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丹尼尔·施赖伯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苏珊·桑塔格(1933~2004),美国第一代公知,与汉娜·阿伦特并称为美国20世纪知识界的两位女神。作为文化评论家、小说家、电影制片人、导演和剧作家,她是不平凡的知识分子,也是引领时代的流行偶像。丹尼尔·施赖伯著的《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描绘了这位迷人女作家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一生,探讨了桑塔格在影响美国民众文化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这位精神偶像的人生历程中反观当时动荡的美国社会发生的文化变革。
书中还包括了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和桑塔格儿子大卫·里夫的访谈以及桑塔格与她的发行商罗杰·斯特劳斯的信件,具有较高价值。
目录
捍卫“不死性”(代译序)
中文版序
序言
一个所谓童年的回忆(1933~1944)
发明苏珊桑塔格(1945~1948)
学院迷情(1949~1957)
巴黎,一段罗曼史(1958~1959)
在纽约的关系网中(1959~1963)
坎普(1964)
先锋风格(1965~1967)
激进的时髦(1967~1969)
镜头背后(1969~1972)
半流亡(1972~1975)
疾病王国(1975~1979)
最后的知识分子(1980~1983)
小型政治(1984~1988)
重返魔山(1989~1992)
精神先锋剧场(1993~1997)
生命和死后生命(1998~2001)
他人的痛苦(2001~2004)
注释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序言
2001年,年近七旬的苏珊·桑塔格在旧金山图
书馆的一次公共演讲中回忆起一段年轻时的往事,
她曾在意大利机缘巧合地认识了一位同龄学者,当
时尚未一夜成名的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
在桑塔格面前,这位年轻气盛的语言学教授并未隐
藏自己的抱负,他坦言正在准备一本小说,一本绝
对的畅销书,并因此而学习大仲马。同样心高气傲
的桑塔格心中不免认为这又是一个“盲目自大”的
案例,随后艾柯告诉她,这事关人的“不死性
(immortality)”,他设想200年后还会有人从图
书馆的书架上取下他的小说来阅读。追叙这段往事
时的桑塔格身穿她晚年最爱的深紫色外套,缓缓地
倚靠在图书馆的讲台上,微笑着告诉下面的听众,
她第二次患了癌症,久站疲乏,但她的微笑却一如
往常,倔强又睥睨。
我想,无需艾柯的提醒,桑塔格也明白对于严
肃写作来说,“不死性”意味着什么,那是在人类
历史上存在了三千年的被称为“文学”的精神内核
,是所有严肃写作者心照不宣的秘密领地。桑塔格
终其一生都在捍卫它:她不停地阅读,不停地被吸
引,不停地另辟蹊径;她变换角色,变换立场,甚
至变换气质;她在许多死去的人身上寻找和重塑写
作、文化与审美标准,她通过描绘死去的偶像来讲
述自己,以及本雅明、齐奥朗、罗兰·巴特、卡内
蒂、托马斯·曼和W.G.泽巴尔德,这样的清单可以
一直罗列下去,或者说,这种无限的清单都是为了
有意地拼贴出一个独特的苏珊·桑塔格,以完成她
的“苏珊·桑塔格计划”。
桑塔格写小说,也写散文;但她更钟爱小说,
却又不得不写散文。因为她那些横空出世的散文极
具风格又无比睿智,在赢得同行和大众认可的同时
,也给了她愈发接近“不死性”的幻觉。而她的小
说如同梦呓般使人困惑,难以卒读,抑或表现为将
齐奥朗式的哲学片段塞进号称小说的结构和对话中
。她的小说被文学批评家们一再地批评为是对法国
新小说的拙劣模仿,而她的屡次否认也显得毫无说
服力,因为是她亲手将法国新小说和艺术先锋主义
带到了美国。桑塔格把自己写作散文的睿智带进了
小说创作,风格化的文字破坏了小说,却符合她先
锋的审美标准——艺术的形式高于内容。
然而,散文的成功让她愈发觉得,严肃写作者
的“不死性”只能通过小说来实现,或者说,作为
写作者的她再一次验证了自己内心早已确认的东西
。在前两本哲学小说《恩主》和《死亡匣子》沉寂
之后,桑塔格一度断了再创作小说的念头;后来,
她在1992和2000年分别发表了《火山情人》和《在
美国》,那时她已步入晚年,这段关于“不死性”
的回忆便是她在宣传最后一本小说《在美国》时所
作。无从得知的是,桑塔格自己是否确信,在200年
后这些小说仍会有人从书架上取下来阅读。
……
苏珊·桑塔格经常被誉为“最后的知识分子”
,而就她个人而言,这个荣誉应该属于瓦尔特·本
雅明。桑塔格在《在土星的标志下》的最后写了一
段让人十分动容的话,这段话不仅标志着一个个体
存在于世的使命,更标志了知识分子时代的终结。
不妨揣测,这段话不啻桑塔格为自己一生所定下的
基调,她写道:在末日审判时,这位最后的知识分
子——现代文化具有土星气质的英雄,带着他的残
篇断简、他睥睨一切的神色、他的沉思,还有他那
无法克服的忧郁和俯视的目光——会解释说,他占
据许多“立场”,并会以他所能拥有的正义的、超
人的方式捍卫精神的生活,直到永远。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传记讲述了桑塔格人生
中的种种“捍卫”,捍卫严肃写作,捍卫精神生活
,捍卫“不死性”。此外,作者采访了历经桑塔格
人生各阶段的亲友,使用了桑塔格的日记,用十分
祥实的材料和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的笔调对以上诸
种矛盾作了精到的分析。期望该书的出版能让读者
感受到苏珊·桑塔格“不安于此”的一生,以及智
识上的愉悦。而翻译是遗憾的艺术,译者虽已勉力
认真,但错讹在所难免,希望借此就教于读者。
郭逸豪
2018年8月
导语
桑塔格特立独行的性格与传奇的一生至今为众多支持者津津乐道。她是文化评论家、小说家、电影制片人、导演、剧作家,是不平凡的知识分子,也是引领时代的精神偶像。她的闪婚、独身、同性情结;她追求独立人格和充满矛盾冲突的性格。她的一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与以往作品不同之处在于,丹尼尔·施赖伯著的《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全面参考了桑塔格的访谈录、日记和对话资料以及对其亲友的采访,解读其前后矛盾的自我形象乃至谎言。作者高度肯定了桑塔格的天赋和才华,但更注重将其还原为一个真实丰满的个体。相信这种祛魅的解读会更加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喜好。
书评(媒体评论)
施赖伯清楚地认识到,桑塔格是多么完美地经
历了“流行与政治谈话”“马尔库塞和沃霍尔”“
性和魅力”的时代。
——《时代》(Die Zeit)
一幅出色的、均衡的肖像画。
——《法兰克福评论》(Frankfurter
Rundschau)
这是关于她的生活和作品的导论。
——《南德意志报》(Suddeutsche Zeitung)
这是对智识化的纽约吸引人的描绘。
——《法兰克福周日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Sonntagszeitung)
一部干脆利落、客观冷静的传记作品。
——《出版人周刊》
一部关于一位知识界明星的敏感而又清晰的传
记。
——科克斯书评
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这部传记帮助解释了为
什么说桑塔格是一位喜好众多、极具天赋和吸引力
至今不减的作家。
——《哥伦布电讯报》
通过纪念桑塔格的多个维度,来捕捉她的一生
和精神,无疑是一项不朽的工作,但是……施赖伯
却用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苏珊·桑塔格:精神与
魅力》优雅地完成了它。
——Brain Pickings博客网站
强烈推荐。
——《选择》
精彩页
一个所谓童年的回忆(1933-1944)
与我的根源之间的这种距离让我倍感舒适。我无处还乡。
回忆是脆弱的,不仅是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的关于“何人…何时”“何地”的赤裸裸的事实缺乏说服力,关于我们童年的回忆更是如此。这是每一个童年的本质,它永远只能以回忆的集合形式存在,而且还很不清晰。我们在3~12岁时并不具备特别清醒的意识。一个下午的时光看起来绵延不绝、永无止境。一日的光景在激昂、委屈或者自我陶醉的深刻感受之时却好似永恒。每一个回忆都只能接近于真实发生的事。它由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的故事共同塑造,或者它会以一张照片的形式来反映。回忆在现实事件中获得新的评价,或者会因为心理治疗而得到重新解释。我们有时也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因一时冲动捏造了这些回忆。我们的回忆具有选择性。我们将它切割成一段段单独的时刻、信息或图像。当我们揭露回忆时,不管是否愿意,它们永远服务于自我塑造的欺骗过程。
令人吃惊的是,尽管桑塔格曾在散文集《论摄影》(0n Photography,1977)和《重点所在》(Where the Sfress Falls,2001)中严肃冷峻地分析了记忆机制,但她的童年记忆却尤其不确定。在桑塔格对自己童年的描述中,某些特定的场景尤为突出:小心照亮的小插图,它们有时看起来像出自一本属于一个早熟且沉迷于书籍的少女的微微泛黄的相簿。
桑塔格一生都极其关注她的私人空间和对她公共形象的掌控。因此,探究桑塔格自己勾画的童年形象的背后成因就有所困难。仅从她在讲述童年时展现的前后矛盾以及之后向朋友所透露的事情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个被情感冷漠的单亲酗酒母亲所忽视的,智力非凡的女孩的孤独人生。
直到她40岁以后,尤其是在她60岁生日过后,这位女作家才小心翼翼地将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公之于众。她的自传体短篇小说《中国旅行计划》(Project 0f a Trip t0 China,1972)的中心就是对她早逝父亲踪迹的追寻和对这个远东国度的迷恋,对桑塔格来说,这个国度与她的父亲密不可分。相反的,桑塔格在一篇至今未出版德文版的散文《朝圣》(Pilgrimage,1987)中,以一种忏悔的口吻记录了在洛杉矶的太平洋帕利塞德(Pacific Palisades)与流亡者托马斯·曼会面的情形。这两则故事的细节都是真实可信的,桑塔格的儿子戴维·里夫可以证明——如今他是美国的著名记者和政治书籍作家,曾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报道发生在南斯拉夫、伊拉克和南美的冲突。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报纸采访和人物肖像中,桑塔格对于自己的家庭和童年只愿透露只言片语,转变发生在1990年代初,桑塔格开始乐于和记者分享她的回忆,并向记者敞开她位于纽约切尔西城区的光线充裕的公寓大门。成为一个被刻画者,桑塔格似乎并没有感到不适,她常常让自己的回忆自由流动,尽管有时会被一些不受欢迎的情绪控制,然后停止说话,眼眶泛泪。
1933年1月16目,苏珊·李·罗森布拉特(Susan Lee Rosenblatt)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妇女医院,因为她的母亲米尔德丽德(Mildred)——娘家姓雅各布森(Jacobson)——害怕会在亚洲生产。桑塔格的父亲,杰克·罗森布拉特(Jack Rosenblatt)拥有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天津,谐音为“昆成”的皮毛贸易公司。米尔德丽德的身上散发着典型的殖民者家庭主妇的气息,偶尔会协助家族企业的事务。罗森布拉特家族年轻却极其富有,并且具有鲜明的美国企业家精神。桑塔格出生后,米尔德丽德在纽约仅作了短暂的停留,不久便独自回到天津,并将苏珊,以及三年后出生的苏珊的妹妹朱迪斯(Judith)托付给了爱尔兰裔美国人南妮·罗丝-麦克纳尔蒂(Nanny RoseMcbJulty),即罗茜(Rosie),苏珊就是这么叫她的。
在桑塔格的父母购置位于纽约长岛富人区格雷特内克(Greal Neck)的房产前,这个由保姆和儿童临时组建的家庭最初寄居在祖父母家里,之后又转投其他亲戚家中。
在《中国旅行计划》中,桑塔格如此回忆她父母位于格雷特内克的房子,它由象牙、蔷薇石英以及宣纸制成的书法卷轴等中国元素装饰而成。那段时期,她曾收到过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对此她记忆犹新:那是一只价格不菲的翡翠手镯,她从不敢轻易佩戴。
P23-2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