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万明华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万明华,江西南昌县人,1965年生,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编审。
曾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新世纪版”语文教材培训专家。
政协江西省第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政府第七届督学,民进江西省委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江西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江西省叶圣陶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长期从事哲学、文学、语文教育学等学习与研究,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有关论文近百篇。主要著作有:《有效的语文教学》《又见君子——探寻中国人的智慧》等。
书评(媒体评论)
搜采先贤为学谛论,撮述其要,成此粲然宏编

——方智范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用新教育的生命叙事理论来分析,这部书中四
十九位中国先贤应该就是明华的“生命原型”、自
我镜像和人生楷模。
——朱永新 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将中国文化先贤凝重厚实、博大精深的思想,
提炼成一部“中国先贤核心学养的简史”。
——刘大为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修辞学》原主编为开发中华文化的宝藏,明华
挖掘求索、扬沙淘金,提炼中华文化瑰宝。
——刘书林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总编
囊括中华数千年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与治学
为学精髓,为青少年学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积
极的榜样。
——杨朝明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
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先贤“为学”“为道”的核心部分,钩玄发
微,叙事与释“道”结合……向读者展示了四十九
位中国先贤的“人物素描”。
——吴立岗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外国中
小学教育》主编
本书不仅思想深邃,而且文笔优美,感情充沛
,读起来很有味道,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关于传统文
化核心修养、核心学养问题入门的简明读本。
——郝振省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中国新闻出
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先贤们从“敏于学”的学子到文化思想的巨擘
都是植根于家庭早期教育的深厚沃土。
——赵忠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
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
爬罗剔抉,含英咀华。钩沉致远,探赜汲纳。
宏文面世,可喜堪夸。
——顾之川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
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理事长
先贤的“核心学养”也折射出“立德树人”等
中国教育传统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应该视为
我们教书育人的“传家宝”。
——巢宗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后记
2018年10月27日,又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周六。
早上6时,我漫步在南昌最好的风光所在——赣江之
畔,亲近江水,吸纳大自然的营养,感受夏日清晨
的一段清爽,快乐而惬意。7时,我回到临近赣江的
家中,再次眺望赣江,江面涌动着金色的波光,那
是夏日金灿灿的阳光反射。临江而居,视野开阔,
心胸开朗,这是上天馈赠给我们的最美好的礼物。
面对这奔流不息的滔滔赣江,我思绪万千……
古往今来,是这条河流滋润着赣鄱大地,哺育
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赣江两岸的人民,他们勤劳勇敢
,他们聪明智慧。早在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王勃
到此并登临滕王阁,发出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的感慨,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一色”的千古绝句。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生活
在这片土地上而感到自豪!
《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这部书
稿,经过近六年时间的夙兴夜寐,笔耕不辍,已于
近日杀青。此时此刻,我如释重负,感到从未有过
的欣慰与兴奋。
从2012年12月开始,我拟定提纲,准备撰写一
部“立德树人之道”方面的书,于是开始搜集材料
,大量研读。这几年,我读张世欣的《中国古代思
想道德教育史》,读李建华、夏建文等的《立德树
人之道》,读黄钊的《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
上下卷),读朱永新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读郑福田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赞述》等书籍,开始
了对夏、商、周以来中国古代“立德树人”思想的
研究与写作。我边读边学边写,一路过来,搜集了
大量资料,撰写了近20万字的草稿,同时还应邀去
各地同省内外专家研讨。随着写作的逐步深入,我
更加感觉笔头沉重,恐怕自己在这一领域学识太浅
,功力不济。
2013年,我开始转向,试图从“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的核心价值”角度着手,重点研究“仁爱、民
本、和合、大同、公平、诚信”等问题。我认真研
读陈来的《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张岂之的《中
华文化的会通精神》、许嘉璐的《中华文化前途和
使命》,读牟钟鉴的《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读
牟复礼的《中国思想之渊源》,读李泽厚的《中国
古代思想史论》、余秋雨的《君子之道》等书,书
读得多了,得到的启迪自然更深。在不断的探索中
,又是一年春草绿,斗换星移几度秋。艰辛的一年
时间过去了,书稿完成了近一半,在这个过程中,
我又一次感觉到力不从心,凭着自己曾在华东师范
大学做文学研究的基础,还远远不能达到自己期望
的高度,确确实实觉得自己眼高手低,于是,再度
陷入茫然和困境。2014年6月的一天深夜,为了换一
换感觉,我随手翻开牟宗三的一部作品,扑入眼帘
的是这样一段文字:
我们经过这几十年来艰苦的磨练,我以前觉得
我知道了很多,我可以涉猎好多,好像一切学问都
一起跑进来了。但是现在已一件件都被摔掉了,那
一些就如秋风扫落叶一样,根本没有沾到我的身上
来,沾到我的生命上来。我现在所知的只有一点点
,很少很少。就是这一点点,我到底有多少成就,
有多少把握,我也不敢有一个确定的判定。这就是
所谓“为学实难”,作学问的艰难。当年朱夫子也
说他一生只看得《大学》一篇文字透。试想《大学
》一共多少字呢?而朱子竟这样说,这不是量的问
题,这是他的生命所在的问题。
假定你把这个学问吸收到你的生命上来,转成
德性,那么更困难。所以我想大家假如都能在这个
地方,在为人上想作一个真人,为学上要把自己生
命的核心地方展露出来,来成学问,常常这样检定
反省一下,那么你就知道无论是为人,或者是为学
,皆是相当艰难,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老师的
那一句话:“为人不易,为学实难。”实在是慨乎
言之。这里面有无限的感慨!
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我,顾炎武说:“人之为
学,不日进则日退。”如果我还想为社会、为国家
更多地做一点贡献的话,学问还是应该继续做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的念想又一次在我脑中闪现,“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②,屈原的遗训再次回响在我
耳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书稿还
要继续撰写。
2014年12月,我同江西高校出版社李建民主任
、北京大学出版社教学服务中心刘宗彦主任一起讨
论其他书稿出版事宜,我第一次向他们透露,我自
己也正在撰写一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方面的书,刘主任非常热心,表示欢迎在他们社
里出版,还指定了教育学博士刘军对接书稿。可是
,我虽然写出了大部分草稿,却没有“拿得出手”
的定稿,并且,随着自己学习、探究的深入,课题
本身的困难也就暴露得日益明显。我原以为自己能
力尚可,毕竟本科阶段师从江西师大中文系刘松来
教授时,就撰写并发表过《庄子对中国古代文艺美
学的影响》等古代文学研究论文。硕士阶段又师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大为教授(后调入复旦大学
中文系),在他和华东师范大学诸多专家的教导下
,我圆满地完成学业,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特别
是毕业以后,我还经常得到
目录
序言
叙言
弁言
前言
第一篇 “诸子百家”的竞放时代——先秦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老子——以道为学的“众妙之门
孔子——德与行并重的至圣先师
墨子——追求“知”“行”统一的“科圣
孟子——“反求诸己”的学习智慧
庄子——在悟道与求真中超脱世俗成见
荀子——“学不可以已”的醇儒
第二篇 儒学独尊的辉煌时代——两汉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贾谊——仁义与礼法相合的道德追求
董仲舒——在“天人合一”的追求中复兴新儒学
司马迁——史家著述的“一代绝唱
扬雄——求学与精思相统一
王充——在为学与用世中自我成就
郑玄——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
第三篇 风骨与风度的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王弼——不伤物性、随顺自然的英才
嵇康——师心自然、追求自由的嵇中散
郭象——明内圣外王之道,知万物自化之理
葛洪——隐居修德、以厉贪浊的文儒
僧肇——玄佛合流的改革者
刘勰——以情现文、原道宗圣的文论大家
第四篇 乱世之后的繁华盛世——隋唐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王通——包容各派的文中贤儒
玄奘——为求真理不惧险阻的翻译家
慧能——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六祖
韩愈——雄视千年、匡正文风的大儒
刘禹锡——乐天知命、矢志不渝的诗豪
第五篇 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又一座高峰——宋明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欧阳修——践行孔孟之道的醉翁
王安石——经世致用的改革者
苏轼——诗词传千古、烟雨任平生的居士
程颢和程颐——格物致知明天赋善性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心学的开山之祖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者
王廷相——经世致用的思想巨匠
李贽——“离经叛道”的狂士
第六篇 朴学发展的心路历程——清代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黄宗羲——力行民主的“浙学”之宗
顾炎武——“明道救世”的君子人格
王夫之——博文约礼的圣贤学脉
戴震——明理以考据的泰斗
龚自珍——国运衰微之际的个性解放
魏源——放眼世界、革新图强的思想巨人
第七篇 大家云集的璀璨时代——中国近现代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严复——教育救国的一代宗师
章太炎——“回真向俗”的国学宗师
梁启超——更研哲理牖新知
王国维——独立个性的巨儒宿学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匠
陈寅恪——博学严谨的“公子教授
胡适——在假设与求证之间成就人生之不朽
梁漱溟——继承传统、倡导自觉学习的现代儒者
叶圣陶——以自觉的意识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
钱穆——求学与做人并重的通学之才
后记
精彩页
广义上的先秦,是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的一段历史进程;狭义上的先秦,则是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历史,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当然,这是一种学术上的划分,大多数人印象中,提起先秦,想到的必然不会是夏商周,而是春秋战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春秋战国是一段漫长的历史,是周朝历史的一部分。春秋,开始于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由于实力的下降,其统治地位开始动摇,诸侯国开始坐大,形成了群雄争霸的局面。之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到战国时期,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孟子曾评价说“春秋无义战”,但是,与战国时期比起来,春秋时期相对还是算安定的了,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无不战之时。春秋时期有“春秋五霸”,战国时期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秦、魏、韩、赵、楚、燕、齐等“战国七雄”,最后,其他六国被秦国所灭,成就了秦始皇“八荒六合、唯我独尊”的功绩。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最受人关注的并不是“春秋五霸”,也不是“战国七雄”,而是那一群在诸侯之间游走,试图改变当时社会现状的诸子。诸子思想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基础,其光芒照破万古。为了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无论是道家、儒家、墨家还是法家,他们各说各话,各展其长,其学说最本质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变当时纷争的社会,结束战争和痛苦,他们在思想方法上出现了争议,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正如郭齐勇、吴根友《诸子学通论》所论述:
周秦之际,诸子蜂起,大家辈出,学派林立,著作繁富,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是我国文化思想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第一个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
“诸子百家”最古老的应该算是道家,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大家把道家的创始人追溯到黄帝,因此,道家在汉代初期也被称为黄老道家。在现代学术界,根据思想的差异将道家分为老庄道家和黄老道家两派。老庄道家注重思想和个人道德修养上的超越,黄老道家则更加注重政治上无为而治的理念。当然,无论是老庄道家还是黄老道家,最关键的人物还是老子,两者思想的主要来源还是来自老子,或者说《老子》这部书。
老子的核心学养是“以道为学”。老子希望人们能够向“道”学习,努力向“道”靠近。在老子看来,社会之所以纷乱,爆发战争,主要是因为人心中存在很多欲望,这些欲望的来源是他们所学的“知识”,所以,老子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老子并不是说“圣”“智”“仁”“义”等不好,而是想强调:人们只有在失去了“仁”“义”之后,才会去强调“仁”“义”,如果人人都有“仁”“义”,谁又会特意强调呢?所以,老子希望大家能够抛弃对这些现实概念的认识,向“道”学习,向“道”靠近,这样,人的内心就会淳朴,少私寡欲,社会自然会和谐安定了。同时,道家“水”文化,也可以说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等成语至今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庄子对老子的“以道为学”进行了变革,提出了“悟道求真”。庄子不再追求向“道”学习,而是追求做“真人”,在学做“真人”的过程中体悟“道”。那么,什么是“真人”呢?实际上,“真人”就是老子所说的少私寡欲之人,也就是心灵上的超脱者。“真人”无所畏惧,也无所牵挂,世间的种种烦恼都与其无关。当然,庄子在描述的过程中还赋予这个“真人”许多特异功能,以彰显“真人”的卓越才干。为了达到“真人”的要求,庄子提出了“去故与知”“心斋坐忘”等一系列具体方法。实际上,这些方法,一般人很难做到。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家思想就是强调出世、是消极的,而要考虑道家诸子们提出这些思想,也是为了改变当时社会的道德现状,消解人心中过多的私欲,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老子强调“无为”,不强求你能否做到,而是希望每个人能做到,别人不做也不强迫他们。因此,同儒、墨、法三家相比较,许多人觉得道家思想比较消极。
汉代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是《论语》中的主角。他是人们心中的“圣人”,也是一位普通人,有喜有悲;他坚持不懈,却有时迷茫;他孜孜以求,也常常不尽如人意。人们总是钦羡于他思想的深邃、睿智和广博,然而,却难以深切体会孔子内心的悲伤。他看到当时社会“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秩序混乱,内心充满焦虑和悲伤。他身体力行,努力恢复和践行周礼,用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他发现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于是广开私学、传授知识,门人弟子达数千人之多。他教导弟子们要“先行后知”,先在实践中完成道德修养,再学习具体的礼乐等。后来,他觉得仅仅靠教导弟子还是很难达成目标,于是,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希望君主们能接受他的学说,推行“礼治”“德政”。在孔子看来,只要君主崇尚礼乐、德政并推行下去,整个国家就会变
导语
万明华著的《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运用哲学思辨和史学梳理方法,力求用文学言语述往思来,推陈出新,概括、挖掘与提炼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治学理念与学习方法,勾勒出中国学习思想的轮廓,凸现中国传统治学的发展脉络,生动再现富有东方特色学习思想的内在特质,描绘中国学子的治学风貌,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精神引领,学习动力,并为广大学者、师生提供治学、学习,从事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序言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2017年年底民进中央全会期间,明华专程见我
,说他刚刚完成《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
养》的书稿,希望我能够写一个序言。他告诉我,
这部书的撰写,历经五年多时间,也非常得益于我
的《中国教育思想史》等诸多学术著作的启发,得
益于当前中小学核心素养问题的探讨,得益于新时
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迪,得益于对中华
优秀文化核心价值的特别关注,特别得益于党的十
八大、十九大精神的引领。
明华是我多年前就认识的朋友,在他担任江西
教育期刊社副总编辑的时候,我曾经是他们社的作
者,经常为他们的刊物《教师博览》撰写文章,我
关于教育理想的系列长文,有的在这本刊物首发,
有的被其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来我才知道
,他也是民进会员,也知道他几十年来在工作之余
坚持潜心治学、笔耕不辍,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
近百篇论文,出版了《有效的语文教学》等多部著
作,还多次获得了省级以上研究成果奖。基于这些
原因,本书序言我是写定了。
我虽然答应了明华,却一直没有细读他的大作
,也没有动笔撰写序言。今年3月29日,他寄来了北
京大学出版社的审校稿,这自然意味着我必须尽快
完成序言,不能耽误出版。于是,我用了一些时间
陆陆续续读书稿,也看了一些关于书稿之外的资料
,更加深了对明华的了解。
明华是苦孩子出身,在他8个月大的时候,父亲
因故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带大了他们兄妹三人。
1982年,他以全乡中考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昌
师范学校,1985年毕业后他被择优分配到江西省教
育厅教研室担任图书资料员。在这个岗位上,他有
更多机会接触典籍和学术理论著作。三年后,他从
事了语文教研工作,先后在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
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进修读书,从专科、本科一直到
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专业职称也从中学二级、一
级晋升到中学高级教师,然后转评聘为副编审。
2007年,他42岁时,被破格评聘为编审。2009年,
他还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004年,明华竞争上岗,被任命为江西教育期
刊社副总编辑。这期间,他主要分管经营工作,临
危受命,兼任过数年江西省新蕾教育文化传播中心
总经理,在全国报刊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的环境下
,他创新媒体宣传、运营方式,团结和带领期刊社
的经营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年年快速增
长的经营业绩,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2014
年,他被任命为江西教育期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
理。2016年,他调入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担任总经理。
明华不仅在专业和工作上兢兢业业,成绩斐然
,对参政议政也非常热心,卓有成效。他是政协江
西省第十、十一和十二届委员会委员,能认真履行
职责,积极参加调研,撰写的调研报告和提案,多
次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取得了很好的社
会反响。作为民进江西省委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民
进江西省直教育综合总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倡
导并组织“名师送教”“名编赠书”“扶贫助学”
等活动,多次荣获民进江西省委会的表彰,还被民
进中央评为“全国先进个人”。
在读这部书稿的过程中,我参悟出了明华能够
做出如此丰富、卓越成绩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一直
自觉地以先贤为榜样做人做学问。用新教育的生命
叙事理论来分析,这部书中四十九位中国先贤,应
该就是明华的“生命原型”、自我镜像和人生楷模

这是一部中国教育思想史的专题史,也是一部
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关于学习与
德育的思想史。本书凡七篇,每一位大家的核心学
养都从道德修养和治学修养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并
提炼出其核心价值。明华用“核心学养”,显然是
借鉴了当下流行的“核心素养”概念,他用心深究
与凝练了“核心学养”的内涵。“学养”者,学问
与修养也。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生命中的真性
情、真智慧、真志气要靠‘学养’来充实才可以支
撑起来。”“核心”者,关键也。所以,本书中的
先贤人物是经过反复筛选的;每个朝代核心学养的
概述,也是经过精心提炼的;每一位先贤核心学养
的阐释,更是经过用心探究的。书中的“为学之道
”,其实包括了“学问之道”和“修养之道”。
这让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的
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无疑,这句话
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其中,“为学”,主要是指向
外追求和拓展经验与知识,这是需要通过积累才能
逐渐获得的;而“为道”,主要是指向内追求和反
省并提升精神境界,这是需要摒弃自己内心的偏执
、妄见和机巧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
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求道一天比一天减
少(智巧)”。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或者说,一个人学养的
提升,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向外追寻和向内反思的过
程,也是一个不断获得新知与体验的过程,还是一
个不断去除成见和私欲的过程。
愿意以这句话与明华和读者诸君共勉。
朱永新
2018年5月10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
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
验发起人)
内容推荐
万明华著的《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是一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性读本,也是一部中国先贤核心学养的简史。本书重点选取了中国历代四十九位往圣先贤,择其道德修养、学术思想与治学方略的精髓,即“核心学养”,钩玄提要,探赜发微,叙事与论述结合,对往圣先贤的人格、人品和学问、学法进行了描述与阐释,鲜活地再现了群贤为人为学的大家风范,突显了他们富有东方特色学习思想的内在特质,并揭示其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与影响。本书能够为广大学子提供文化精神的引领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