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捕捉意象(精)/王瑶谈摄影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作者 王瑶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王瑶,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199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99年入选荷兰乔普斯瓦特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2002年—2003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作访问学者;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荷赛”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曾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巴西等国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台湾红馆举办“粉墨人生”个人摄影作品展;出版《中国故事》、《后911》、《看不见的京剧》、《当代中国——库布其》、《当代中国——哈尔滨之春》、《家园》等个人摄影作品集和主编《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1978—2008)》等著作。
目录

前言 用心灵之光捕捉生活的意象
第1章 帕米尔高原·喀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2章 陕西安康的引汉济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3章 安徽宣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4章 江苏
(一)
(二)
(三)
(四)
第5章 天津
(一)
(二)
(三)
(四)
精彩页
(一)
2016年7月下旬,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文化援疆”之邀,我赶赴南疆。在学亮同志的安排下,从喀什驱车前往祖国西部边陲——位于帕米尔高原、昆仑山麓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昆仑山、帕米尔,对我来说是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山海经》中的西王母、洪荒之地……而最直接的视觉印象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叼羊比赛,还有那首传唱至今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我更喜欢的是电影中的另一首插曲:
戈壁滩上的一股清泉,
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风暴不会永远不住,
啊,什么时候啊,
才能够看到你的笑脸……
宽广、深邃而不失细腻,旷达、奔放又略带忧伤。
而今,我就要来到神往已久的帕米尔高原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不为别的,只为能用影像留住它。
(二)
越野车颠簸盘旋在山路上,我坐在前排,便于拍照。眼前的景物,—切对于我都是新鲜的,充溢着异域风情。我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它的面前,人们只能顶礼膜拜。
也许是因为新闻记者出身,也许是因为机会宝贵、时间短暂,这些年来我习惯于在车上拍照,拍一路上偶遇的人、目击的物,还有沿路的风景。有位友人看了我所拍的这些风景照片,戏称我为“车窗风景摄影家”。
尽管看过一些帕米尔高原的影像,然而,扑面而来的风景仍出其不意,目击之间让我心摇神迷、震撼不已。最近,“洪荒之力”一词十分时髦,几近泛滥,可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洪荒之力”吗?只有站在帕米尔高原,仰视昆仑山脉的巍峨雄奇,你才会感受到这是一种神力、一种自然之力,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无法企及的!
我在惊叹和惶恐之中,用仰角——如同我在顶礼仰望一般,拍下这摄人心魄的场景。在经过一片又一片的荒漠之后,我突然发现一个步行者和一个骑马的人!我下意识地按动快门,只一下,他们就从车窗中一闪而过。
雪山、冰川、湖水,在无垠的苍茫中,两个如同甲虫般的行者,孤独地穿越而行。其中的寓意是什么?是人生的渺小、迷茫,还是造化的神圣威严?抑或是一种生命的启示?——天地固然无垠,人固然渺小,而生命仍在律动。
这就是意象。由于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才会有多元的解读。这也是摄影的独特魅力。
昆仑的巍峨和帕米尔的浩渺让我猝不及防。它像一个巨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个饱经风霜的巨人,凝视着我。我拍下它伟岸的躯体,还有它饱经风霜的皱纹——那是一道道山峦的肌理。我甚至拍它的表情,有愤怒,有凝重,也有威严。在我的眼中,它是有生命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山峦如同壮汉,可怎么能料到它还有妩媚之姿,宛如美人一般呢?我拍下一幅湖边的冰川,真正是风姿绰约,宛如处子。
冰川是那么细腻、平滑,甚至富有弹性,如婴儿的皮肤一般。
我很羡慕那些拍风景的人,有足够时间寻找美景、等待光影,可以把风景拍得美轮美奂。学亮同志就是拍风景的高手。而总是来去匆匆的我现在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一个“车窗风景摄影家”了。就这么拍下来,后来觉得,这种拍法尽管违背常规,无法做到精致细腻,但也有它的一些特点。坐车拍摄,一是目击的景多,一步一景,其中自然有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美景。二是采用抓拍,注意力高度集中,主观状态即时融入特殊的景观之中,会生发出意想不到的意象,呈现在影像中。三是车在移动,赋予物象以动感,影像也可以获得这种动感。
当然,车窗外风景要拍得好也不易,不仅要捕捉瞬间,反应快,而且要处理好技术问题。拍风光需要一定的景深,光圈相对要小,而车拍速度快,需要平衡好其间的矛盾。
相对于我的眼花缭乱的窘境,而学亮同志却不为车窗外之景所动。我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而他如同一个亿万富翁,面对遍地滚动的金币却熟视无睹。唉,我真有点嫉妒他,他生活在新疆,见得太多了,拍得太多了!
(三)
车行几个小时后,我们来到白沙湖。我见过很多湖泊,可从未有一个湖泊如同这个高山湖神秘莫测,倏忽万变,就像我小时候玩的万花筒。云山相裹,水天一色。湖水近处看似湖蓝,可远处又呈现出碧绿色,层层铺染,转瞬即逝。大片大片的白云乘风而行,自山上席卷而来,裹挟着湖水,疾驰而过,云过水显,碧绿湖水一下子变成了黛色,波光潋滟,如梦如幻。这情景如同魔术师挥动长袍,百宝尽出;又如同川戏的变脸,异相顿生。哦,大自然,你太神奇了,神奇得让人咂舌屏气,不可言状。
湖边有许多柯尔克孜人在卖可供观赏的石头,在这儿作短暂停留拍摄后,我们便乘车准备穿越昆仑山第二高峰慕士塔格峰一侧的峰峦。慕士塔格峰7000多米高,我们路过的地方有4000多米。也许是因为刚才在湖边拍摄动作过急,此刻,我感到胸闷、头晕,十分难受。之后,高原反应越来越厉害。恰巧手机铃声响了,一看是家里来的电话,此刻,真是连电话也接不了。就这样半清醒半昏迷地前行,到塔城后,我开始呕吐,连睁开眼皮的力气都没有了。学亮同志和随行的同事丽丽对我的身
导语
王瑶著的《捕捉意象(精)》作为“王瑶谈摄影”的第二集,与《瞬间的触觉》互为姊妹篇。
该书的写作体例,与《瞬间的触觉》不同,以地域为类,将全书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先介绍一下总的情况,再做具体的案例分析,有的可能还要做一些必要的关联和提炼。
序言
2016年5月至10月,我利用扶贫、援疆活动、节
假日及工作之余,以视觉叙事的方式,拍摄当代中
国。西从帕米尔高原的塔县和南疆的喀什,东到渤
海之滨的天津,其间历经四川巴中,陕西安康,河
南三门峡,安徽宣城,江苏的宁、苏、常,足迹几
乎横穿了整个中国。这里既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西部贫困地区、中部地区,也有东部发达地区以及
现代大都市,从影像的角度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生
活的一个截面。
在这个由西向东的影像足迹中,我努力捕捉生
活中的意象。我的镜头始终聚焦于工人、农民和基
层群众,记录他们的生命状态和价值追求,反映他
们的“真善美爱”。
我想起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歌手鲍勃·
迪伦的诗《时光慢慢流逝》,诗中写道:
我们注视前方,努力不偏离生命之舟的方向。
夏日的玫瑰,依然在逐时盛开怒放,
而永不复返的,
是那静寂流逝的时光。
我不太爱听鲍勃·迪伦的歌唱,但我喜欢吟诵
他的诗。
我吟咏这首隽永而略带感伤的小诗,追忆着这
五个多月来“静静流逝的时光”。此刻,我漫步在
院中,四周空茫静谧,杳无一人。夏目的玫瑰早已
凋落,小径布满了金黄的银杏叶,夕阳的余晖抖洒
其间,宛如金蛇在游弋,搅动着秋色的烂漫和撩人
的惆怅。这幅深秋的影像不正是在寓示着时光的流
逝吗?
我是那么怀念这五个多月的摄影时光,而它只
能作为记忆,作为影像而存在,已经“永不复返”
了。
在那个“静寂流逝的时光”中,我十分想念塔
吉克人苏克苏尔一家,眷恋与他们朝夕相处的那些
日子,那些“玫瑰逐时盛开怒放”的日子。在我眼
中,塔吉克人的心胸如帕米尔高原一样宽广,性格
似乔戈里峰一样坚毅。
我从心里佩服这鹰一样的民族。我的影像被深
深打上了意象的印记,那是我的主观感悟,表达了
我拍摄时的心境状态。
我的记忆之舟此时还上溯到引汉济渭的川流中
。在那里,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精神受到一
次次洗礼。在幽暗的、深达几公里的隧道中,温度
高达40℃,马达声在狭仄的甬道中震耳欲聋,空中
弥漫着粉尘,污水如注,烂泥没脚。就是在这样的
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人们日夜奋战在秦岭腹地。
在第二天拍摄秦岭3号隧道工程时,我在洞中拍
摄了4个小时,其间几乎晕厥。此时,时光仿佛已不
再流逝,一切都被定格、被重复,只有偶尔的电光
石火表达着生命的律动。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我的
心灵之光被点燃,视觉叙事的激情在涌动,按动快
门,记录着普通工人,记录着这些“小人物”的伟
大与奉献。是的,他们到这里劳作是为了养家糊口
,可正是这一双双粗糙的大手,成就了浩大的水利
工程,铸造了当代中国的辉煌。
由于隧道深处幽暗湿热,拍摄几乎无法进行,
相机的镜头和取景器被雾气和粉尘笼罩着,感光度
几乎不能再高,光圈调到最大,快门速度才将将达
到1/30秒,勉强定住移动的物体。昏暗中相机的自
动聚焦几乎失去作用,改用手动曝光和手动聚焦,
利用偶尔的电光和远处的移动光来拍摄。我在内心
的战栗和敬畏中仰视这些真正的男子汉,他们犹如
山神一般,劈山凿洞。那是比岩石更坚忍的意志和
躯体。
这些天,当我打开电脑,看到安康的隧道工、
三门峡的金矿工、巴中的工人及农民的影像时,心
中波澜迭起。沉浸在这些群体之中,使我能够清晰
地思考一些问题:关于摄影的定位、社会的责任和
人文精神的守护,等等。时时提醒自己,则不至于
迷失。否则,如同R·G·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
》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于
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
生活是艰难的,但是,贫困阻隔不住生活的多
彩。我记得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就是一面
镜子,你冲着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冲着它笑,它
就对你笑。”我在《瞬间的触觉》的巴中篇提及,
我的一幅影像呈现的是,背坐在摩登的模特和绚丽
的橱窗前,几个揽活的“背二哥”仍带着笑容,面
对几分苦涩的人生。从他们那里,我感到了一种热
爱生活、热爱生命、永不放弃、积极向上的价值追
求。这种生活的态度,散发在巴中的市民生活、集
市交易、广场舞蹈中,体现在浓郁的地域文化中。
我为“背二哥”的笑容所打动,为广场舞者的
投入所陶醉。正如当地一位摄影师所言:“即便再
苦的日子,巴中人也会有滋有味地去过。”
什么是真善美爱?什么是人文精神?在由帕米
尔高原到渤海湾的影像足迹中,我感知并捕捉到了
它。它呈现在最普通的人群中、最平凡的生活中。
一个笑脸、一个举动、一个姿态,都是那么淋漓尽
致、浑然天成!这些“特定性瞬间”承载着我的真
情实感,我会永久地珍藏。
除了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外,我在《瞬间的触觉
》一书的前言和本书的前言中,还专门论及了我的
摄影艺术观和对摄影创作方法的具体体会,概括起
来有三方面。
其一是“特定性瞬间”。它的概念是“记录那
些特定的影像——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中具有特定
意义的物象”。这个过程是,当你目击物象呈现的
特殊机遇时,需要你具有敏锐的瞬间触觉,在这个
特定时间感受到它,用镜头定格它,你的内心状态
及主观认知与影像所呈现的意象高度契合;并且,
你能用适合记录这种“特定性瞬间”影像的方法—
—独特的光线、结构和影调等,把你瞬间的感觉表
达出来,把你期待的效果呈现出来。这个刹那,你
的主观认知、感受、想象力与物象的意象状态完全
融为一体,于是,“特定性瞬间”就这样产生了!
杨小彦在《观看作为主体》一文中是这样论述
瞬间的:“我注意到王瑶对瞬间性的个人解释,她
用‘特定性瞬间’来形容自己的观点,用以区分布
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如果比照王瑶和布列松的
作品,我发现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时空观。对于王瑶
来说,观看首先是空间性的,每一次快门都应该具
有一种凝固瞬间的独特力量,然后再组合成整体,
用以反映流动的生活世界。对于布列松来说,观看
更多时候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不同切片之间的过
渡构成了游走似的观看,让偶然性在这一过程中从
容现身。”杨小彦作为业界著名的学者,他对摄影
的瞬间确有独到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二是我所追求的“特定性瞬间”影像具有四
个特点:一是故事性画面;二是意象性内涵;三是
纪实性风格;四是诗意化语汇。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摄影个性。在本书中,我将结合具体的案例更深入
地谈论这些观点,尤其是意象性内涵。其实,这四
个方面又是互为关联的,故事性画面以影像呈现单
体和群体的故事,它往往是纪实性的定格;而意象
性内涵又离不开诗意化的摄影语汇。
其三是捕捉意象。本书的前言集中地论述了这
个问题。前言中论及摄影需要把握的三个要素:物
象一意象一影像,论及意象产生的几种情况。这些
都将在本书的案例中有更具体的介绍。
我在由西向东的影像足迹行程中,反复地实践
和思考,力求不断地超越自己的艺术实践,同时也
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摄影理念。我想,如果哪一天,
我不再想去超越自己和突破自己,那么,我的摄影
之路可能也就走到尽头了。
“超越自己”,是我的摄影创作座右铭。我要
永远对自己重复这句话,直到我再也拿不动机器,
不能再用影像思维为止。对我来说,那也就心安理
得了。
在这个由西向东的影像足迹中,我体会到生活
的重要性。没有深入的生活,便没有好的作品。这
对其他的艺术来说如此,对摄影来说更是不可或缺
的。因为摄影,尤其是纪实性摄影,它要求作者必
须“身在现场”。
当你面对生活、介入生活时,还有一个如何对
待生活的态度问题。这就是本书前言中所讲的“原
点”——敬畏生活,敬畏人民。
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他律”,而是一种自
我的认知。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自觉地行动。
当然,创作需要激情。要永远对你拍摄的物象
怀有一种冲动和渴望,哪怕是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物
象;你一旦聚焦于它,你就需要紧紧抓住它、锁定
它,努力拍出它的价值,拍出它的神韵,拍出它的
内在。毋庸置疑,捕捉“特定性瞬间”需要灵敏的
艺术嗅觉、锐利的眼光和熟练的技能。这个技能,
既包括基本的摄影技巧,也包括特殊的摄影手法。
在谈到激情的时候,伴随它的是想象力。没有
想象,就没有创造。这种想象力,是建筑在观察力
之上,再转为创造力的。没有想象力,其结果就是
平庸和苍白。贫瘠的土地上是结不出硕果的。也许
有人认为自己天生缺乏想象力,对此我不以为然。
想象力固然有天分因素,但不是不可以培养生成的
。这主要靠长期实践中的观察和感悟。只要日积月
累,有朝一日那层窗户纸就会一捅而破。
实践的过程不仅需要注意力和观察力,精力、
体力也必须相应付出。我在近期的拍摄中,经常一
天睡三四个小时,晚上十二点入寝,早上三四点起
床。有时真是觉得体力不支,难以为继。可是,一
旦遇到好题材,便又进入疯狂的状态,浑然不知冬
夏晨昏,甚至不知身在何处;只是在激情涌动中聚
焦物象,按动快门。那种状态是何等的快乐和惬意
啊!彼时,物我两忘,淋漓尽致……而往往就是在
这种超负荷的体力和精力的透支中,佳作出现了。
这看似偶然,却又是必然,并非像那句德国谚语所
说的:“你撒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是的
,有时在极为困难,甚至几乎无法拍摄的情况下,
你拍到了,那可能就是珍品,至少你自己是这么认
为的。
《捕捉意象》一书的写作体例,与《瞬间的触
觉》不同,我以地域为类,将全书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先介绍一下总的情况,再做具体的案例分
析,有的可能还要做一些必要的关联和提炼。主要
是考虑这样可能更具有可读性。
这本《捕捉意象》,作为“王瑶谈摄影”的第
二集,与《瞬间的触觉》互为姊妹篇。“王瑶谈摄
影”的第三集为《视觉少林寺》,也已经成稿付印
,不日亦将出版。以后这个系列还会增添其他的新
作。
希冀拙作能够受到读者喜欢。囿于水平有限,
书中可能有许多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
摄影同仁们批评指正。
王瑶
2017年2月
内容推荐
《捕捉意象(精)》是中国知名摄影家王瑶继《瞬间的触觉》之后“王瑶谈摄影”的第二部专著。全书讲述了作者拍摄当代中国精彩系列作品的创作经历和体会,阐述了作者的摄影理论和艺术观,论及摄影需要把握的三个要素:物象、意象、影像。
本书集思想性、学术性、技术性、可读性于一体,适合摄影师、摄影爱好者,以及热爱艺术的人们学习阅读。让你从中体会到,如何拍好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