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沉暮与新生(明)(精)/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海英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张海英著的这本《沉暮与新生(明)》从“洪武开国”开始,以明朝的建立、兴盛、衰亡为主线,对明代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既作深入浅出的解读,又带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思考,同时对明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以及历史疑案作相应的通俗考释与解说。书末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以及历史地图。 目录 序一 李学勤 序二 郭志坤 导语 01 大明王朝建立 元末群雄并起 朱元璋的崛起 削平群雄,统一中国 “大明”国号的由来 大权独揽的洪武皇帝 02 严刑重典,以猛治国 特务政治与文字狱 发展经济,奖励农桑 胡蓝之狱,整肃群臣 严刑重法,惩奸治贪 洪武年间科场案046明初大臣的悲剧 03 燕王夺皇位 明初的分封及隐患 昙花一现的建文新政 靖难之役 “诛十族”与“瓜蔓抄” 朱棣削藩,加强皇权 04 永宣治世 设立内阁与创设东厂 永乐治绩 郑和七下西洋 仁宣之治 05 宦官干政 英宗朝王振专权 土木之变 北京保卫战与英宗南归 南宫之变及影响 宪宗朝汪直跋扈 弘治中兴 正德朝刘瑾乱政 06 多事之秋 民变蜂起 宁王之乱 嘉靖革新 大礼议之争 嘉靖大倭寇 07 嘉隆乱象 首辅迭换 严嵩柄权 内阁倾轧与首辅之争 隆庆议和 嘉隆时期的政策调整 08 十年新政与短暂的辉煌 张居正蒙恩佐帝 万历新政 人亡政息的悲剧 万历三大征 国本之争 09 王朝危机 万历怠政 矿监税吏与民变 晚明宫闱疑案 东林书院与晚明党争 阉党误国 10 后金的崛起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明军兵败萨尔浒 辽沈失陷,孤守宁远 君臣猜忌,痛失良将 清兵虎视中原 11 崇祯帝无力回天 思宗励精图治 明末农民战争 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 明王朝沉疴难起 崇祯帝的悲剧 转瞬即逝的大顺政权 短暂的南明朝廷 12 明代文化 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 心学的兴起 “四大奇书” 明代科技 附录 附录一 明大事记 附录二 明代皇帝世系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结束语 序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 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 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 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 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 话”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 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 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 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 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 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 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 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 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 到最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 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 “面向大众”;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 ”。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 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 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 ,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 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 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 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 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 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 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 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 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 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 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 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 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 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 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 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 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 ,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 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 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 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 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 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 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 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 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 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 解的字一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 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 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 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 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 ,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 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 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 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 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面向大众”的,并且 在“通俗化”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 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这也很 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 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 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 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2014年8月17日 导语 张海英著的这本《沉暮与新生(明)》是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之一,是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大明王朝建立、严刑重典,以猛治国、燕王夺皇位、永宣治世、宦官干政、多事之秋、嘉隆乱象、十年新政与短暂的辉煌等,以时间为序,介绍了明朝的历史文化。 后记 一个走向灭亡的王朝,是无法人为地加以挽救的 。就在张居正去世的第二年,万历皇帝在朝内落后守 旧势力的胁迫下,对张居正当政时期参与改革的差不 多所有官员都下了黑手,还抄了张居正的家,追回生 前所赐的玺书及四代诰命,并以罪状告天下,张居正 的儿子原本在锦衣卫办事,官声也非常不错,此时也 莫名其妙地将他贬为平民,并且宣布永不录用。在抄 家过程中,张居正家中饿死的、逼死的、拷问而死的 ,有一二十人之多。要不是有人出面加以阻止,差一 点要开棺戮尸呢! 张居正的诸子,自杀的自杀了,充军的充军了。 连其女儿女婿也都不能幸免。张家此时算是倒了大霉 了。 万历皇帝所做的一切,史家以为那实质上是自毁 长城,自毁改革成果。报应也真快,那样做立刻加速 了明王朝的灭亡。民气丧尽,国运低迷,而官僚层愈 加地腐败。对张居正一门的迫害,一直到万历帝的辞 世,几十年间都没有一点点的改变。 直到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也就是离张居正 去世整整四十个年头以后(差不多涉及了两三代人) ,熹宗皇帝才想起了张居正这位大功臣、大忠臣!复 原官,予祭葬,张家家产只要有着落的一概发还。这 些,于国、于民、于家都还有什么意思呢?正如朱东 润教授在他的名著《张居正》的“尾声”一章中说的 : “国家到了艰难的时候,才想起往日的功臣。复 官复荫,一切都想激励当日的臣工,但是事情已经太 迟了。” 是啊,是太迟了。 此时,离明末农民大起义在崇祯元年(1628)的 正式爆发,只有五六年的时间了。数以万计的所谓“ 贼兵”,正啸聚于白山黑水之间,他们已经对这个王 朝完全失去了信心,他们注定要成为明王朝的掘墓人 。 此时,严格地说是此前,也就是还在明政府对张 居正一家严加惩处的万历四十四年(1616),也即是 对张居正一家恢复名誉前六年,后来被称为清太祖的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正在筹划对明 政权取而代之呢! 1622年,也就是为张居正一家人平反昭雪的那一 年,离明王朝的彻底覆亡只有大约二十个年头了。 太晚了,的确是太晚了。民气丧尽,国运惨淡, 明王朝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历史的潮流终 究是不可阻挡的,其走向究竟如何呢?且看“细讲清 史”一书。 书评(媒体评论)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正是应国家、社会之需要 的图书。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 爱国传统、奋斗精神,学习和借鉴国历史上治国理政 的丰富经验。作者多是历史学博士、教授、副教授, 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我认为这套书是很有特色的通 俗化的学术著作。 ——邹逸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一套有特色的普及版中 国历史著作,深入浅出,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对某 些重大的出土文物加以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 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 典故加以评说,对某些神话传说加以评论,附录内容 除了通俗普及作用外,还大大增强了学术性和权威性 。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非常好的,应该说 切中了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 转型过程中,因此,特别需要重视从悠久的历史中汲 取经验,在这方面这套书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精彩页 削平群雄,统一中国 朱元璋称帝前,以应天为中心的吴政权,西面是徐寿辉的活动范围(后被陈友谅所取代,国号为汉),东面为张士诚的崛起之地,东南浙江有方国珍,南方福建有陈友定,北面则有红巾军的主力小明王。东西两面虽是敌对之方,但却起着隔绝元军主力部队的作用,特别是北面的红巾军,一直抵抗着元朝部队。这种局面给了朱元璋发展壮大的机会。等到小明王的部队被元军大部分消灭以后,元朝的军事力量也基本消耗殆尽,再也无力聚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了。而这时的朱元璋也以应天为中心站稳了脚跟,扩大了控制区域,其主要精力也转向对付割据的群雄。 面对陈友谅、张士诚相互串通,准备东西夹击的形势,刘基向朱元璋指出,张士诚保守多疑,胸无大志,成不了大事;倒是陈友谅雄踞上游,时常觊觎东下,且此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应先对付。陈氏一灭,张士诚势单力孤,也就不足虑了。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主张,决定首先对付陈友谅。至正二十三年(1363),双方爆发了著名的鄱阳湖水战。这次战役中,陈友谅拥兵六十万,大舰数十艘;而朱元璋则只有二十万的兵力,且用的是小船,应该说双方力量对比非常悬殊。但由于朱元璋部下士气旺盛,且小船机动灵活,陈友谅部下则士气低落,未战先怯,故而重演了一场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朱元璋采取火攻,大败陈军。陈友谅本人也在这次战役中中箭丧命,陈军主力被消灭。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亲率大军进攻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率部投降,至此,陈友谅的政权灭亡了。 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派兵进攻东部的张士诚。割据江苏的张士诚,在元政府的进攻和安抚面前,时战时降,反复无常。面对朱元璋的大举进攻,他自恃占据江南富庶之地,粮草充足,殊死抵抗。吴元年(1367)九月,苏州被攻克,但张士诚拒不投降,被俘后押送应天,“东吴”灭亡。朱元璋对张士诚的誓死不降和苏州富绅支持张士诚顽强抵抗的行为至为恼怒,故而明初江南苏州、松江一带的赋役奇重,与此不无关系。 陈友谅、张士诚的被灭,使朱元璋摆脱了东西两面受敌的局面,他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其他的割据势力了。吴元年九月,朱元璋派兵进攻盘踞浙东的方国珍。方国珍虽占领浙东沿海一带,拥有水军千艘,但在朱元璋强大的攻势下,只抵抗了三个月便计穷投降。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但全国的统一还远未实现。当时朱元璋据有相当于今天的两湖地区、河南东南部、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基本上占领了当时全国土地最肥沃、物产最丰富、人口密度最高、最繁荣富庶的地区。全国其他地区除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外,西部是以四川为中心的夏政权(明玉珍),云南由元宗室蒙古贵族梁王镇守,两广有效忠元朝的何真,福建有效忠元朝的陈友定。朱元璋开始了南征北伐的统一进程。 从洪武元年到洪武五年(1368—1372),朱元璋很快平定了福建陈友定、两广何真及西南四川的明玉珍,云南梁王自恃地处僻远,拒绝招降。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在明将蓝玉、沐英等三十万大军进攻下,梁王逃到晋宁自杀,云南才最后平定。至此,朱元璋基本上统一了南方。 吴元年(1367)十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北伐。由于北伐军队纪律严明,战略部署正确,加之元军此时已无力抵抗,因此北伐军事进展顺利。仅三个月徐达就平定了山东,继而西行攻下汴梁,挥师潼关。朱元璋亲自坐镇汴梁,指挥进兵元都的大决战。洪武元年七月,徐达与诸将会于山东临清,大军沿运河长驱北上,直逼直沽(天津),元将也先白海口逃跑。七月十八日,元顺帝弃大都北遁;八月初二,徐达率北伐军进入大都。从1271年元世祖建国号以来,统治了中国九十八年之久的元朝,至此结束。元顺帝北逃后,其残余势力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才被最后降服。朱元璋从起义到完成全国的统一,前后用了三十五年多的时间。 P9-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