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听风阁札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韩水法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听风阁札记》为作者韩水法近十余年间札记、随笔和书评等文字的汇集。旨在铭记母亲春晖之恩和人子思念之情,回忆小学和中学老师的亲切往事,追怀青春年华,追记研究生求学期间两位导师的风格和精神;山水游记皆为性情之作;几篇评论既论书事,亦属同学朋友气谊的映照。
作者简介
韩水法,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哲学、政治哲学、全球正义、社会理论与韦伯思想、当代中国思想、大学理论与中国大学问题。主要著作:《康德物自身学说研究》(1990)、《康德传》(1997)、《韦伯》(1998)、《大学与学术》(2008)、《正义的视野》(2009)、《批判的形而上学》(2009)。主要论文:“平等的概念”“启蒙的主体”“权利的公共性与世界正义”“西方政治哲学方法”“启蒙的第三要义”等。主要译著:《实践理性批判》(1999)、《社会科学方法论》(1999)、《民主与资本主义》(2003)。曾在德国、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等国大学从事多年学术研究、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
目录
微斯人,吾谁与归?
鹤鸣于九皋——追忆王炜
悠长的书香
金缕曲——柏林记事
寂寞的结构——阿桑的歌
安昌小记
香山雪游记
西泠独坐记
母亲三年祭
钟唐老师
绍兴三题
书之初忆
杭州初冬四记
秋色散思
铜锣湾小住记
斗酒纵横天下事——杨一之先生百年纪念
风雅流韵——从楼宇烈老师听昆曲
一时意绪,写出千古情怀——为军英诗词集作
别处并不在生活
如何讲乡土中国的故事?
沈老师与留下小学
从段子到散文的学术史——《理智并非干燥的光》序
序言
十余年间
——《听风阁札记》序
动手写序,脑海却浮现了稼轩的几多词句。少
时喜欢辛词万丈豪情,一本在绵白纸上抄就的《唐
宋名家词选》,稼轩词的那些页面渐渐地泛黄卷边
了。这个手抄本已不知去向,但常就眼前万里江山
,而一笑人间万事。吟罢却也深知,越喜欢稼轩的
意境,越到不了那样的境界。无论波澜壮阔的经历
,还是性情天成与才气纵横,依《人间词话》的说
法,不可学。生活场所于我,主要就是书斋和课堂
。在早年,书虽然有几册,斋则是一个梦想。后来
有了自己的住房,传统的习性油然而起,给书房兼
客厅起了个名字,叫作听风阁。那个时候,这样做
的人还很少,所以常有人问起,它是什么意思。
在上世纪末,大风还是北京冬天和春天的常态
,它夹杂帝都的各种政治飞花社会落叶铺天盖地呼
啸而来,又默然而逝,除了领略北方的凌厉,从中
或可闻知季节变化和人事代谢。人们赞美北京秋天
,这自然不错,但北京的风原是中国最有特色的气
候,现在虽然渐渐地少了,似乎也弱了,但它作为
那个时期的特征,依然有标志的意义。这或为听风
阁意义的一个来源。明朝万历年间,无锡重修了东
林书院,聚集了一大批士大夫,他们是否有益于明
王朝的政治清明和国家运势,可以不论,但书院的
对联则的确出色,一直到今天我都很喜欢。“风声
、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此联当包含了听风阁的本义。
这个文集的多数文章是在听风阁里写就,故题
名为《听风阁札记》。父母之亲在吾辈就如天地一
般,其实难以真切地表达,写下的文字只是说出了
心情之一二。除了至亲,在人的生涯之中,老师的
影响既立竿见影,亦会持久绵长,这样纪念的文字
同时也是对自己见识经历的追忆。友情和山水一样
值得珍惜和留恋,自然,有时也可用来调侃。人生
不免有不了情,未成事,难断念,写下来亦是对自
己的反省有个交代。记人或记事,我写文章总着墨
于品格和性情。而从亲人和老师这些于生命最重要
的人物身上,亦可领会自己生活的意义。
古人常叹沧海桑田,然而从农业社会发展到信
息社会如此巨大的变局,以半生岁月,跨越了两个
半时代,只是吾辈独有的经历。它的一个结局则是
令我们无法回到青春之前所生活和游历的大多数地
方,西湖或是一个例外,连西溪也与我少年徜徉时
的人文地理相去太远。外在世界的变化既是顺乎天
下大势,亦属不可抗拒。它造成了太多的经验和领
悟。社会生活的规矩当然有用,但需要落实为法律
和规则。人情世故的领悟对自身多半没有直接的意
义,生命一次而过,生活不可修正,长时段的生涯
根本不会重复,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主题。况且人
还有顽固的秉性。
在情趣、品味和观念上面,自忖自己也可谓特
立独行,改变艰难,其实也不必改变。与人为善与
特立独行处于两个不同维度,原可并行而不悖。观
念和思想当然要由学术论文表达,而情趣和品味则
可以写人散文一类性情文字。这样的文章就要写得
让人读起来有愉快之感,它的面相就是简洁和干净

这个世界造就了太多的有趣事情,人文胜地,
高雅文学和艺术,太多要去流连的博物馆,要去徘
徊的胜景,要扼腕的故事,生命实在不足够长而让
人尽情享受这一切,况且还有至真至诚的感隋呢!
有太多的工作要努力,又有太多的事务要应付。世
界之大,品类之盛,而我去过的地方实在很有限,
真正抱歉得很!不过,亦有例外,这些年逐渐喜欢
上攀登长城,春秋两季总要与朋友六七人学生十几
人,在一位长城控好友的指导下去寻迹北京周边长
城,每次都探访一段雄伟、瑰丽而略带艰险的城墙
,得其乐无穷;这亦如少年时游水,在西溪水域,
在富春江上,与流水一体。所去过的地方大都有文
字记录下来,只是许多文字眼下还以草稿形式静卧
在电脑里,这里收录的只是一部分成稿。从今之后
,要费心把它们润色完成,长城的文章势必要写。
为不负山河壮丽和此生的劳作,还要多走一些地方
,去看看外面那些尚未到过的精彩而无奈的世界。
本集中的文字都是自2000年之后写就。像“安
昌小记”这样的文章,《读书》原本不发,承蒙当
时主编贾玉兰女士慧眼,不仅发了,还连续发了好
几篇。另有几篇文章曾在上海《文景》刊出,亦是
蒙当时主编杨丽华女士的厚爱。她们鼓励了我写作
这些性情文字的热情,对她们的感谢之忱到现在依
旧如初。
大约在2010年左右,动了念头,要把这些文字
编成集子,唯是文章还略少了一些,于是筹划再改
出几篇。文集的名称老早就已想好,当时又拟了序
名,叫作“十年间”。但时光荏苒,它竟然迁延至
今天,几近二十年间了。自天命之年后,心境便有
变化,当时为序留下的几行文字,现在看来似乎有
点陌生了。于是,这篇自序唯有重新拟就。
本月十八日,一早就有几位好朋友祝贺生日,
而我平时并不过生日,且所认的乃是夏历对应的那
天,在公历的九月。朋友的关心则令我真切地感觉
到岁月逝者如斯夫,于是就想,既有的文章先出个
结集,十年间总不能拖到二十年间。多年老友商务
印书馆副总编陈小文一口答应,编辑关群德热心相
助,于是,这个文集就面世了,而对两位的厚谊亦
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拟十年间之序时,就想好要把2000年12月20
日写于德国图宾根干草山旅居的一首诗记人序文,
为了纪念那个时间的生活和观念,生活和观念里的
人们,以及渐渐远去的追忆。
中国情调
“冻顶乌龙煨烫青泥冲入景德胎瓷
天目长手绕过富士搂住东京楚腰
温柔的雪终于飘入德国强硬的冬昼
蓦然回首,玫瑰在话筒里潮湿地巧笑”
“锋利的铜绿色吐出无奈的英语
维多利亚海风吹起胸前的白帆
‘放开我!否则我就回家,或永不理你’
而雨伞就永远撑在清晨的红边”
“来,挽住我的手,还有那盏灯
天空里飞满了我旧时的长袍
海棠醒后,马踏飞燕而来,再会
——如有闲,买舟沽酒,挟一本护照”
“别闹!先在这里敲上黑白的云子
你那条长龙,还有双眼,如此张狂
那天,我用牙齿咬住香江的春潮
罗敷,你可知道,她喜欢临风梳妆”
“哦……那琴声为什么不是在昨天弹起
今天的梦就不会在咖啡里苦苦消耗
我要远行,在罗浮宫,与一个阿拉伯人聊天
维纳斯,请问,你还有什么业余爱好”
“孔子说,时间已经不早,而况世界
已经破碎……诗,就是自然在歌唱
天籁无言?寒树独立,绕指柔看柳如是
长剑倚天,风烟已净,可以上网”
2018年7月22日写于北京褐石园听风阁
导语
《听风阁札记》为作者的学术散文文集,收集了作者韩水法十几年间所撰写的二十余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作者追忆其求学期期间的导师的学术和生活的片断,以及对老一辈学者精神风貌的评论;作者访问国外学术机构的所见和评论、与西方学者交流的故事;访问中国历史文化名胜的记录和评论;有关如何保护中国传统乡镇的想法,以及如何撰写和记叙中国乡土文化的建议。其中半数文章在《读书》等杂志发表过,受到读者的很好的评价。本集是这些文章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精彩页
微斯人,吾谁与归?
十余年来,一个念头不断地在我脑际萦绕。它有时会在初春早晨的残雨里冒出,而使我骑车去北大校园讲课的路程变得忧伤;有时它在龙井袅袅的清芬里飘起,而使听风阁内关于学术规矩的讨论激烈起来。一个仲夏的深夜,在加拿大约克大学哲学系的一问办公室里,我在电脑上敲下了“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题目,突然间思潮汹涌,文章的“眼”做成了,许多原本看起来不相干的事情可以连成一气说出来,而自能肆言无碍。不过,这个题目以及当时写下的一些文字随软盘回到燕北园的听风阁,存在自家电脑文档期间虽然又添加了不少的段落,题目和这些文字却依然散漫地以我至今不知其原理的方式在电脑里静伏着,一直没有缀连为一篇文章。去年秋天它又装在笔记本电脑里随我来到德国,这次与它做伴的还有商务新出的《康德的知识学》。案头上这本新出的旧著,康德祖国森林里的空气,便令那个念头成了一种压力。我应该在这块土地上将这篇文字写出来,纪念我的老师齐良骥先生。
那也是初春的时候,先生丧事办完之后不久的一天,师母傅琰先生带信儿叫我去一趟。中关园先生的书房一如生前那样的安排,没有任何的变动。那本先生从大学时代就用熟了的斯密英文版的《纯粹理性批判》依然翻在先生最后所读的那一页,上面密密麻麻的红蓝等各色批注是我多年来所看熟的。师母先拿出一份先生亲笔的提纲让我看,她想知道先生的著作究竟写到什么程度了。在一页人们现在已经不常用的八开五百字格大稿纸的题头上,有“总体方面的设想、计划、方针”一行字,底下写着一些解释的文字和纲目。这个提纲非常清楚地标明了一部康德研究著作的完整而宏大的计划。不过只有第一部分第一编和第二编下面具列了每节的目录。
这时我想起在北医三院我与先生最后的那次谈话。先生很衰弱,见到我来还是很欢喜。躺在病床上的先生依然为自己未完成的稿子放心不下。我向来很少问及先生著作的具体情况,尽管我知道先生退休之后的精力全都花在撰写康德理论哲学研究的著作上了。但是这次先生主动谈起自己写作的进度,说分析论以前的研究文字大体完成了。我就说,那么,可以先出版已经成稿的部分。因为在康德研究领域,有不少专家甚至只研究分析论以前的理论,而到分析论为止的理论哲学研究,也可以说是康德研究的主流。不过,其中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知道,在住院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先生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在晚间还伏案工作!这正是这次得病的主要原因,诚如师母在后记里面那沉痛的文字所描述的那样:“先生自识年高体弱,唯恐难成夙愿,故而争取时间,日夜奋笔。然而由是更加心力交瘁。”所以我想劝他不必着急,不要过劳。先生以其惯有的谨慎口气说,也可以这样考虑。这是我见先生的最后一面,一天之后先生就突然因心肺衰竭而过世了。那次谈话的内容和先生的神态,是我一生最深刻的印象之一,至今还历历在目。
这样,当下我就断定,至少这一部分应当是成稿。我对师母说,将手稿与提纲核对一下,如果是成稿,就可以出版。果然,第一编和第二编是全部完成了的,约有一半以上的章节先生已经以其特有的一丝不苟的笔迹清清楚楚地誊好了,师母说,有些章节是她帮着誊写的——先生与师母两家是世代联姻的蒙满仕宦之家,他们两人又是青梅竹马,字都写得很好而且像,我有时很难辨别。其他部分则是有涂改增删的草稿,不过仍然非常清楚。我就一些具体的问题提了一些建议,并自告奋勇去与商务印书馆联系。当时,商务哲学编辑室主任是武维琴先生,他听完之后就一口答应,以稍为高扬的苏北口音说,齐先生是康德大家,他的书我们是一定要出的!他补充说,我也是齐先生的学生,也听过齐先生的课。
今天,在锋芒为经验不断磨勋而于好事多磨这个道理有了深刻的体会之后,对在中国做成一件事情,尤其有益的事情,我自忖养成了足够的耐心。所以在十年之后,去年初春,又是在先生那个陈设依然的书房外面的小厅里,师母将《康德的知识学》一书放到我手上,无限感慨地说“毕竟出版了”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即便如此,它毕竟是今天汉语康德研究中最高水平的著作,为汉语康德研究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