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美兰文集(共3册)/芳草文库 |
分类 | |
作者 | 陈美兰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陈美兰文集(共3册)/芳草文库》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为作者陈美兰的文学理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和近百年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第二卷分为三部分:文学思潮篇、长篇小说评论、散点评析;第三卷为散文、随笔、访谈与对话、序言等合集。作者对中国的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及演进,分析较为审慎客观,文笔雅致,有较高的理论水准。 作者简介 陈美兰,1937年出生,女,广东顺德人。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历任武汉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我的思考——在当代文学研究路上》《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合作)、《中国当代文学手册》(合作)、《文学风雨四十年》等。作品多次获全国当代文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论文《这个时代会写出什么样的长篇小说》获中国文联全国文艺论文奖—等奖。 目录 卷一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 近百年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 卷二 为追求学理性而执着前行 ——在当代文学研究路上 文学思潮篇 长篇小说评论 散点评析 卷三 散文随笔 访谈与对话 序言 口述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节选 序言 武汉有一批年纪不算太老。但肯定不再年轻的作家, 既往作品每出无不风行江汉,后来平淡了些。二○一五年 初,恰逢一场小聚,其间有老朋友提议给这些在文学创作 上颇有成就的作家出版文集,且当场做出关键决策。老朋 友提及的作家也是我的朋友.他们的处境很有代表性。 世事流逝到今天,说一点不残酷是不真实的,说太残 酷似乎也不科学。值此宁翔雁前羞跟牛后世风。普天下之 莫不借口追求日新月异,其实是乡下俗语说的,人人都想 一锄头挖出一口井。宁肯臭名远播,哪管丑态百出。忘却 不该忘却的。强化不该强化的,是世情中一大不敬。这几 年为一位已故作家出版文集,好不容易才成。一来二往之 间,见识了足够多的现世生态。似这等才华出众的作家, 若非上苍失察。弃之英年,敢不是当今文坛大旗一帜?同 理,那些在喧嚣背后悄然尘封的作品。谁能说不是日后人 有所诵的典范?天地同根,不是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天有 天的高度,地有地的厚重。 常住武汉三镇之人。最能体会大江东去、流水落花深 意。也是体恤的缘故,又于旷野之间留下高山流水千古知 音,以为勉励,兼作念想。朋友提议,饱含诗情,深藏灵 性。没有太多商量,三言两语之间,就达成共识,以《芳 草》杂志名义,逐年排选,将这批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编成 文集出版。只是由于执业所限,本套书只能以《芳草文库 》相称,名头虽小,相信分量不轻。 哲学教会人们认知正确与错误,自然科学是要让人懂 得成功与失败。然而,短短人生。包罗万象,其善其美, 何止兴衰胜败!文学的存世与流传,其意义正是超然前二 者。不以成败对错为目的,也不以卑微尊贵定价值。人非 草木,却如同草木,这是文学理由之一,生命不能永恒, 却绝对永恒,这是文学理由之二。文学根本理由是。协助 芸芸众生在庞杂得无可把握的宇宙间,在神与鬼、灵与欲 、虚与实等一切冲突与对立之间,寻找适合每一个体的美 妙平衡。 二○一百年十月十五日 导语 上 世纪90年代中后期,长篇小说产量激增,陈美兰在大量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发现作家们在艺术探索与精神探索两方面出现不平衡,撰写了论文《行走的斜线这个时代会写出什么样的长篇小说》。 陈美兰的文学评论,不因与作家亲疏有所偏颇。她始终坚持独立思考、独立评判。对年轻作家则悉心扶持,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成长。 《陈美兰文集(共3册)/芳草文库》收录了她的作品。 后记 我1937年夏天在香港出生,约莫三岁,家人就送我进 深水涉幼稚园,除了学唱歌、荡秋千,记忆中的启蒙教育 好像就是从认识汉字、接触ABc开始。 而我的小学阶段则是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度过的。不 到五岁,我就随家人逃难。在广西梧州郊区曾经读过几天 书,但因上学要经过一条浮桥。木桥浮在急湍的河水上, 摇摇晃晃,十分吓人,我就总是装肚子疼不去上学,大人 似乎也没有强逼,大概知道国难期间,学校也不可能那么 正规。抗战胜利回到广州才开始正式上学,一开始我就在 东川路小学读二年级,第二年,东山82小(今署前路小学) 开办,我就跳级到那里读四年级,成绩竞名列前茅;可到 了五年级,因厌烦家中矛盾纷争不断,放学后常在外面玩 耍,成绩大幅下滑,以致不敢拿成绩单回家,幸好刚结业 正是广州临近解放,我的母亲就带着我随同她娘家一大帮 亲戚到香港去了。我在香港待了一年,在中华小学完成了 小学六年级的学业,就不顾亲友们的劝阻,坚决要求回大 陆上学。当时的班主任大概也知道我的心思。给我写了这 样的评语:“学业优良,思想进步”。 我当时之所以不留恋我的出生地香港,一来是因为处 境不佳,不想在那里寄人篱下,饱受世态炎凉;二来是因 为受了当时属于进步的香岛中学的影响。特别是看了他们 师生演出的《小二黑结婚》,听他们唱着“解放区的天是 明朗的天”,令我对刚解放的大陆无比向往。1950年夏天 我终于回到广州.刚开始糊里糊涂地在一间名为“岭桥” 的私立中学读完了初中一年级上学期,后经过执信女中对 海外归侨的考试合格,并经过市教育局批准,正式转入省 立执信女子中学.直至完成高中学业。 我的中学阶段,正是我们祖国欣欣向荣的年代。执信 女中的学校环境。对我的人生定向、性格形成起了十分重 要的、关键性的作用。那一代的执信人都有着开朗、大气 、自强自立的个性,无论是课堂上的学习、老师的言传身 教.无论是少先队、青年团丰富多彩的活动,都使我认识 到一个青年人对祖国、对人民应负的责任,认识到人的一 生要有理想、有作为,认识到处处严于律己、宽厚他人是 行为的准则。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些认识的获得,不 是靠强制性的训令、简单化的灌输,而是在我们自然、活 泼的成长中,在一些充满豪情的动人的生活场面中,甚至 是在一些无邪喧闹声中逐渐渗透到我们心灵深处的。它植 根牢固,终身不改。 学校浓郁的学习气氛,激起我们无穷的求知欲,学习 对我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快乐的享受。我们的老师非常 爱护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每一点特长和创造意识,我记得当 年我的作文常被老师在课堂上赞赏,我的历史考试答卷因 有点独立见解而被老师打上最高分,被张贴在墙报上让大 家参考。初中毕业时,尽管我的数理化成绩平平,但也作 为优秀生被学校推荐直升高中。这一切,都给予了我自信 ,激励着我不断要求自己更高、更强,也使我在升大学时 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 1956年高中毕业,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1962年大 学毕业即留校任教,实现了我一生从事文学教学及研究的 愿望。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社会政治动荡。确实耗费了我 们事业进取的许多宝贵时光,尽管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在 带领工农兵学员“开门办学”中也沾点书本,也增加了一 些社会经验,却难以扎实地建立自己广博、深厚的知识系 统。幸好自七十年代末环境逐步好转。才使自己有了认真 钻研学问、释放聪明才智的机会。 1979年,受教育部委托,我参加了全国统编教材《中 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的编写工作,与一批同行为创建“当 代文学”这一崭新学科作出了努力。更重要的是。这两三 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在文学观念、史识、史见方面有了重要 的提高。1979年10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次 代表大会召开,我有幸作为湖北代表团最年轻的代表出席 了这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是十年“文革”后 ,我国文艺队伍重新集结的开始,在预备会上,我聆听了 胡耀邦激情充沛的讲话,在开幕式上,邓小平代表党中央 、国务院高瞻远瞩、敢破敢立的致辞,更让全体代表热血 沸腾。重新获得勇于进取的信心。我亲历了这样的历史场 面,自然更倍受激励。 1982年初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邀请我参加第 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读书班,(后来在1985年、1990年和 1996年又连续三次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届的评奖活动 ),可以说,这样认真严肃的读书研讨机会,大大开拓了 我的文学研究视野,练就了我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了我 对理论与实践融会的智慧。促使我从书斋走向充满鲜活生 命力的文学原野。也确立了我以当代文学思潮和长篇小说 作为研究方向的基础。 1985年.大概是因为在教学和科研取得了一定成绩, 我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我 的一些论文和著作也陆续在文艺界、学术界产生影响并获 得各种奖项,这些与其说是荣誉毋宁说更是一种鞭策,使 我在进入花甲之年仍不敢停步。 90年代中. 精彩页 在这座山丘上,还有几座神殿。有雅典娜胜利女神殿,据说人们为了留住女神,不惜剪断她的翅膀,不愿她离开这片土地。其中,还有厄瑞克忒翁(Erechtheion)神庙,这座神庙比帕尔特农神殿晚了一代,建于公元前395年,它结构相当奇特,周围的六根柱子是以六位站立的少女雕塑替代的,精美绝伦,放射着永恒的魅力。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制品,真品的其中四根存放在卫城博物馆的一个庞大的氮气箱内,我们参观时,只能隔着玻璃观赏,尽管伤痕累累,却是稀世珍宝。听说其中有一根,被土耳其人掠走,下落不明,‘还有一根现存于大英博物馆里。人们如此珍惜它,是因为这些少女像柱,寄予了两千多年前的远古时期艺术家们的审美理想,从塑像少女的神采、衣服的皱褶、样式、耳环等,都处理得十分精细传神,令人惊叹。 西方悠久的雕塑艺术传统,恐怕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取得辉煌成就了。在卫城周围,精美的雕塑随处可见,看到这样线条繁复却又精致的雕塑,我也情不自禁地在它旁边照了相。 卫城的南边,还有一座剧场。现存的弧形状的一排排大理石座位,据说建于公元前320年左右。一些学者考证。公元前5世纪,希腊著名的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柯勒斯、欧里庇得斯和阿里斯托芬的戏剧,就是在宗教典礼上于此剧场首次公演的,现在我们身临其境了,仿佛到了历史的现场,心头的激动真是难以言表。 雅典城内,四处都留下不少历史碎片,在路边堆放的一些各色各样的石头,似乎都保存着历史的密码。有次我们坐在一堆石头上休息。就有工作人员过来礼貌地劝阻,估计这都是他们要保护的遗产,也许是太多了,只能堆放在路边。 远远望去的一排长长的柱廊。听说就是当年的集市。现在经过整修,成为一种建筑艺术在展览。雅典古城的建筑风格,我们在后世的许多建筑中都依稀可见。 以残忍为乐的古罗马斗兽场 从我的个人直感来说.我更喜欢的是古希腊而不是古罗马。这是我学生时代学习西方历史和西方文学时.就形成的一种不知属偏狭还是属幼稚的印象。 无疑。今天当我走进罗马城,看到它所保留的四处可见的古代遗迹时,确实会为当年罗马帝国那种宏伟、勇猛、显赫的气势所震慑。但在我的感受中,古希腊的宏伟、博大,是融和着宽容与优雅,而古罗马的宏伟、博大,却显露出专制与残忍。从历史时序来看,尽管古希腊与古罗马都是处于奴隶制时期。但古希腊的辉煌期在前(公元前5世纪前后),而古罗马的显赫期在后(大体是在公元开始以后),人类怎么会被专制与残忍代替了宽容与优雅?历史是怎么回事呢? 在罗马参观,第一个目标就是斗兽场。女儿小时候读过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的小说《斯巴达克思》,那种人与兽、人与人厮杀的残忍场面给她留下过难以抹去的印象,所以她总想亲自到实地看看人类曾经“上演”这样野蛮惨剧的地方。 古罗马斗兽场,于公元72年至75年开工兴建,用了四万多个奴隶干活。公元80年完工。这是古罗马最雄伟的建筑,原来它的名称叫弗拉维奥圆剧场。整座建筑呈椭圆形,据有关资料介绍,它较长的直径为188米。较短的直径为156米,外围高48.50米,共分四层,下面三层为拱门式,周围有80个入口。可容纳五六万观众。 我看在建筑规模上,它确实是希腊雅典卫城那个露天剧场所不能比拟的.体积起码大十多倍,结构也复杂得多,这无疑是建筑史上的伟大进展。但雅典卫城的剧场,上演的却真正是代表人类最早的文化辉煌的艺术珍品,而这里却变成了以厮杀为乐的“人与兽”角斗的场所,剧场成了名符其实的角斗场。 听说这里曾关着一万多头猛兽(大象、狮子、河马等),一万多名角斗士(从奴隶、囚犯或罪犯中选拔出来的人)。当年,为了剧场的竣工,在这里的庆典举行了一百天,总共杀死了五千多头野兽,共有一百多名角斗士丧生。 参观时我曾纳闷,斗兽场场内那么多石墙隔开的小间和通道,是干嘛的?经过询问才得知,原来是用来关野兽和关角斗士的,多么可怕!在奴隶主眼中,人的生命就像野兽那样不值钱。据说在普多博皇帝在位期间,仅一次斗兽.就同时放入场内一百多头幼狮,吼声震天。当时对角斗士的奖励是:与猛兽搏斗赢了几次,就可以获得自由,改变奴隶身份。过去,我们曾在不少电影或小说或雕塑中,看到过角斗士的英姿,固然,这是那个时代崇尚勇武的反映,但何曾想到。他们却是为争取生命的自由而不惜付出惨烈的代价呢。一个时代.以残忍为乐.是可怕的。听说当时的民众对残忍的角斗普遍都着了迷,连妇女也是如此,真是难以想象。P596-59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