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街巷志(行走与书写)/我们深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国华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王国华著的《街巷志(行走与书写)/我们深圳》为《我们深圳》系列丛书的一本,《我们深圳》文丛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
作者简介
王国华,笔名易水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文学专家。至今在《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大公报》《读者》等报刊发表杂文、书话、随笔等各类作品数千篇。在《深圳商报》等十余家报刊开设过专栏。出版有《微笑是一种力量》《等待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走》《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中年奴》等作品十部。其作品《成长》被选为2010年新教改高考作文阅读素材。
目录
第一章 我来到了宝安
我在深圳有密码
大梅沙的风铃
第二章 一个人逛街
树干上的树根
金黄铺就春天
宝安公园里的一片叶子
第三章 你猜,我在街上遇到了谁
路过73区夜市
我不认识铁岗村的人
住在一个可以出发的地方
第四章 街巷里的一天
悠长的早晨
茁壮的中午
躲进南方的深夜里
第五章 我在屋子里,远远望着街巷
雨骑着风来了
一只鸟对另一只鸟说
簕杜鹃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第六章 这个人已经回不去了
我要去接一个人
暖阳
木棉树下的靠山调
等你回来
第七章 故事一刻不停地流淌在街道上
随着西乡河一路流淌
别让公共汽车站起来
相关附录
后记
序言
国华说,当初有两位朋友强烈支持他离开长春
移居深圳,我想我应该是其中之一。
对于他人的重大生活选择不轻易表态,尤其不
能替人拿主意,相信这不只是我,也是很多朋友的
刚性处事原则。但在国华是否来深圳的问题上,我
甘愿冒风险,二话不说就鼓励加鼓动。实际想想,
也没什么大风险,最不济,他不适应,再回长春,
折腾几个机票钱而已。
因为我知道,像国华这种韧性强劲的家伙,放
到哪里,都能安顿好自己。况且,当时我还在韩国
,语言不过关,连去工地搬砖、去小店洗碗都没人
用。那么艰难,我也挺过来了,国华到深圳,能有
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
没想到的是,时隔不久,我也选择了落脚深圳
,这样当初支持他,好像就收到了一种有人打前站
似的效果,想一想,我就暗自开心。
那么国华在深圳这几年,感觉怎么样呢?读到
他这本《街巷志》当中的一篇《树干上的树根》,
我就放心地笑了。
被他写得深情款款的,是深圳街边路旁最常见
的榕树。榕树的一大特征,是树枝上长气根,如壮
年胡须,表面上随风飘摇,实际是直指 地面的。如
果不把它们拦腰斩断,那么没几年,一株树就能孳
生出一片 林。这是台风多发地区,物种自然选择的
胜果。
因此,几乎任何一个北方人,初见榕树,都会
生出强烈的新奇感。而对国华来说呢,在我推断,
除新奇感之外,似乎还有一种以树喻己的潜在心理
。对此,不管他是不是意识到了,也不管他是不是
承认,反正突然生发出这种秘密联想,让我有了一
种自得其乐的会心感。
树与土地的关系,往往比人与土地的关系更加
自然更加稳定。一个尝过漂泊滋味的人,一旦动了
落地生根的念头,可能把隐隐的决心寄托给眼前喜
爱的景物,这不奇怪,也不费解。
当然,熟悉国华的朋友,根本无需通过榕树搞
什么心理分析,书里书外,他从来都是直截了当地
表达对深圳的认同,而且是高度认同。与充足的阳
光无关,与丰沛的雨水无关,反正国华在继续成长
。必须说,在眼界的拓展、观念的嬗变以及生活方
式的改进诸方面,国华在深圳,变化十分明显。
但通读全书,可以发现,有一点,他没有变,
那就是不忘来路。
生活的舒适度进一步提高了,看事物的立场与
视角自然发生变化,这是任谁都避免不了的。不过
你会发现,他游走于深街窄巷时,依然在下意识地
为宝安73区夜市上陌生厨师的收入操心,为汽车站
沉默夜行者要赶什么样的路操心,还为那些因共享
单车而消失了的摩的司机下一份营生操心。
他仍旧踏实踩在大地上的脚印,清晰可见。
国华唱东北二人转在深圳的写作圈很知名,这
一点让我稍感意外。
他一个河北人,对东北地方小戏如此执迷,还
把宣传推广工作做到了岭南,那么,意外之余,我
好像有义务代表东北土著说一声谢谢吧,尽管我本
人对二人转完全无感。
国华在书里讲到一件事,是在一次社区活动中
,他唱的一小段二人转,打动了一位同样从东北来
深圳的老者。老者激动,要联系方式,想约他吃饭
。后来,国华婉拒了。他的想法是,共同爱好二人
转,只是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微弱联系,生活的大动
脉没有交集,没有共同方向,这种一次性应酬对双
方的意义都不大。
知道有时候拒绝也是美德,知道做减法反而是
对自己与他人有分寸的爱护,国华已经接近世事洞
明。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本书通篇都保持着
这种叙事基调,凭我对他文字的了解,能明确感觉
到,他的写作方式,已经向深度原创方向调整。
一直以来,国华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专栏类
文字产量高、质量佳,短平快,好赚钱,他对此从
不讳言。这种有素材作文,技巧性强,只要能让人
心微微一动,就告成了。
而这一本《街巷志》完全不同,他不再十分在
意他人是否心动,开始挖掘让自己心系、心念和心
动的生命历程。冰山暂露一角,随后或有出水巨峰
。他的率先转型,对我等写作同道,也应该是有触
动的。
定居深圳五年,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建议一些
老朋友,千万别再提“文化沙漠”之类的话头。依
我所闻所见,深圳的文化生活,形制新,类型广,
扎根民间,动力内生,是文化为人服务,而非人为
文化服务。这种意识,恐怕还是可资北方众多城市
借鉴的。
因而,不用多说,国华的持续努力,将为深圳
的文化增加厚度,这完全是可以期待的,正像他自
己所说的一样:“深圳改变我的时候,我也在改变
深圳。”
是为序。
导语
作为一线城市,深圳与北京、上海、广州有着极大的不同,草根性、鲜活与年轻的城市特点广为人知。《街巷志(行走与书写)/我们深圳》作者王国华通过个人化的体验和细腻的笔触,书写北方人初到深圳打拼时的点滴、在深生活的感悟,记录深圳街巷故事,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异乡和故乡的对照,将深圳乃至岭南地区一些广为人知的特性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作为一部反映有关城市新移民个人地理嬗变的作品,本书内容展现作者从故乡到他乡的深圳生活,但并非停留于描述一城之表象,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书写,呈现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细节的真实感。
后记
从1993年到2011年,在长春生活的十八年里,
我差不多每年都有几次进入恍惚状态,想象自己在
深圳会怎样生活。而那些年我从没到过深圳,对深
圳的了解只能靠报纸和文学作品。
偶尔也想象过可能的北京生活,但念头一动就
打住了。我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鱼,跳到汪洋大海相
当于自投罗网。至于上海生活,想都没想过。现在
盘点一下,当时的我,是否可以代表某一类生活在
二三线或者四五线城市的,不安于现状的人。在这
类人的概念里,深圳是一个有缝隙的地方,让远在
天边的人可以看到一点光亮。且不论真实情况如何
,它给人的直觉应该是这样的。而这样的感觉,一
定来自于数不胜数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方式。
总之,想着想着,我就到了深圳。世界有魔咒
,非强力可以抗拒。
此前获得的关于深圳的消息,多是大悲大喜。
有人得意外之财,一夜爆发。有人惨痛落魄,死无
葬身之地。还好还好,我到这里,安安稳稳地扎根
,安安稳稳地生活,安安稳稳地做梦、圆梦,全部
水到渠成。
在深圳的街头,触目皆是年轻人。尤其在地铁
上,我差不多始终是车厢里年纪最大的,这就让人
很夹生。在其他城市,身边有老有少,搭配相对合
理,感觉自己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中年人。而在深圳
,我可能被裹挟着要和年轻人进入同一思维,同一
行事方式,必须意气风发。
好在这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安定之后
,终究要回归世俗通道,把老人接到身边。菜市场
上、早市上,小区和公园的广场,拥挤着数不胜数
的白头发。
这个城市早晚要从年轻走向年老,向一个传统
的城市靠拢。它的特殊性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阶层的固化,逐渐消失掉。当然也可能会成为另一
种类型的城市。这一点我不敢确定,也猜不到。
来深圳快八年了,感觉已逐渐和这个城市融为
一体。最初那几年,对深圳抱着一点神秘感,加上
一点点戒备心理,还有一些不适应并说服自己去适
应的心理,各种心理掺杂在一起。某种意义上,自
己更像一个深圳的客人,对它不远不近,因此也没
法描述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个城市越来越
了解,越来越爱,感觉用文字来呈现它的可能性越
来越大。
最初我给这个系列作品命名为“在宝安”,就
写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文友李双鱼听说后告诉我,
他也写过“在宝安”,作家晋东南好像也在写。我
说,这是好事,大家都写身边人、身边事,互为补
充, “宝安”的见光率越来越高,这就是我们为
这个地域做的贡献。
我先后写了西乡河、宝安公园、城中村、街头
小店,越写越需要外延,像涟漪一样一圈一圈扩散
开来,逐渐成了深圳系列,也就是这本书。“街巷
志”三个字,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就看你往里面
放置什么。放置的是“深圳体温”,就要有点野心
。比如,在这个城市待的时间长了,看到了深圳的
活力、旺盛的生命力。跟内地城市比,它更讲规则
,各种服务更好。同时我也看到了它的浮夸、焦躁
以及概念化。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赋予它一些东西
。比如深圳缺少忧伤,忧伤是一种高贵的情绪,我
能否通过自己的文字赋予其忧伤?因为经济的发展,
某些深圳人的优越感似乎越来越强,我能否通过自
己的文字让这种优越感变得优雅一些?
接下来我会往纵深写,也许会越写越难。但没
关系,做好自己就行了。一位本土作家曾善意地提
醒我,这种单一性写作,对文学创作也许不是什么
好事,因为此前有人已经这样做过,并没什么反响
。我很认同他的观点。不过,我还是想继续写下去
,直到撞到自己的天花板。毕竟现在还处在热情之
中,这种热情以后自动消失也未可知。而文友们的
提醒和鞭策将为我做好自己提供更多的养分。
这本书能够出版,首先要感谢深圳报业集团出
版社社长、人称“文坛大侠”的胡洪侠先生、副社
长孔令军先生,还要感谢为本书付出劳动的岳鸿雁
和林洁楠女士;感谢好友欧春健为我提供的精美图
片,更要感谢为我写序的王元涛。相交二十四年,
我一直称呼他为“哥”。当年在长春时,几个好友
闲聊,说国华将来出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让元涛
作序,王虎写跋,徐峰题写书名,黄冶绘插图。这
么多年过去了,也不过刚刚把第一个玩笑变成现实

所以说,来路还长着呢。
王国华
2018年7月末,于宝安
精彩页
他们保留了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有意无意地把另一部分忽略掉了。但没有人在乎。因为每一个人听讲的时候,自己心里也在同步描述,印证。他也忽略了自己不愿意记住的那部分。
元涛说远人没有故乡,是说大城市的人没有故乡。长沙是一个大城市。
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更多的还是来自落后地区,除了山区就是老少边穷。越是无望的地方,逃往深圳的人越多。
回望的时候,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把故乡和乡村划了等号。最高也不过县城或者地级市。再往上,就太遥远了。城市怎么可以算作故乡?
没有河水,没有山峦,没有稻田。
乡愁像一只鸟,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里飘来飘去。翅膀擦过高压线,差点被一架刚刚放飞的无人机撞到。它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嘈杂散乱,横七竖八。安安静静的乡愁,处处被惊走。
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同样的公交车,同样的商场超市,同样的地铁里同样麻木的面孔,同样的闪烁着的招牌,同样匆匆赶路的快递小哥,穿着同样的衣服,同样的跳着广场舞的老头老太太,你找不出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之间的一丁点差异。
大城市里没有更具体更个性化的物质,可以安放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无法让过去的时光平顺地接入当下。缺少了一个让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心里突然一酸的痛点,这个地方凭什么被称为故乡?
深圳和其他城市有什么区别呢?这里生活更方便,就业更多选择,服务更亲切,有常年不变的蓝天白云。它比其他城市似乎更柔软一些,但也有着其他城市共同的顽固和强大。
谁会把深圳视为故乡?
这里自然是有原住民的。那时候深圳还不叫深圳,叫作宝安县。龙华区还叫作龙华镇。沙井街道还叫沙井镇。更早的时候,宝安包括东莞、中山、香港等更大的地盘。
那时候,人烟稀少,瘴气冲天,树木森然。人们要时时提防虫蛇袭身。
我总是无缘无故地设想,有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常年和家人在海边捕鱼、捞螃蟹、养蚝。每天迎着朝阳出海,夕阳西下时随着波浪返回岸边。
有一天再回到岸上的时候,他发现那个石头筑成的矮房子已经被扒掉,一排排新鲜的高楼矗立在那里,仿佛几十年来就是这个样子,他自己倒像个闯入者。那些楼房俯视着他,显得他更加渺小。
他的渔船搁浅在岸边。他半信半疑地走进属于自己的新房子里。里面家具齐全,电器的棱角上闪着寒光。他的房子价值连城。
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故乡变成一个庞大的城市。他会怎么想?他是欣慰于这种变化还是无可奈何?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的从前彻底变成了从前。
他默默坐在海滩上,看着潮水徒劳无益地一次次扑向岸边。潮水中荡漾着脏脏的泡沫。一只洁白的海鸥一掠而过。他视若无睹,精神恍惚。
他在丰富的物质海洋里,找不到自己的故乡,更找不到自己的童年了。
但为什么要找童年呢?一以贯之的人生对任何人都是天方夜谭,似乎也非人类所愿。
他们要在新鲜的日子里找寻新鲜,要让每一天有“意义”。
在深圳,有一个词很受推崇,这个词叫作“日新月异”。
P28-2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5: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