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厉以宁,江苏仪征人,1930年11月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教育经济学》、《关于经济问题的通信》、《消费经济学》、《简明西方经济学》、《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国民经济管理学》、《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厉以宁论民营经济》、《希腊古代经济史》、《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合著)、《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中国经济往何处去》、《经济·文化与发展》、《厉以宁改革论集》、《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等。 目录 上册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评加尔布雷思的《经济学和公共目标》 希克斯对凯恩斯经济学说的解释和评论 当代西方宏观福利理论述评 萨缪尔森《经济学》剖析 关于消费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关于比较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维克赛尔和瑞典经济学传统 爱德温·坎南和伦敦学派的形成 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经济理论依据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协调的理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参考意义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五十年 下册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提出 “自然失业率”假说与货币学派的就业对策 劳工市场技术结构的分析 劳工市场社会结构的分析 劳工市场地区结构的分析 合理预期学派关于就业问题的基本论点 关于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长期就业趋势的论述 从传统西方福利经济学到新福利经济学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演变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国际金融学说史》导言 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性质和特征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国际金融研究 现代国际金融学说概述 后记
导语 厉以宁是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创立者和中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是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18年12月18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厉以宁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著述丰厚,影响深远。数十年来,他发表了大量论文,刊载于各个时期不同的期刊、报纸上,如果不加以整理、辑录则系统性不易呈现,也难以为学界更好地使用。“经济与改革”将厉以宁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表的主要论文及读书笔记等进行系统梳理、编辑,并在统一体例下辑录成册,向读者集中展示厉以宁多年的学术精华。所选文章基本保持原貌,在保留其大量学术成果的同时,也为研究厉以宁个人学术史提供了基础资料。 “文选”还收录了厉以宁尚未发表的分析新时代中国经济现状和展望前景的文章。 《经济与改革:西方经济学说读书笔记(上下)》是厉以宁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史相关课程时,阅读西方经济学著作后所写的读书笔记,珍藏30余年,首次结集出版,弥足珍贵。 内容推荐 《经济与改革:西方经济学说读书笔记(上下)》为厉以宁纪80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史相关课程时,阅读西方经济学著作后所写的读书笔记,以及为一些经济学著作所撰写的序言等,共计28篇。内容涉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领域内西方众多经济学派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凯恩斯、熊彼特、萨缪尔森等代表人物和他们对世界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理论观点,劳动力市场的相关分析,就业与通货膨胀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西方经济学说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