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孔子传(精)/钱穆作品精选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钱穆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钱穆著的《孔子传(精)/钱穆作品精选》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所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故本书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
目录
序言
再版序
第一章 孔子的先世
一、弗父何
二、正考父
三、孔父嘉
四、孔防叔
五、叔粱纥
第二章 孔子之生及其父母之卒
一、孔子之母
疑辨一 叔粱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干
二、孔子生平
疑辨二 孔子生平
三、孔子父母卒年
疑辨三 孔子少孤不知父墓
第三章 孔子之早年期
一、孔子之幼年
二、孔子十五志学
三、孔子初仕
第四章 孔子之中年期
一、孔子授徒设教
二、孔子适齐
疑辨四 孔子适齐诸节
三、孔子返鲁
疑辨五 孔子五十学易
第五章 孔子五十岁后仕鲁之期
一、孔子出仕之前缘
疑辨六 阳货为大夫与公山弗扰以费叛
二、孔子为中都宰至为司空、司寇
疑辨七 孔子为大司寇及诛少正卯
三、孔子相夹谷
疑辨八 《穀粱》与《史记》记夹谷之会
四、孔子堕三都
第六章 孔子去鲁周游
一、孔子去鲁
疑辨九 孔子为师已之歌
二、孔子适卫
三、孔子过匡过蒲
疑辨十 孔子围于匡与过宋遭司马魋之难
疑辨十一 孔子将渡河西见赵简子
四、孔子返卫出仕
疑辨十二 孔子在卫主蘧伯玉家
疑辨十三 子见南子
五、孔子去卫
疑辨十四 孟子言孔子未尝终三年淹
六、孔子过宋
七、孔子至陈
疑辨十五 孔子两至陈
疑辨十六 陈蔡大夫谋围孔子
疑辨十七 楚昭王迎孔子
八、孔子至蔡
九、孔子自蔡返陈
十、孔子自陈返卫
疑辨十八 卫孝公与陈湣公
十一、孔子自卫返鲁
疑辨十九 季桓子临死嘱康子召孔子
疑辨二十 季康子以欲召孔子问冉有
第七章 孔子晚年居鲁
一、有关预闻政事部分
二、有关继续从事教育部分
疑辨二十一 宰我列言语科
疑辨二十二 有若状似孔子
三、有关晚年著述部分
疑辨二十三 孔子删诗
疑辨二十四 孔子序书作《易传》
第八章 孔子之卒
一、孔子之卒与葬
疑辨二十五 孔子泰山粱木之歌
二、孔子之后世
三、孔门七十子儒学之流衍
附 孔子年表
附录(一) 读胡仔《孔子编年)
附录(二) 读崔述《洙泗考信录)
附录(三) 读江永《乡党图考》
附录(四) 旧作《孔子传略》
序言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
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
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
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
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
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孔子生平言行,具载于其门人弟子之所记,复经
其再传三传门人弟子之结集而成之《论语》一书中。
其有关于政治活动上之大节,则备详于《春秋左氏传
》。其他有关孔子言行及其家世先后,又散见于先秦
古籍如《孟子》、《春秋公羊》、《毂梁传》、《小
戴礼记·檀弓》诸篇,以及《世本》、《孔子家语》
等书者,当尚有三十种之多。最后,西汉司马迁《史
记》采集以前各书材料成《孔子世家》,是为记载孔
子生平首尾条贯之第一篇传记。
然司马迁之《孔子世家》,一则选择材料不谨严
,真伪杂糅;一则编排材料多重复,次序颠倒。后人
不断加以考订,又不断有人续为孔子作新传,或则失
之贪多无厌,或则失之审核不精,终不能于《孔子世
家》以外别成一惬当人心之新传。
本书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作
传。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
“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
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
治事业次之。因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
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后代尊孔子为至
圣先师,其意义即在此。故本书所采材料亦以《论语
》为主。凡属孔子之学术思想,悉从其所以自为学与
其教育事业之所至为主要中心。孔子毕生志业,可以
由此推见。而孔子之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
境实践之一部分。虽事隔两千五百年,孔子之政治事
业已不足全为现代人所承袭,然在其政治事业之背后
,实有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番精神,为孔子学
术思想以学以教有体有用之一种具体表现。欲求孔子
学术思想之笃实深厚处,此一部分亦为不可忽。
孔子生平除其自学与教人与其政治事业外,尚有
著述事业一项,实当为孔子生平事业表现中较更居次
之第三项。在此一项中,其明白可征信者,厥惟晚年
作《春秋》一事。其所谓订礼乐,事过境迁,已难详
说,并已逐渐失却其重要性。至于删诗书,事并无据
。赞《周易》则更不足信。
以上关于孔子之学与教,与其政治事业、著述事
业三项层次递演之重要性,及其关于著述方面之真伪
问题,皆据《论语》一书之记载而为之判定。汉儒尊
孔,则不免将此三项事业之重要性首尾例置。汉儒以
《论语》列于小学,与《孝经》、《尔雅》并视,已
为不伦。而重视五经,特立博士,为国家教育之最高
课程,因此以求通经致用,则乃自著述事业递次及于
政治事业,而在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
,则不免转居其后。故在汉代博士发扬孔学方面,其
主要工作乃转成为对古代经典之训诂章句,此岂得与
孔子之述而不作同等相拟。则无怪乎至于东汉,博士
皆倚席不讲,而太学生清议遂招致党锢之祸,而直迄
于炎汉之亡。此下庄老释氏迭兴并盛,虽唐代崛起,
终亦无以挽此颓趋。此非谓诗书礼易可视为与儒学无
关,乃谓孔子毕生精神,其所谓学不厌、教不倦之真
实内容,终不免于忽视耳。
……
本书作意,旨在能获广泛之读者,故措辞力求简
净平易,务求免于艰深繁博之弊。惟恨.行文不能尽
求通俗化。如《论语》、《左传》、《史记》以及其
他先秦古籍,本书皆引录各书原文,未能译为白话。
一则此等原文皆远在两千年以上,乃为孔子作传之第
一手珍贵材料,作者学力不足,若一一将之译成近代
通行之白话,恐未必能尽符原文之真。若读者爱其易
读,而不再进窥古籍,则所失将远胜于所得,此其一
。又孔子言行,义理深邃,读者苟非自具学问基础,
纵使亲身经历孔子之耳提面命,亦难得真实之了解,
此其二。又孔子远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当时之列国形
势、政治实况、社会详情,皆与两千五百年后吾侪所
处之今日大相悬隔。吾侪苟非略知孔子当年春秋时代
之情形,自于孔子当时言行不能有亲切之体悟,此其
三。故贵读此书者能继此进读《论语》以及其他先秦
古籍,庶于孔子言行与其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之第一
大圣人者,能不断有更深之认识。且莫谓一读本书,
即可对了解孔子尽其能事。亦莫怪本书之未能更致力
于通俗化,未能使人人一读本书而尽获其所欲知,则
幸甚幸甚。
本书开始撰写于1973年之9月,稿毕于74年之2月
。3月入医院,为右眼割除白内障,4月补此序。
1974年4月钱穆识于台北外双溪之素书楼
导语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钱穆著的《孔子传(精)/钱穆作品精选》为求能获读者之广泛诵读,故篇幅力求精简。凡属孔子生平事迹,经历后人递述,其间不少增益失真处,皆一律删削。
精彩页
第三章 孔子之早年期
一、孔子之幼年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生士族家庭中,其家必有俎豆礼器。共母党亦土族,在其乡党亲戚中宜尚多士族。为士者必习礼。孔子儿时,耳濡目染,以礼为嬉,已是一士族家庭中好儿童。
二、孔子十五志学
孔子自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二)(此指《论语》篇目次第,下同)
孔子幼年期之教育情况,其详不可知。当时士族家庭多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为进身谋生之途,是即所谓儒业。《说文》:“儒,术士之称。”术士即犹言艺士也。儒乃当时社会一行业,一名色,已先孔子而有。即叔梁纥、孔防叔上不列于贵族,下不侪于平民,亦是一士,其所业亦即是儒。惟自孔子以后,而儒业始大变。孔子告子夏:“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六)可见儒业已先有。惟孔子欲其弟子为道义儒,勿仅为职业儒,其告子夏者即此意。
孔子又曰:
三年学,不志于谷,不易得也。(八)
可见其时所谓学,皆谋求进身贵族阶层,得一职业,获一份谷禄为生。若仅止于此,是即孔子所谓之小人儒。孔子之为学,乃从所习六艺中,探讨其意义所在,及其源流演变,与其是非得失之判,于是乃知所学中有道义。孔子之所谓君子儒,乃在其职业上能守道义,以明道行道为主。不合道则宁弃职而去。此乃孔子所传之儒学。自此以后,儒成一学派,为百家讲学之开先,乃不复是一职业矣。孔子自谓十有五而志于学,殆已于此方面知所趋向,并不专指自己对儒者诸艺肯用功学习言。
《檀弓》:
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
父母之丧满一年为小祥,满两年为大祥,皆有祭。此当指母卒大祥之祭。时孔子尚在少年,然已礼乐斯须不去身。此见孔子十五志学后精神。
三、孔子初仕
士族习儒业为出仕,此乃一家生活所赖。孔子早孤家贫,更不得不急谋出仕。
《孟子》: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委吏乃主管仓库委积之事,乘田乃主管牛羊放牧蕃息之事。当时贵族家庭即任用儒士来任此等职务。
孔子自曰: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九)
为委吏必料量升斗,会计出纳。为乘田必晨夕饲养,出放返系。此等皆鄙事。孔子以早年地位卑贱,故多习此等事。
《家语》:
孔子年十九,娶于宋开官氏,一岁而生伯鱼。伯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名曰鲤而字伯鱼。
开官氏亦在鲁,见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云宋开官氏,则亦如孔氏,其家乃自宋徙鲁。古者国君诸侯赐及其下,事有多端。或逢鲁君以捕鱼为娱,孔子以一士参预其役,例可得赐。而适逢孔鲤之生。不必谓孔子在二十岁前已出仕,故能获国君之赐。以情事推之,孔子始仕尚在后。
《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昭子问少嗥氏官名云云,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是岁孔子年二十七,其时必已出仕,故能见异国之君。故知孔子出仕当在此前。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三)
此事不知在何年?然亦必已出仕,故得入太庙充助祭之役。见称日“鄹人之子”者,其时尚年少,当必在三十前。然其时孔子已以知礼知名,故或人讥之。“是礼也”,应为反问辞。孔子听或人之言,反问说:“即此便是礼吗?”盖其时鲁太庙中多种种不合礼之礼。如三家之以雍彻,孔子曰:“雍之歌,何取于三家之堂?”(三)此乃明斥其非礼。但在孔子初入太庙时,年尚少,位尚卑,明知太庙中种种非礼,不便明斥,遂只装像不知一般,问此陈何器?此歌何诗?其意欲人因此反省,知此器不宜在此陈列,此诗不宜在此歌颂。特其辞若缓,而其意则峻。若仅是知得许多器物歌诗,习得许多礼乐仪式,徒以供当时贵族奢僭失礼之役使,此乃孔子所谓仅志于谷之小人儒。必当明得礼意,求能矫正当时贵族之种种奢僭非礼者,乃始得为君子儒。孔子十五志学,至其始出仕,已能有此情意,达此境界,此远与当时一般人所想象之所谓知礼不同,则宜乎招来或人之讥矣。
孔子又自曰: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二)
知孔子之学,非追随时代之风气,志在求业而学。若是追随时代,志在求业,此非可谓之志于学。孔子之志于学,乃是一种超越时代、会通古今之学。孔子在十五之幼年,而已于此有所窥见而有志寻求,可谓卓乎不伦矣。三十而立者,孔子至于三十,乃确乎卓然有立,独立不倚,强立不反。自知其所学之有成,而不随众为俯仰。此一进程,正可于子入太庙之一节记载中觇其梗概。
P8-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