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头戴刺玫花的男人/文学宁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金莲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马金莲著的《头戴刺玫花的男人/文学宁夏》收录了中短篇小说共八篇。《烟四花》《满儿》《离娘水》是以宁夏农村女性为主角的作品,主要讲述了她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贴着城市的地皮》讲述了农村儿童在城市里的流浪经历。《头戴刺玫花的男人》刻画了一位老年丧偶女性在新感情来临时充满渴望而又犹豫的矛盾心态。《杏花梁》描写了一位因校园里发生了恶性凶杀案而心理受伤的女中学生,在乡村生活中重新找回自信,回归正常学校生活的故事。《凉的雪》描写了从农村到大城市务工青年的故事。《听见》讲述了一件中学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却改变了老师和学生的命运。 作者简介 马金莲,女,回族,1982年生于宁夏西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父亲的雪》(碎媳妇》。部分作品入选《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等以及各种年度选本。曾获《民族文学》2010年度奖、2013年度奖,第五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奖,2013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年度优秀作家贡献奖。 目录 烟四花 贴着城市的地皮 头戴刺玫花的男人 杏花梁 满儿 离娘水 凉的雪 听见 序言 文学是这块土地上最好的庄稼 崔晓华 塞上金秋,天高云淡,风清月明,“稻花香里 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诗情画意的美好季 节,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迎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 立六十周年。 宁夏地处祖国西部,是中华远古文明发祥地之 一、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优秀传统文化遗存丰厚, 自然历史内蕴丰富多样,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数 以千计的诗词文赋,譬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等,表达了诗人或豪迈或忧伤的爱国情怀;宁夏是 革命老区,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留下灿烂 的革命文化,毛泽东书写了脍炙人口的光辉诗篇《 清平乐·六盘山》。古往今来,文学的特质、精神 的象征、家园的意识,深刻地嵌入其中,并且流传 至今,仍在流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岁月蹉跎,沧桑巨变,伴着九曲黄河悠远 的涛声,我们回顾自治区走过的历程,一幅幅画面 徐徐展开:艰辛、曲折、繁荣、辉煌。“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宁夏大地半个多世纪所发生的翻天 覆地的变化,回汉各族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以及 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新 成就,让我们感慨、激动、振奋。对于宁夏文学, 对于宁夏作家,这既是记忆,也是现实,更是根植 人民、观照时代、承接历史、面向未来,而“出人 才出作品”是最丰盛最具正能量的“活性因素”。 文艺的春天阳光普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初 ,宁夏文学事业步入繁荣发展的快车道,宁夏文坛 开始呈现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其显著标志便是— —“宁夏出了个张贤亮”(著名评论家阎纲语), 脱毛之隼搏击长空,成为享誉中国和世界文坛的著 名作家。与此同时,以张贤亮为代表的一代作家, 用自己的成就和影响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宁夏的文 学创作,以及宁夏作家群的形成,这是一支颇为壮 观的、以青年作家为主力军的队伍,并且呈现出良 好的势头;他们的作品给文学界增添了异彩,给广 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突破地域的局限,向 全国文坛迈进,终于实现了宁夏当代文学的跨越式 发展。 2016年5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以《文学照亮生 活》为题,将公益大讲堂的首课放在宁夏西吉县。 原因是宁夏西吉县是中华文学基金会命名的全国首 个“文学之乡”。宁夏的作家,有相当部分出自西 吉,形成密集之势。西吉的作家们有这样一句话: 文学就是西吉这块土地上生长得最好的庄稼。铁凝 主席掷地有声地补充了一句:文学不仅是西吉这块 土地上生长得最好的庄稼,西吉也应该是中国文学 最宝贵的一个粮仓!表明了中国作协对宁夏文学的 高度关注和重视。 生活滋养文学,文学照亮生活。 关于宁夏作家的成长,很有必要进行一次简要 的回顾。宁夏作家大多数来自基层,出生于二十世 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众所周知,那时的农村和乡镇 偏远落后、艰苦寂寞,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经历的困苦和磨难充满了他们的记忆,在这样的记 忆里,似乎是苦难多于欢乐,乃至重叠着父辈们流 浪、迁徙的背影和脚印。但是,他们也有独特的优 势,脚下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塞北大地,这样的 地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性格和气质,后来伴 随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步伐,他们又接受了良 好的文化教育,强烈地产生了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 和诉求,而这种需要和诉求必须通过心灵劳作得以 实现,他们因此怀有宗教般神圣和虔诚的文学梦想 。于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宁夏青年作家 经过多年的艰苦跋涉和磨砺,终于营造出一道亮丽 的文学景观——以其朴实的生活经验和历史记忆、 独特的生命感悟和言说方式,发出本真的、诗性的 、充满灵智的声音,显露出文学突围的意义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的中青年作家,一方面由于 长期浸淫于西部的人文气候和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本着对传统文学资源的信仰和坚守,使 得他们的作品在书写和表达上,继续保持着古典文 学特有的诗意,以及民族语言特殊的美质。尤其重 要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宁夏作家不跟风、不时 尚、不焦躁,内心安静,他们通过带有浓厚的地域 性、本土化的写作,以及对西部整体的文化关怀和 持续不断的挖掘,呈现出来的是西部大地上的传统 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敏感与顽固、苦难与信念、 理想与追求,是西部人的宽厚、隐忍、执著、抗争 、牺牲,等等。同时,他们的作品由于客观、真实 的叙写,因此又有着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的意 义和价值。正是他们对传统文学资源的坚守和继承 ,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宁夏作家群的 形成和崛起,以及他们的人文立场、精神向度、情 感因素和创作风格,不仅预示着西部文学的广阔前 景,也不断丰富着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系统。 概括地讲,这六十年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辉煌成就的六十年,也是宁夏文学不断繁荣兴盛的 六十年。作家队伍生机勃勃,新人不断涌现;文学 创作空前活跃,高潮迭现;文学作品硕果累累,产 生了一大批记载历史、见证变迁、叙写西部、反映 时代、宣传宁夏的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 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 编辑了这套二十卷本的“文学宁夏”丛书。这套丛 书的出版,是宁夏文学事业的一件大事。宁夏文联 高度重视,几经酝酿,广泛征求意见,本着好中选 优的原则,给予确定。入选该丛书的作家系“60后 ”“70后”和“80后”,既有作家、诗人,也有评 论家,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情厚境美、韵味深长,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有的 荣获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庄重文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 、《诗刊》奖、《小说选刊》奖、《十月》文学奖 等重要奖项,有的多次荣登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 榜;有九名作家作品集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 之星丛书”;大量优秀作品被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 和选本发表、转载和选人,还有相当部分作品被翻 译成多种文字推介到国外。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宁 夏中青年作家的又一次集体亮相,也是对宁夏文学 成就的进一步展示,旨在精要地反映宁夏文学的优 秀成果,以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宁夏文学创 作的基本面貌,为研究者提供较好的选本。这套丛 书的出版,也是给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 献礼。总之,这套丛书的出版,意义重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宁夏地处西部 ,西部是中国文学的广阔沃壤。人民是大树,作家 是小鸟,小鸟只有栖息在大树上,才能够自由地歌 唱。在此,真诚地祝愿宁夏作家们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统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绽 放更加绚烂的文学之花;真诚地祝愿宁夏文学沐浴 着古老黄河的神韵,乘着新时代的强劲东风,向着 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浩瀚大洋奔流而去…… (作者系宁夏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导语 她竖起耳朵醉心地倾听着那声响。车轮摩擦着铁轨的声音,车身摩擦着空气的声音,沉寂稀薄的空气被搅和成一团,变成了热气,化成了火焰,在炽热地燃烧着,呼啸着,裹挟着尘土和热浪,轰隆隆而过,向身后丢下一团热闹过后的寂寞。她像送一个亲人一样目送火车远去,然后看着黑暗重新归于寂静。 《头戴刺玫花的男人》为“文学宁夏”系列之一,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得主马金莲的最新小说集。 精彩页 烟四花 1 被称作“蛋蛋子”的小面包在盘山路上筛糠。清一色黄土路面,窄窄的,仅容一辆蛋蛋子的四个轮子在上面行驶。其实这样的山路要是开慢点,稳稳地走,是不会那么颠簸的。偏偏开车的是有名的二货,外号叫“马咣当”,意思就是开车从来不会缓慢匀速行进,喜欢飙车,不管是新车旧车破车还是书记镇长的高级小轿车,都会被他颠簸得浑身骨节松动,咣里咣当乱响。更巧的是坐车人中有老牛。老牛是镇政府出了名的老骚情。这一对活宝遇在一辆车上,这辆车和一车人都别想安稳了。从车开出镇政府大院的铁门走过一段街道,将镇街甩在身后开始,车内就开始升腾起一股奇异的气氛。蛋蛋子肚子大,准载量是八个人,我们挤了挤,一共装下了十一个男女。马咣当自然是一个人占一个司机座位。老牛在最后面的中间。马咣当瞅着后视镜说,老牛你个老心里咋样?老牛呵呵笑,说,美得很,美咂了!其他人不说话,一个劲儿嘿嘿笑。 我挤在中排靠窗户处。我感觉大家的笑意不太对劲,好像含着一种坏坏的味道,就梗着脖子瞧后面,看见老牛的左右两边分别紧紧挨着小廖和小刘,这两人是和我同时考进镇政府的公务员,两人都没结婚,但都有男友并且在一起同居,这让政府院里的老同志们很是惊讶,因为她们是从外边大城市里来的,所以大家在惊讶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了她们前卫的生活作风。只是大家已经不再把她们当姑娘看待了,交谈的言语和神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对待已婚妇女才有的随意和无所顾忌。 四眼儿把高度数近视镜往鼻子上推推,展开手里的文件,在颠簸中念,姚家堡村,组长撒占国,组员周梅、毛小圆、杨万宝。大岔村,组长于万成,组员……有人在听,有人不听。文件是我参与起草的,我知道自己分在羊皮子村,所以我不听文件里的内容,只听四眼儿那抑扬顿挫很富感染力的语调。大家也都被这腔调吸引,一边嘻嘻哈哈听着,一边七嘴八舌斗嘴。老牛老牛,这下美咂了,分一个组里了,左一个右一个,左右逢源啊,好好发挥你组长的权力,给她们潜规则一回——马咣当说,同时一扭一搓打着方向盘,随着他的动作,我们一车人像坐在跷跷板上,屁股一起一落抖着。 老牛咧着嘴岔子坏笑,说,那有啥美的,只能看看么,不敢摸,不敢搂,只能远远看着么,叫人干着急,不解渴啊—— 忽然轰一声,紧接着车子剧烈颤抖,车玻璃哗啦啦乱响,跟强地震一样。一车人被颠得七倒八歪,乱成一团。反应过来后揉屁股的,抱肚子的,纷纷骂马咣当作死,不带这样刹车的,要大家的命哩。尤其老牛,大手夸张地揉着肥硕的胸脯,色眯眯说颠着他的奶了,疼死了。马咣当哈哈大笑,说,咋能怪我,要怪你们怪老牛这老啊,五十多的人还贼心不死,还一心谋着老牛吃嫩草哩。 大家放开了疯笑。 小刘和小廖跟着笑。大家说的是土话,尤其老牛和马咣当,是正宗老陕,说话腔口又硬又利索,有时候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听不清楚,更不要说城里姑娘小刘小廖,她们俩不明就里,也跟着笑得很开心。 就在这欢快的笑声中,四眼儿又开始念一个表册,这是下来摸底之前,我们连夜赶出来的计生摸底套表,条条框框的一大套,拿着这个再去摸底,心里就有数了。四眼儿是个认真人,一个村一个村往下念。大家都没心思听,只是懒洋洋瞅着老牛瞧热闹。老牛说,你就别念了,哪个村谁家几个娃,咱心里一本账,大不了在去年的基础上再生一个出来。马咣当学着老牛的口腔说,奏是奏是,谁家女人的肚子里有娃,是咋弄大的,哪个男人弄大的,咱老牛一本账,都在肚子里装着哩。 一车人笑翻了。 四眼儿坚持念,羊皮子村五组,组长牛大鹏,组员…… 车子颠簸,四眼儿的声音在波浪中起伏。 大家嘻嘻哈哈,笑声此起彼伏。 我发现乡干部在一起说话,尤其在这下乡路上,没有大领导的场合下,嘴里冒出的话总是含着好几层意思,你要仅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错得远了,几乎每句话的下面都要隐含另外的意思,这意思又大半和两性以及下半身有关系,都是些带着一层腥汪汪油花的荤话。我比较年轻,也是第一次离开办公室深入地和大家搅和在一起,感觉又新鲜,又羞惭,这句句露骨的荤话真是让人面红心跳,听着不好意思。 车子最后扭了几圈,村部到了,刚刚建起的新村部矗立在村子最中央的位置。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