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叫皮卡的男孩,快乐而又波折的成长故事书。这个孩子,在出生前就因医生误诊而差点丧命,出生后还没来得及享受父母爱护,就被送回老家做了“半留守”儿童;好不容易在乡下闯出了他的一片天地,又忽被带回北京开始了上学。多彩的乡下与单调的城市、撒欢的生活与规矩多多的生活,皮卡在人生开始就经历了身不由己的苦恼。 随后,又身体力行地带我们去经历了一系列的成长的故事和生命的考验,比如友谊的、家庭的、人性的、道德的,甚至社会的。 皮卡的故事是真实的、平凡的,也是多彩的。让我们跟随他,去继续体味人之初的真善美,体味成长的酸甜苦,体味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吧! 一个父亲眼中的孩子,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曹文轩“不一样的童年”成长小说! 《我的儿子皮卡:再见钢琴》为其中一册。 皮卡到上学的时候,回去了北京。北京的日子是美好的,也是忧愁的。皮卡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要开始上课外班了。他在弹钢琴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没想到,因为一个叫絮絮的小女孩,皮卡放弃了钢琴……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甜橙树》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浙江定制版)》、《红瓦》、《根鸟(浙江定制版)》、《细米》、《青铜葵花(浙江定制版)》、《天瓢》、《大王书》、《我的儿子皮卡》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14卷)。 《红瓦》、《草房子(浙江定制版)》、《根鸟(浙江定制版)》、《细米》、《天瓢》、《青铜葵花(浙江定制版)》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四十馀种,其中有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宋庆龄文学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目录 1 一个人的夜晚 单人床 油麻地的黑甜乡 空床 2 丢在路上的魂 心中的呐喊:上路!上路! 兜风 渔夫码头 迷路 走遍天下 3 紫疤 杜夏老师 咳嗽 鞋子(一) 鞋子(二) 疯 紫疤 满地黄叶 4 钢琴 乐器 “里头”有个魔鬼 调琴 絮絮 长发叔叔 灵光 压抑住的哭泣 再见,钢琴 附录
导语 曹文轩著的《我的儿子皮卡》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历史”书。以男孩“皮卡”的眼光,记述了他从还未出生就开始的不一样的人生。 皮卡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抗争和不满而出生的。但在他以后的岁月里,却是始终以一个孩子的纯真、善良、友爱和热情面对他的人生和这个世界的。他会经历一系列因年龄增长、大人工作变化等带来的生活变化,同时也会遭遇到一系列涉及社会现实、人性善恶、道德选择等等的事情。这个男孩,正如许许多多的孩子一样,在父母亲人一路的保驾护航中逐渐成长,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我的儿子皮卡:再见钢琴》为其中一册。 皮卡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爸爸妈妈把他接回了北京。北京的日子是美好的:皮卡可以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开车去兜风;可以在幼儿园和最喜欢的杜夏老师一起疯。北京的日子也是忧愁的:皮卡要开始睡自己的单人床,虽然皮卡十分怀念在乡下和奶奶姑姑一起睡的日子;跟别的城里孩子一样,皮卡也要被着学钢琴,不过他也不是那么讨厌钢琴,因为一个叫絮絮的小女孩弹琴弹得很好…… 精彩页 单人床 皮卡离开北京时,不过才六个月。北京对于皮卡来说,几乎没有在他的头脑里留下什么印象。 皮卡对爸爸、妈妈、哥哥倒也不特别陌生,因为每年的暑假寒假,他们都要到油麻地那边去看他(同时也是为了看爷爷奶奶和姑姑们)。平时,姑姑们又总是不时地给皮卡打开相册,让皮卡看爸爸、妈妈、哥哥的照片。而北京的电话,至少每周打来一次。 但,北京城却是陌生的——自从他去了油麻地,就只回过北京一次。 妈妈和哥哥都来接他和奶奶了。 当妈妈抱着他走出火车站来到大街上时,皮卡的眼神显得惊奇而又慌张。川流不息的车辆、来来往往的人群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楼大厦,使皮卡睁大了眼睛,不住地转动着脑袋。 眼前的一切,都是他不曾看到过的。 这是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一片喧哗。 而他曾生活过四年半时间的油麻地,却是宁静的。那里的河,那里的田野与树木,都是宁静的。甚至是那里的人,他们不慌不忙地走着,也是宁静的,他们就像是大河边或田野上的树。 一辆长长的公共汽车,从他们面前呼啸而过,皮卡连忙向奶奶张开双臂,做出要让奶奶抱他的姿态。 妈妈没有将他交给奶奶。 皮卡便张开双臂,向奶奶倾过身子。 奶奶说:“让妈妈抱吧。” 皮卡不干,一个劲儿地做出要奶奶抱他的架势。 妈妈只好将他交给了奶奶。 他双手搂着奶奶的脖子,这才稍微放松下来。 现在,奶奶就是乡村,奶奶就是过去四年半的岁月。 排了很长的队,一家人才坐上出租车。 一路上,皮卡就一直抱着奶奶的脖子……从皮卡出了火车站的那一刻起,不管他愿不愿意,他便不再属于油麻地那边的孩子了。 他是一个北京孩子。 北京孩子就是北京孩子。 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要改变——必须改变。 比如说睡觉。 在爷爷家,皮卡从来就没有一人独自睡过。不是和奶奶睡,就是和四个姑姑睡。当然,一年里头,至少有三百个夜晚,是和三姑睡的——枕的是一个枕头。 而现在,一张小床早在十天前就为他准备下了。 一张白色的小床,是从宜家家居买回来的。妈妈精心挑选了床单、被子以及枕头,图案、颜色都很适合皮卡这样的年龄。一看上去,就是一张儿童床,并且是那种适合男孩睡在上面的儿童床。 它在静静地等候它的小主人。 看着它,仿佛能听到它在说话:睡上来吧!可是很舒服的啊! 爸爸妈妈甚至给了皮卡一个房间——一个比哥哥皮达稍微小一些的房间。 爸爸妈妈差不多用了整整一个星期布置了这间房。从墙上贴的、挂的,到桌上摆的,地上铺的,所有一切,都是为皮卡而存在的。 妈妈告诉皮卡:“这是你的房间,那是你的床。” 皮卡惶惑地看着,连忙抓住了奶奶的手。 当天晚上,爸爸妈妈就想让皮卡睡到他的房间、他的床上,但没有能够做到。天黑之后,皮卡就形影不离地跟着奶奶。那样子,好像生怕有人要把他扔到荒郊野外似的。 爸爸弯下腰,指着那张床:“皮卡,那可是你的床呀!” 皮卡的身子紧紧地贴着奶奶:“我和奶奶睡一张床!” 妈妈也弯下腰,望着皮卡的眼睛:“皮卡不小了,皮卡应该睡到自己的床上去了。” 皮卡不说话,只是拉着奶奶,一个劲儿地要进另一个房间——他知道,那间房间是为奶奶准备的。 奶奶说:“就让他跟我睡吧。” 奶奶和皮卡刚到,爸爸妈妈觉得也不好太坚持,只好笑了笑,作罢。 皮卡在奶奶怀里睡下后,却没有很快入睡,而是在黑暗中骨碌骨碌地转动着眼睛。 外面的路灯很亮,透过薄薄的窗帘照进房间。 皮卡并没有在奶奶怀里乱动,但奶奶还是感觉到了皮卡没有睡。 “皮卡,天不早了,快点儿睡吧。”奶奶轻轻拍了拍他的胸脯。 皮卡不吭声,侧过身,面对着奶奶,并把一只胳膊放到了奶奶的脖子上。 奶奶用手揽了一下皮卡,让他更靠近了她一些:“奶奶知道皮卡为什么不睡觉。” 皮卡钻到了奶奶怀里。 奶奶说:“皮卡不想一个人睡。” 皮卡不吭声。 “可是皮卡不小了,皮卡也该一个人睡了。” 皮卡用劲搂着奶奶的脖子。 奶奶也睡不着,轻轻地拍打着皮卡的后背。 P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