人口处炎、黄二帝说起, 历经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在内,力求反映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历史时期 的主要特征;书后附有七篇,包括作者小传和论著 目录,可以作为参考。 由于时间关系,特别是编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研 习还不够深入,所选编的相关篇章,恐怕很难反映 李学勤先生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全貌,而且限于篇 幅考量,若干篇章有一些删节,也恐怕有失作者原 意,这些都由编者负责。 编者自识 2008年12月3日 于太阳宫 目录 导论 百年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说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奥秘 夏商周三代离我们有多远 走近东周列国时代 分说 炎帝、黄帝的历史统绪 尧、舜、禹的历史定位 禹生石纽说 解读□公盨 古本《竹书纪年》中的夏代史辨 《夏小正》经传中的若干问题 二里头陶器的一个奇异符号 二里头青铜器的一件精美饕餮纹铜饰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甲骨文的世界 “妇好”墓与殷墟甲骨分期 殷墟甲骨分期的两系说 四方风名 夷方地望 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 青铜器与商朝的西土 从青铜器看商周文化的关系 从甲骨文看商周文化的关系 《世俘》——武王伐纣的历史记录 《尝麦》——周初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 西周青铜器研究的坚实基础 西周官制——卿事寮、太史寮 西周军制——六师、八师 西周土地变化之一端 西周商贾发展之一瞥 东周时期王城与成周 东周社会等级与阶级 齐管仲“参其国伍其鄙” 秦武王“更修《为田律》” 多彩的古代区域文化 河洛文化 三晋文化 中山文化 燕文化 齐文化 鲁文化 楚文化 吴文化 巴蜀文化 秦文化 简帛书籍的发现及其影响 申论《老子》的年代 八角廊简《文子》 孔子与《春秋》 《孙子》篇题木牍与佚文 长台关简《墨子》 《庄子·杂篇》竹简及有关问题 荆门郭店楚简中的《予思子》 《鹛冠子》与两种帛书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 长沙楚帛书通论 对古书的反思 东周历史的终结 附录 附录一 虞夏商周研究的十个课题 附录二 甲骨学的七个课题 附录三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 附录四 理论·材料·眼界 附录五 自学古文字 附录六 作者小传 附录七 论著目录 后记 精彩页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据有重要地位。这种文明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诞生,又怎样兴起和发扬光大,不仅中国学者在长期进行探讨,国际学术界也把它当作相当热门的研究课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起源的问题也就是阶级社会和国家起源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晚年仔细研究了美国学者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马克思写有《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于1884年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恩格斯在这本经典著作里,以唯物史观详尽地分析了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历程。他根据希腊人、罗马人和德意志人等实例,探索了氏族制度如何解体,研究破坏氏族组织以至将之消灭的经济条件,指出“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这些研究和结论,奠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起源的基本理论。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恩格斯的著作没有具体讲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来中国以后,便有学者开始把《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史的研究中去。1929年,郭沫若发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他以恩格斯这一经典著作为向导,研究了恩格斯未曾提及的中国的古代社会。此后,有不少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接续着郭沫若的工作。 十月革命后,苏联的一些史学家曾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做过研究。在西方,恩格斯著作的观点影响到人类学、考古学界,例如英国的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关于史前考古和古代文明的若干看法,像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一类观念,传播的范围是相当广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出现讨论文明起源问题的热潮,有一系列论著。如1968年丹尼尔的《最初的文明》、1975年塞维斯的《国家与文明的起源》、1978年穆瑞主编的《文明的起源》和柯恩、塞维斯主编的《国家的起源》等,都代表了这一趋势。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也涉及中国的古代文明。 近十几年来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也是学术界非常重视的题目,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应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表了许多论作。这些新作的思想观点,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早期作品相比,有着颇为显著的发展。综合起来看,可以说有以下几项特点: 第一,加深理论的探讨。 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著作,大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借鉴吸收了晚近国外一些论著的观点。这特别表现于文明的标志或要素的讨论。按马克思主义理论,阶级和国家是文明产生的根本标志,但对于判断某一古代社会,尤其是考古工作中的具体古代遗址是否属于文明社会来说,还可以提出若干要素作为根据。在国外著作中,上面提到过的英国丹尼尔的《最初的文明》即列举文字、城市和复杂的礼仪中心三项要素,并且说只要一个社会具备其中两项,便可判定属于文明。日本贝冢茂树在1977年出版的著作集《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的补记里,则举出青铜器、宫殿基址、文字三项要素。 1983年,夏鼐先生应H本广播协会之邀做公开演讲,其中-一次以《中国文明的起源》为题。他说:“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秘鲁似为例外,仅有结绳纪事),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这样的见解,当前在国内学术界较为通行。 第二,强调考古学的重要。 在《中国古代礼会研究》撰著的时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困刚刚发轫,还没有取得多少成绩。经过60年左右的辛勤努力,中国考古学已具有举世公认的辉煌成果。中国古代文明,包括其产生和形成时期的面貌,业已在考古学者的锄头下逐渐显现出来。 世界各种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无一例外地都要依靠考古学成果来研究解决。这是因为从野蛮过渡到文明的历史阶段,文字仅处于萌芽状态(在某些地区还没有发明),自然不能有直接的系统的记载。中国古代有大量典籍,不少传流至今,但涉及文明初期的材料究竟是有限的。研究这方面应以考古材料为主,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P17-19 导语 李学勤著的《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李学勤说先秦)/大家说历史》选有34篇,从中国古代文明的人口处炎、黄二帝说起,历经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在内,力求反映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书后附有七篇,包括作者小传和论著目录,可以作为参考。 内容推荐 李学勤著的《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李学勤说先秦)/大家说历史》作为“大家说历史”系列丛书的一种,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所撰。本书立足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整体视角,以《百年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开宗明义,依次于总说和分说陆续展开对虞夏商周的论述,范围涵盖甲骨文、青铜器、简牍、帛书等方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