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品读徽州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邵宝振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邵宝振,1965年7月生,现任歙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黄山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徽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朱子研究会理事。以读书写作为乐,致力于徽州文化研究及散文创作,先后在《中国档案报》《徽学丛刊》《徽学研究》《徽州社会科学》《黄山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徽州记忆·1938》《沙溪集略》等著作。 后记 我生在徽州、长在徽州,对徽州的山山水水、一草一 木都饱含深情;对徽州的民俗风情耳濡目染,感同身受; 对徽州文化情有独钟,顶礼膜拜。特别是近十余年的跑田 野、寻文书、拓碑刻、读古籍,使我对徽州及徽州文化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所谓懂得越多,爱得越深,我成了一个 地地道道的徽州迷。 与徽州文化结缘是偶然中的必然,2005年,我调到歙 县档案局工作。离开纷扰的人和事,一颗浮躁的心渐渐淡 泊下来,让我能够静下来读读书、听听雨、赏赏花。“上 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我大 学学的是中文,读书写作是我的爱好。歙县档案馆有较为 丰富的徽学图书与资料,这样我就一头扎了进去,边学边 写,现学现卖,十余年下来,也算是聚沙成塔,小有收获 吧! 《品读徽州》这本小册子收录了笔者自2006年至2016 年11年间所写作的有关徽州山水、人文、历史、民俗等方 面的散文70篇,大部分已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虽说文 中有些资料性的文字,但主要是采用散文的笔调、通俗的 语言、轻快的文风,向人们介绍徽州及徽州文化,可读性 较强。 此书能够顺利出版,完全得益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 社会学院及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我的支持与厚爱。谨此 ,特向安徽省徽学学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世 华先生,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徐彬院长、刘道胜 副院长以及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诸位领导、孙新文主任 、蒋璐编辑等表示衷心的感谢!王世华先生、洪振秋先生 还于百忙之中撰写序言;著名作家、书画家程兵先生(中 共歙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歙县人民政府原副县长) 题写书名,为本书增辉添彩,谨致以深深的谢意! 十余年来,我的爱人对我默默地支持、鼓励与理解, 使我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我的朋友 及女儿丹琳对我的文章提出的中肯意见与建议,使我受益 良多;民间藏家程振邦、王庆勇、吴立春等诸先生不吝惠 赐资料,使我时有所获;黄山日报社的曹丽、高莉莉、王 莉、李小云等编辑对我一直以来的鼓励,也是我不断前进 的动力;我的妻子、母亲等家人为我承担家务,照顾孩子 ,使我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徽州文化的宣传与研究,感恩 于心,未及表述。今借《品读徽州》一书正式出版之际, 向所有长期支持与鼓励我的朋友与家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徽州山水秀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仅靠一本小册 子是难以尽述其美的。但见鳞见爪,窥一斑而见全豹,《 品读徽州》一书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则善莫大矣 ! 邵宝振 2017年10月8日于古歙玉屏小筑 目录 第一辑 风光绝佳处 水墨徽州 住在徽州 美哉,徽州水口 徽州古城门 徽州古塔 风雨廊桥 徽派园林艺术 浦口风光入画图 寻访歙城四大名泉 徽杭古道行 问政古道风景独美 探访文昌古道 走过渔梁 走进柔川 春日小岩访古寺 渔梁坝情思 第二辑 物华天宝地 中国四大古城 新安“四宝堂” 徽州茶香香千年 徽菜 游千年府城,品百味小吃 三潭枇杷熟了 徽派盆景 徽州古树 罕见的古樟树禁伐碑 第三辑 人杰竞风流 舒雅——徽州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郎 新安名医张扩 “御书楼”拾遗 恩耀两牌坊 献书四大家 江南大儒汪宗沂 新安“印痴”汪启淑 黄宾虹主办的民国小报——《沪黄报》 徽州收藏大家——许承尧 生活即教育 茶商洪斌彩 第四辑 商业风云录 四大行业逞英豪 徽商古道 风雨新安江 常熟徽州会馆 “茶引”小解 “说帖”里的徽州学徒 “鱼鳞册”里乾坤大 徽州田赋与“庚子赔款” 第五辑 艺苑谱春秋 漫谈徽商的文化消费 苏浙与徽州的一次文艺盛会 李白歙州访宣平 徽州楹联 富庶风雅地,飞鸿石上留——记徽州书法刻石 《桃花书屋石刻》赏析 徽州禁碑 徽派篆刻中的“歙四子” 徽州版画 徽州墨模 茶庄竹枝词 邓石如与徽州的不解之缘 第六辑 民俗殊可观 徽州民歌 十里红云做嫁妆一记徽州红妆馆 独具韵味的商妇信函 徽州灯会 承狮麒麟舞 徽州婚俗 上叶古村访高庙 徽州茶俗 商俗拾遗 “沙溪淩”的传说 “胙筹”解读 徽州佃仆制与科举考试 年味 家乡的雪 后记 精彩页 水墨徽州 青山逶迤,绿水蜿蜒,树影婆娑,粉墙黛瓦马头墙,错落有致,桥吐新月,塔摩苍穹……这就是徽州,清新、淡雅,深邃而不张扬,含蓄而富有魅力,如一坛陈年的桂花酒,香醇绵甜,令人痴迷;更像一幅清雅的水墨画,徐徐为你打开,让你徜徉其中,沉醉其中。 小河流淌,杨柳依依,思绪随着春分在你的怀中荡漾。我的眼前是群山环绕的谷地,“路转溪桥忽见”,就是“桃花源里人家”。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与青绿的山峦交相辉映,煞是赏心悦目。村旁院落与远处的山岗时时点缀着一树两树的桃李,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墙黛瓦的建筑掩映在绿色中,明暗相间。几缕炊烟袅袅娜娜,嬉笑的孩童骑在暮归的老牛身上,带着浓浓的青草香;风中有丝丝缕缕的甜味,村庄仿佛浸润在透明的薄牛奶中。最好是下点小雨噢,细细的雨帘,是随意挥洒的神笔,有勾勒、有渲染、有留白,有灵动的轻雾,慢慢地,远山便笼上了—层面纱,时隐时现,这是徽州村落寻常的景色。春听雨打芭蕉,夏观翠荷竞妍,秋闻丹桂飘香,冬赏腊梅傲雪。四时之景,皆能撩你情怀,犹如水墨丹青,满纸烟云,美不胜收。 朗天丽日,呼朋唤友,步步登高,沿着曲折盘旋的登山小道,观一路的山花烂漫,与一林的鸟儿唱和,仿佛与大自然做一次亲密的约会,静心感受,悉心发现,在信步之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或有一只不知名的五彩小鸟闯进你的眼帘;或有一只毛茸茸的小松鼠在荡着秋千;或有一蕨、一笋、一蘑菇。紧三步慢两步,不徐不疾,谈笑之间,就不觉登上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如画美景尽收眼底。以徽派建筑为代表的江南民居别具特色,独有神韵。美丽的弧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大面积的白墙与黑色的屋脊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人以震撼。远处群山连绵起伏,近处流水潺潺,山光水色,朦胧而富有诗意,那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 春江水涨,乘舟顺流而下,就像在山水画廊中漫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两岸青山如黛,翠竹如玉,倒映在碧波荡漾之中,一座座如诗如画的村庄在你的眼前一一掠过,争相媲美。鸡犬相闻,渔歌互答,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层层的山峦上缀满了黄的枇杷、紫的杨梅,真是层层叠叠山,高高下下树,黄黄紫紫果,画里画外人。水中的鱼儿怡然自乐,时时跃出水面;鸥鹭追逐着游船的浪花,嬉戏、觅食。游人面对此景,无不歌之、咏之、舞之、蹈之。好一幅锦绣山川行吟图啊! “搜尽奇峰打草稿”“敢言天地是吾师”,秀丽的山川孕育了中国画坛独具风格的画派——新安画派。以渐江为代表的一批徽州画家“崇尚倪黄,貌写家山”,以徽州的山山水水为蓝本,创作了一幅幅清新淡雅、笔墨苍润、意境隽永的山水画,如《黄山松石图》《晓江风便图》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一代宗师黄宾虹九上黄山,受到徽州美丽山水的滋养,创作了许多表现徽州山水的图册,浑厚华滋,笔墨淋漓。程嘉燧、江注、吴羽、方士庶、汪士慎、罗聘、虚谷、汪声远等一大批书画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创作和表现了对徽州的热爱。真是徽州水墨,水墨徽州。 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笔者以为其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双燕》。画作突出了一堵高大的白墙,约占画面五分之二的面积,横向伸展到画面的极限,一条黑黑、长长、窄窄的屋脊线横向伸展,高低错落,同样是黑黑、长长的、笔直的门窗逆向而立;画作左上角的优美的弧线是微翘的屋檐,一棵古树在墙外的水埠边,朦胧的倒影如一帘幽梦,墙内墙外有着太多的传奇与故事。双燕飞去,乡情依然。吴冠中曾说,黑、白、灰是江南主调,也是我自己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许多诗人、画家、摄影家、游客都把徽州村落比作一幅流动的山水画,这是十分恰当的。宣纸的白与墨色的黑,通过水的调和,画家的勾勒、渲染,不是幻化出万千气象吗?徽派村落在山水蓝天的映衬下,经过风雨岁月的洗涤,烟雨空蒙,雾锁重楼,不是同样绰约多姿、耐品耐读吗! 3-4 导语 《品读徽州》这本小册子收录了作者邵宝振自2006年至2016年11年间所写作的有关徽州山水、人文、历史、民俗等方面的散文70篇,大部分已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虽说文中有些资料性的文字,但主要是采用散文的笔调、通俗的语言、轻快的文风,向人们介绍徽州及徽州文化,可读性较强。 序言 歙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邵宝振先生嘱我为其著作《品 读徽州》作序,忝为好友,不敢以不文辞。我和宝振先生 虽然认识不久,却一见如故。那时他还在歙县档案局副局 长任上,言谈之中,深感宝振先生彬彬儒雅,气度自华。 此后我们有多次交往,友谊也越来越深。 我之所以愿意捉笔为序,不仅在于宝振先生是我的好 友,更在于《品读徽州》是部好书。拜读过后,深感受益 匪浅。“品读”二字,饶有意味。徽州真是一方无比神奇 的土地。上苍如此慷慨,赋予此地如此美丽的自然环境; 但上苍又是公平的,自然环境美,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可以 坐享其成。由于人口众多,土地奇少,徽州人必须出外谋 生,也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遇盘根错节,不足以成大 器。”几百年来,徽州人“岭南塞北,饱谙寒暑之劳;吴 越荆襄,频历风波之险”,吃尽了千辛万苦,前赴后继, 万难不屈,不仅赢得了富甲一方、令人咋舌的财富,更催 生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使得徽州不仅自然 景观堪称无比,人文景观也可谓人间独步。不能不令人生 出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感觉。要了解徽州,非 要好好“品读”不可,而且要永远“品读”下去。 宝振先生的大著可谓是对徽州初次“品读”的体会。 全书分为“风光绝佳处”“物华天宝地”“人杰竞风流” “商业风云录”“艺苑谱春秋”“民俗殊可观”六辑,七 十篇文章,近三十万字,从山水、物产到人物、艺术、民 俗各个方面,涵盖面也是相当广泛了。 宝振先生生于斯、长于斯,是地地道道的徽州人,对 家乡有着深深的情结。他从心底热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 草一木,更热爱这里的人物,对他们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哪怕是写一村一园、一塔一桥、一方水口、一座城门、一 条古道、一个古寺、一个人物、一桩史事,作者都怀着一 片赤子之心,满怀深情地给予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读后 受到深刻的感染,对自然景观萌发出也要去领略一番的迫 切欲望,对历史人物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 宝振先生的文学功底很扎实。书中不少篇章的文字既 优美又清新,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韵 。如果静下心来细细阅读,慢慢品味,真是一种心灵上的 享受。它反映出宝振先生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由此我忽 然联想起历史上的徽商。作为一名徽商研究者,我阅读过 一些关于徽商的资料,每每被徽商的儒雅所震撼。仅举一 例,一位极普通的徽商吴廷枚在女儿出嫁时写了一首《嫁 女》诗送给女儿:“年刚十七便从夫,几句衷肠要听吾。 只当兄弟和妯娌,譬如父母事翁姑。重重姻娅厚非泛,薄 薄妆奁胜似无;一个人家好媳妇,黄金难买此称呼。”( 嘉庆《东台县志》卷三十《传十一·流寓》,清道光十年 增刻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商人能写出如此崇高境界的诗 什,多么难能可贵!我总觉得徽商的“贾而好儒”,绝非 仅仅停留在表面,更不是像有人讥讽的所谓附庸风雅,徽 商的“贾而好儒”已经融化在血液中,并已转化成徽州人 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了。宝振先生虽不是商人,但也是一 位普通的徽州人,他正是秉承了徽州人“好儒”的文化基 因,钟情于传统文化,勤奋学习,锻造了自己深厚的文学 功底,才写出如此清美优雅的文字来。 此书的价值不仅仅供人们阅读欣赏,还介绍了不少稀 见的资料,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比如近代大家许承尧, 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人们一般 只知道他的著作《歙事闲谭》,谁知道他还是一位大收藏 家呢。作者专写一篇《徽州收藏大家——许承尧》,介绍 了许氏“半生用笔辛苦,未买双亩田”,大部分收人都用 于收藏的情况。他的主要“财富”就是古籍、字画,并自 建“檀干书藏”,集中保管,命长子负责管理。人们更不 知道,1947年临终前许承尧留下遗嘱,所有这些藏品,在 他身后子孙不得分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其后代将 这些宝物珍品全部捐赠给政府。本书介绍了歙县档案馆保 存的1953年《皖南人民文物馆接收歙县人民政府交来歙县 许承尧文物、古书清册》。据统计,许氏共捐赠文物有 3815种,其中古籍14571册,古玩字画910件。这就使我们 更加深了对许承尧的了解,更为他的高尚精神所感动。又 如常熟的徽州会馆,人们知之甚少,作者利用去常熟探亲 的机会专门对此进行了考察,书中公布了常熟《徽州会馆 碑》全文,按原貌迁建的徽州会馆布局以及在常熟经营的 著名徽商,这些资料对研究徽商都很有价值。再如茶叶是 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一般只知道经营茶叶需要“茶引” ,但我们对“茶引”的原貌就像雾里看花一样,总是说不 清、道不明。可喜的是本书公布了一份清同治八年(1869 )六月“永盛怡记茶行”“请引单”的内容,这真是十分 珍贵。至于书中《茶庄竹枝词》《“沙溪浚”的传说》《 “胙筹”解读》等篇也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新资料。 总之,“品读”此书,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且能 得到很多启示,加深了我们对徽州这块神奇土地的了解。 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专业工作者都值得一读。 徽州的确是一幅看不完的长卷、一部读不尽的大书。 《品读徽州》只是宝振先生初次“品读”徽州的结晶,我 相信他会继续“品读”下去,衷心期待宝振先生更多的华 章问世。 2017年10月26日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徽学学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原 副校长) 内容推荐 徽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文化沉淀,留下的丰富历史遗存,吸引国内外大量的游客、专家学者旅游或考察。 邵宝振著的《品读徽州》共分六辑,主要介绍了徽州山水风光、物产美食、乡贤人物、旅外徽商、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内容,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解读徽州与徽文化。 本书历经十余载而成,资料详实,内容丰富,言之有据,且行文生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徽州、品读徽州具有较大的帮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