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其实是一种生存景象,被死神一点点浸入生命暗河的人,从健康,到残疾,到脏器败坏……到死亡,始终没有停止追索。自助和坚韧,生死之辩,贯彻他一生。对他而言,生活和精神都没有遮蔽。他的作品太重要了,跟他的生活紧紧咬合。
史铁生是《史铁生评传》作者叶立文心中最优秀的当代作家,书中最动人的力量,是来自这位学者的热情。作品中,作者再现了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也理清了史铁生的创作之路,追索了史铁生作品中的哲理。
这是一部资料翔实、史论结合的作家评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铁生评传/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叶立文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史铁生其实是一种生存景象,被死神一点点浸入生命暗河的人,从健康,到残疾,到脏器败坏……到死亡,始终没有停止追索。自助和坚韧,生死之辩,贯彻他一生。对他而言,生活和精神都没有遮蔽。他的作品太重要了,跟他的生活紧紧咬合。 史铁生是《史铁生评传》作者叶立文心中最优秀的当代作家,书中最动人的力量,是来自这位学者的热情。作品中,作者再现了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也理清了史铁生的创作之路,追索了史铁生作品中的哲理。 这是一部资料翔实、史论结合的作家评传。 作者简介 叶立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特聘教授,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耶鲁大学公派访问学者。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多部。曾获屈原文艺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章 一、初到史铁生 二、成长的烦恼 三、恰同学少年 四、“严肃的结尾” 第二章 一、插队前夕 二、遥远的清平湾 三、命运的拐点 第三章 一、“我”与地坛 二、街道工厂 三、写作的开端 第四章 一、初入文坛 二、斯人独憔悴 三、先锋何为? 第五章 一、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二、启蒙神话的幻灭 三、“我”之舞 第六章 一、神旨的感召 二、遇见爱情 三、猜测命运 第七章 一、大时代与小人物 二、备忘生命 三、烦恼即菩提 第八章 一、遁入黑夜 二、百感交集的旅程 三、人生如戏 第九章 一、存在之思 二、心魂之路 三、想象之舞 第十章 一、“行”与“路” 二、“身”与“魂” 三、践行爱愿 第十一章 一、“我”在丁一 二、丁一之旅 三、空墙之夜 四、让“死”活下去 序言 我有个不成形的看法,认为作品评论是文学评 论的基本功,作家研究是文学研究的基本功,但要 练这样的基本功,也不容易。除了态度和方法之外 ,还有一个对象的选择问题。你的评论和研究对象 选择得不恰当,不论你态度多么端正,方法多么得 当,都很难练出真正的硬功夫。这倒不是唯名是论 ,一定要选名家名作做你的评论和研究对象,而是 说你选择的评论和研究对象,如果与你的潜质不相 适应,你的能力就很难真正发挥出来,也就很难写 出真正好的评论和研究文章。马克思有一句话—— “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 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可以 拿来做证。现代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者往往喜欢像 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自居‘法官’地位”,对 作家作品进行居高临下的评判,中国古代似乎更重 视与作家作品的相交相知,即通过文学评论和文学 研究交友和寻找知音。这样,就更需要寻找合适的 对象。孟子有一段很有名的话讲“知人论世”,大 家都很熟悉:“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后人把它作为社会历史批评的思 想萌芽。但孟子讲这句话的前提和目的,却常常被 人忽略了。这个前提和目的,就是交友,也就是寻 找知音,所以这段话后面还有很关键的一句:“是 尚友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辟一章《知音 》,也是讲这个问题。“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 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可见与作家 交朋友,成为作品的知音,对一个文学评论家和文 学研究者来说,是何等重要。 叶立文教授的新著《史铁生评传》,就是这样 的一部尚其友者、求其知音的作品。史铁生是一位 当代作家,虽然已经去世,但毕竟生活在当代,要 讲“知其人”“论其世”,自然比朱熹说的“予生 千载后,尚友千载前”要容易得多。当然,这容易 只是说对作家的生平、创作及生活环境的了解,要 进一步深入作家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却是一件很不 容易的事情。而深入的作家研究,恰恰不能满足于 胪列其生平事迹和创作过程,泛泛地进行阐释和评 论,而是要通过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研究,像前人所 说的那样,进一步“得其人之道”“得其人之心” 。我认为这是作家研究的最高境界,也是作家评传 写作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立文的这部专著,在这 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是一部深悟传主之道、深得 传主之心的作品。 在我的印象中,史铁生是当代作家的一个特例 。这个特例,不是因为他有身体残疾,而是因为他 把这种身体残疾的局限,变成了一种创造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阅历的增广,生活范围的扩大,而是 精神生活空间的无限开放。在这个无限开放的精神 空间中,史铁生用他的作品究天人之际,通死生之 变,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展开个体的生命体验,他 的作品因而既通达大道,又确证存在。也因此,他 对天地万物、芸芸众生,皆存悲悯怜爱之心。在我 看来,这就是史铁生其人其作的“道”和“心”。 古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要得这样的“人 心”和“道心”,何其难哉。 立文的研究本着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推己及人 ,以道明道,将心比心,用体悟的方法而不是用逻 辑的方法,从三条平行的线索对传主的内心和精神 世界展开深入的探寻。这三条线索不是断断续续的 草蛇灰线,而是完完整整的历史链条:一条是传主 的生活史,一条是传主的创作史,一条是传主的疾 病史。生活史是主线,疾病史附着其上,创作史则 由生活史和疾病史生发出来,三条线索齐头并进, 又相互缠绕,共同书写传主丰富而痛苦的生命历程 。作为一部作家评传,对这三条线索做历史的梳理 ,处处可见作者实证的功夫,对传主的生活、创作 和疾病所做的解读,又处处可见体贴的用心。读这 部评传,如听幽人论道,朋友谈心,在在涉理,语 语关情。传主与作者虽天人两隔,但既深悟其道, 又深得其心,仍可与论知音。立文的这部评传,也 因此而臻于善美之境。 是为序。 於可训 2017年10月14日写于珞珈山临街楼 导语 《史铁生评传》的作者叶立文是学者,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文学修养,且史铁生是他心目中优秀的当代作家。所以,《史铁生评传》中动人的力量,就是来自这位学者的热情。作品中,作者再现了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也厘定了史铁生的创作之路,追索了史铁生作品中的哲理。 作为一位思想者,史铁生从不讳言自己的精神痛苦和信仰危机,他在写作中不仅记述了存在的残缺与苦难,而且也通过考量生命价值的思想方式,向世人呈现了自我灵魂的无尽迷途。然而史铁生对人类存在有限性问题的思考,却常常会受制于“身残志坚”和“反抗绝望”一类价值偏见的束缚,因此人们也就很难看到他对于启蒙文学的精神突围,以及隐含其间的重要的思想价值。实际上与很多启蒙作家相比,史铁生时常会对人的主体性问题产生怀疑,他在弘扬人性力量的同时,也在不断追问造成生命奥秘的某种“更高力量”。可以说他对现代性语境下人之主体性神话的反思,尽管以宿命论的思想方式呈现出来,但却在神性之维重新考量了人类的有限性问题,由此形成的宗教救赎思想,不仅传达了作家个人的生命哲思,而且也有力颠覆了当代文学的启蒙神话。 书评(媒体评论) 立文的研究本着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推己及人 ,以道明道,将心比心,用体悟的方法而不是用逻 辑的方法,从三条平行的线索对传主的内心和精神 世界展开深入的探寻……一条是传主的生活史,一 条是传主的创作史,一条是传主的疾病史……三条 线索齐头并进,又相互缠绕,共同书写传主丰富而 痛苦的生命历程。作为一部作家评传,对这三条线 索做历史的梳理,处处可见作者实证的功夫,对传 主的生活、创作和疾病所做的解读,又处处可见体 贴的用心。读这部评传,如听幽人论道,朋友谈心 ,在在涉理,语语关情。 ——评论家 於可训 精彩页 一、初到史铁生 (一) 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降生:“我生于1951年1月4日。这是一个传说,不过是一个传说。是我从奶奶那儿,从父亲和母亲那儿,听来的一个传说。”“1951年1月4日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是零,是完全的虚无,是我从虚无中醒来听到的一个传说,对于我甚至就像一个谣言。”史铁生:《务虚笔记》第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其实,史铁生的这般感受,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共有的生活经验。当我们出生之后,就会不断地被人告知,这个世界在“我”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在“我”死后也必将“存在很久”——这似乎是一件无须证明的事实,但就像史铁生所说,这类常识只不过是在“还有我的时候我被要求接受的一种猜想”史铁生:《务虚笔记》第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因为对史铁生而言,凡“我”所未体验到的生命过程,皆属一种道听途说的生命消息,其真实性尚待后来的“我”凭借记忆与印象去加以检验。有鉴于此,可以说史铁生写下的那些关于自己生日的文字,都属于他对自己存在原初性问题的一种追问与审视。 从人的本性来说,意欲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诸般情状,实际上是人追求自我认识这一生命本能的自然呈现。如果将史铁生对出生的疑虑推而广之,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被要求接受的猜想又何止这些。从宇宙洪荒伊始,到天地万物的兴衰更替、斗转星移、桑田沧海、世易时移,哪一样不在“我”这一认知主体的经验之外?设若不先弄清楚“我是谁”的问题,那岂不就是等于说“我”所观察、经历、体验以及思想到的这个世界,不论其多么浩瀚无垠和纷繁芜杂,都并非全然可靠?而只凭被动地接受猜想,那岂不是等于放弃了“我”降临人世之后的生命意义?因为正如史铁生在《命若琴弦》里所寓言的那样,人即便不明白生命的目的与意义何在,但首先要去“活”出意义。而“我活”的起点,除却那些琐碎的日常用度和平凡的人生理想,第一要务不就是首先得明白“我是谁”吗?看来只有追问和审视这一问题,史铁生才能去验证那些他被动接受了的猜想,以及在日后的精神生活中还要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猜想。由是观之,史铁生对自己出生这件事的疑惑,其实关涉的是他如何面对自我,乃至如何面对世界的一个基本态度。尤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怀疑精神,才会导致史铁生在面对人生百态和宇宙万物时习惯于穷极一切,由此形成的思辨风格和哲学气质,自然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在讲述自己的出生时,凭借着亲人的回忆,史铁生猜想了自己降临人世的诸般情状。可以说是奶奶、父母这些亲人带来的生命的消息,唤醒了史铁生最初的生命记忆。从这个角度说,亲人对史铁生的影响,并不止于给他带来了鲜活的生命,而且还为他认识自我预设了一个观察视角——“我”首先是从亲人的讲述中去理解自己,进而理解整个世界的。史铁生后来与奶奶、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不得不说是因为他们实在是自己初入人世的引路人。尤其是他们的讲述,令史铁生无法感受到的出生事件,成为他生命困惑的一个原初性体验。如果没有这些讲述,那么史铁生就会以1955年这个自己开始记事的年份为生日,从而也就不会对1951年这个普遍意义上的生日有所怀疑。就此而言,亲人的讲述,反倒激发了日后史铁生寻找自己生命开端的热情。从这个角度来看,家人对于史铁生出生经过的叙述,实际上成为史铁生自我认识的起点。这意味着当史铁生在精神的殿堂内汲汲营营,追问人生与世界的无数奥秘时,那些奇崛瑰丽的思想图景,即便是达到了精骛八极与心游万仞的辽阔境地,也依然难以摆脱“我是谁”这一根本性的生命疑虑。如果把史铁生全部的思辨与猜想、诘问和反思,都比作一只遨游天际的风筝的话,那么不论它飘荡到何处,其生命之绳,都会牢牢维系在史铁生对自我由来的冥想之中。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