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考古第一人(黄宣佩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郭骥//吕建昌//戎静侃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第一次见到黄宣佩馆长是在2010年的10月12日
,后来在整理黄馆长留下的资料时,也看到了他对
这天会面的记录。当时我跟随时任上海大学博物馆
馆长、也是我的导师谢维扬教授前往黄馆长家中,
求教博物馆新馆的筹建事宜。黄馆长婴铄的精神,
学者的气度,以及带有宁波口音的普通话,都给我
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前由于专业背景的原因,很早
就有所了解黄馆长在考古领域、在重构上海史前史
方面的卓越成就,但是这一天,我才知道他在上海
地区博物馆建设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谢维扬馆长的力邀下,2011年5月,年过八旬
的黄宣佩先生出任上海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他这
位名誉馆长并不只担虚名,而是切切实实为上海大
学筹建博物馆身体力行。黄馆长亲自给上海和江浙
两省的博物馆和文物考古部门的专家打电话,邀请
他们一同组成上海大学博物馆的顾问委员会,还计
划着率队前往江浙等地商讨文物调拨事宜。他在家
中接待我们,指导整理马家浜文化和松泽文化的考
古资料,并制作成图录。黄馆长透露出他对展示环
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设想,他想让这些遗存自己说
出史前人类生活的状态和经历的故事。可惜时至今
日,尚未有一座博物馆实现这个设想。2011年秋,
黄馆长因病入院治疗,工作一度中断。每当病情稍
有好转回家休养时,黄馆长都让我们前去报告博物
馆的筹建进展,并继续指导完成了崧泽文化资料的
整理。后来我算了算,从2010年起,短短两年间在
黄馆长家中整理资料、商谈工作育有20多次。然而
遗憾的是,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部分终于未能完成

黄馆长病重期间留下遗愿,要将毕生藏书捐赠
给上海大学博物馆。黄馆长去世后,承蒙其子黄震
先生,其女黄、黄蔚女士的信任,藏书顺利入藏博
物馆,完成了黄馆长的遗愿。藏书捐赠仪式上,王
明达先生提出为黄馆长编写年谱和传记的想法,上
海大学吴明红副校长、博物馆陶飞亚馆长极力赞同
,并决定由上海大学来承担这项工作。上海大学博
物馆、出版社的历任领导谢维扬、陶飞亚、陆铭、
刘绍学、郭纯生、戴骏豪等,都对本书的编撰和出
版给予关心。上海大学博物馆在自身经费极其有限
的情况下,资助了本书出版的主要费用。
上海大学历史系吕建昌教授和我负责具体的撰
写任务,在黄馆长子女的帮助下搜集和整理各种材
料,同时分头采访黄馆长生前的同事和业内同行。
2015年,由于吕建昌教授科研任务繁重和身体原因
,转由我接手相关工作,历时三年,几易其稿,终
于完成了全书的主体内容。黄馆长曾撰有约3万字的
个人小传,情节生动,我们以此为基础,在校订史
实、充实内容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作中回忆亲身
经历、流露真实情感的内容。写作期间,我们走访
了黄馆长的故乡宁波鄞南石桥村,他曾领队发掘的
福泉山遗址,他主持建设的青浦博物馆、嘉定博物
馆、上海松泽遗址博物馆等地,并参考相关通志、
年鉴等文献材料,查阅了上海博物馆档案室、上海
档案馆、上海海洋大学(原江苏省立水产职业学校
)校史馆收藏的档案资料。撰稿期间,我们还编篆
了近9万字的年谱,囿于篇幅,本书在收录时作了精
减。完稿阶段,黄宣佩馆长的学生周丽娟,以及上
海市历史博物馆馆员戎静侃在查阅上海博物馆考古
部资料的基础上,为本书考古部分的内容增加了许
多重要资料,戎静侃并对全书作了通读和润色工作

感谢陈佩秋先生为本书题字。本书在撰写过程
中,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原副馆长陈克伦,
以及现任馆长杨志刚、考古部主任陈杰等,都给予
了诸多支持。陈燮君馆长和杨志刚馆长亲为本书作
序,尤为感动。上海海洋大学校史馆宁波馆长提供
了江苏省立水产职业学校的相关档案,很是珍贵。
特别感谢黄馆长之女黄蔚女士,自始自终都给了我
们很大帮助,并对本书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此外
,我们选编了蒋赞初、宋建、蒋卫东等先生发表在
《上海文博》上的回忆文章,摘录了黄宣佩先生追
思会上刘军、王明达、邹厚本、彭适凡、栾丰实等
先生的发言,他们都对黄馆长的学术成就和处世为
人作了精准而中肯的评价。邓淑蘋、朱淑仪、王正
书、周丽娟、周丽中、郭正明、左富根等黄馆长的
同事和旧交,或是拨冗接受采访,或是不吝赐稿,
也为丰富黄馆长的生平经历提供了宝贵材料。上海
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傅玉芳、责任编辑黄晓彦对
于本书做了细致入微的编审工作。上海大学美术学
院兼职教授朱枫为本书的装帧提供了雅致精美的设
计方案。上海大学博物馆馆员张欣、李信之、曹默
,以及文学院徐欣莹、孙婷、曹雪恰等同学,为本
书的资料整理和口述采访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
致以诚挚谢意!
再次感谢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提供
的资料支持和资金资助!
同样感谢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提供的出版资助

2001年秋,我在重庆万州参加三峡考古发掘,
听说过黄馆长几年前曾在这里指导上海大学的考古
队。2009年,我在整理原属上海大学历史系收藏的
福泉山出土文物时,看到了黄馆长与上海大学签
目录

序一:田野人文追当年(陈燮君)
序二:执著于上海古文化的发现与守护(杨志刚)
引子
一、少时求索人生路
结缘上海
家声世泽
寄寓香港
童年失怙
模范学生
走出故乡
考试第一的拉门小郎
苦学航海的海员之子
学生喜爱的乡村教师
艰辛谋生的工厂学徒
二、上海考古开创者
因缘际会进上博
筚路蓝缕学考古
无悔选择乐奉献
柏油路上干考古
科学发掘马桥始
寻古求真崧泽现
苦中作乐考古人
坚守职责护文物
言传身教带队伍
开启宝库福泉山
三、文博事业领航员
大视野构建全市博物馆格局
新思维探索地方博物馆道路
高立意传播中华灿烂古文明
专用心学习国外先进新经验
著鸿篇举办古玉器研究盛会
秉初心筹建考古遗址博物馆
传薪火倾力支持高校博物馆
四、成就斐然树灯塔
发现最悠久的上海和古代历史文化瑰宝
揭示上海古海岸线与成陆年代
推动良渚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取得突破
构建长江下游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
深入探索古代玉器研究
先行实践中国公众考古
20世纪卓越考古学家
五、君子如玉化春风
学术垂范
忠于事业
人格魅力
德被后昆
黄宣佩年谱
附录
1959—1995年上海市古遗址发掘一览表
黄宣佩著述一览
后记
精彩页
此时,宣佩的父亲黄立槐,正在轮船上担当大管轮,远在上海。
黄立槐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还有一弟一妹。立槐14岁丧母,小学毕业后就去上海的鸿昌祥船厂当学徒学技工,每晚还到夜校读英语。学成满师后,先是在船上当技工,不久就升为二管轮、大管轮。立槐技艺高超,轮船上的机器出现故障,船员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只要请大管轮出马就能修好。立槐昕机器运转的响声,便知道是什么毛病,三下两下爬上机器舱房,往往不到一支烟的工夫,机器就能恢复正常运转。
宣佩的童年在石桥村度过。平口父亲难得回家,全由母亲徐杏翠一手抚养长大。杏翠也是鄞县人,家在徐东埭老六房,幼年很艰苦。杏翠的父亲是上海衙门里的小书吏,收入养不活一家六口,只得靠着母女替人洗衣服贴补家用,杏翠自然无钱念书。
转眼过了冬季,又到开春农忙时节,家里的两个长工每天下地干活,杏翠一边带娃一边忙着家务。黄家经济不很宽裕,加之可铭是个老好人,对族中大小事务很是慷慨。儿子立槐每月寄回薪水补贴家用,开支用度仍显紧紧巴巴。家中租了人家的田,养了两头牛,还雇了两个雇农,但洗衣、烧饭、晒谷的全部家务和种田辅助丁的重担,部落在了杏翠身上。
一晃之间,宣佩已长到两三岁,杏翠算是放了一半的心。这天她在家中忙着做饭,让孩子自己玩耍,不料小宣佩顽皮地走到屋前烧灰堆的地上。那地上是烫热的,四周尚有余灰,宣佩竟然走了进去,烫到脚底却不知走出来,只是站着大哭。刚好祖父从外归来,他是最不舍得孩子哭的,连忙把宣佩抱起,心疼得不得了。左思右想孩子没人照看总不是个办法,只好请来一位女佣料理家务,让杏翠可以腾出手来,全心照看孩子。
没过多久,宣佩的父亲立槐在宝丰轮当上了大管轮,行驶于上海、崇明等地的航线上,于是把妻子和儿女接到大上海,住在南市花衣街吉安里6号的双亭子间里。花衣街在老城厢里,紧挨着董家渡,这里是当时大上海出了名的服装一条街,沿街商铺林立;这里也是上海最大的棉花市场,是南方和北方棉花运输的巾转站。花衣街不长,但是钱庄云集,比如像同康、泰康、肇康、同元生就坐落在此,街上人来人往,小宣佩看得不亦乐乎。
吉安里大约是老城厢里最早的一批新式里弄,据说是近代大实业家陆伯鸿出资建造的。新式里弄是石库门里弄的改良升级版,比起石库门来有着更好的通风和光照,所以很多当时的中产阶层都喜欢租住在整洁干净的新式里弄。亭子间是整栋房子北侧最小的房间,不过吉安里的房子设计了双亭子间,是个套间,对于年轻的一家五口来说,住房条件已是很不错的了。
立槐忙于工作,经常要出海航行,留下杏翠在家照顾儿女。没有了农活压力,只是看顾孩子,杏翠顿时轻松了。花衣街离外滩不远,平日里天晴,杏翠会带着宣佩到黄浦江边看看大轮船,还有十六铺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是小宣佩第一次离开故乡,与宁波乡下截然不同的上海,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十里洋场、摩登都会,新奇的景观,井然的秩序,多元的文化,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围人。童年记忆,让宣佩喜欢安宁纯真的宁波乡间,也同样喜欢视野宽阔的大上海。此时,幼小的黄宣佩是否会有预感,他将与上海结下半个多世纪的缘分,并且将上海的历史上推到了6000年前。(P26-28)
导语
黄宣佩探明了沪上众多古遗址,获得了考古学上“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的命名;他使上海史的年代推前到六千余年,他被人们称作“上海考古第一人”。
郭骥、吕建昌、戎静侃著的《上海考古第一人(黄宣佩传)》详尽地记录了黄先生的人生历程及其在考古、文博领域的工作与成就。全书分五章,第一章“少时求索人生路”,讲述黄先生22岁进入上海博物馆之前的早年经历。第二章“上海考古开创者”、第三章“文博事业领航员”、第四章“成就斐然树灯塔”、第五章“君子如玉化春风”,全面回顾了黄先生投身文博考古事业,执着于上海古文化的发现与守护的事迹。下面我扼要地将黄先生献身上海考古工作的精彩人生做一简述。
序言
执着于上海古文化的发现与守护
读郭骥等着《上海考古第一人:黄宣佩传》,
传主的形象不断浮现,并更趋丰满而真切。
黄宣佩先生是浙江宁波人,1930年出生,幼年
在鄞南石桥村度过。其父在上海的轮船上担任大管
轮,这使得黄先生童年时有机会进入上海生活;
1937年,因父亲工作变动,又举家迁居香港。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黄先生只得返回老家。
孩提时代的经历,拓宽了黄先生的视野,也在
他的心头留下城市文明的印痕。14岁那年,黄先生
又来到上海,务工、求学。几年后,他以初中优等
的成绩越级考入设在崇明的江苏省立水产职业学校
。黄先生的梦想是,像父亲一样当一名好船员,在
大海航行。
转变发生在1952年。这年5月初,正处于失业状
态的黄先生在接到区政府通知后,参加了上海市文
物保管委员会的招聘考试,并顺利通过。同年上海
博物馆开馆,他进入博物馆,担任书画大厅的讲解
。之后,传主的故事就与上海博物馆紧紧相连,大
的方面,我曾从黄先生这里,从同事同行那里,还
有从上海博物馆馆史和上海考古历史的记述中,多
多少少获知一二。唯有黄先生入职上海博物馆之前
的这一段,与我而言在读本传前,乃是一片空白。
但这一段,对于完整理解黄先生的职业生涯十分重
要。
本传详尽地记录了黄先生的人生历程及其在考
古、文博领域的工作与成就。全书分五章,第一章
“少时求索人生路”,讲述黄先生22岁进入上海博
物馆之前的早年经历。第二章“上海考古开创者”
、第三章“文博事业领航员”、第四章“成就斐然
树灯塔”、第五章“君子如玉化春风”,全面回顾
了黄先生投身文博考古事业,执着于上海古文化的
发现与守护的事迹。下面我扼要地将黄先生献身上
海考古工作的精彩人生做一简述。
1952年5月16日,黄先生第一次迈进旧上海的跑
马厅大楼,这里经陈毅市长亲自选定,改造为上海
博物馆和上海市文管会以及上海图书馆的所在地。
1953年,黄先生被选拔为讲解组的负责人。次年,
又被选调参加由文化部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三期考古人员培训班
。1956年,上海博物馆成立考古组,隶属研究部,
黄先生任组长;后来又任历史部副主任、考古部主
任。上海博物馆考古工作起步时,在上海市所辖范
围内,除1935年发现的金山县金山嘴戚家墩遗址外
,还没有其他古代遗址发现,同行间甚至流传柏油
马路上有多少“古”可“考”的玩笑话。然而黄先
生不为所动,对上海考古工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1959年底至1960年初,黄先生主持对马桥遗址
的发掘,这是上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
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考古队在地层中发现良渚文
化、马桥文化(当时尚未定性与命名)、吴越文化
的地层关系。经过后期的进一步研究,对这批遗存
形成更科学、更系统的认识,遂将其命名为“马桥
文化”,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同。马桥文化的发现为
上海西部地区成陆年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
证明了四五千年前上海已有人类居住生活。
1957年,黄先生赴江苏省青浦县崧泽村开展田
野调查,发现重要线索。不久,青浦划归上海,黄
先生即主持发掘崧泽遗址。在马家浜文化之上,发
现另有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出土大量典型器物
,经黄先生研究与考证,并及时发表考古报告,将
此定名为“崧泽文化”。崧泽遗址的发掘,使得研
究上海史的年代推前到6000余年。1974-1976年和
1994-1995年,黄先生又两次担任领队挖掘崧泽遗址
,取得后续成果。
黄先生于1979年担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主管
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他与各区县积极协商,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其中
对上海地区现存的、因年久失修而濒临损毁的许多
古塔,展开了抢救性保护工作。
1984年,黄先生主持青浦福泉山遗址的发掘,
第一次揭开良渚高台贵族墓地并非利用天然土山,
而是人工堆筑高台的秘密,在学界引起高度关注。
1992至1994年,他主持西林塔的修缮,并对西林塔
天宫、地宫进行发掘,发现玉器400余件,数量之多
、制作之精,均极为罕见,是研究明代民间玉器的
重要收获。1994年,他主持对严重倾斜的嘉定法华
塔进行抢修,发掘塔底的地宫和6层塔室的壁龛,清
理出大量宋、元、明代文物。此外,他还主持对青
浦青龙塔、万寿塔、泖塔等地面文物进行修缮,主
持筹建青浦、嘉定、松江、奉贤等区县博物馆。在
他的引领、指导下,上海各区县的文物保护工作得
到顺利推进。
黄先生的考古学研究集中于中国南方地区考古
领域。他以开阔的视野、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忠实于
考古材料的科学态度,对各种考古学问题进行严谨
的分析和研究,站在世界及中国考古学的高度,寻
找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他还对良渚文
化玉器的用途、制作工艺、玉器变白以及玉器刻符
、玉琮、玉锥形器等进行深入研究。他统计了90余
座墓葬出土玉器,综合器物的出土位置、纹饰、墓
主性别等多方面信息进行论述,对玉钺、玉琮、玉
璧、玉锥形器、玉冠形器、三叉形器、玉璜等的用
途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毕生的考古实践和研究中,黄先生领衔撰写
出版了《马桥》、《崧泽》、《福泉山》、《上海
古代历史文物图录》等学术专着,发表论文60余篇
,为后人留下丰富的学术遗产。他曾被聘为上海大
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
1992年,黄先生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再
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证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在复旦大学求学时,聆
听过黄先生的讲课。后来在工作中也与先生有所交
往,得到帮助和指教。上海博物馆地下二层略带“
神秘”色彩的贵宾厅,当年就是由黄先生安排,我
等上海市历史学会会员一行,得以一瞻尊容。2013
年黄先生仙逝,我因学校的其他公务未能参加最后
的告别仪式,留下遗憾,但先生温和、平静的神态
早已刻入记忆的深处。
感谢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同时也感谢上
海文化发展基金的资助。本传作者和黄先生哲嗣嘱
我作序,不敢辞命,乃翻检相关资料,爰作小文,
略抒心曲,以资纪念。今年10月8日,将迎来黄先生
八十八周年冥诞,诚愿本书的出版,给昔日上海考
古第一人送去一份深深的思念与崇高的敬意。
青年黄宣佩曾向往大海,后来因缘际会,一生
奉献给了文博考古事业。我想,考古的田野又何尝
不像是茫茫大海!黄先生是驶入了另一片海域,一
生其实都在拥抱大海。而无论在那一片大海航行,
都需要同样的沉着和智慧。所以读了本传,我才进
一步明白:记忆中黄先生温和、平静的神态,正来
自对于深邃、苍茫的大海之向往。
在此也衷心祝愿上海博物馆的考古工作,在黄
先生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继续破浪前行,向着辽
阔大海的深处进发。
最后感谢陈佩秋先生拨冗为本传题写书名,惠
赐墨宝。
上海博物馆馆长 杨志刚
2018年8月6日
内容推荐
郭骥、吕建昌、戎静侃著的《上海考古第一人(黄宣佩传)》是一部关于著名考古学家、上海地区田野考古的奠基人、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后来担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黄宣佩先生的人生影像传记。全书图文并茂,尤其全方位地展现了先生在考古、文博事业方面作出的贡献。另附有黄宣佩年谱及著述,便于全面了解先生生平及学术概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