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段云峰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人体是个大江湖,肠菌相关研究如火如荼,我们可能一直以来都低估了微生物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段云峰著的《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从自然微生物世界讲起,结合当前最新的肠菌研究成果,为我们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影响身体健康的原理。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肠道的疑问,比如肠脑和大脑谁更重要?阑尾是不是无用器官?肠菌如何影响人的食欲?在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作者简介 段云峰,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生物学博士、微生物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博士后,数据挖掘与应用高级工程师,临床遗传咨询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网知名博主,科普公众号“肠菌与健康”和“肠菌博士”主编。 目录 一 “隐秘的世界”——微生物 1 哇,我看到了!初识微生物 2 微生物——功不可没的分解者 3 真菌——微生物里的“植物吸血鬼” 4 食品发酵的功臣——霉菌和酵母菌 5 致癌又要命的毒物——霉菌毒素 6 能培育“超级细菌”又能救命的药物——抗生素 7 曾杀死欧洲1/3人口的微生物——细菌 8 生存繁衍都靠它——细菌的妙用 9 细胞的“吸血鬼”——病毒 二 人体是个“大江湖” 1 肠道微生物——伴随一生的朋友 2 人选择微生物,还是微生物选择人? 3 人体第二大“江湖”——口腔 4 口腔菌群紊乱,祸害的可不止是口腔 5 口臭也是病,臭起来要人命! 6 “屁”的学问 7 能活在胃里的耐酸微生物:幽门螺杆菌 8 肠道上的“小尾巴”竟然如此重要 9 超60%的健康人血液里都有微生物? 10 亚健康——血液中微生物惹的祸? 三 肠脑,人的“第二大脑” 1 肚子里上演的“将相和” 2 “肠脑”和“大脑”谁更厉害? 3 菌-肠-脑轴,调节心理和行为的关键通路 4 移植了粪菌,思想也会跟着一起移植? 5 物以类聚,人以菌分,肠道菌群可影响配偶选择 四 肠脑和大脑,我该听谁的? 1 压力大,导致不停地吃吃吃? 2 你想吃的,真的是你想吃的吗? 3 人体的营养师——肠道微生物 4 肠道微生物决定你吃什么? 5 失控的欲望,怪谁? 6 如何调控自己的食欲? 五 失衡的菌群,人体的灾难 1 自闭症与肠道微生物有关系吗? 2 坏情绪来源于坏细菌? 3 太干净导致老年痴呆? 4 肠道菌群是引发老年痴呆的罪魁祸首吗? 5 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迟迟未见,方向错误还是时间不够? 6 嗅觉异常,便秘和体味改变?当心患上帕金森 7 帕金森症可能起始于肠道 8 肠道微生物是帕金森症的元凶吗? 9 不停颤抖的手,源于年轻时喝下的酒?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到了三十几岁的年纪,相信不少人家中都曾有 或正在有湿疹严重的新生儿、中风的患者以及高血 压或者患糖尿病的老人,而家中同时出现这3类患者 的经历可不是人人都会有的,碰巧我经历过。 在十几年前,我可能不会意识到老人和孩子的 健康问题或许都和肠道微生物相关,但是我现在十 分确定。经过这几年对肠道微生物方面知识的不断 学习和研究,我越来越感觉到肠道微生物之于人类 健康的重要意义,我想许多从事肠道微生物领域相 关研究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与我的感受应该是一样的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但让我重新审视肠道微生物这一微小到几乎让人 忽视的物种,是从我家孩子出生开始的。 正视生命诞生的时刻——出生。因为妻子身体 的原因需要剖腹产,当时我就意识到“不好,我家 宝宝一出生就输在肠道微生物的起跑线上了”。早 有研究发现,剖腹产婴儿的胎便菌群中有益的乳酸 杆菌属定植程度显著低于顺产婴儿。新生儿的菌群 与分娩方式有关,剖腹产婴儿身上来自母体阴道的 细菌较顺产婴儿少很多,据称将产妇阴道中的微生 物涂抹于新生儿身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这种差 异。 那么,对于这种输在起跑线上的“项目”,剖 腹产婴儿后期能够赶上顺产婴儿吗?需要多长时间 ?2017年希尔(Hill)等人发表的一篇题为《婴儿 出生至24周肠道菌群组成的演变》的文章或许在某 种程度上能够给出一定的答案。研究人员通过监测 192名婴儿自出生至24周期间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发 现,足月剖腹产婴儿肠道菌群在第8周后与足月顺产 婴儿趋于相似。也有研究认为剖腹产和顺产给婴儿 带来的菌群差异会持续更长时间。那么,在这段时 间,因这种差异导致的婴儿健康问题是否能够在后 期弥补或者只能伴其一生,目前还没有定论。 珍惜生命初期的源泉——母乳。正是因为孩子 剖腹产的原因我对妻子母乳喂养的事情格外关注, 因为母乳喂养将是错过顺产机会的婴儿快速追赶肠 道微生物健康多样性的关键一环。 母乳中含有婴儿成长需要的所有营养和抗体, 是自然的恩赐。站在微生物角度来看,母乳中拥有 近千种微生物,每毫升数量可达百万个,这些微生 物源自母亲的胃肠道菌群以及哺乳期间乳房的细菌 ,是婴儿肠道中定植的第一批微生物,能够帮助婴 儿建立起肠道菌群共生系统,对增强免疫力保护婴 儿的健康十分重要。而且母乳中含有的天然低聚糖 约有上千种,它们并不是直接供给婴儿的,而是婴 儿体内肠道微生物平衡的根基。在有选择性地促进 双歧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生长的同时,抵御肠道病原 微生物的感染,维持肠道的微生物群落正常,为婴 幼儿生长发育保驾护航。 现在的婴儿配方奶粉都是参照母乳的成分调配 的,但处于一直模仿母乳从未达到的程度。母乳中 的菌群数量和低聚糖含量都是配方奶无法企及的。 婴幼儿时期肠道微生物的定植对人体健康具有十分 长远的意义,而母乳对婴幼儿肠道的影响无疑是巨 大的。 回归生命的本源——遗传基因。微生物能够在 人体中定植,是二者相互选择的结果,一方面与人 体接触到的微生物相关,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体自身 的基因。研究人员发现了十几种可遗传的与健康相 关联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均能从环境中获得,但 因人类个体基因组的独特性决定了哪些微生物更占 主导优势。参与调节肠道微生物的人类乳糖分解酶 基因与双歧杆菌之间可能就存在着一些关联性。也 许人生本就没有起跑线! 一个人从父母那里遗传的基因类型,从母体获 得的微生物,出生后的经历(包括顺产或剖腹产的 出生方式、出生后的喂养方式以及出生后接触到的 环境)都将影响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定植生长,同时 这些小东西也在影响着它的寄主。肠道微生物并不 是千人一面的,就像每个人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一样 ,肠道微生物也有其“千人千面”的独特性。什么 样的人接触了什么样的微生物,平时如何与其相处 ,都决定了这个人终将有什么样的微生物菌群与其 相依相伴、互相影响,这种现象存在于人体的一生 之中。 2004年一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题 为《肠道菌群是调节脂肪存储的环境因子》的论文 ,为肥胖症研究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外因——肠 道菌群。这篇里程碑式的论文是位于美国圣路易斯 的华盛顿大学戈登实验室发表的,当然它的意义远 不只针对肥胖症的解决,这篇文章可以说开启了人 类研究以肠道菌群为代表的人体共生微生物与健康 和疾病关系的新纪元。戈登实验室的研究给科学界 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打开了一扇门,现今 众多的科学家们都在这个领域里深耕细作。 近几年,关于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疾病和健康关 系的研究方兴未艾,生物学和医学相关领域的人都 为之兴奋,近期更是几乎每个月都会出现几篇具有 重要意义的文章。与学术界“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对其鲜有了解。现 今社会,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对疾病与健康 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的 医学科技延长了人类的生命周期,生命质量却亟待 提升。“健康是1,其他都是0”,毫不夸张地说健 康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追求的最大财富。 在本书中我将肠道微生物调节人类健康的内容 进行梳理,尝试解读人体是如何与肠道微生物共存 共荣的,希望为大家关注的疾病与健康提供一个新 的视角——从微生物的角度。当然,就像渺小人类 之于浩瀚星河,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的探索研究当前 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作为该领域的一个小小科研 工作者,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希望以简单生动 的语言将之描述一二。 段云峰 2018年6月 导语 段云峰著的《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是在人体微生物组研究持续红火的背景下完成的,从普通生物学研究者的视角出发,详细描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微生物,特别是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将不起眼的微生物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身心健康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为重新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普及。 后记 看着罗列的文字变成书,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 事儿。不由得回想是怎样的契机让我这个原来一写 作文就头疼的理科生走上科普这条路的呢? 2009年,我刚刚考上博士,没事常逛科学网博 客,时间久了不由得“手痒痒”,也开了一个博客 。在那里,用户大部分都是搞科研的老师和学生, 讨论的也都是与科学和科研相关的问题。我这人爱 较真,凡事喜欢刨根问底儿,自己不明白的东西非 得查个底掉才肯罢休。好不容易弄明白的东西自然 希望与人分享,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这个博客 就成了我表达看法的地盘,对于自己认为有疑义的 科学言论或社会现象总是有话要说,喜欢激浊扬清 、针砭时弊、直抒胸臆,活脱脱一个愤青。最开始 的文章大多数是评论社会乱象和抨击流言的,当看 到科学网上大家对我所写内容或认可或疑问的反馈 以及热烈的讨论时,顿时觉得自己做的事还挺有意 思的。虽然大部分用户都是搞科研的,但实际上真 的是隔行如隔山,搞物理的人其实并不清楚生物学 是做啥的。渐渐地,我发现我的疑问和观点能引起 大家的关注和共鸣,偶尔还能帮助人们释疑解惑。 在做科普的过程中,为了把一个问题写清楚,我不 得不查阅大量的文献,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广,掌握 的知识也越来越深入,不仅没有耽误时间,还极大 的开拓了我的视野,扩宽了我的知识面。 慢慢的,随着我在科研工作中有感而写的几篇 科普文章为人们所认可,使得学习探究专业知识之 于我的意义又多了一层——负责任地传播科学知识 。我给自己的博客起了一个名字:科学拂尘,意思 就是去伪存真,用科学的原理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现今社会人 们不再是单纯地娱乐至上,对科学知识不感兴趣, 而是长久以来对科学知识晦涩难懂的观念,隔行如 隔山的意识以及伪科普的传播束缚了大家亲近科学 拥抱科学的双手。我想给大家松松绑,至少是在自 己学习研究的领域,充当一个媒介,用最平实简单 的语言将这些科学知识介绍给大家,把复杂的科学 问题变成普通人能够看得懂的文字。 我所从事的领域比较新,有关人体共生微生物 的研究基本上是从2010年之后才开始的。学习和研 究越深入,我就越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这个领域 的知识。因为很多新的发现都颠覆了大众原有的认 知,现在人们正在做的认为是正确的或是有利于身 体健康的行为习惯,实际上可能正在默默地损害着 人体的健康。比如,抗菌皂的日常普及使用,吃抗 生素像吃饭一样常见,剖腹产率逐年上涨的需求等 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如果从人体共生微生物的角 度来看,并不是明智的做法,一时的起效可能会影 响未来的身体健康。现在,有关肠脑的认知已经得 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在前几年,当我说自己 研究的肠道微生物与大脑和行为的关系时,很多人 投来怀疑的目光,认为我的研究就是瞎胡闹。 如何才能让大家接受新的观点并对数十年来固 化的观念进行改变呢?这个难度很大。值得欣喜的 是,现在的人们身处快速发展的社会大潮之中,感 知和接受新鲜事物,新观点的能力早已超越前人, 多年的经历和教育使得他们具有清晰的分析判断和 超强的学习思考能力。于是,2015年,为了方便大 家获取和阅读科普文章,我开通了科普微信公众号 :肠菌与健康(microbiota-health),专注于宣传 肠道微生物与健康领域的科研进展。当一个科普人 将有理有据的研究,用生动有趣的文字摆在人们面 前时,收获更多的会是大家的关注和思考。话不说 不透,理不辨不明,正是这些年来不间断的科普经 历和与大家分享科学知识的初心,激励我写出了这 本书。 当然,这本书能够呈现给大家,离不开家人、 师长和朋友的帮助,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导 师金锋教授,是他引领我进人人体共生微生物的世 界;感谢高福院士、王沥教授、王晶教授、朱宝利 教授、赵方庆教授、王军教授、王欣教授、陈协群 教授、吴开春教授、聂勇战教授、张发明教授、魏 泓教授、徐健教授、蔡英杰教授、孔学君教授等前 辈、专家给予的学术支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事, 感谢吴晓丽博士,梁姗博士、律娜博士、李晶博士 、胡永飞博士、张瑞芬博士、胡晓燕博士、刘湘医 生、木森、曲艺等人提供的帮助;感谢阎医生、刘 海霞给予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唐开宇先生绘制的优 美插图;感谢热心肠先生蓝灿辉和其创办的热心肠 日报提供的文献资源支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 特别是刘杨编辑,在书名、选题和内容上的建议和 修订指导。在此,也要感谢“973”课题:重要病原 细菌关键生物学特性适应性进化机制的研究 (20l5CB554200)提供的支持。 感谢我的爱人,是她一直鼓励和支持我进行科 研工作。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每次与她的探讨交 流,都给了我不少的灵感。特别是在文字校对、语 言润色方面,她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感谢 我的宝贝女儿,她的降生给予了我无尽的快乐,也 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人生感悟;感谢我的父母、岳 父母在写作期间给予的生活方面的 书评(媒体评论) 进入21世纪,当人们兴高采烈准备为人类基因 组图谱的完成而举杯欢庆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们 的第二基因组——微生物组,在“指挥”着我们的 每一个行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微生物组学研究 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本书深入浅出、用浅显的 语言给读者讲解了微生物这个“大世界”的科学道 理。 ——高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主任 段云峰博士凭借自己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以及 积累的科学知识写成本书。如果您想了解共生微生 物与您的健康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甚至想知 道您为什么会生病,那么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会帮 助您解答这些疑问。 ——金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肠 脑研究专家 这本书是在人体微生物组研究持续红火的背景 下完成的,从普通生物学研究者的视角出发,详细 描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微生物,特别是 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将不起眼的微生物 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身心健康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和解释,为重新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提供 了很好的知识普及。 ——朱宝利 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教授,人 体基因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研究专家 作为用菌群移植挽救大量病患的医生,我在守 护肠道健康的终点,推荐阅读段云峰博士的《晓肚 知肠:肠菌的小心思》,希望读者认识健康规律, 远离慵懒催生的浮华,回归传统饮食的本朴,拥有 支撑身心的好肠。 ——张发明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 中心主任,粪菌移植专家 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存在着一个世界——肠道 菌群。它们的存在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堪称当今 健康领域最前沿、最火热的研究课题。段云峰博士 的这本书把浩如烟海的科学文献进行了井井有条的 梳理,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让我们能够轻松愉 快地系统了解这个领域的可靠知识。 ——云无心 食品工程博士,食品健康科普作 家 精彩页 1 哇,我看到了!初识微生物 记得小学四年级时,乡领导要到我们村小学检查,我这种爱调皮捣蛋的孩子就“优先”被抓去打扫卫生了。非常“幸运”,我和另一位同学被安排打扫教具室——全校最脏、尘土最厚的地方。这里除了地球仪、三角尺、排球和篮球等我们常用的教具之外,还有很多刷了浅棕色油漆的木箱子。这些跟学校年龄一样大,从来就没有打开过的箱子里不知道装的是什么。 里面究竟是什么呢?是的,你猜对了!对于当时那个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说,偷偷打开似乎是必然的。我们俩用抹布把外面厚厚的灰尘擦掉,铝质的铭牌上写着:显微镜。我们俩听说过,但从没见过。拉开侧面的钩子,打开箱盖,一个崭新的闪着亮光的灰色显微镜呈现在面前。这是一台单筒的显微镜,1个目镜,3个物镜,最下面是一个可以活动的小镜子,旁边还有几个黑色的镜头整齐地躺在海绵里。我们俩摆弄了几下也没搞明白怎么用,就把它给放回去,继续打扫卫生了。但这时候我的心里已经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 几个月后,放暑假了,抓蝈蝈、逮蚂蚱、捞小鱼等日常活动都玩腻了,百无聊赖之际,那颗好奇的种子萌发了,我想起了学校的那台显微镜。趁着中午大人们都午睡了,我偷偷溜进学校,从窗户爬进教具室,找到了那台显微镜。按照箱子里的说明书,我很快学会了如何使用。遗憾的是,说明书上并没说怎么制片。但是这也没什么妨碍,我先把手指头放在下面看看,手上的指纹沟沟壑壑的,还能看清皮肤上粘的沙土和衣服纤维。揪两根头发,捡两片树叶,抖点花粉,我还把人民币也都仔细看了看——几乎身边的东西都拿来看了,连鼻涕和唾沫也没有放过。没过多久,我找到了载玻片,自己摸索着学会了制片。老看这些“死的”东西慢慢就没了兴致,于是某一天下午,突然想看点活的东西了,我施展了抓虫的绝活,各种虫子都给我抓来一顿折腾,蜘蛛、蚂蚁、蝴蝶和蜻蜓等无一幸免。 老翻窗户去教具室里看太麻烦,于是就把它搬回家里,方便继续观察,凡是想到的东西都放在显微镜下看看。有一次,在看破水缸里沉积的雨水时,我第一次看到水里游来游去的活的东西!相比那些昆虫,这些可以在视野里动来动去的生物更有意思。水里有比较大个头的孑孓(蚊子的幼虫),还有绿色的藻类以及可能是草履虫的游来游去的“小怪物”。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现在依稀记得当时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了肉眼无法看到的活的东西的情形,激动的心情时至今日回忆起来还感触颇深,那感觉就像发现了全新的世界!再后来,我还观察了葱叶,在显微镜下看,半透明的葱白上的薄膜像极了一层层砖垒起来的“城墙”。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没有松柏油,在高倍镜下看到的都是模模糊糊的东西,没有见到过细菌。 暑假结束了,显微镜也玩够了,临开学前,我又把它送回了教具室。开学后,一方面,为了显摆我的胆大,另一方面,急于跟朋友们分享暑假里的独特经历,我跟同学说起了用学校里的显微镜看到了他们看不到的东西,并且大谈那些我看到的奇妙的不可思议的画面。一开始他们感觉也挺新奇,可后来因为根本就不知道我形容的是个什么东西,渐渐地也没了兴趣。也许,没亲眼看到过的世界,别人再怎么形容也想象不出来。显微镜为媒,结缘生物学 实际上,显微镜发明至今也有几百年了。早在1667年,英国自然科学家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就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了各种草本植物的细胞结构。由于植物细胞细长方形特别像修道院中的单人小室(cell),于是他就给这些细胞起了一个名字:Cell,还在Micrographia这本书中记录了数百张细胞结构图像,这使他成为细胞科学之父。我观察到的葱白上的“城墙”实际上就是植物的细胞,只可惜我不会画画,没能把看到的东西画出来,语言表达能力又不怎么样,以至于没能跟同学们描绘出美妙的显微世界。 也许是命运的选择,或者是命运对我的“惩罚”。正是那个暑假让我喜欢上了生物,喜欢上探索未知的生命世界。在以后的几年中,我仍然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喜欢自己在家里种草养花,喜欢养鱼、养虫子。一到夏天,就到臭水沟里捉蚯蚓喂热带鱼,一两周就繁殖出了无数的小鱼。然而,遗憾的是,我并不是大自然中生命的保护者,而是一个破坏者,在数得清的几个暑假里,就有数不清的小生命葬送在我的手中。还是在上大学以后,我才深刻体会到当时自己的残忍,那些葬送在我手中的小生命是多么可怜,为此我懊悔了很久,当然这是后话。高考之后,我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继续我的生命世界探索历程。一开始并不知道具体学什么,只因为名字里有“生物”。作为当时可能是学校里唯一用过显微镜的人,同学中只有我一个人选择了生物专业!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