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美的女性(第2版)/最美中国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付倩倩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付倩倩著的《最美的女性(第2版)》着眼于“女性中国,妩媚铿锵”,悉心挑选了50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再现了望穿秋水的涂山氏、武艺超群的妇好、心系故土的许穆夫人、孝字为先的缇萦、出塞和亲的王昭君、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以及近现代史上德高望重的国母宋庆龄、妙手仁心的林巧稚、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等形象,着重突出主角身上令人动容的闪光点,或是心存感恩的重情之美,或是不求回报的奉献之美,或是书香门第的聪颖之美。
目录
娥皇女英:泪染青竹
涂山氏:情比磐石
妇好:铜钺美人
周室三母:母仪天下
楚子发母:深明大义
孟母:母爱智慧
许穆夫人:爱国情深
楚王樊姬:贤德之范
虞姬:忠烈之蝶
淳于缇萦:孝字为先
王昭君:大漠幽兰
班昭:史学娇娥
陶母:品如皓月
花木兰:忠孝飞鹰
长孙皇后:盛世明灯
文成公主:雪域飞雁
上官婉儿:美玉昭容
公孙大娘:剑舞精灵
花蕊夫人:蜀中芙蓉
梁红玉:战鼓红颜
李清照:才情似水
管道升:水墨翠竹
黄道婆:锦绣巧手
三娘子:蒙古明珠
秦良玉:红颜封侯
庄妃:辅佐三朝
王贞仪:博学多才
小白菜:弱柳不折
秋瑾:碧血志士
吕碧城:民国奇葩
宋庆龄:唯菊与石
向警予:红色战士
史良:政界芳草
冰心:玉壶盛爱
林巧稚:妙手仁心
林徽因:四月归燕
赵一曼:红枪白马
张家四姐妹:名门闺秀
阮玲玉:银屏舞者
杨绛:人淡如菊
吴健雄:傲立群雄
孙多慈:爱是慈悲
郑苹如:染血红梅
戴乃迭:英伦玫瑰
张爱玲:月华水色
严凤英:黄梅名伶
夏梦:千秋绮梦
顾圣婴:钢琴天使
朱梅馥:芳馥如梅
张幼仪:坚韧如松
序言
赵焰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
,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
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
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
”、“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
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
、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
、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
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
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
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
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
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
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
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
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遵从天地人
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
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说孔
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
,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
,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
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
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
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
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
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
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
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回
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
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
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
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
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
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
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
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问佛教传入
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
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
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
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
。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
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
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
”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
,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
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
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
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
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
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
、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
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
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
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
,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
“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
段的各类艺术形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
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
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
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
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
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
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
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
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
,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
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
、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
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
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
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
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
,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
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
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
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
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
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
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
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
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
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
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
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
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
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
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
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
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
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甚至不是
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
的缺失。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
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
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
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
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
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
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
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
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
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
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
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
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
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
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
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
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
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
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
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该丛书旨在“重建
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
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
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
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
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
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
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
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继
第一辑十本书受到业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之后,合
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又趁势推出第二辑“物华灼灼”
和第三辑“文质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这两
辑丛书在第一辑相对比较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着力
聚焦中华文化的细节之美,视角更为开阔,叙述更
为细腻。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
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
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
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
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
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
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
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
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
,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
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
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
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
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
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
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
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导语
《最美中国丛书》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
付倩倩著的《最美的女性(第2版)》为丛书之一,本书是一部别致的女性人物微记,采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泛起的晶莹浪花,还原最闪亮的人生片段,挖掘蕴藏身后的美好品质,力图折射属于中国女性的万千风采。
精彩页
涂山氏:情比磐石
有一首在KTV中传唱率甚高的歌曲《北京一夜》,朋友聚会的时候常常有人挑战此曲,歌曲中有男女声的变换,还融入了京剧唱腔,颇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听得多了,我开始细细把玩歌词中的意境,其中有两句让我久久难以释怀,“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良人不回来”,落脚点在一个“等”字,而“等”字的背后凝结的又是什么呢?
等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站在原点,守着誓言,忍受寂寞,充满期待。很多时候,这个角色的扮演者都是女子。
大禹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新婚四天就离家治水的毅然决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被放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流传成千古佳话。人们感激着他的治平水患,感叹着他的克己奉公,感念着他的舍小家为大家。然而这赞叹的背后,有一个默默忍受孤独的身影常常被忽略了,那个新婚即是离别的女子,那位茕茕孑立的妻子——涂山氏。
我们不难想象她雨后春笋般疯长的思念,日日等,夜夜盼,痴情如初。别人家夫妻恩爱,尽享天伦的时候,她的丈夫在为天下苍生奔波,斗转星移,春去秋来,“候人兮猗”,何日是归期?当这份忠贞不移的想念渐成一种习惯,涂山氏的身影化作望穿秋水的灵石,站成刘禹锡诗中绵绵无绝期的那份情深义重,“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古代关于望夫石的传说由来已久,“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为何是石头呢?这大约寄托了人们对这份坚贞执著的肯定,化石和守约结成了某种意蕴层面的联系。因为石头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性,它质地坚硬,不易变化,这种永恒性正是坚贞不移、信守承诺最贴切的象征,石之“坚”与她之“贞”产生异质同构的效果,在人们的幻想中相遇成一则凄美的寓言。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乱、徭役和谋生等种种原因带来的夫妻分离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也成为文人墨客常咏不衰的创作题材。从《诗经》到闺思诗,忠贞痴情的女子们在这些离愁别绪的故事里磐石无转移般默默等待着,任你岁月流逝,沧海变桑田,唯有此心不变,此志不渝。
涂山氏可以说是盼夫归的鼻祖了,高高的山冈上,她虔诚眺望,从春暖花开望到草木葱茏,从枯草遍地盼到雪落无痕,望眼欲穿,霜染鬓角,坚贞如初,红颜易老。这份情太浓太重,流淌在历史的血液中,一脉相承,后世有多少倩影继续守着等待的命运,直至千年之后还有《北京一夜》这样一首流行歌曲在描绘着古老的等待图景,那“等”字背后凝结的是坚韧、忠贞和美好的期盼。
妇好:铜钺美人 1976年初夏时节,空气里还弥漫着暮春的芬芳和悠然,一项考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多日的劳而无功让考古工作者渐渐有些心灰意冷。最后一次尝试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探测铲从地下提出,缓缓上升的探杆揪着所有在场者的心。突然,振奋人心的情况出现了,探铲上竟然是满满的红漆皮,没错,下面是一个墓葬!
这究竟是谁的墓葬?他或她生前经历过什么?伴随着这一铲棺木上的红漆皮,揭开的是一个尘封三千年的神秘人物传奇的一生。
墓葬中共出土了1928件文物,在有铭文的210件青铜器中出现“妇好”二字的多达109件,考古学家立刻联想到甲骨卜辞上关于“妇好”的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穿过千年的历史尘埃,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悠远而古老的时代。
苍茫广袤的平原上,正是两军对峙的时刻,烈日当头,空气却仿佛冻结了。远远望去,有一方的将领飒爽英姿地横跨在马背上,手握一把龙纹铜钺,高喊着“冲啊”,随即率先冲向敌阵,一时间杀声震天。最终将领大获全胜,将戴在头上的盔甲拿下的一刹那,我们看到的并非彪形大汉,却是一位目光炯炯、不怒而威的女子,她就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
与我们惯常思维里雍容华贵、养尊处优的王后形象有所不同,妇好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女中豪杰,曾经多次带兵出征。甲骨文上有“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的记载,说的就是商朝曾经的一次大规模讨伐战争,妇好带领一万三千人的庞大阵营前往征伐羌国,在当时这几乎是商王朝一半以上的兵力,足以看出商王武丁对她的肯定和器重。当然,英勇的妇好也是不负重托,这一仗大获全胜,羌归顺商朝,可以看做是推动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一次重要决战。
P4-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21: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