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宋志平著的《改革心路(精)》是亲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成功打造两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家—宋志平的自述式著作。作者按照时间脉络,讲述了自己在北京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厂、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亲历的改革故事,真实记录了中国企业40年来的沧桑巨变,生动刻画了一位国有企业家砥砺前行、矢志不渝的心路历程。 全书共分“进入市场”“以人为中心”“改制上市”“创新发展”“央企市营”“水泥重组”“双料董事长”“混改试点”“市场竞合”“两材重组”10个部分。作者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以事说理,夹叙夹议,把大国崛起、行业转型、国企改革的时代脉络与丰富的企业案例、曲折的人生经历自然地融为一体。 全书语言质朴,笔触细腻,在妮妮道来的叙说中,40年改革的峥蝶往事跃然纸上,国企脱闲、规范治理、化解过剩、混合所有制改革、高质量发展、走出去等重大命题渐次展开,谱写出一首国有企业百折不挠、浴火重生的动人长歌。 作者简介 宋志平,管理工程博士,现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党的十五大和十八大代表,获评“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全球华人经济领袖”、“《财富》(中文版)杂志20l3年度中国商人”、“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等殊荣。 作为杰出的央企领导人,宋志平曾同时出任中国建材集团与国药集团两家央企的董事长,并带领两家企业跻身世界50。强企业行列,为我国企业改革创新创造并积累了新鲜而丰富的经验,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他开创并成功实践的“央企市营”、“整合优化”等企业与行业发展模式,“格子化”管控、“八大工法”、“六星企业”等集团管理模式,被企业界推崇为“宋志平模式”。他主持的水泥领域大规模重组整合的实践与经验荣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并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进入市场 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北新向西方企业学习 再难也要把产品卖出去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第二章 以人为中心 把员工关心的事弄清楚 北新——我们的家 把常挂在嘴边的话认真做好 让员工经常看到你 第三章 改制上市 “百户试点”推动北新上市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职工人人都有原始股 敲起希望的钟 北新的至暗时刻 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 第四章 创新发展 赚了钱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 “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 我们也要“触网”做新经济 是时候搬出北京了 第五章 央企市营 我确确实实是进入了“弹坑” 要在建材行业做大做强必须做水泥 舌战群儒推动院所规范化改革 香港上市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央企市营”,好彻底的归纳能力 第六章 水泥重组 收购徐州海螺,拉开水泥重组大幕 下一个目标:南方水泥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区域战略 “中国建材是不是疯了” 在资本市场上遭遇过“滑铁卢” 联合重组后重在管理整合 既然定了战略就要坚持做下去 第七章 双料董事长 一人做两个董事长是一次改革的尝试 打开大家思想的天窗 “四合一”重组,把央企医药资源组合起来 把中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带出了两个世界500强 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八章 混改试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我悬着的心落地了 混合所有制不是简单的一混了之 混改中的优秀民营企业家,是我们的企业英雄 把混合所有制进行到底 让所有者利益和劳动者利益能够共享 第九章 市场竞合 在海螺论坛上我提出行业利益问题 江浙一带限电带来的思考 东北地区的锁窑风波 市场竞合是行业的必由之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长期硬仗 第十章 两材重组 一场1+1)2的无缝对接 中国建材可以改成中国材料了 开放式创新就是善用全球智慧 我把两材上市公司的合并命名为“复兴号” 无论如何要把实体经济做好 把党建账和经济账合成一本账 玉兰树下谈高质量发展 做有品格的企业 一切源于责任
序言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一名亲历 了这场改革的过来人,我有许多感慨,同时作为一 名从工厂技术员成长起来的央企领导人,又有一些 特别的感受。要把这些年在国企工作中的所思所想 写出来吗?开始我有些犹豫,但我最后还是决定把 它写出来,于是就形成了这本《改革心路》。 这本书我采取讲述的形式,有时也把一些回忆 和思考用手机录音后发给杂志编辑,由他们去整理 ,再由我修改,修改后的稿件在杂志上进行连载, 结集出版前我又增加了一些内容,并对全稿进行了 修改完善。在繁忙的工作中,这本书见缝插针地完 成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波澜壮阔的,而每一家企业 、每一个人的经历只是_朵朵小小的浪花,这些浪花 既汇集成勇猛巨浪,也被这波涛推动或淹没。每一 家企业、每一个人在时间长河里太微不足道,但这 小小的浪花却又是我们的全部,映射出我们的奋斗 和付出、我们的喜悦和痛苦、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在讲述的过程中,我想起了国企改革初期的困 难情景,想起了员工们曾经悲伤和无奈的眼神,这 些往事让我几度哽咽。真正拯救国企的是市场化改 革,改革没有样板,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在探索, 而探索就意味着风险。但我们同时知道,除了改革 别无他路,我们必须一次次勇敢地向前迈进,改革 从来不是繁花似锦,改革常常是荆棘密布。但是, 我们是成功者,我们用汗水和智慧实现了国企凤凰 涅槃般的新生,破解了国有经济和市场有效结合的 世界性难题。 谈起国企这些年的发展和壮大,社会上有两种 偏颇的认识,一种是国企的发展源于垄断,还有一 种是国企不用改革照样可以搞好,而事实是国企能 有今天的成绩恰恰是因为这些年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如果没有改革很难设想今天国企的境况。回顾近 40年来自己的企业经历,我们用实践案例回答了这 个问题。北新建材从极度困难的境地发展为闻名遐 迩的上市公司,中国建材从一家资不抵债的央企成 为世界500强企业,国药集团从一家规模偏小的贸易 型公司发展为医药健康产业的领军者,这一切的一 切都源于改革。 不少人认为国企都是国家用钱堆起来的,事实 上,大多数国企都处在充分竞争领域,都是靠市场 化改革成长起来的,其中很多企业甚至是白手起家 。在市场经济的丰厚土壤中,在企业家精神的悉心 浇灌下,在全体员工的辛勤培育下,这些企业应运 而生,茁壮成长,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读者从本 书讲述的企业经历中可以得知,国企的基因和市场 的环境相融合会进发出多么大的力量。回望40年国 企改革进程,我们不仅为这个时代而感动,也常常 为自己而感动! 常有人问我国企为什么要改革,国企改革的动 力和目标是什么,也有人问我国企改革的阻力是什 么,这些阻力来源于哪里。我的回答是,国企的改 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决定的,国企必须满 足市场竞争的要求,必须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国 企改革的动力是建立充满活力的内部机制,让国家 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有正相关的利益关系,改革 的动力来自企业内部的经营者和员工。改革的目标 应该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阻 力则往往来自传统观念和一些条条框框。 记得有一次,企业界的老前辈陈清泰同志握着 我的手,称我是国企里的改革派,也有不少媒体把 我描绘成改革的先锋,还有人把我称为改革的痴迷 者,实际上,没有人天生愿意改革,改革往往是倒 逼的,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就不会去改革了。改革 从来不是漂亮的口号,只有改革实践者才理解改革 的艰辛。改革意味着利益的再分配,意味着付出和 牺牲,还意味着伤痛和泪水,因而,所谓改革者往 往是在逆境中艰难前行,作为一名长期在改革一线 工作的国企领导人来讲,我的感受是深刻的。 其实,改革者这个称谓是沉重的,历史上有不 少昙花一现的改革者,也有不少改革者倒在了路途 中,只有少数人能坚持始终。在一次会上有位老领 导说,志平这么多年一直在改革第一线,让人很敬 佩。而对我而言,一切都源于对企业的那份责任, 不是为了国企好为什么要苦苦地改革,不是为了国 企好为什么偏要做个改革者?! 这本书的风格是以事说理,和我先前写的《笃 行致远》讲故事的方式不同,更多是讲我的心路历 程,因此没有细致地交代人和事,而是叙述了一些 节点性事件以及由此展开的思考。在本书写作过程 中,中国建材杂志社和中国建材集团的相关同志投 入了不少精力,企业管理出版社的编辑也进行了认 真的核校,在此一并表示戚谢!
导语 《改革心路(精)》对全面了解中国企业改革开放40年、深刻理解国企改革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宋志平董事长在改革道路上的思考和探索,让个体创业者及体制内管理者都能从中获得启示。 借由作者的亲身实践,使读者眼中的改革故事更加丰富立体,其中的反思和总结发人深省,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和刻画入木三分。 从战略制定、企业管理、机制变革、组织文化建设等多方位、多角度,揭示了宋志平从业40年的成功奥秘,为企业家当下的改革实践提供了经验指导。 精彩页 第一章 进入市场 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北新 1979年秋天,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工作,那年我23岁。要报到的单位是北京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厂,这个厂当时是国家建材工业部的直属单位,1978年刚刚建立。 当时发生了两件对北新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二届三_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此后国有企业改革一直被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第二件,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8月视察了当时国家建材工业部在紫竹院的新型建筑材料示范房屋。听取汇报的时候,他提出要尽快把新型材料厂办起来,要大规模生产,他说的新型材料厂就是日后的北新建材。 北新是改革开放春风催生出的一家企业。回首往昔,北新当年是改革播下的一粒种子,这40年来一路改革而变得枝繁叶茂。可以说,北新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对当时的国有企业来讲,意味着两个任务。一是改革,解决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怎样走向市场的问题;二是开放,解决长期封闭环境下的企业如何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提升技术水平的问题。 北新的发展正是从这两件事开始的。北新的新型建材主产品中,石膏板、岩棉板等技术都是从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引进的,当时国家同意拨款3亿美元支持北新的发展。1978年,引进国外全套技术的谈判在北京二里沟进行,有不少国家竞投,石膏板技术我们选定从德国可耐福公司引进,岩棉技术的竞投者很多,包括日东纺等日本公司,最后我们选定从瑞典的容格公司引进。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国内对于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市场等都怀着非常新奇的心情。国家建材局的专家出国回来后经常做报告,我去听过多场,比如吴德茂等同志的报告会。那时候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感觉真是思想解放的时代,真是改革开放的春天。 从这场技术引进来看,我们不仅引进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和装备,同时也开始了解西方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规则,这给后来北新的改革奠定了非常好的思想基础。北新正是通过开放促进了自身的改革。 向西方企业学习 改革开放最初带给我们的是一系列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和我们过去头脑中的印象有着巨大差别。 1980年5月,我到北新工作不久,.被公司选派出国,到瑞典、南斯拉夫等地学习,前后两个多月时间,一路上有不少见闻。我当时是个技术员,很年轻,对一切都很好奇,经常提一些问题,接受新事物也很快,国外学习的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企业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说到做技术员,和我的父亲有一定关系。我从小喜欢看书,爱好文学,父亲是一位政工干部,他比来比去,认为孩子还是学技术比较好。受他的决定和影响,我大学读了高分子专业,所以一到企业就进了技术岗。 改革开放是从对外开放开始的,起初我们多是引进技术和装备,解决当时技术落后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的建材工业非常落后,全国没有一条1000吨以上的水泥生产线,都是立窑和湿法生产线,新型建材更是这样,当时只有北京大红门一条年产300平方米的小型石膏板生产线和太原一条很落后的矿渣棉生产线。那时国内外差距太大,我们必须向国外学习,大规模地从西方引进技术,以加快我们国家的工业化步伐。现在中国水泥、石膏板的工业技术和成套装备水平在全球都是一流的,40年前我们买的是跨国公司的设备,现在跨国公司都来买我们的设备,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