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李玉义、逄焕成、任天志著《粮食主产区资源节约农作制研究(精)》通过开展技术试验研究及对各区域现有的资源节约型农作模式资料分析,并运用资源要素优化组装原理,研究提出了各区域资源节约型农作制主导模式,为从农作制度角度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章 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作制的必要性 第一节 国际上资源节约型农作制的经验做法 一、美国低耗持续型模式 二、以色列节水高效型模式 三、荷兰集约高效型模式 四、我国台湾地区生态低碳型模式 第二节 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作制的必要性 一、农业资源约束与利用形势日益严峻 二、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需要资源节约技术新突破 三、制度性技术是实现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节约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我国农作区资源节约农作压力空间分布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二、资源节约农作制压力指数评价指标与方法的建立 三、节水农作重点区 四、节地农作重点区 五、节肥农作重点区 六、资源节约型农作制重点区 七、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资源节约型农作制理论基础 第一节 资源节约型农作制的内涵与特征 一、资源节约型农作制概念 二、资源节约型农作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资源节约型农作制的理论基础 一、能量加速散逸原理 二、物质非闭合流动与循环原理 三、生态位与生物互补原理 四、系统工程与整体效应原理 五、农业区位及地域分异原理 六、农业可持续发展原理 第三节 我国资源节约型农作制构建框架与重点领域 一、资源节约型农作制构建框架 二、资源节约型农作制构建的重点领域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东北地区培肥节 水型农作制 第一节 东北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一、东北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二、东北地区农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现状与潜力 一、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现状 二、东北粮食生产未来需求 三、东北地区粮食增产潜力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培肥节水型农作制途径 一、东北地区地力培育型农作制途径 二、东北地区节水型农作制途径 第四节 东北地区培肥节 型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一、东北地区地力培育型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二、东北地区节水型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淮海平原节 水节 肥型农作制 第一节 黄淮海平原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一、黄淮海平原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二、黄淮海平原农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现状与潜力 一、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现状 二、黄淮海平原粮食未来需求 三、黄淮海平原粮食增产潜力 第三节 黄淮海平原节水节肥型农作制途径 一、黄淮海平原节水型农作制途径 二、黄淮海平原节肥型农作制途径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节水节肥型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一、抗旱品种+优化灌溉组合节 水模式 二、节 水种植模式 三、冬小麦一夏玉米水肥高效利用模式 四、冬小麦一夏玉米节肥模式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节地节肥型农作制 第一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生产现状与潜力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生产现状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未来需求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增产潜力 第三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节 地节 肥型农作制途径 一、节 地型农作制途径 二、节 肥型农作制途径 第四节 长江中下游节地节肥型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一、节 地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二、节 肥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四川盆地节地培肥型农作制 第一节 四川盆地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一、四川盆地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二、四川盆地农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四川盆地粮食生产现状与潜力 一、四川盆地粮食生产现状 二、四川盆地粮食未来需求 三、四川盆地粮食增产潜力 第三节 四川盆地节地培肥型农作制途径 一、四川盆地节地型农作制途径 二、四川盆地节肥型农作制途径 第四节 四川盆地节地培肥型主导模式及潜力 一、四川盆地节地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二、四川盆地节肥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西南中高原区节水节地培肥型农作制 第一节 西南中高原区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一、西南中高原区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二、西南中高原区农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西南中高原区粮食生产现状与潜力 一、西南中高原区粮食生产现状与未来需求 二、西南中高原区粮食增产潜力 第三节 西南中高原节水节地培肥型农作制途径 一、西南中高原区节水型农作制途径 二、西南中高原区节地型农作制途径 三、西南中高原区培肥型农作制途径 第四节 西南中高原节水节地培肥型主导模式及潜力 一、西南中高原区节水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二、西南中高原区节地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三、西南中高原区培肥农作主导模式及潜力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