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越是浮躁的年代,人越有凝视旧物的需求。平面设计师长冈贤明因目睹流行设计、大量制造给社会带来的严重负担,转而从事旧货收集二次贩卖,从中思考何谓“正确的设计”以及一名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他开设二手商店D & DEPARTMENT PROJECT,实现理想、传递想法,在日本掀起二手商店经营风潮。 让制作者的用心能够被理解,让消费者可以安心买到好东西,D & DEPARTMENT创始人、平面设计师长冈贤明完全公开经营二手商店的理念、做法和经验。 阅读《开店术(开间有人气的传递想法的二手商店)》,你也可以开一家传递想法又有人气的二手商店! 作者简介 长冈贤明(Nagaoka Kenmei),1965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曾任职于日本设计中心原设计研究所。京都造形艺术大学教授、武藏野美术大学客座教授。 2000年,作为“Long-life Design(长效设计)”概念的创始人,在东京开展集设计与环保于一体的新业务D&DEPARTMENT PROJECT,此后创立了设计品二手商店D&DEPARTMENT,不仅在东京、富山、京都、福冈设立了直营店,也在北海道、静冈、山梨、鹿儿岛、冲绳以及韩国首尔等地设立了合伙公司,店铺总计10家。 2009年,开始刊行以设计视角介绍日本各县的旅行指南《d设计之旅》。 2012年,策划日本国内地域设计博物馆“d47 MUSEUM”,以日本47都道府县的当地特色为常设展。 主要著作有《长冈贤明的思考》《长冈贤明的做法》《长冈贤明与日本》《开店术》等。 译者:许建明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震东日语专修学院,曾任《SHANGHAI WALKER漫步》日语杂志副主编、《周末画报》资深编辑等职,现为独立译者、自由撰稿人,兼任《生活月刊》长期特约日语译者。独立翻译图书《关于山本耀司的一切》《管饱十年的漫画家入门》等,并多次担任中日民间工艺艺术家讲座专场翻译,作为资深媒体人,从事中日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长冈贤明所构思的“传递想法的店”——D&DEPARTMENT 第二章 D&DEPARTMENT的做法 第三章 D&DEPARTMENT的经验谈 后记 D&DEPARTMENT PROJECT主要活动
序言 随着“设计公寓”“设计家电”等词汇的消逝 ,取而代之的新关键词是“制作者”。这种变化发 生的背景,来自世人对于物品诞生过程中所发生的 深具意义的故事以及制作者费时费心实践的理念, 开始产生强烈的关心。我从18岁到35岁,在设计师 的工作上全力冲刺;年近40岁时,对于当时的“设 计”,心中浮现疑问,为了确认何谓“正确的设计 ”,开设了“D&DEPARTMENT PROJECT”。店里陈设 “正确的设计”,挑选基准为“ Long-life Design”(长效设计)。也就是说,我认为能历经 时间证明、长久留存的设计才是“正确的”,所以 采取“只按定价销售、不打折” 的方式,贩售上市 超过20年的生活用品。于是,大多数来店的人都会 问起:“这种店怎么有办法做生意呢?” 我们常将店关了去采访工厂,或是在公休日邀 请特别来宾跟客人一起开读书会,甚至有时会在营 业时间办活动,餐厅因而关门不做生意。这么做会 减少现金的进账,却吸引更多客人聚集。 经济越不景气,人们就越不买东西,对物品产 生的欲望本质也开始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大家想 “好好地”买东西,因此开始在购买中寻求学习、 成长,希望与店员、制作者,甚至其他消费者能有 交流。把这样的交流置换成当今常见的词汇,就是 所谓的“社群”。 在日文中,“社群经营”多是指接受国家或地 方行政机关的补助,举办促进人际关系或振兴地方 发展的活动。只是把“社群”的概念带入消费现场 ,商品放再久也卖不出去,光是照顾客人就已需要 很多的时间跟心力,根本无暇顾及销售。然而,我 们却能让客人在彼此进行充分的交谈之后想购买我 们的商品。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想要真正优质 生活用品的消费者,对于“社群”这项要素抱有强 烈的需求。 今后,如同聚会场所一样的店家将陆续诞生, 贩卖商品的场所摇身一变成为社群交流的空间,最 终才是消费行为的成立。店家所经手的商品以及客 人的关心中心会渐渐趋向“真正的好东西”,而贩 卖场所也将加速朝“社群化”演进。 我们以长效设计为主题开店,制定价格、销售 商品的同时,也将制作者的理念传递给消费者,至 今已14年。本书是以整理思考今后店铺及社群空间 的发展走向等想法为目的而写。在物质泛滥的现代 以及未来,希望本书能成为促使各位重新思考贩卖 场所应有样貌的契机。 长冈贤明(Nagaoka Kenmei)
导语 日本长效设计提倡者、D & DEPARTMENT创始人长冈贤明,累积十多年的开店心得分享,融合设计、经营、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教你如何开一间有人气、传递想法的二手商店! 阅读《开店术(开间有人气的传递想法的二手商店)》,不仅能收获长冈贤明社群经营的理念、开店的具体做法,包含店铺地点、物件选择、商品陈设、店内活动举办等等各个细节,还能让人反思当下的消费观念,重新审视和设计自己的生活,购买真正的好物,培养珍惜物品的态度,追求有品位的美好生活。 后记 大概在我开始D&DEPARTMENT PROJECT的第十年 ,我才终于想到要参考“民艺”的做法。虽然以前 就知道民艺,但它那种老旧沉重感对喜欢产品设计 的我而言,情感上是抗拒的,总觉得那是与我完全 无关的另一个世界。 后来有人跟我说“你做的事情就像是现代版的 民艺运动”,那天晚上我才第一次去查看民艺运动 之父柳宗悦的相关资料。很巧的是,我们做过的一 本小册子d longlifedesign(即后来的杂志d design travel),当年的柳宗悦也做了《工艺》《 民艺》小册子;我们以“d47 Project”为名,在日 本47个地方设立D&DEPARTMENT PROJECT,也跟当年 一群认同民艺运动的人在日本各地设立“民艺馆” 做法类似。说跟他们类似,我觉得对民艺运动或相 关人士有点不好意思,但我们认为“只以东京为中 心的设计并不是设计的正确答案”,这样的想法也 跟民艺运动的概念很像。 我在迈入40岁大关的那年,第一次踏进位于驹 场的日本民艺馆,至今还清楚记得当时所受到的冲 击。 柳宗悦、柳宗理他们想做什么呢?透过日本民 艺馆,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在日本各地执行 D&DEPARTMENTPRoTEcT这项计划的中途决定了我的 最终目标:希望各加盟店最后能独立。换句话说, 就是不要依赖我或是D&DEPARTMENT PROJECT的东京 总公司,可以将自己所在地的特色发挥到极致,为 保持各地特色尽一分力,还能够有不输给大城市的 资讯发送力。 现在是以开放加盟的形式设店,但我想最终若 能自立,那各店就可以不用加盟,也就不用多一笔 给总公司权利金的开销了,这是民艺馆及民艺运动 带给我的启发。 各店要持续下去,不能靠外来的补助金,唯一 的办法就是做到自立。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自立 ,就得在思考当地发展的前提下挖掘真正的需求所 在,并且达到一定的销售量。 应该把什么传承下去?这与现代消费者的欲求 必须同时兼顾,我想只有具有高度文化意识的“卖 场”才能实现。 现今日本的生活用品卖场实在是令人惨不忍睹 ,很多都只是冠上“生活风格商店”之名,卖着根 本称不上生活用品、一点价值都没有的杂货。我们 怎能把日本的将来托付给这种只追求便宜的时尚小 店或连锁杂货小店? 不,应该说我们不想将日本的未来托付在他们 身上。我们应该要从卖场做起,让大家可以在此讨 论日本的将来,这也是今后开店者所必须面对的。 我们今后仍会继续努力寻找气味相投的伙伴, 借由开店的方式挖掘出日本的个性,并加以整理、 分享。虽然我们离理想的空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也没有那么让人可以安心依赖,但还是希望大家可 以看着我们努力往好的方向迈进,让我们成为一间 可以与消费者一起向不认真制造产品的厂商提出抗 议、一同为生产好东西的厂商拍手的店家。 在日本购物,请到D&DEPARTMENT PROJECT。 长冈贤明(Nagaoka Kenmei)
精彩页 这样的想法残留在我心底,有天半夜我开着车,在穿过世田谷区的环状八号线驰骋经过东京市郊一带时,偶然发现如今东京店所在的那个店面。隔天,我赶紧找房屋中介公司安排看屋。这栋房子有100坪地下室、200坪一楼、200坪二楼,总计500坪的宽敞空间。当时我的设计公司办公室大约40坪,位于三田的仓库兼住家也一样是40坪,而候选第一名、位于惠比寿的店面则是170坪。这足以当作体育馆来使用的面积,远远大于我以往接触过的空间。靠马路且能设咖啡区,更重要的是非常宽敞,我还能把设计公司移到同一处。这些优点让“地段不佳”的问题变得微不足道。 明明是间“百货商店”,却位于一个地段不佳的地点。老实说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应该没有深入思考(现在因为希望客人特地前来,反倒会刻意选择在地段不佳之处设点)。当时我心中只想到:“我要开一间具备传统百货商店的特色——‘有主张’的店。只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管开在什么地方客人都会愿意上门。只要能把自己的理念传达给客人,客人也会带着自己的想法来到店里。”就这样,我贷了6000万日元的巨款租下店面,D&D正式起跑。 2000年,D&D开张。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们乍看之下其实跟一般二手商店没两样。进货价便宜到根本不用跟新品比较的中古货马上就挤满了店里宽敞的空间。然而,店内陈列的品项带有设计师特殊的品位,这点是与一般的二手商店最大的差异,因此吸引不到原本会逛二手商店的客人。说穿了,是完全没有客人。这件事现在我已经能当成笑话来讲,但当时我压根不懂为什么客人不上门。没多久,我就注意到最基本的原因在于“客人不知道,当然不会来”。对自己来说这个地点并不差,但其实极为难找。于是,我们重新拟定开幕通知的内容。 我就这样一头栽进店铺的筹备工作里,平日几乎每天都睡在卖场里。刚进货的玻璃杯,需要一个一个彻底清洗,并在最后上架之前用它们装水亲口试喝。很多食器其实都有很好的设计,却只因为有点脏了就被丢弃。我们一边动手清洗,一边也确认“这些食器其实都没有问题”。于是我们在这些因为不知道如何使用而被丢弃的物品上下了点功夫,在不花钱的情况下运用我们的设计感将它们于店内陈列,或是示范摆设、使用它们的方法。 转眼间D&D开店已经过了3个月,这段期间没有客人上门,咖啡区里也空荡荡的,工作人员甚至开始在咖啡桌上玩起大富翁,在下雪时打雪仗。 后来因为杂志的介绍,某天终于来了第一批客人,共4位。那天虽然也只有这4位客人出现,但因为他们是与我非亲非故、完全不认识的人,这样的相遇、这样的现实让我大受感动。我想一定是因为在这之前经历了3个月完全没有客人的时期吧。 设计师总以为只要设计带有“很酷的概念”,就可以带来一窝蜂抢购,在我内心深处也曾经这样想过,如今我才体会到,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有一天我外出送货,回到店里发现我们的停车格里停着一辆没见过的车。我们的店没有提供客用停车场,所以那应该是客人的车吧,那时我心想:“明明没有标示是这间店的停车场,还擅自把车停在这里的人,真是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此外,还曾经发生过交情不错的熟人跟我抱怨店里工作人员的态度不佳……这些事情让我深刻体认到,即使是熟人,只要在踏进店里的那一刻我们就变成“客人”与“店员”的关系,而这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这天起,我开始思考“客人与店员”以及“客人与店家”之间的距离。所谓的做生意,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距离之中所发生的事。如果我一直只是个坐在电脑前工作的设计师,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住家与店铺”“客人与客人”“客人与店家”以及“客人与店员”,就算无法跨越店家与客人之间的高墙,也应该能够启发客人“想好好珍惜在店里买到的商品”的心情。 P1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