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闲话开卷》是《开卷闲话》自二○○三年十 月在“开卷文丛”第一辑中亮相之后,经过十五年 ,陆续出版了第二本续编,一直到二。一六年出满 十编之后,稍稍停顿了一年多之后,以《闲话开卷 》的新书名再出发,所谓新瓶装老酒是也。 《开卷闲话十编》二。一六年八月在上海书展 与读者见面后,读者以及《开卷》的不少作者对于 “闲话”今后是继续出,还是不出,都提出了不少 的建议与意见,这里面部分有代表性的意见我在十 编后的“闲话”中有所记载,这里就不重复叙述了 ,有兴趣的读者当能从这本《闲话开卷》中读到一 二。 这次这个书名,我觉得还不错,尽管此前几位 书友对续出的书名给予了相当不错的建议,但经过 一年多的酝酿,还是确定用《闲话开卷》。 《开卷》还在一如既往地编印,闲话还在每期 一篇地写着,那么《闲话开卷》也就自然而然地应 运而生了,想必《开卷》的读者、作者大多也会对 我的这个想法持宽容接受的态度吧。 现在还想透露一个想法,就是如果《闲话开卷 》能够像已出的十本《开卷闲话》那样,还能一年 一本地出下去的话,可能十年后的景象会更有意思 。当然,十年的时间还是比较漫长的,我现在无法 想象这本书能够怎样走下去,或者怎样坚持下去, 但我可以想象一定会像以往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 往前走,就如杨绛先生二○一五年四月为《开卷》 创刊十五周年题词所说的那样:稳步前进。至于能 走到哪里,那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使然了,或者说 是作者、读者、编者多方努力才能走得远些、更远 些了。 这一年多里,《开卷》的一些老作者也与以往 过去的一些年一样,陆续走人了历史的深处,但他 们在《开卷》中留下的文字或者印记也同时进入了 《开卷》的记忆深处,去年印出的《<开卷>二oo 期》那本厚达一千五百页的纪念文集中,见证了《 开卷》这本小刊物的似水流年以及它所涵盖的人文 气息。 这本书前的五篇序,作者的文风、文笔虽各有 千秋,但闲话意蕴尽在其中。五位作者的学术背景 与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有的又有所重叠,他们与《 开卷》结缘的时间有长有短,虽然都不是早期的结 缘者,但也至少在十年左右了,缘分均不浅。其中 的邵建先生和韩石山先生至今都不曾谋面,但并不 影响我们的交流与碰撞。翁思再先生虽然也只见过 一面,但彼此的师友之间的交集并不少,为了写这 篇序,思再先生与我交流了很多次,并且还通过一 次较长时间的电话,其严谨的为学作风可窥一斑。 郑雷与许宏泉两位老兄见面的机会却不少,每每从 他们的言谈中获益良多。至于各位的学术研究、治 学风范以及创作成果我就不多作介绍了,相信读者 朋友比我更加了解。我只想说,他们各位对《开卷 》的支持与厚爱我是铭记于心的。 我不认识刘涛先生,但我知道他,也知道先生 与唐吟方兄的师生之谊,这次“开卷书坊”第七辑 的六本书名就想到请刘涛先生题写,先生应允了, 非常感谢,自然也感谢老友吟方兄的转请之功! 就写这些吧,谢谢看到这本“闲话”的读者, 谢谢长期以来支持、帮助、鼓励我的师友们,谢谢 你们,让我不断增添走下去的信心与动力。 二○一八年五月九日午间漫记于金陵南郊开卷 楼晴窗
目录 二〇一六年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二〇一七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二〇一八年 一月 二月 附录 《开卷》书缘忆杨绛 董宁文 《开卷》二期: 感谢一路有你风雨同行 董宁文 中国文人后书房:“开卷书坊”第六辑出版纪实 鱼丽 董宁文: 开卷楼里的“卧龙先生” 付鑫鑫 后记
精彩页 十二月一日,收到周实所写、扬子鳄书坊印行的《我的心思》自印本一册,本书无版权页。周实在扉页写了几句话:两年多前的文字了。为什么会写,开头的话说明了。这只是一些随感的文字,也就是看看而已了。 周实所说的“开头的话”这样写道: 锺叔河先生对我说,弄完手头的事情之后,他要写自己的自传了,书名就叫《我的故事》。我说好,我的心里同时说,那我也来写一本,书名就叫《我的心思》。于是,我就写了起来,一个人在书房里,任自己的心思流动,流成了下面这个样子,这个不成样子的样子。 这本书写了两百段“心思”,在书的最后一页《结尾的话》中写道: 好了,就写到这里。不然,就没有结尾了。不然,就只能写呀写的,一直这样写下去了,一直写到我不能写的也就是我死的那一天。每天,我的脑壳里呀正像开头说的那样“好大一堆胡言乱语在脑子里窜动着,似要撞破我的颅壁”。呵,我的可怜的颅壁呀! 同日,南京姚君伟寄赠的《月亮和六便士》([英国]毛姆著,姚望、姚君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二。一七年八月版)两位译者的双签本一册,颇值纪念。 十二月二日,收到桑农从芜湖寄来的《石秀》(施蛰存著,桑农编,花城出版社,二○一六年九月版)签名本一册。此书为林贤治、肖建国主编的“中篇小说金库”之一种,本书内收施蛰存先生历史小说六篇。桑农在微信中说:“最近在某部书中看到一页施先生手稿,上面提到他也曾有意将这六篇汇集出版未果。我无意间为先生做了此事,非常高兴。另,该书版权是陆灏先生帮助联系,经施先生之子施达授予的,一直还未有机会面谢二位。”该书所收六篇历史小说为《石秀》《鸠摩罗什》《将军底头》《阿褴公主》《李师师》《黄心大师》。 十二月三日上午,忆明珠追思会在仪征市怡景半岛酒店举行,忆明珠先生的亲人与来自各地的生前好友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追思会。 追思会分为真州布衣、白门卧客、齐东野老三个单元,由唐晓渡主持。周恒昌、戴锦章、刘春华、郭道林、赵微石、杜海、丁涛、范弘、尹石(郝光朗诵其叙事长诗《待月山房今何在》)、邓海南、冯亦同、刘祖慈、张继合、吴玉龙、陈祉曼、张雪翎、陆明生、赵文石等讲述了各自心中的忆明珠。邓海南在朗读完《打给赵老的四小碟香油》之后,又即兴打油一首:“姓赵并非赵家人,情在苍溟系苍生;血传田横五百士,心乃齐东一野僧。” 十二月六日,沈培金从杭州寄赠《四合信札》自印本一册。这本集子为沈培金与张进的往来信札,书前冯芸短序有云: 张进写给沈先生的信,多由我寄。将信投入邮筒那一刻,我也会想象香港那边,不高的老培头正乐颠颠地把信塞进邮筒的情景。 今天,通信显得缓慢与怀旧,可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见其字,感其人。敲出来的字传递的是速度,而不是温度。单看八十多岁先生在信中带及“二马、好亦好”,就深感先生的平易可亲。平日,沈先生喜欢把一些朋友的相片、图画印在纸上,做成有意思的信笺,这信读来图文并茂,近人心意,所以也成了我们的藏品。沈先生曾居北京,是《中国少年报》连载漫画“小虎子”的作者,这独特的书信,也许与此有关吧。 沈先生年长张进二十多岁,属忘年交。两人信中以“进师哥”“老帮头”等相称,这看似无长无尊的称呼,却见二人意对缘投。缘起是荣宝斋的萨先生拉沈先生看张进画展,先生观后只说“好看”二字。从此见张进连带家属都是眉开眼顺,视为友人。在我眼中,他们的友情是建立在一个“真”字上,待人以真,从艺以真。 P172-175 导语 “开卷书坊”文丛是以传播书香文韵为宗旨的“书文化随笔丛书”,丛书作者中既有知名度较高的学者、作家,更有中青年实力派的作家或学术界、出版界、读书界的名人。子聪著的这本《闲话开卷》是“开卷书坊”第七辑之一,收入《开卷书坊》2016年-2018年间每期“开卷闲话”的内容。 序言 写在文坛的边上 不清楚什么时候知道《开卷》的了。最早应该 是十多年前,在南京云南北路上的凤凰台饭店认识 它的。记得一楼接待大厅拐进电梯口的显眼处,桌 上就放着《开卷》。我想来往者都会好奇地拿上一 本,因为它是免费自取的。当年江苏文艺出版社等 都在凤凰台大楼里,凤凰台饭店本身就是江苏出版 集团盖的。因此,这个宾馆来往者文人墨客自然多 。我估计很多人就是这样认识《开卷》(至少我自 己是这样),而《开卷》又这样随着来往者被带到 四面八方。自第一次以后,只要是到凤凰台,我都 会主动找《开卷》。只是不知道现在凤凰台是否还 保留了这个传统,因为我不去那里也有若干年了。 不过,这几年我已不需要到凤凰台才能读到《 开卷》。蒙董宁文先生好意,我已经能够按期收到 。这是一册“沙发读物”,阅读它的姿态,仰、躺 、靠、攲俱可,适意就好。它的分量很轻,薄薄的 小三十二开,没有专门的封皮。让我想起二十世纪 六十年代中华书局的连续出版物《中华活页文选》 ,那是一个品牌。当然,《开卷》不比《文选》, 后者是古文经典,《开卷》却写在文坛的边上。这 是一种自带边缘的小册子,在阅读品种繁多的今天 ,不读它并不缺什么。但,一读,你却会感到和风 拂面,口舌含香;而且是在不经意间。我读《开卷 》,往往是找休息时,因为这时候的心情或心境与 《开卷》匹配。它走的是由民国发端的白话小品文 路线,以书为核心,由书而人而事而其他。读来轻 松,也很惬意,时或还有淡淡的沉思。 以文会友,《开卷》是一个文人雅集的平台, 汇聚了当今文坛上老中青三代人(老者如屠岸,已 经九十五岁)。文人在一起,自成江湖;“横竖是 水,可以交通”。《开卷》带有同人性,文人之间 没有摩擦,反而是以文唱和,彼此相长。一派其乐 融融之象,有似当年北平的京派(京派偏传统,海 派更现代)。我读那些文人过往,或旧雨新知,常 常会心。也读那些序跋,同为握笔人,往往觉得序 跋文字有时比正文更本真。当然,每期《开卷》都 必有作为《开卷》之跋的“开卷闲话”,它出自编 者,更像是编者不定期的工作日志。虽然记录的不 过是文坛上惯见的书赠往还,还有各种座谈和活动 行踪;雪泥鸿爪,它实际上就是《开卷》的事记与 编年。虽然闲话每期都在卷末,但我想,每一位读 者都难以忽略它。 我最近收到的《开卷》是第十九卷第四期,想 来这本小册子应该是第十九个年头了。这是一本纯 粹的民间刊物,它和二十一世纪一道起步。我不知 道它的经费来源,它也不发稿费。除了寄赠,亦无 有任何发行。但就这样,它却持续了十九年,慢慢 有了名气。十九年,一个儿童会变成一个大小伙子 ,但一个人又有几个十九年呢?又有几多人能十九 年如一日编一本小册子,以至让它成长为一个民间 品牌? 编者董宁文先生将自己的“开卷闲话”辑为一 册,即将出版。我与他未曾谋面,近日托序于我; 我没找到拒绝的理由,于是就有了以上。 二〇一八年四月十四日
内容推荐 《闲话开卷》是“开卷书坊”第七辑之一,作者子聪多年来所写在读书界的“开卷闲话”读书随笔选集之续。收入《开卷》2016年5月以来每期“开卷闲话”的内容,其间蕴含了大量的当代稍纵即逝的人文信息,既可作小品文也可作为文史资料去品读,可读性甚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