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绝代回眸--七七\七八级大学生八人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丁仲礼//王晓东//叶健勇//孙小青//李立新等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1977年,春风初度,百废待兴。小平同志力挽狂澜,做出恢复高考决定。这不仅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也为神州大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四十回眸,白驹过隙。流年似水,日月如梭。回首往事,历历在目;人生浮沉,冷暖悲欢。丁仲礼、王晓东、叶健勇、孙小青、李立新等著的《绝代回眸--七七\\七八级大学生八人行》写下我们各自的经历,留下历史真实的记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言近旨远,静水流深。 目录 序 咀嚼历史体味人生 本书缘起 花甲之年忆少时 一蓑烟雨 逆流成河 人生历练无穷尽 人生百味 我的大学路 我的文学人生 五万里路云和月 代后记 “求是园”编辑部同仁记略 序言 10月,丁仲礼同学给我来信说,他们几位浙江 大学七七、七八级同学各自写一篇文章结集为《绝 代回眸——七七、七八级大学生八人行》准备正式 出版,以纪念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要我为该书作 一篇序言。丁仲礼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 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我之所以称他为同学,是因为 他当年在浙江大学本科学习时,我先后担任浙江大 学党委常委(1978年)和党委副书记(1980年),分管 学生工作,与他们在学校时的一些活动有直接联系 。我认为出这样一本书很有意义,遂欣然答应。 收到来信后不久,他们送来书稿时我正因患肺 炎并影响心脏功能住院治疗。在病房里我认真阅读 了他们各自写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心情十分激动 且浮想联翩。尽管这是他们各自写的文章,风格不 同,但是都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他们当年的成长历程 ,其中包含了我国一个时代的气息。他们八个人家 庭环境不同,经历也不同,但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烙 印,能从一些具体事件中反映历史。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永不停息。在进程中既 有明媚的阳光与坦途,也有狂风骤雨与高山险阻。 通常说我们的国家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文字记 载的历史超过3000年。其实语言早于文字,文字也 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没有文字之前,文明早已存 在,同样也是逐步成长和完善的。没有文字之前的 文明是通过口口相传、用简单的符号和图案记录下 来的。所以我国的文明史,究竟起于何时,还需要 继续深入地探究。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文明史 连绵不绝、从未中断是不用怀疑的。在这连绵不断 的历史中,按照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 诺斯在其所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 所说,“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聚合和连续”,中国即 使受到外邦的侵入,但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 、完全地中国化”。里阿诺斯认为,在中国长达数 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 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 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 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 共和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 的政权。 我之所以把话题拉向这里,主要是因为本书的 几位作者的文章,虽然是叙述了他们人生经历中一 个小小的片段,但也同样是在叙述历史。这就引发 了我们如何来咀嚼这一段历史的问题。中华民族有 着绵延数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历史,但是也有几百年 的落后史,特别是在近代历尽磨难,饱受欺凌。但 是中华民族从来都没有屈服、没有倒下。近代以来 ,经过几代人前仆后继的艰苦奋斗,最终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强起 来的巨大飞跃。但是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本书的作者们因各自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都经受 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考验,或者是因为家庭的贫穷 ,或者是因为当时“左”的错误政策的影响等,但 他们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住了时代变化的 脉搏,脱颖而出,各自创造了自己的人生辉煌。正 如陈大柔在文章中所说:“线是由点组成的。人生 路上若干个‘偶然’通向必然的彼岸。谁能在‘偶 然’的转折点上把握好,谁就成了自己命运的主宰 。”也正如李立新所说:人生有如爬山,可以体验 一个完整的过程,走完了人生半程的人都能体会, 痛苦、欢乐和未知的诱惑……也正如叶健勇在文章 中所说:“遇事先别灰心,试试看能否找到打开烦 恼的钥匙。而这钥匙,一定是有的。”他们就是抱 着这种乐观的心态,最终找到打开烦恼的钥匙。 1977年,全国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高 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新生。这是邓小平同志复出后 主持科技、教育工作力推的一项重大举措。40年之 后回头再看,这一举措对我们国家在经历动乱之后 恢复经济建设,以及整个民族开始重新尊崇科学与 文化、科教兴国等方面而言,其意义怎么高度评价 都不过分。“这一年的高考承载了一个民族殷切的 希望。”王晓东的切身体会,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许多年后,李曙白还在他的诗歌《在餐桌上说起 小平》中,表达了他,也是他们这一代人对邓小平 同志拨乱反正、给予他们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获 得报效祖国机会的感激之情。 七七、七八级是在非常历史时期入学的两届大 学生。一方面,被“文化大革命”耽误的众多的年 轻学子们怀抱梦想涌入考场,历届生加应届生共13 届应试者中,只有佼佼者才能如愿进入大学殿堂。 尤其是七七级,是恢复高考第一年,竞争尤为激烈 。另一方面,一大批经历过社会大舞台历练的青年 ,在入学之后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 渴求知识,刻苦学习,同时勇于思考和实践,也给 大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正如王晓东文中 所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有很强的时代责任感 和参与意识。“‘深感时不我待,一心想把被‘四 人帮’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早日为祖国的‘四个现 代化’建设做贡献。老和山下,植物园中,见到的 都是苦读学子。教学楼自习室爆满是平常之事。即 使是食堂打饭排队的一点时间,也要拿出单词卡片 背一背。”正因为如此,这两届大学生毕业之后成 才率也特别高。当年写下诗歌《啊,造山时期》的 丁仲礼,怀揣着为国家、为民族“造山”的梦想, 孜孜以求,奋斗数十年,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 重要贡献。本书的其他几位作者,也都在各自的领 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国家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正是由千千 万万名如这八位作者一样的建设者在党的领导下取 得的,每个人都做出过贡献。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 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 士。”① 本书的八名作者,来自浙江大学的不同专业, 他们结缘于一本学生刊物《求是园》。浙江大学作 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校之一,其源 头可以追溯到1897年在维新变革浪潮中创建于杭州 的求是书院。学校又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求是”校风,因此,“求是园”几乎就是浙江 大学的别称。这些同学都读理工科,但有些在进入 大学之前,在社会跌打滚爬中,就已经开始了写作 生涯;有些虽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但也自幼喜好文 学,深受熏陶,因此,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不管是他们当年所作的文章,还是在本书中对人 生经历的叙述,都文采斐然,具有可读性。相信有 兴趣的读者,读完这本书之后会有很多的收益。 《求是园》创办时,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短文 《祝求是园内百花盛开》,刊登在创刊号上。“浙 江大学无论在解放前或解放后,都培养了不少我国 科技文化工作中的佼佼者,素以‘求是、刻苦’的 学风和艰苦创业的校风立于我国学界之林。珍惜我 们过去的历史,是为了继承其良好的、有益于社会 主义事业的办学经验和办学传统,在已经取得成绩 的基础上,沿着社会主义轨道继续前进。”通过这 本书,我很高兴地看到,这八位同学毕业之后,都 始终坚持浙江大学的优良传统,通过踏踏实实的工 作,为国家建功立业。如今,他们有的还在工作岗 位上,有的已经退休,但仍在为社会做贡献。他们 从未松懈过对梦想的追求,也从未辜负历史赋予他 们的使命。正如丁仲礼在文章中最后所说:“我可 以对母校问心无愧地说一句:不管我工作做得好不 好,至少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浙大的校训!”作为他们 曾经的老师,我为他们骄傲。 谨以此为序。 2017年12月 导语 丁仲礼、王晓东、叶健勇、孙小青、李立新等著的《绝代回眸--七七\\七八级大学生八人行》通过恢复高考后第一、第二届浙江大学八名结缘于学生刊物《求是园》的大学生的自述,呈现了他们从入学之前、读书期间以及毕业之后的人生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既是纪念恢复高考制度40年,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全书满满正能量,无论工作、生活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几位都积极面对,勇于进取,努力学习,只争朝夕,献身祖国建设事业。 后记 2012年5月18日,岁值浙江大学七七、七八级学 生毕业30周年,《求是园》编辑部同仁重聚母校, 再诉衷肠,追忆创办历程,一蓑烟雨,万种风光, 那情那景,可歌可记。 1980年,余执掌校团委宣传工作,每每欲造“ 虎狼之师”,亲率文军,驰骋学台,将以有为。于 是取法古人:效伯乐而觅良驹,仿伯牙而期子期。 或于校刊、黑板报觅得美文,或于校广播偶闻清音 ,或令各系举贤荐能,按图索骥。更可忆者,当此 之时,几多学生精英自创《星星》《野草》同人刊 物,小圃奇葩,卓尔不群,讽议切时,狂态可掬。 然好事者侧目,欲加不利,黑云压城;而有情者惜 才,倍加呵护,罗致门下。曾记否?求是村家宴,群 贤毕至,酒薄情浓,诸君笑语欢声,犹萦于耳,豪 情激越,历历在目。余自谓麾下俊才尽致,雄师劲 旅,即将《浙大团讯》改版为《求是园》,书坛名 宿沙孟海亲题刊名,为之赫然增色,数期《求是园 》同仁踊跃命笔,或文或诗,或评或讯,才气横溢 ,旨意高远,文采风流,斐然成章。逐令求是学子 称羡,国内名校仰视,君等功业,校史留青,一生 辉煌,信自此而始也! 相伴数年,此乐何及!又记否?苏州拙政园一游 ,以诗酬答,此起彼伏,仿王右军兰亭曲水流觞之 聚,此等才情,此种雅趣,求是老校开创以来,恐 前有古人而后无来者矣1 30年回望,斗转星移,老和山翠色如昨,求是 园生机依旧,诸君当年尚显青涩,而今正值盛年, 昨日新鹰试翼,今朝鹏程万里;问学,则海内翘楚 ,挈领一域;治政,则大气磅礴,游刃有余;从业 ,则纵横捭阖,风生水起,而余则已为求是老圃, 守薄田而躬耕,成寡微而乐业,如此而已!呜呼!刘 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长江前波让后波”之句, 诚可信也!观后生排挞而上,足慰平生,是以记之! 2012年5月18日玉泉 精彩页 爷爷是在1969年冬天病逝的。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家就遭了厄运。我父亲是公社书记,大伯是村副大队长,叔叔是公社人武部部长,都是属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多次批斗,有时候还得被关起来隔离审查。爷爷是文盲,他不明白原因,只知道三个儿子都出了事,常常拿着烟杆,怔怔地坐在椅子上,半天不开口。总之,“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几年,对爷爷的心灵打击非常大,幸好身体并没有垮掉。 一直到1969年秋天,有一天吃早饭时,爷爷笑眯眯地同我和姐姐说:“好久没吃肉了。”姐姐那个时候已经上初中,我呢,小学刚毕业,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才能读初中,因此在家干活。听爷爷这么说,我就说明天去镇上买一刀肉。镇上离我们村只有两里多地,有个公家开的肉铺。那个时候物资极其紧张,买肉也要票,印象当中一人一个月才半斤肉票。没有肉,人人肚子里都缺油水,都希望能买到肥肉。因此,“卖肉佬”很是吃香,他对认识的人,一刀切下去,刀子往里倾斜一些,肥肉就会多一点,往外撇一点,肥肉就少了。因此,去买肉的人都得向他赔笑脸。 镇上的“卖肉佬”是认识我的,我花7毛钱,买回一斤肥瘦相间的“好猪肉”。爷爷已经把一小碗黄豆倒在水里泡了一上午。他把肥肉熬成猪油,把瘦肉和肉皮同黄豆一起炖,爷孙三人美美地吃了顿晚饭。但第二天起,爷爷就开始拉肚子。一开始他并没在意,但连续几天没好,人一下子就垮了下来。那个时候,农村根本没有药,我家邻居是个军医,刚好从部队回来休假,她叫我们去买四环素,但就是买不到。没多久,爷爷的病就转成老年性肺炎,去世了。 现在想起来,爷爷苦了一辈子,新中国成立后翻了身,分得了房子和土地,4个子女都还算有出息,本该过几年享清福的晚年生活,但他无福可享,在缺医少药的动乱年头,竟然因拉肚子而至不治!爷爷去世那一年,我13岁,姐姐14岁。 我是在爷爷去世的那个特别寒冷的冬天一下子“长大”的。 爷爷去世,全家人从不同的地方回来奔丧。那年,爷爷已经80多岁了,在当时的农村,绝对是高寿,习惯上叫“喜丧”。但家里人一想起爷爷苦难的一生,想起他对家里每个人的关爱,都非常悲痛。其中最悲伤的是我妈。妈妈对爷爷奶奶很孝顺,爷爷奶奶也很喜欢这个二儿媳妇。但我感到妈妈最担心的是爷爷去世后,谁来照顾姐姐和我。妈妈当时在楼上,抱着姐姐,她们俩哭得非常伤心。记忆中,我最后一次流眼泪是小学三年级时,那时造反派要来封我们家房子,妈妈当时问我怎么办,我说了一句:讨饭也要在村里!说完眼泪就流下来了。从此之后,我不管碰到多么伤心的事,都没有流过泪。我当时默默地站在妈妈和姐姐边上,没有哭,什么话也没有说,但在心里发誓,我一定要把这个家扛起来! 从此,我和姐姐相依为命,不久之后,小我4岁的弟弟也回来同我俩一起生活(弟弟是居民户口,不用学习做农活)。农村的习惯是男主外,女主内,我是男孩,这个家就由我来当。这里得补充一句,我父母尽管都是公社干部,但不在一起工作,并且都没有住房,办公室里支一张床,就是他们的“家”了。因此,要把几个孩子带在身边是绝对没有条件的。 姐姐和我都在上中学,学校离我家也就是15分钟路程。我们每天早饭后上学,中午回来做饭,下午再上学。下午放学回来,姐姐负责家务,我就去自留地上干活。姐姐洗菜、做饭、养猪、喂鸡、洗碗、扫地、洗衣服,这些女人的活她都包下,我的任务是种自留地,到生产队分东西。 我们家的自留地是“三年困难时期”后分的,那个时候的政策是公社干部都有自留地,因此爷爷奶奶、姐姐和我,还有父母和叔叔7个人,共分得半亩水田、几块旱地。自留地多当然是幸事,但对一个刚满13岁的小男孩来说,要种这么多自留地,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我读书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得在自留地上劳作。水田种两季水稻、一季苜蓿,有时候留一小块种芋艿和蔬菜。旱地则用来种红薯、玉米、土豆、糖梗、大豆、豌豆、毛豆、蚕豆、芝麻、萝卜、白菜、葵花、蒲瓜、棉花等。那个时候,农村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吃的大部分得自家种。比如糖票不够,就种糖梗,糖梗收获后,熬成糖。过年时,做米糕、蛋卷就用自家的蔗糖了。过年时,还要炒花生、瓜子、大豆、罗汉豆、红薯条等,在马口铁箱里保存起来,有人来时好拿出来招待客人。除花生外,这些果品都从自己地里出。 P7-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